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1
作者 张兴 吴攀峰 +2 位作者 李诚 周小兵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5-542,共8页
目的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34具行全身血管造影灌注、CT扫描、三维重建、标本解剖与统筹分析,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行程与分布区域;然后按照皮瓣的设计、切取步骤,结合三维重建的影... 目的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34具行全身血管造影灌注、CT扫描、三维重建、标本解剖与统筹分析,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行程与分布区域;然后按照皮瓣的设计、切取步骤,结合三维重建的影像进行解剖验证。结果在65侧有效标本中共观察到大腿前外侧皮肤穿支408支(平均每侧6.3支),其中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系统391支,占95.8%(391/408),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的占比分别为:升支9.1%(37/408)、横支16.4%(67/408)、降支60.8%(248/408)、斜支9.6%(39/408),其穿支起始部外径分别为(0.7±0.3)、(0.9±0.4)、(1.1±0.5)、(0.8±0.3)mm;来源于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旋髂浅动脉17支,占比4.2%,穿支起始部外径为(0.7±0.3)mm。结论(1)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仍然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主要源血管;(2)高位皮肤穿支主要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与升支;(3)斜支多起源于升支与横支的共干部,具备一定的外径与蒂长,可以斜支为蒂切取皮瓣;(4)旋股外侧动脉来源穿支纤细或缺如时,可以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等源血管来源的高位皮肤穿支切取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数字解剖学科研和教学中的伦理学问题探讨
2
作者 孟海伟 冯蕾 +2 位作者 姚远 汤煜春 刘树伟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7-89,共3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解剖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应用。人体标本经过铣切获取数字图像,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分割和重建将其数字化,制作成人体三维解剖学数据集,可广泛应用于教学、科普及研究工作中[1]。开发的数字解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解剖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应用。人体标本经过铣切获取数字图像,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分割和重建将其数字化,制作成人体三维解剖学数据集,可广泛应用于教学、科普及研究工作中[1]。开发的数字解剖学教学软件图像生动逼真,结构清晰,可从任何方位和角度观察单个器官的形态结构,也可以整体观察各系统、器官的空间位置和毗邻关系,并可随意放大和缩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解剖学 整体观察 毗邻关系 计算机信息技术 伦理学问题 人体标本 教学软件 生动逼真
下载PDF
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金联洲 周小兵 +2 位作者 胡斯旺 戴开宇 唐茂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0-263,共4页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6具未经固定处理的尸体,采用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层次解剖观测腰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6具未经固定处理的尸体,采用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层次解剖观测腰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另选1具未固定处理的男尸,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CT扫描与三维重建。结果旋髂深动脉穿支(DCIAP)的出现率为92%,平均每侧为1.6支,直径0.7mm,其穿支出现于髂前上棘后方5~10cm,髂嵴上方12~35mm之间,供血范围为31 cm2。结论旋髂深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具备穿支骨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截取穿支皮瓣(肌皮瓣或骨皮瓣)进行游离移植或转位,用于复合组织缺损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旋髂深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原文传递
3D数字解剖学系统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雪芹 赵云鹤 +2 位作者 张忠 陆利 杨桂姣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33-234,共2页
“数字解剖”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国立图书馆发起的可视人计划(Visible Human Project,VHP),随后可视人、虚拟人、数字人等研究在诸多国家问世,2001这些研究被综合概括为“数字人计划”[1]。我国的“数字人”研究提出于2... “数字解剖”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国立图书馆发起的可视人计划(Visible Human Project,VHP),随后可视人、虚拟人、数字人等研究在诸多国家问世,2001这些研究被综合概括为“数字人计划”[1]。我国的“数字人”研究提出于21世纪初,经过近20年的努力,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数字可视人→数字物理人→数字生理人→数字智能人等相互交叉重叠的阶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等领域[1]。“数字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随着应用领域不同会衍生出具体的数字化名词,“3D数字解剖”正是应医学教育之运而生,对解剖学的教学改革、发展乃至现代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实验教学 数字解剖学 现代医学教育 可视人计划 系统 HUMAN 数字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丁茂超 毛以华 +3 位作者 陈世新 邹天乐 王建红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3-605,610,共4页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并三维重建。