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教学独断
1
作者 汪幼辛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22,共4页
教学规则应当在教师与学生的一致认同中形成。教学独断却由教师个人确立并执行教学规则,而不需要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教学独断实质是教师在教学能力欠缺时,为维护教学权威进行的技术控制。教师教学独断表现为对学生表达的删除与曲解,同... 教学规则应当在教师与学生的一致认同中形成。教学独断却由教师个人确立并执行教学规则,而不需要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教学独断实质是教师在教学能力欠缺时,为维护教学权威进行的技术控制。教师教学独断表现为对学生表达的删除与曲解,同时也会造成学生为迎合教师预期进行自我删除和曲解。要消除教学独断,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独断 语言规则 教学反思 交往
下载PDF
道德如何教育——以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为中心
2
作者 马彪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27,共7页
关于道德如何教育的问题,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探讨了三种解决方式,即对话的、独断的以及问答的教学方式,其代表分别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康德自身。苏格拉底从德性即知识出发,强调知识即回忆,道德的受教过程就是天赋理念... 关于道德如何教育的问题,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探讨了三种解决方式,即对话的、独断的以及问答的教学方式,其代表分别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康德自身。苏格拉底从德性即知识出发,强调知识即回忆,道德的受教过程就是天赋理念的回忆过程。亚里士多德倾向于从习俗的立场来理解德性,主张德性的习得最终要落实于习惯的养成之中,道德不是先天据而有之的,它是后天训化的结果,人们只有运用它才能真正拥有它。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不同,康德尤为重视从德性的"新生论"与"道德自律"的角度来阐释道德的授受问题,以此摆脱传统思想中的"预成论"与"道德他律"的缺陷。不过,他的道德哲学与其道德教育之间的悖论问题也由此引发了后世学者持续不断的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教育 对话的教学方式 独断教学方式 问答的教学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