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唆行为实行性再论——与钱叶六博士商榷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凤梅 《西部法学评论》 2011年第6期37-41,共5页
教唆行为的定位问题是刑法学研究中的基础问题。以实定法为根据证立教唆行为共犯性存在方法论上的错误。将教唆行为认定为共犯中的预备行为混淆了教唆犯与间接正犯的界限,也导致刑法总则在同一问题上重复立法的错误结论及被教唆者实施... 教唆行为的定位问题是刑法学研究中的基础问题。以实定法为根据证立教唆行为共犯性存在方法论上的错误。将教唆行为认定为共犯中的预备行为混淆了教唆犯与间接正犯的界限,也导致刑法总则在同一问题上重复立法的错误结论及被教唆者实施了与所教唆犯罪无规范包含关系的第三罪时教唆犯罪刑认定上的困难。教唆行为满足实行行为的构造要求,不仅表现为符合实行行为的实质侧面要求,也表现为已具备符合实行行为形式侧面要求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实行性 实质侧面 形式侧面
下载PDF
共同犯罪视野下教唆行为之定性
2
作者 李永升 李江林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37-42,共6页
在共同犯罪理论中,教唆犯属性之论争一直难有定论,从属性、独立性、二重性学说各持己见,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阐释教唆犯罪。近年来,理论上通过对教唆行为本质属性的探讨将教唆犯属性之研究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力图通过对教唆行为的定性... 在共同犯罪理论中,教唆犯属性之论争一直难有定论,从属性、独立性、二重性学说各持己见,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阐释教唆犯罪。近年来,理论上通过对教唆行为本质属性的探讨将教唆犯属性之研究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力图通过对教唆行为的定性来界定教唆犯的属性。在共同犯罪视野下,基于犯罪行为阶段、法益侵害以及与个体犯罪之比较,教唆行为的本质应当是意识行为,从属性则是教唆犯的当然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 教唆行为 共同犯罪
下载PDF
论教唆行为之犯罪预备性——对教唆行为犯罪实行行为性之否定
3
作者 朱道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1-36,共6页
从教唆行为本身的构造来看,教唆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选择一定的教唆对象和教唆行为方式,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说了什么或是表达了什么,这种选择教唆对象、制造犯罪人的行为,是为了有效地实施犯罪而制造条件的预备行为。同一... 从教唆行为本身的构造来看,教唆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选择一定的教唆对象和教唆行为方式,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说了什么或是表达了什么,这种选择教唆对象、制造犯罪人的行为,是为了有效地实施犯罪而制造条件的预备行为。同一般犯罪预备行为不同的是,教唆行为一经实施,便开启了一个独立且失控的因果发展流程,制造了一个不受教唆者所控制的侵害法益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 行为无价值 法益侵害
下载PDF
网络教唆行为入罪之必要性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棣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9-43,共5页
网络教唆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与传统教唆相比,不仅是表现形式的改变,而且有了性质上的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唆故意的复杂性,教唆形式的多样性,教唆内容传播的广泛性和教唆对象的不特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教唆行为认定上因果... 网络教唆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形式,与传统教唆相比,不仅是表现形式的改变,而且有了性质上的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唆故意的复杂性,教唆形式的多样性,教唆内容传播的广泛性和教唆对象的不特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教唆行为认定上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由于网络教唆的上述特点,在其主观故意、客观行为以及教唆对象等方面,都出现了传统理论并不能很好解释的新问题。而事实上网络带给社会生活与法律理论的冲击已经不可避免。由此,在刑法中单独确认该行为的外延和内涵,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教唆 教唆故意 教唆行为 教唆对象
下载PDF
教唆行为标准的规范化判断及展开
5
作者 吴沛泽 《警学研究》 2020年第3期85-93,共9页
