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中药复方配伍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整体方法论 被引量:78
1
作者 罗国安 梁琼麟 +8 位作者 刘清飞 张荣利 杨辉华 李雪 王义明 贾伟 张卫东 张川 李贻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1期10-15,24,共7页
本文以中医药学和系统生物学为基础,探讨建立一个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体系,用于研究外部干预系统(中药复方)与生物应答系统(人体复杂系统)之间“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提供了一个中医... 本文以中医药学和系统生物学为基础,探讨建立一个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体系,用于研究外部干预系统(中药复方)与生物应答系统(人体复杂系统)之间“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提供了一个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交流融合的平台,有助于全面、系统、深刻的揭示中医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指导复方新药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 化学物质 中药复方 系统-系统”相互作用
下载PDF
化学物质组学与中药方剂研究——兼析清开灵复方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65
2
作者 罗国安 梁琼麟 +3 位作者 张荣利 王义明 刘清飞 胡坪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年第1期6-15,共10页
本文在总结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借鉴系统生物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学研究方法-化学物质组学。化学物质组是指一定条件下输入生物体系的所有化学物质(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化学体系,而化学物质组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组的组成及其... 本文在总结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借鉴系统生物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学研究方法-化学物质组学。化学物质组是指一定条件下输入生物体系的所有化学物质(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化学体系,而化学物质组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作为新学科萌芽的探讨,作者提出了层次化的化学物质组学的研究策略和相应的技术,应用于中药方剂的研究,并以清开灵为例从三个层次阐述了化学物质组研究方法,介绍了中药方剂化学物质组学研究的过程。作者认为:化学物质组学为复杂化学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持,是现有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和补充,为研究生物复杂系统与外部的化学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必要条件;中药方剂作用于人体的过程正是最典型的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因此,化学物质组学的应用对于中药方剂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 中药方剂 系统生物学 清开灵注射液
下载PDF
基于整体观的系统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方金苗 杜武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462-2465,共4页
系统生物学在系统科学整体观理念与生物学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很多学者认为这种整体观与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高度相似,而提出尝试运用其先进的技术方法解决中医药瓶颈问题的研究思路。但是系统生物学的整体观与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并不完全... 系统生物学在系统科学整体观理念与生物学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很多学者认为这种整体观与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高度相似,而提出尝试运用其先进的技术方法解决中医药瓶颈问题的研究思路。但是系统生物学的整体观与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并不完全相同。深入探讨两种整体观的客观差异和联系,是找准系统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适当切入点、适宜切入方式,更充分发挥其技术先进性的必要前提。系统科学、系统生物学都是新兴学科,与中医药理论在科研和临床应用上相整合,不仅有利于中医药研究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促进系统科学、系统生物学的学科完善,并启发系统生物学对系统论视角下生命功能涌现性的理论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中医药 整体 技术
原文传递
方证相应理论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晓雨 杨欣宇 +5 位作者 张琴 邱瑞瑾 李敏 孙杨 刘硕 商洪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1335-1337,共3页
方证相应理论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取效的关键环节。在病证结合、方证结合基础上,遵循整体性、动态性原则,探求方证间的内在联系与物质基础,对阐明中医药作用机理、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将系统生物学方法技... 方证相应理论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取效的关键环节。在病证结合、方证结合基础上,遵循整体性、动态性原则,探求方证间的内在联系与物质基础,对阐明中医药作用机理、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将系统生物学方法技术应用于方证相应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显示出更加注重整合的趋势。该文从蛋白质组学研究、代谢组学研究、整合研究方面对方证相应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证相应 系统生物学 蛋白质 代谢 整合研究
原文传递
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 被引量:2
5
作者 许恒忠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6-6,111,共2页
系统生物学是旨在从整体高度理解生物系统的新的研究领域,代表21世纪生物学的未来。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及其理论的突破,将会对医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将中医药的研究与系统生物学相结合,将有可能从系统的角度诠释中医药多靶... 系统生物学是旨在从整体高度理解生物系统的新的研究领域,代表21世纪生物学的未来。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及其理论的突破,将会对医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将中医药的研究与系统生物学相结合,将有可能从系统的角度诠释中医药多靶点、平衡调理、标本兼治的治病机理和分子机制,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中医药 中药复方 化学物质
下载PDF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6
作者 卢冬雪 刘峰 +1 位作者 严晶 孙志广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31-135,共5页
