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针对性护理研究
1
作者 周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211-0214,共4页
探究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诊断的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选择2022.6~2023.6期间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不同护理手段,对比效果。结果 在84例患者中,通过DS... 探究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诊断的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选择2022.6~2023.6期间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不同护理手段,对比效果。结果 在84例患者中,通过DSA检查,脑动脉瘤检出部位中,有36例为前后交通动脉,有28例为大脑前中动脉,有15例为颈内动脉,有5例为基底动脉。其中直径≤5mm为31例,5-25mm为47例,大于等于25mm为6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情绪状态、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舒适度均更突出(P<0.05)。结论 DSA能够在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诊断价值,将针对性护理应用于DSA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效果卓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血管疾病 针对性护理 护理效果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联合介入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2
作者 俞庆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4期37-39,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介入术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1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80例。两组均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药物...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介入术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1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80例。两组均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药物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组给予介入术治疗。对比两组造影检查结果、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数字减影检查造影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药物治疗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介入治疗组NIHSS评分为(12.56±3.25)分,低于对照组的(18.65±3.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联合介入术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和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介入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应用效果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明 敖华 +3 位作者 陈文祥 张秋玲 李传红 刘万红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长期透析导管置管失败患者64例。采用DSA技术,通过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标定体表标识指导穿刺血管,必要时立即进行溶栓、...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长期透析导管置管失败患者64例。采用DSA技术,通过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标定体表标识指导穿刺血管,必要时立即进行溶栓、球囊扩张等辅助手段协助长期透析导管植入,确保导管达到满意的位置,满足透析需要。并对置管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4例在DSA可视下置管,全部成功,首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5%(61例)。所有患者术后透析时导管血流量均在200~280 mL/min,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等。结论:DSA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可作为传统盲穿法及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双腔血液透析导管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冰 吕国华 +1 位作者 刘伟东 罗建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行DSA检查,有主干血管供血或血运丰富的27例行血管栓塞+手术治疗,11例无主干血管供血者直接行手术切除。结果:27例行栓塞后再手...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行DSA检查,有主干血管供血或血运丰富的27例行血管栓塞+手术治疗,11例无主干血管供血者直接行手术切除。结果:27例行栓塞后再手术者无术中、术后并发症,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平均随访13个月,栓塞+手术治疗组有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1年复发;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8个月复发。结论:DSA在脊柱肿瘤治疗过程中对确定肿瘤部位、范围和区别肿瘤良恶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术前应用血管栓塞治疗椎体血管瘤及脊柱恶性肿瘤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有效地防止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脊柱肿瘤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术中的价值观察
5
作者 陈京翔 吉盛超 +1 位作者 叶黛西 耿承军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960-964,共5页
目的 探讨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176例行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通过CT血管造影术提示颅内动脉... 目的 探讨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176例行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通过CT血管造影术提示颅内动脉瘤存在,且均行2D-DSA及3D-DSA检查。记录比较2种检查对患者介入治疗后远端血管及分支的显示情况、不同形态动脉瘤的检出情况、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的显示情况及动脉瘤穿通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2D-DSA与3D-DSA技术在远端血管及分支显示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D-DSA检查中,检出动脉瘤157例,检出率为89.20%;在3D-DSA检查中,检出动脉瘤175例,检出率为99.43%。3D-DSA动脉瘤检出率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3D-DSA检查中普通囊状动脉瘤检出率(66.86%)高于2D-DSA检查(4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D-DSA检查中,共108例(61.36%)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不明确,高于3D-DSA检查(13.64%);共有68例(38.64%)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明确,低于3D-DSA检查(8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D-DSA检查中,未检出穿通血管,而在3D-DSA检查中,共检出20例(11.36%)穿通血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技术应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术可提高动脉瘤检出率,对动脉瘤形态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神经介入术 3D-数字血管造影 载瘤动脉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指引下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不同时机对急性脑梗死疗效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国伟 赵幼平 +1 位作者 何淑韫 李汝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3期160-162,共3页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指引下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不同时机对急性脑梗死(ACI)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接受动脉导管介入溶栓治疗的ACI患者76例,根据发病至溶栓时间分为对照组30例及研究组46例。