然后,对10具尸体层次解剖追踪颏下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同时应用ScionImage软件对颏下动脉营养区域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结果颈前区和下颌前区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主要通过: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颏下动脉、颏动脉、面动脉等几个主要动脉的穿支供应。颏下动脉从面动脉起始处的直径为(1.7±0.4)mm,沿途发出(1.8±0.6)支穿支营养颏下区的皮肤。颏下动脉营养皮肤的范围为(45±10.2)cm2。其最大的一个穿支出现于二腹肌前腹内侧缘的后面。同时,面动脉、颏下动脉、舌下动脉的穿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本文阐述了颏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结合重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皮瓣血供和皮瓣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颏下动脉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原文传递
喙锁韧带重建中锁骨钻孔位置的数字解剖学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羽 宋烜 +2 位作者 陆骅 张天浩 姚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2期6759-6763,共5页
背景:经喙锁骨道的喙锁韧带重建是一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锁骨钻孔位置直接决定骨道的质量及治疗的成败。目的:观察锁骨不同钻孔位置对喙锁韧带重建过程中骨道位置的影响。方法:使用Mimics 13.0软件对60个肩部的CT影像资料进... 背景:经喙锁骨道的喙锁韧带重建是一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锁骨钻孔位置直接决定骨道的质量及治疗的成败。目的:观察锁骨不同钻孔位置对喙锁韧带重建过程中骨道位置的影响。方法:使用Mimics 13.0软件对60个肩部的CT影像资料进行重建得到喙锁结构模型。根据目前2种主流喙锁韧带重建方案的钻孔位置及一种作者提出的理想的钻孔位置在模型上虚拟手术建立骨道,并进行相关的测量以评估其安全性。方案1:钻孔位置距锁骨远端30 mm,位于锁骨表面前后缘的正中;方案2:钻孔位置距锁骨远端40 mm,位于锁骨表面前后缘的正中;方案3:与锥状结节尖端和喙突基底部的中点在同一直线上,在锁骨上表面的后缘。结果与结论:重建方案1的喙突骨道在男性模型中过于偏内侧。重建方案1和2的骨道均不在锁骨正中。重建方案3的喙突及锁骨骨道均位于正中。以距离锁骨远端一个固定数值来确定钻孔位置的方法在男女性的模型中得到的骨道差异很大。锁骨端的钻孔位置应与锥状结节尖端和喙突基底部的中点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应靠锁骨上表面的后缘,才能保证喙突及锁骨骨道的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数字解剖学 锁骨 喙突 喙锁韧带重建 骨道 肩锁关节脱位
下载PDF
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谭健 王文军 李严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在矢状面角(SSA)为0°时不同水平面角(TSA)方向投影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4~68岁,平均45岁)的寰椎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寰椎...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在矢状面角(SSA)为0°时不同水平面角(TSA)方向投影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4~68岁,平均45岁)的寰椎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寰椎数字解剖模型,将重建的结果以.stl格式保存,再将寰椎数字模型导入UG Imageware 12.0,建立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数字化分析方法,确定三维参考平面,分析在SSA为0°时左右椎弓根TSA分别从0°~30°,均匀间隔5°,观察280个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长度和内切圆半径的变化规律。结果:280个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长度为20.54~33.21mm,其中11个通道长度小于最短椎弓根螺钉长度(〈22mm);TSA为0°进钉时左右通道长度均最大,左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5°~30°进钉时同一进钉角度左右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侧不同进钉角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80个寰椎椎弓根螺钉通道的内切圆半径为1.38~2.51mm,其中有42个内切圆半径小于最小椎弓根螺钉半径(〈1.75mm);同一进钉角度右侧内切圆半径与左侧比较及同侧不同进钉角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的左右两侧椎弓根形态之间有较大差异。部分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长度和内切圆半径小于椎弓根螺钉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椎弓根进钉通道内切圆半径小于最小椎弓根螺钉半径时置钉会穿破椎弓根的皮质骨,不适合采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术前用数字化技术测量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可以实现个体化置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椎弓根通道 数字解剖学 椎弓根螺钉
原文传递
数字解剖学——有待开拓完善的新兴分支学科 被引量:7
8
作者 钟世镇 张绍祥 欧阳钧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9-672,共4页
数字解剖学(Digital Anatomy),是运用科技发展前沿的信息科学技术,对人体进行研究后,在人体解剖学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数字化人体(Digital Human)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人体结构数字化,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看得见的人... 数字解剖学(Digital Anatomy),是运用科技发展前沿的信息科学技术,对人体进行研究后,在人体解剖学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数字化人体(Digital Human)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人体结构数字化,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看得见的人体形态,为此曾称之为数字化可视人体(DigitalVisibleHuman);若再进一步将人体功能性信息赋加到这个人体形态框架上,经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处理,这个数字人将能模仿真人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解剖学 分支学科 数字化可视人体 数字化人体 虚拟现实技术 人体形态 人体解剖学 计算机技术