由于教唆行为本身难以类型化,故需要为教唆行为的认定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教唆犯的成立应当首先符合教唆行为本身的行为构造,同时也需要被教唆者实行了侵害法益的客观行为。教唆行为的认定作为一种规范化的判断,对教唆的内容应当... 由于教唆行为本身难以类型化,故需要为教唆行为的认定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教唆犯的成立应当首先符合教唆行为本身的行为构造,同时也需要被教唆者实行了侵害法益的客观行为。教唆行为的认定作为一种规范化的判断,对教唆的内容应当建立在社会经验的理解之上并结合特定的客观因素进行具体的考察。对片面教唆的概念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在设定片面教唆处罚界限上应采取实质的判断并充分注意片面教唆与片面帮助的区别。要成立违法且有责的教唆犯,还需要教唆者具备责任要素——教唆故意。学界并不承认过失的教唆,故过失的教唆者应与被教唆者按照共同正犯进行处罚。教唆故意的明确性应该从实行行为类型与不法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教唆 法益侵害 因果关系 教唆故意
下载PDF
教唆行为:共犯行为抑或实行行为?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凤梅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32,共7页
教唆行为的定位问题不仅关涉教唆者的定罪量刑,也关涉共犯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传统的教唆行为共犯性理论在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判断、立法协调性及司法裁定的妥当性等方面,都存在解释论上的困难。承认教唆行为为具有独立构成的实行行为符... 教唆行为的定位问题不仅关涉教唆者的定罪量刑,也关涉共犯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传统的教唆行为共犯性理论在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判断、立法协调性及司法裁定的妥当性等方面,都存在解释论上的困难。承认教唆行为为具有独立构成的实行行为符合正犯行为的判断标准,同时也能有效消解教唆行为共犯性语境下的诸多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共犯体系 共犯行为 实行行为
原文传递
教唆行为的实行行为性之否定——兼与李凤梅博士商榷 被引量:7
7
作者 钱叶六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1-37,共7页
实行行为是实施刑法分则类型性规定的具有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性的行为。除部分具有教唆性质的行为因刑法分则例外规定而具有实行行为性之外,对于大多数教唆行为而言,形式上不具有构成要件定型性,实质上不具有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性,其必... 实行行为是实施刑法分则类型性规定的具有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性的行为。除部分具有教唆性质的行为因刑法分则例外规定而具有实行行为性之外,对于大多数教唆行为而言,形式上不具有构成要件定型性,实质上不具有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性,其必须依附正犯的实行行为才能实现对法益的实际侵害,因而其本质上属于加担实行行为的共犯行为。将教唆行为定位为实行行为的见解不仅有违实定法的规定,而且有消解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概念区分之虞,显然有悖于共同犯罪的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共犯行为 实行行为
原文传递
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处罚根据新论 被引量:3
8
作者 江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7-150,共4页
犯罪圈之外的自杀行为在加入教唆、帮助的元素后,应否被刑法所规制,是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唆、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特质决定其不能适用"故意杀人罪",需从学理上探寻处罚根据。违法否定说无法诠释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客观... 犯罪圈之外的自杀行为在加入教唆、帮助的元素后,应否被刑法所规制,是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唆、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特质决定其不能适用"故意杀人罪",需从学理上探寻处罚根据。违法否定说无法诠释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客观存在的法益侵害性;违法肯定说已然溯及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违法本质,但"主从行为"与"附属惹起"的思想不能准确定位教唆、帮助行为导致法益侵害的具体方式。借鉴"共同性"原理,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应有的处罚根据在于结合自杀行为共同侵害生命法益,行为之间并无主次之分、直接与间接之别,具体表现为导致生命法益被侵害的结果与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帮助行为 自杀 处罚根据
下载PDF
论教唆行为的法律本质 被引量:3
9
作者 朱道华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40,共7页
关于教唆行为的法律本质,有教唆犯独立性说语境下的犯罪实行行为与教唆犯从属性说语境下的共犯行为之争。基于犯罪构成理论和实行行为构造的视角分析,教唆行为并不具备所教唆之罪的犯罪实行行为的特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处罚被教唆者... 关于教唆行为的法律本质,有教唆犯独立性说语境下的犯罪实行行为与教唆犯从属性说语境下的共犯行为之争。基于犯罪构成理论和实行行为构造的视角分析,教唆行为并不具备所教唆之罪的犯罪实行行为的特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处罚被教唆者未实施所教唆之罪情况下具有重大法益侵害危险性的教唆行为,也从实定法的维度否定了教唆行为是必须依附于正犯的实行行为才具有可罚性的共犯行为。基于对教唆行为本身的构造分析,可以得出教唆行为是所教唆之罪的犯罪预备行为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 犯罪性 可罚性