对照组...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指引下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不同时机对急性脑梗死(ACI)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接受动脉导管介入溶栓治疗的ACI患者76例,根据发病至溶栓时间分为对照组30例及研究组46例。对照组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研究组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比较2组血管再通率,治疗前、治疗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NIHSS、FMA及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及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至溶栓时间<3 h的DSA指引下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与3~6 h动脉溶栓比较可提升ACI血管再通率,提升肢体功能及生活功能,降低神经缺损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动脉溶栓 尿激酶 溶栓时间
原文传递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小龙 丁志伟 贾军琪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临床应用 数字血管造影 电子计算机 医学 血管 血管造影 常规X线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顽固性鼻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梁国辉 刘波 +1 位作者 张永杰 陈同庆 《中原医刊》 2004年第8期23-24,共2页
目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7例因鼻咽癌放疗、高血压、不明原因的顽固性鼻出血行颌内动脉栓塞。结果 :应用DSA技术对 16例单侧、1例双侧颌内动脉进行栓塞 ,均在 12h内取除鼻腔填塞物。结... 目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7例因鼻咽癌放疗、高血压、不明原因的顽固性鼻出血行颌内动脉栓塞。结果 :应用DSA技术对 16例单侧、1例双侧颌内动脉进行栓塞 ,均在 12h内取除鼻腔填塞物。结论 :DSA技术在治疗顽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顽固性鼻出血 动脉栓塞 SELDINGER技术 股动脉穿刺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梁艳萍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8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行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行65例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的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导管置管术引导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行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行65例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的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导管置管术引导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DSA下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对照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行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观察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25例,一次性成功24例,失败1例;对照组40例,一次性成功31例,失败9例;观察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为96.00%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导管功能不良发生,对照组存在3例出现导管功能不良,两组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下行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有助于明晰深静脉血管情况,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显著降低术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一种安全可靠,效果更佳置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带涤纶套导管 置管术 B型超声 血液透析
下载PDF
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丽 刘景忠 张春梅 《产业科技创新》 2022年第3期64-66,共3页
本文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检查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后的效果以及价值。通过研究,颅... 本文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检查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后的效果以及价值。通过研究,颅内动脉瘤治疗前,通过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可以对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的数量以及大小进行准确检出,诊断敏感度以及特异度高,可以有效反映载瘤血管跟和瘤颈间的关系以及动脉瘤形态,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颅内动脉瘤 应用价值
下载PDF
X射线电视系统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纪念伦琴发现X射线105周年
11
作者 刘东华 孙朝晖 刘晓丽 《大学物理》 2000年第11期31-32,35,共3页
介绍X
关键词 X射线电视系统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
12
作者 古振云 马朝晖 《医疗装备》 2016年第15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或头痛头晕查因的患者,行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所有患者对载瘤血管行三维旋转造影,对动脉瘤分析测量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三维造影可立体观察... 目的探讨三维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或头痛头晕查因的患者,行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所有患者对载瘤血管行三维旋转造影,对动脉瘤分析测量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三维造影可立体观察动脉瘤,清晰显示瘤体形态、瘤颈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88例患者动脉瘤均完全栓塞,效果良好。讨论三维DSA技术可帮助介入医师全方位了解动脉瘤的情况,根据三维立体影像可选择最佳工作角度和介入材料,以及对微导管头端重塑最佳形态,对动脉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下载PDF
评价经阴道超声及磁共振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早期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李园 陆雯 +2 位作者 陈苏宁 尚鸣异 宋烨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及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早期剖宫产瘢痕妊娠(CSP)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CSP患者23例,停经时间41-49天,分别行TVS、MRI、DSA检查,所有患者行子宫...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及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早期剖宫产瘢痕妊娠(CSP)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CSP患者23例,停经时间41-49天,分别行TVS、MRI、DSA检查,所有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TVS随访。结果:1TVS明确诊断CSP 17例,不能明确诊断6例,其中3例于子宫下段见孕囊回声,不能明确孕囊与瘢痕的位置关系;3例包块周边环状血流信号不明显,不能除外难免流产孕囊滞留于瘢痕处。MRI检查23例均明确诊断。2所有患者行DSA下子宫动脉栓塞术,手术成功。术后3天TVS检查:2例孕囊自行排出,1例包块完全吸收,15例见包块缩小且周围血流信号明显减少,5例包块未见明显缩小但周围血流信号明显减少。314例于治疗后1周行刮宫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术后24小时出血量60-155 ml;6例经MRI诊断包块位于肌层的患者未行刮宫术,密切随访血β-HCG及TVS,包块于栓塞术后4-10周后完全吸收。结论:TVS是CSP的首选诊断方法及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评价疗效的方法,当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MRI是必要的辅助手段。DSA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对于早期CS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阴道超声 磁共振 数字血管造影 剖宫产瘢痕妊娠 子宫动脉栓塞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2