下载PDF
颌面部包括咀嚼系统的数字解剖学有限元建模初步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叶鹏程 方一鸣 +4 位作者 张琳琳 管建锋 陈凯 吴立军 林崇翔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4期36-41,共6页
目的初步探究基于解剖学和影像学对颌面部包括完整咀嚼系统的数字解剖学三维有限元建模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模拟颌面部生物力学做准备。方法采集第2代中国数字化人体"男性第23号"头颅CT图像、咀嚼肌MRI图像及双侧颞下颌关节盘MR... 目的初步探究基于解剖学和影像学对颌面部包括完整咀嚼系统的数字解剖学三维有限元建模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模拟颌面部生物力学做准备。方法采集第2代中国数字化人体"男性第23号"头颅CT图像、咀嚼肌MRI图像及双侧颞下颌关节盘MRI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再通过Geomagic Stadio软件配准模型、优化模型并构建数字化颌面部结构,最后将单个前牙的牙体牙周精细模型导入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检验模型的实用性。结果建立了一个包含全牙列牙髓、牙本质、牙骨质、牙釉质、牙周膜、上颌骨双皮质层、下颌骨双皮质层、下牙槽神经、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关节软骨、关节囊以及咀嚼肌肉系统和颌面的三维解剖学模型,以及单个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基于CT、MRI影像和解剖学,利用医学影像处理软件Mimics、Geomagic Stadio及Ansys结合实构法和虚构法所建高精度颌面部模型具有全面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可以为进一步模拟口腔医学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解剖学 咀嚼系统 牙列 皮质骨厚度 三维有限元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数字解剖学在中、内耳微观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琳 王克强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5-427,共3页
1 数字解剖学在中耳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耳鼓室内有3对听小骨、7对细小韧带肌肉,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听骨链的杠杆作用有效的将声波传递进入内耳.在听骨链运动过程中,上方的锤骨上韧带及砧骨上韧带悬吊听骨,抵抗重力;前方的锤骨前韧... 1 数字解剖学在中耳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耳鼓室内有3对听小骨、7对细小韧带肌肉,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听骨链的杠杆作用有效的将声波传递进入内耳.在听骨链运动过程中,上方的锤骨上韧带及砧骨上韧带悬吊听骨,抵抗重力;前方的锤骨前韧带与后方的砧骨后韧带平衡,起到合理约束作用.锤骨前韧带与砧骨后韧带之间构成了听骨链的转轴、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解剖学 临床应用 微观形态 内耳 韧带平衡 听骨链 运动过程 杠杆作用
下载PDF
咀嚼系统包括全牙列精细结构的数字解剖学建模研究
11
作者 叶鹏程 管建锋 +3 位作者 陈凯 张琳琳 吴立军 方一鸣 《医学诊断》 2015年第4期61-66,共6页
目的:探讨建立包括上下颌骨双皮质层、牙髓、牙本质、牙骨质、牙釉质、牙周膜及颅颌面咬合三维解剖学模型的可行性,为后期导入Ansys软件定义各组织的材料属性建立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做准备,以及为研究颅颌面、颞下颌关节及牙齿的生物... 目的:探讨建立包括上下颌骨双皮质层、牙髓、牙本质、牙骨质、牙釉质、牙周膜及颅颌面咬合三维解剖学模型的可行性,为后期导入Ansys软件定义各组织的材料属性建立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做准备,以及为研究颅颌面、颞下颌关节及牙齿的生物力学特性提供建模思路。方法:采集第二代中国虚拟人男性第23号头颅CT图像、咀嚼肌MRI图像及双侧颞下颌关节盘MRI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再通过Geomagic-Stadio软件配准模型、优化模型及构建咀嚼系统包含牙体牙周精细模型。结果:建立了一个包含上颌骨双皮质层、下颌骨双皮质层,全牙列以及颞下颌关节骨骼肌肉系统和颅颌面的三维解剖学模型。结论:基于CT、MRI影像和解剖学,利用医学影像处理软件Mimics、Geomagic-Stadio可以精确、可行地构建包含全牙列精细结构和颞下颌关节骨骼肌肉咬合系统及颌面部的三维解剖学模型。该模型更加真实的还原了颌面部咬合系统的生物力学环境,为咬合系统骨骼肌肉协调功能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建模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解剖学 咀嚼系统 牙列 皮质骨厚度 颞下颌关节
下载PDF
数字解剖学——数字医学的基础 被引量:16
12
作者 唐雷 刘谦 钟世镇 《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31,共5页
传统解剖学科学系统的创立已经有500多年历史,它是医学发展的基石。在人体解剖学建立之前.医学基本依靠猜测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公元2世纪,罗马医圣盖伦(C.Galen)进行动物及人的解剖研究,写出了《论人体各器官的作用》(On the Ut... 传统解剖学科学系统的创立已经有500多年历史,它是医学发展的基石。在人体解剖学建立之前.医学基本依靠猜测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公元2世纪,罗马医圣盖伦(C.Galen)进行动物及人的解剖研究,写出了《论人体各器官的作用》(On the Utility of the Part)和《论解剖程序》(On Anatomical Procedure)等著作,统治医学近1200年。文艺复兴时期.比利时医生维萨里(A.Vesalius)以大量丰富的解剖实践资料,对人体的结构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可视人 虚拟人 数字 数字解剖学 数字医学 生理组学
下载PDF
微观数字解剖学创新成像工具-光学投影托模成像(OPT)显微镜虚拟人体进入基因研究领域
13
作者 秦笃烈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3年第6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微观数字解剖学 成像工具 光学投影托模成像 OPT 显微镜 虚拟人体 基因 诊断