原文传递
教唆行为:共犯行为抑或实行行为
10
作者 李凤梅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5-88,共4页
教唆行为的定位问题不仅关涉教唆者的定罪量刑,也关涉共犯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传统的教唆行为共犯性理论在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判断、立法协调性及司法裁定的妥当性等方面,都存在解释论上的困难。承认教唆行为为具有独立构成的实行行为符... 教唆行为的定位问题不仅关涉教唆者的定罪量刑,也关涉共犯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传统的教唆行为共犯性理论在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判断、立法协调性及司法裁定的妥当性等方面,都存在解释论上的困难。承认教唆行为为具有独立构成的实行行为符合正犯行为的判断标准,同时也能有效地消解教唆行为共犯性语境下的诸多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共犯行为 实行行为
原文传递
论不可罚的教唆行为——共犯理论与实践中有待确立的一个新命题
11
作者 黄祥青 《法律适用》 2001年第9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教唆行为 共犯理论 必要共同犯罪 卖淫女 实行行为 事后行为 犯罪分子 故意杀人罪 社会危害性 伪证罪
原文传递
关于教唆行为分则化实现体系的思索
12
作者 黄彬 于沛鑫 《中国监狱学刊》 2015年第4期53-65,共13页
教唆行为与教唆犯有一定关联,又不等同于教唆犯。教唆行为包括教唆犯的教唆行为以及实行犯的教唆行为,后者又包括教唆犯罪行为以及教唆非犯罪行为。通过统计与分析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法律性文件,由定罪路径与量刑模式两个... 教唆行为与教唆犯有一定关联,又不等同于教唆犯。教唆行为包括教唆犯的教唆行为以及实行犯的教唆行为,后者又包括教唆犯罪行为以及教唆非犯罪行为。通过统计与分析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法律性文件,由定罪路径与量刑模式两个方面梳理出我国教唆行为分则化实现体系全面的布局与建构,并基于此提出通过构建统一的教唆行为类型表述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唆行为分则化入罪体系与建立系统的教唆行为分则化量刑体系,以期建立一个具有明确化、科学化、一体化的教唆行为分则化实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实行化 教唆犯罪行为 教唆非犯罪行为 定罪 量刑
原文传递
论不可罚的教唆行为 被引量:3
13
作者 石英 黄祥青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3,共3页
在现行共犯理论中,教唆行为必受刑事处罚已成定论;而司法实践中,对于某些完全符合教唆行为的法律特征的行为予以刑事处罚又于理难容。基于现行共犯理论与实践的冲突,文章提出了不可罚的教唆行为的新命题,并对不可罚的教唆行为的基... 在现行共犯理论中,教唆行为必受刑事处罚已成定论;而司法实践中,对于某些完全符合教唆行为的法律特征的行为予以刑事处罚又于理难容。基于现行共犯理论与实践的冲突,文章提出了不可罚的教唆行为的新命题,并对不可罚的教唆行为的基本特征、立论依据及理论与实践价值作了必要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教唆行为 可罚性 刑罚正当性 犯罪
原文传递
教唆行为的影响力与量刑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建军 《法学杂志》 1988年第4期32-32,共1页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对教唆犯与被教唆犯的量刑,往往仅就双方当事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论处,忽视了对各自作案时的主观心理状态的研究与分析,致使量刑时畸轻畸重。本文就教唆行为的影响力与量刑的关系问题谈点浅见。一、教唆行为的...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对教唆犯与被教唆犯的量刑,往往仅就双方当事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论处,忽视了对各自作案时的主观心理状态的研究与分析,致使量刑时畸轻畸重。本文就教唆行为的影响力与量刑的关系问题谈点浅见。一、教唆行为的影响力。教唆行为的影响力是指教唆犯影响被教唆犯去实施被教唆的犯罪行为或滋生实施犯罪行为的倾向。大家知道,我们定罪量刑必须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因此,教唆犯的教唆行为与被教唆犯实施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并且教唆犯对于一个结果的影响力的量,应当由愿望和所引起的结果和倾向(即被教唆犯的行动)的量相一致。否则,超出教唆犯教唆内容以外的一切行为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 教唆行为 犯罪行为 定罪量刑 共同犯罪 研究与分析 司法实践 主观心理状态 主客观相统一 实施
原文传递