“证候”是中医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但中医证候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制约中医学的发展和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构成了系统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其灵魂在于“整合”,与中医学“整体观”异曲同工。基于系统生... “证候”是中医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但中医证候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制约中医学的发展和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构成了系统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其灵魂在于“整合”,与中医学“整体观”异曲同工。基于系统生物学挖掘中医证候的本质,使中医证候的辨识更具有可信度。本文综述近年来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中医证候 客观化 整体 本质 代谢 基因 蛋白质 综述
下载PDF
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港 毛庆 +5 位作者 毛伟维 刘雪玲 胡春艳 张栋梁 史亚祥 郭齐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176-179,共4页
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承载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中医学在疾病预防、诊断及预后康复管理等方面具有“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理念”,但其存在缺乏客观、量化指标等问题,因而限制... 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承载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中医学在疾病预防、诊断及预后康复管理等方面具有“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理念”,但其存在缺乏客观、量化指标等问题,因而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及现代化进程。系统生物学主要包括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其具有“整合”的特点,与中医的“整体观”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升,应用中医诊治各种疾病的同时运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能够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将对近年来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中医药 整体 基因 蛋白 代谢
下载PDF
中医药整合医学—三论创建新医药学 被引量:15
8
作者 罗国安 谢媛媛 +2 位作者 梁琼麟 范雪梅 王义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1期7-15,共9页
本文介绍了在中医药理论精髓(整体观、系统论)指导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整合过程中,所提出的中医药整合医学的发展背景和研究实践,从基于化学物质组学的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体系,"系统-系统"的中药复方研究模式,整合化学物质组... 本文介绍了在中医药理论精髓(整体观、系统论)指导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整合过程中,所提出的中医药整合医学的发展背景和研究实践,从基于化学物质组学的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体系,"系统-系统"的中药复方研究模式,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和临床系统生物学,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聚焦整合生物标志物群,中药工程集成化创新与自主创新,中药复方新药创制及技术支撑体系,复方药物研发创新体系,化学生物学和仿人体微流控芯片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整合医学具体研究内容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药 中医药整合 结合-整合-融合 系统-系统”模式 化学物质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 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 聚焦整合生物标志物群 中药工程集成化创新与自主创新 中药复方新药创制及技术支撑体系 复方药物研发创新体系 化学生物学 仿人体微流控芯片
下载PDF
基于“整体观”系统生物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4
9
作者 王露露 李冰 +1 位作者 王圳伊 张晶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5053-5064,共12页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中药在防病和治病中发挥独特优势是现今关注的焦点。中药具有"多组分、多效用、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特点,仅从&q...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中药在防病和治病中发挥独特优势是现今关注的焦点。中药具有"多组分、多效用、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特点,仅从"局部观"研究中药不足以揭示其内在本质,故"整体观"的研究思路势在必行。系统生物学是从整体视角认识生物体的研究技术,与中药"整体观"研究思路不谋而合,故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药研究策略具有高度可行性。综述了系统生物学的主要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多组学联合以及网络药理学技术在中药成分、药理和毒理、基源鉴别、栽培与遗传育种方面研究中的应用概况,以期为基于"整体观"思路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策略在中药中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系统生物学 网络药理 整体
原文传递
从临床出发,以信号通路为靶标的复方新药研发策略、途径与实践——六论创建新医药学 被引量:17
10
作者 罗国安 王义明 +1 位作者 范雪梅 谢媛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47-1068,共22页
本文对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朝向何方之问,提出了新药研发重点将从新化学实体(NCE)转向复方新药(innovative compound drug,ICD)的观点。在分析新化学实体研究开发模式的缺陷——从动物模型和从靶点出发的新药研究开发的局限性基础上,指出&q... 本文对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朝向何方之问,提出了新药研发重点将从新化学实体(NCE)转向复方新药(innovative compound drug,ICD)的观点。在分析新化学实体研究开发模式的缺陷——从动物模型和从靶点出发的新药研究开发的局限性基础上,指出"病"(西医)和"证"(中医)具有统一的生物学意义和生物物质基础(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本文提出了基于"系统-系统"(人体系统-药物系统)模式的复方药物的定义和特点,给出了从临床出发,以信号通路为靶标的复方新药(包括中药复方、西药复方和中西药复方)研发策略。以中药方剂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研究为例,阐述了研究途径和实例。最后,再次提出设立中国"新医药学发展计划"的倡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系统 化学实体 复方创新药物 临床系统生物学 信号通路 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 网络药理 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
下载PDF
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发展及展望 被引量:38
11
作者 罗国安 梁琼麟 +2 位作者 王义明 刘清飞 李雪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2-248,共7页