下载PDF
构建不同矢量骨吸收的牙周炎下颌骨3D数字解剖学模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章艳 柳欢 +2 位作者 叶鹏程 吴立军 丁熙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364-368,374,共6页
目的:构建不同矢量骨吸收的牙周炎下颌骨3D数字解剖学模型。方法:采用CT扫描志愿者下颌骨获取扫描图像数据,利用医学三维图像重建软件Materialise Mimics10.0、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12.0、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 11.0等生成... 目的:构建不同矢量骨吸收的牙周炎下颌骨3D数字解剖学模型。方法:采用CT扫描志愿者下颌骨获取扫描图像数据,利用医学三维图像重建软件Materialise Mimics10.0、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12.0、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 11.0等生成含完整解剖结构牙列的下颌骨模型。根据牙槽骨不同矢量骨吸收水平,构建体外典型以牙槽骨吸收水平为标准的无牙周炎模型以及轻度牙周炎、中度牙周炎、重度牙周炎患者下颌骨3D数字解剖学模型。结果:建立了不同程度骨水平吸收的牙周炎下颌骨3D数字模型。正常下颌骨模型节点总数55 034个,面单元总数108 273个;轻度牙周炎下颌骨模型节点总数53 703个,面单元总数105 608个;中度牙周炎下颌骨模型节点总数52 362个,面单元总数102 821个;重度牙周炎下颌骨模型节点总数50 445个,面单元总数99 099个。结论:建立的模型可有效实现对不同程度骨吸收牙周炎下颌骨的数字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牙周炎 数字解剖学 有限元前处理
下载PDF
从经络穴位到支持与储备系统——基于数字解剖学研究提出人体第十大功能系统假说(英文)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军 董为人 +5 位作者 姚大卫 王春雷 赵冰雷 沈宝林 杨林林 原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3-579,共7页
中国传统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广为接受,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此,我们基于数字化虚拟人技术构筑了人体全身结缔组织筋膜网状支架,并对结缔组织的聚集部位进行标记,并将虚拟的经穴三维图像与传统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进行对比... 中国传统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广为接受,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此,我们基于数字化虚拟人技术构筑了人体全身结缔组织筋膜网状支架,并对结缔组织的聚集部位进行标记,并将虚拟的经穴三维图像与传统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筋膜网络支架可能构成针灸穴位的解剖学基础。我们发现,穴位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聚集的部位,该处富含敏感的神经末梢、活性细胞和淋巴管,针刺这些部位能产生较强的生物学效应。从生物种系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角度来看,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网状支架构成人体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对该系统的研究称为筋膜学。该假说能全面(形态、功能)的解释针灸的基础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解剖学 结缔组织 自体监控系统 筋膜学/机制
下载PDF
应用Mimics软件测量髋臼形态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尚宏喜 张晓丽 +4 位作者 王景梅 刘安庆 李阔阔 谭纪锋 郝敏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5期706-709,共4页
目的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与假体是否符合髋关节正常解剖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使用的人工髋关节更加符合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使用,与年纪较轻的青年人和中年人的髋关节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征不相符合,目前国内尚缺乏不同年龄段正常髋臼形态... 目的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与假体是否符合髋关节正常解剖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使用的人工髋关节更加符合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使用,与年纪较轻的青年人和中年人的髋关节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征不相符合,目前国内尚缺乏不同年龄段正常髋臼形态的解剖学研究。获取不同年龄组正常髋关节形态解剖学数据,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髋关节形态特点。方法 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采集20~39岁、40~60岁、60岁以上3个年龄段的志愿者双侧髋关节CT扫描数据,每组30例,平均年龄分别为:(31±8)岁,(51±9)岁,(68±8)岁,采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髋臼形态解剖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20~39岁组:髋臼上下径为(53±4)mm,前后径为(51.9±2.0)mm,臼深:(27.2±2.4)mm;40~60岁组:髋臼上下径为(53±5)mm,前后径为(52.5±2.1)mm,臼深:(27.6±2.6)mm,60岁以上组:髋臼上下径为(54±5)mm,前后径为(53.8±2.1)mm,臼深:(28.3±3.0)mm,随着年龄的增加,髋臼的前后径逐渐增大,髋臼的的形状逐渐由椭球体逐渐趋近于球体。结论不同年龄段髋臼数字解剖学特点不同,髋臼的形态逐渐由椭球体趋近于球体,为临床设计开发新型髋臼杯假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MICS 髋臼 解剖学 数字 椭球体
下载PDF
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最佳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17