14
作者 李文化 穆民 刘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 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和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 71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 (DSA)和 3D DSA。结果 本组共检查 71例 ,经 3D DSA技术共检出动脉瘤 4 4例 6 4枚...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 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和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 71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 (DSA)和 3D DSA。结果 本组共检查 71例 ,经 3D DSA技术共检出动脉瘤 4 4例 6 4枚、颅内动静脉畸形 (AVM) 19例、血管狭窄致脑缺血8例 (6例颈内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闭塞 )。结论  3D 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颅内动脉瘤、AVM、血管狭窄的诊断最为准确、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血管疾病 技术诊断 颅内动静脉畸形 大脑前动脉闭塞 数字造影 颈内动脉狭窄 临床应用价值 血管狭窄 DSA技术 DSA诊断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 AVM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对比研究初探 被引量:10
15
作者 包晶晶 张蕾 +2 位作者 王明月 王言憬 勇强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5期449-451,47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近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32例,共34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SMI、DSA诊断颈内动脉...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近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32例,共34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SMI、DS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SMI与DSA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35,提示SMI技术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结果可靠。结论:SMI技术操作方便、无创、无放射性,可以判断颈内动脉起始段管腔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及灵敏度,可以作为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首选影像学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颈内动脉 数字血管造影 狭窄 闭塞
下载PDF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立强 《影像技术》 CAS 2017年第5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和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和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二者间隔时间为2周内,然后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检查共对38例患者的430个节段进行了分析,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相符421个,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5%、98.8%、97.9%、95.6%、98.5%。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顽固性鼻出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章云军 杜玉清 +1 位作者 董礼阳 周为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4期3923-3924,共2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成像技术在顽固性鼻出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至2006年10月间在我科诊治鼻出血的患者15例进行回顾分析,经颈外动脉造影显示动脉走行,并行栓塞治...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成像技术在顽固性鼻出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至2006年10月间在我科诊治鼻出血的患者15例进行回顾分析,经颈外动脉造影显示动脉走行,并行栓塞治疗,术后复查DSA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5例患者DSA均清晰显示鼻区血管,可明确判断出血的部位、原因及局部交通情况,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该血管,注入明胶海绵粉/条+PVA颗粒,栓塞程度以DSA显示仅主干显影为限,介入治疗后出血停止,手术效果满意。结论:(1)合理的注射参数、恰当的体位、恰当的后处理技术和延长采像时间等方法可提高出血动脉的显示率;(2)介入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出血 血管造影 数字
下载PDF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悦 张俊 +2 位作者 邹芸 张敏 王慧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年第17期1398-1399,共2页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摄影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间应用DSA影像对51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资料。结果对病患的采集参数、体位以及注射参数、图像...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摄影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间应用DSA影像对51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资料。结果对病患的采集参数、体位以及注射参数、图像后处理进行适当选择,即能够确切显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部位、破口以及真假腔内血流差别、与相邻血管的关系。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摄影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价值很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介入治疗 数字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主动脉及分支三维动态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国英 张慧 +2 位作者 邓勇 陈静 孙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19-321,共3页
目的:评价三维梯度回波序列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及分支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我们在中场强磁共振机上应用3D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D-FFE对46例患者进行三维动态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3DDCEMRDSA造影剂为02mmol/kg。根据... 目的:评价三维梯度回波序列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及分支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我们在中场强磁共振机上应用3D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D-FFE对46例患者进行三维动态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3DDCEMRDSA造影剂为02mmol/kg。根据试验注射靶血管内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确定靶血管内信号曲线峰值前端时间为3DDCEMRDSA扫描开始时间。注药前进行第一个动态扫描作为减影蒙片,注药后进行二次动态扫描。原始图像先进行减影处理,再进行最大信号投影MIP重建。结果:46例包括21例正常均满意显示了感兴趣区的血管。经减影后第一次扫描图像动脉显示良好,静脉影浅淡。第二次扫描图像主动脉显影较前变淡。结论:3DDCEMRDSA是显示主动脉及分支病变的理想方法。部分图像可与常规DSA相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管造影 技术 NMR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