中医药现代化对中医药研究方法学创新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发展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成为中医药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共同要求。本文提出和探讨了中医药整体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策略,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发展方向及其技术支撑平台,以便推动... 中医药现代化对中医药研究方法学创新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发展中医药系统生物学成为中医药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共同要求。本文提出和探讨了中医药整体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策略,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发展方向及其技术支撑平台,以便推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中医药整体系统生物学 系统-系统 整体表征与局部特征结合 中药化学物质 中医药基因 中医药蛋白质 中医药代谢 中医药生物信息
下载PDF
基于代谢网络变化的中药整体效应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7
12
作者 周明眉 刘平 +4 位作者 贾伟 赵爱华 邱明丰 邱云平 苏明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年第6期113-119,共7页
由于中医的“整体观”和中药复方的复杂非线形特征,采用常规药理指标时中药复方的效应进行评价存在着局限性,而现代医学越来越多地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对疾病和药物效应进行研究,使得两个医学体系在整体观和方法学上逐渐走向沟通、互补... 由于中医的“整体观”和中药复方的复杂非线形特征,采用常规药理指标时中药复方的效应进行评价存在着局限性,而现代医学越来越多地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对疾病和药物效应进行研究,使得两个医学体系在整体观和方法学上逐渐走向沟通、互补和融合,为中药复方整体效应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契机。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采用系统生物学的策略和方法,基于疾病和药物干预下的系统代谢网络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变化评价中药整体效应,从而揭示中医“证”的内涵,解释中药复方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指导中药的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整体效应评价 代谢网络 系统生物学 代谢
下载PDF
新医药学与转化医学 被引量:19
13
作者 罗国安 王义明 +2 位作者 梁琼麟 谢媛媛 范雪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通过对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目标、研究路线图的系统介绍和对东、西方医学体系的差异及趋势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转化医学对新医药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中医药学的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观、系统论的指导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调节平衡;... 本文通过对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目标、研究路线图的系统介绍和对东、西方医学体系的差异及趋势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转化医学对新医药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中医药学的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观、系统论的指导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调节平衡;采用中药复方来进行个体化治疗等特点。但中医药学在现代化道路上尚需解决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中医药如何从限于自己解释自己的封闭系统转化成能容纳百川的开放系统;如何实现和其他现代科学(如系统生物学等)之间的结合、整合、融合;如何体现现代的科学模式、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即用数据(Data)来表现,而不是用语言(Word)来表现等。尽管东西方医学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我们应有意识的实现东、西方医学的结合、整合、融合并上升为21世纪的新医药学。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基本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医药不分家的一体化研究,具有药物系统针对生命系统的"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特性;②临床诊断具有"病证结合"的整体表达模式,即包含了中医证候量化指标、西医病理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指标和临床系统生物学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基因、蛋白质、代谢物);③方、病、证对应的临床治疗模式,即针对"病证结合"的人体系统,用药形式是复方药物,达到"方、病、证对应,整体治疗,系统调节"的目标;④新药研发模式是"医生参与、医药结合",走"临床-动物-临床"的研发途径;⑤复方药物和人体两个系统的表征能采用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相结合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医 新医药 结合-整合-融合 系统-系统”相互作用 整体系统生物学 “病证结合”临床诊断模式 方、病、证对应的临床治疗模式 “临床-动物-临床”的新药研发模式 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相结合
下载PDF
复方药物研发创新体系展望 被引量:21
14
作者 罗国安 梁琼麟 +2 位作者 刘清飞 李雪 王义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年第1期3-10,共8页
本文通过分析创新药物研发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复方药物的定义:即指为了实现整体最佳的疗效目标,综合多种治疗原则和多种作用机理导向下所开发的由多个化合物或化合物群配伍组成的治疗药物。复方药物既包括中药复方药物,也包括西药复方... 本文通过分析创新药物研发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复方药物的定义:即指为了实现整体最佳的疗效目标,综合多种治疗原则和多种作用机理导向下所开发的由多个化合物或化合物群配伍组成的治疗药物。复方药物既包括中药复方药物,也包括西药复方药物(化学药复方药物),甚至还可能开发中西药结合的复方药物。复方药物研发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治疗的对象是生病(或亚健康状态)的人(而不只是病);充分体现"医生参与、医药结合"的特色;研发途径应体现"临床-动物-临床"的特点;应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体系;应具有体现其作用模式(机理)的药物综合筛选模式;应具有体现其化合物群的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的综合表达形式。当前创制中药复方药物的关键在于:亟待发展能体现其临床疗效的综合评价体系;亟待发展能体现其作用模式(机理)的复方药物综合筛选体系;亟须将中药复方药物综合表达形式规范化。作为中药复方药物的研究示范,作者领导的研究组采用所建立的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方法,成功的实现了从清开灵复方开发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复方药物,从双龙方开发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复方药物。当前创制化学药复方新药的关键在于:亟须转变观念,确立化学药复方药物也是一种新的普适模式;亟须由临床医生从头开始参与新药研发,建立"临床-动物-临床"研发模式;加强中西药合用的复方药物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药物 中药复方药物 化学药复方药物 “临床-动物-临床”研发模式 系统-系统 相互作用 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 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体系 复方药物综合筛选体系