作者 王俊逸 董乐乐 魏海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12期99-102,共4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和逆向工程软件个性化分析并确定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最佳进钉通道,测量最佳进钉通道的相关数据,为临床个性化精准置入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将随机选择的50例健康成人的腰骶部(含第1骶椎及两侧... 目的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和逆向工程软件个性化分析并确定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最佳进钉通道,测量最佳进钉通道的相关数据,为临床个性化精准置入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将随机选择的50例健康成人的腰骶部(含第1骶椎及两侧髂后上嵴)CT资料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分别利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建立第1骶椎及两侧髂骨的三维数字图像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将模型导入CATIA V5R20软件,确定并测量椎弓根螺钉横断面上最佳进钉角度、最大螺钉半径、理论最大进钉深度、最佳进钉点距上终板水平切面及正中矢状面的距离,按照所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机虚拟置钉,并将所得数据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既可以实现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最佳进钉通道的个性化术前设计,为临床个性化精准置入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提供数据参考,又可以实现大样本量的解剖学研究。(2)个体间存在个体差异,应重视个性化治疗。(3)男性与女性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在横断面上最佳进钉角度以及最佳进钉点位置上存在差异,女性较男性最佳进钉点位置靠外,横断面上最佳进钉角度更大,置钉时要区别对待。结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可以实现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最佳进钉通道的个性化术前设计,为临床个性化置入第1骶椎椎弓根螺钉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骶椎 计算机三维重建 椎弓根螺钉通道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3D数字解剖学系统支撑下的人体解剖学微课制作初探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文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5期107-110,共4页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专业术语繁多,难理解,难记忆,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势在必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因主题突出、资源丰富、短小精悍、传播便捷、可反复观看等诸多优点,逐渐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接受...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专业术语繁多,难理解,难记忆,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势在必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因主题突出、资源丰富、短小精悍、传播便捷、可反复观看等诸多优点,逐渐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接受。3D数字解剖学系统(以下简称“数字人”)是由人体横断面的解剖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经三维重建得来,其解剖结构可以任意旋转,多角度观察,近年,在国内高校迅速推广,被广泛应用于解剖学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文章将“数字人”与微课相融合,从素材获取与加工、微课设计与制作以及优势分析等方面,探析“数字人”支撑下的人体解剖学微课制作方法,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微课制作 3D数字解剖学系统 三维图像 优势分析 医学教育
下载PDF
数字解剖学在骶髂关节损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晖 王磊 +1 位作者 于媛 谷丽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6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解剖学在骶髂关节损伤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自2011-10—2012-10因其他系统疾病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CT科进行完整骨盆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成年患者23例,采集CT断层数据,在个人计算机上利用Mim... 目的探讨数字解剖学在骶髂关节损伤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自2011-10—2012-10因其他系统疾病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CT科进行完整骨盆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成年患者23例,采集CT断层数据,在个人计算机上利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模拟骶髂螺钉固定,取得安全、最佳的进针范围、螺钉长度、固定角度,并将其与临床手术相结合。结果 23例骨盆获得46个虚拟骶髂关节,虚拟手术得到的最佳安全固定通道各异,其中在螺钉长度、固定角度方面,男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数字解剖学应用于骶髂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可以在术前模拟手术,确定最佳固定方式,预防术中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螺钉失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损伤 数字解剖学 骶髂螺钉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数字化解剖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萍 余艳红 +6 位作者 李维丽 陈春林 徐玉静 欧阳振波 郭传家 黄蕾 段慧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年第9期97-97,138,共2页
妇产科教学中涉及相当多的解剖教学,其在学习中易产生枯燥无味的情绪,并且难学易忘。因此,为了丰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数字化解剖学逐渐应用于妇产科学的多媒体教学中。文章简单介绍了数字化解剖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优势及不足。
关键词 数字解剖学 盆腔三维可视化模型 妇产科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