论教唆行为的两种性质——兼议《刑法》第29条第2款之理解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颖 《刑事法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522-553,共32页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9条第2款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通说认为,本款是对教唆未遂的规定。教唆未遂是指教唆人以教唆的故意实行了教唆行为,...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9条第2款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通说认为,本款是对教唆未遂的规定。教唆未遂是指教唆人以教唆的故意实行了教唆行为,但是被教唆的人未知悉其意思;或虽知悉其意思但未因此产生犯意;或虽产生犯意但未着手实行犯罪。简言之,本款处罚的对象是正犯未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下的教唆行为。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行为 《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性质 减轻处罚 教唆未遂 教唆 意思
原文传递
教唆犯撤回教唆行为的定性与量刑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福元 陈鸣 《人民司法》 2012年第18期57-60,共4页
故意伤害共同犯罪中,教唆犯在实行犯开始实施故意伤害行为之前及过程中,撤回教唆意思并极力进行拦阻的,如果未能避免损害后果的发生,仍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但在量刑时可酌情考虑。
关键词 被告人 教唆犯罪 教唆行为 故意伤害罪 犯罪中止 故意伤害行为 被害人 共同犯罪 附带民事诉讼 量刑
原文传递
论教唆他人自杀行为的法律性质
17
作者 吴寒冰 聂新国 张晓东 《消费导刊》 2007年第10期161-161,共1页
一、教唆他人自杀的立法例和观点争议自杀,就是自己结果自己的生命。所谓教唆自杀,是指他人无自杀故意,而通过刺激、挑拨、煽动、怂恿等教唆行为。
关键词 自杀行为 故意杀人罪 教唆 自杀者 教唆自杀 教唆行为 间接正犯 共同犯罪 司法实践 杀人行为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中共同犯罪肯定论——以故意教唆、帮助过失行为为视角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志文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4-76,共3页
为了解决我国交通肇事罪中共犯的争议,应当对我国刑法第25条、第29条作出新的解读:"教唆他人犯罪",可以理解为包括故意教唆他人过失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宜理解为共同犯罪通常是共同故意犯罪... 为了解决我国交通肇事罪中共犯的争议,应当对我国刑法第25条、第29条作出新的解读:"教唆他人犯罪",可以理解为包括故意教唆他人过失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宜理解为共同犯罪通常是共同故意犯罪的简称;"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是指故意教唆过失犯罪,不以共同故意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是提醒我们在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前提下,对于不同主体间的混合罪过行为,如果故意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更重的犯罪,要以其所触犯的更重的罪名定罪处罚。这是"从违法层面判断是否成立共同犯罪,从责任层面个别地判断各个参与人是否承担责任及何种责任"的共犯处理原则的应有之意。如此,就可以从故意教唆、帮助过失行为的全新视角肯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共犯 故意教唆过失行为
下载PDF
对单独教唆犯刑事可罚性的质疑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伟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70-76,共7页
教唆人的教唆行为的后果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单独教唆犯的教唆行为不属于实行行为 ,不能确认其为犯罪。因此 ,应对我国刑法第 2 9条第 2款进行修改 ,取消对单独教唆犯的刑罚 ,以保障刑法分则与总则立法精神上的一致。
关键词 刑法 单独教唆 教唆行为 刑事可罚性
下载PDF
论教唆他人自杀的犯罪性来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胡海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79-82,共4页
对于处罚教唆他人自杀的根据,理论上有三种思路:一是根据共犯理论,二是根据间接正犯理论,三是直接根据《刑法》第232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以上三种思路都不能正确说明教唆他人自杀的犯罪性,处罚教唆自杀没有法律根据。从教唆行为的二重... 对于处罚教唆他人自杀的根据,理论上有三种思路:一是根据共犯理论,二是根据间接正犯理论,三是直接根据《刑法》第232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以上三种思路都不能正确说明教唆他人自杀的犯罪性,处罚教唆自杀没有法律根据。从教唆行为的二重属性分析,教唆行为本身是一种恶的表现,其次教唆行为的恶性还来源于实行行为,即教唆自杀具有双重恶性,教唆自杀可能具有比自杀行为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应该在刑法中规定教唆自杀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唆自杀 教唆行为二重性 双重恶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