下载PDF
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整合研究
15
作者 Eric Chan 李亚萍(译) 《生物技术世界》 2006年第6期59-61,39,共4页
表达分析,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新的分析软件工具将会推进生物系统水平的研究。
关键词 蛋白 转录 整合 分子生物学 表达分析 生物系统 软件工具
原文传递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刊致辞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震宇 韩利文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I0001-I0002,共2页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性的研究思路与中医药作用整体观相一致,强调了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的整体调节。通过现代分析技术手段检测生物体系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更准确、直接地反映生物体系的代谢和表型信息,...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性的研究思路与中医药作用整体观相一致,强调了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的整体调节。通过现代分析技术手段检测生物体系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更准确、直接地反映生物体系的代谢和表型信息,揭示中医药治疗复杂疾病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分析技术 生物体系 代谢 系统生物学 复杂疾病 多靶点 整体 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食品真伪 一测便知
17
作者 李惠钰 《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6年第5期23-24,共2页
代谢组学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整体分析能力,可以更好地反映环境(地理、气候等)对食品组成成分的影响。不过,代谢组学并没有像蛋白质组学那样出现迅速趋热的现象,而是呈现出了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掺有银耳的燕窝、冒充优质原产地的红酒... 代谢组学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整体分析能力,可以更好地反映环境(地理、气候等)对食品组成成分的影响。不过,代谢组学并没有像蛋白质组学那样出现迅速趋热的现象,而是呈现出了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掺有银耳的燕窝、冒充优质原产地的红酒、牛肉食品中掺杂马肉、凉山虫草冒充冬虫夏草……商家高明的造假手段让消费者防不胜防,食品掺假已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的最大危机。为确保消费者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 中国食品安全 凉山虫草 造假手段 蛋白质 马肉 消费者利益 整体分析 国际食品安全 系统生物学
下载PDF
模拟失重大鼠对间断性人工重力反应的系统特异性(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立藩 张舒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1-402,共12页
业已证实,生理系统最低重力暴露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血管与骨这两个截然不同系统之间的初步比较研究得知,两者不仅在组织水平的力学调控机制差异较大,且失重性骨质丢失还与钙沉积-吸收的变化有关。间断性人工重力对血管的有效... 业已证实,生理系统最低重力暴露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血管与骨这两个截然不同系统之间的初步比较研究得知,两者不仅在组织水平的力学调控机制差异较大,且失重性骨质丢失还与钙沉积-吸收的变化有关。间断性人工重力对血管的有效防护作用可能与血管拥有在1 G重力环境下恢复其原有预应力和张力整合状态的"记忆"功能有关。除长期的钙沉积-吸收过程,骨组织还涉及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更为复杂的张力整合模型机制。细胞水平的钙动力学模型(Cell ML)业已提出,我们希望生理组学能够利用这类模型框架进一步解释骨组织对间断性人工重力反应性低下的机制;并评估"间断性"或"连续性"人工重力方案何者更适用于未来探索级航天飞行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飞行 失重 血管 连续性人工重力 间断性人工重力 短臂离心机 张力整合模型 生理 系统生物学
原文传递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团队
19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辽宁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研究”创新团队,是一支融合了化学物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嘲络生物药理学、微流控细胞生物芯片技术等多学科人才的研究队伍。团队主要依托辽宁中医药大学质量分析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 辽宁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研究”创新团队,是一支融合了化学物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嘲络生物药理学、微流控细胞生物芯片技术等多学科人才的研究队伍。团队主要依托辽宁中医药大学质量分析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辽宁省组分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大 辽宁省 中药现代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系统生物学 现代中药研究 化学物质
原文传递
以海量数据计算揭示人类疾病发生机制及相关分子标志物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力 魏刚 +2 位作者 唐鲲 Christine Nardini 韩敬东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79,共8页
高通量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为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绘制高分辨率的基因组变异、RNA转录、转录因子结合及组蛋白修饰图谱等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技术彻底改变了以往有关转录组学、调控网络以及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方法,产生了海量的... 高通量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为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绘制高分辨率的基因组变异、RNA转录、转录因子结合及组蛋白修饰图谱等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技术彻底改变了以往有关转录组学、调控网络以及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方法,产生了海量的多水平组学数据,并开启了高效数据整合研究的先河.然而,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数据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总结了高通量组学数据的产生对相关领域研究的主要影响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并介绍了多种用于数据整合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最后,以炎症疾病为例进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整合 生物信息 系统生物学 分子标志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