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塑的理论意蕴与实践逻辑
1
作者 肖正德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共7页
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作为县域基础教育龙头的县中,其振兴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县中塌陷”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其教育文化生态的失衡,县中振兴的关键环节是其文化生态的重构。文化生态学有助于为教育强... 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作为县域基础教育龙头的县中,其振兴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县中塌陷”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其教育文化生态的失衡,县中振兴的关键环节是其文化生态的重构。文化生态学有助于为教育强国建设中县中文化生态重构提供统筹全局的新视角。县中文化生态重构应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重构高质均衡的县中文化外生态;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平衡性,重构多样多元的县中文化中生态;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互动开放性,重构主体创新的县中文化内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 县中塌陷 县中振兴 文化生态 县中文化生态重构 五育并举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2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下载PDF
打造设计文化生态系统,提升中国设计文化自信
3
作者 姚善良 陈阳 《设计》 2024年第7期72-75,共4页
通过打造设计文化生态系统,提升中国设计文化自信。从设计文化现状、设计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价值意义、构建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文化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文化系统良性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生态系统的进化... 通过打造设计文化生态系统,提升中国设计文化自信。从设计文化现状、设计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价值意义、构建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文化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文化系统良性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生态系统的进化。设计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文化是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但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失衡和病态现象,整体上呈现出了不自信状态,导致了中国现代设计深受西方设计的影响与侵蚀,严重依赖西方设计体系。中国设计文化系统出现了发展危机,设计文化生态系统的建立能够提升中国设计文化自信,有利于文化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文化生态 设计理论系统 设计价值系统 设计评价系统 设计话语系统
下载PDF
高校科研实验室建设中微文化生态的价值分析
4
作者 程酩 周莲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1期0037-0040,共4页
在信息化时代,微文化生态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碎片化的时段中,大量信息被吸纳,从而在个体中塑造出微文化的独特影响。尤其在高校环境中,学生对移动技术的高度依赖,使得微文化... 在信息化时代,微文化生态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碎片化的时段中,大量信息被吸纳,从而在个体中塑造出微文化的独特影响。尤其在高校环境中,学生对移动技术的高度依赖,使得微文化生态深刻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而作为学术探索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高校科研实验室与此息息相关。对微文化生态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有效推进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术特色并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实验室建设 碎片化 学术特色 信息化管理
下载PDF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基于湘西“钢火烧龙”的个案研究
5
作者 万义 汪超伟 《武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08-111,共4页
文章以文化生态学为立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湘西“钢火烧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为其诞生提供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为其发展提供精神根基,文化是“钢火烧龙”传承的活力来源。经过分析得出,“钢火烧龙”是土家... 文章以文化生态学为立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湘西“钢火烧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为其诞生提供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为其发展提供精神根基,文化是“钢火烧龙”传承的活力来源。经过分析得出,“钢火烧龙”是土家族人集体主义精神、尚武精神的体现,也是纾解不良情绪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钢火烧龙”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夏布传承与保护——以日本苎麻产业保护机制为例
6
作者 王悦 王启迪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4期112-118,共7页
我国是最早进行苎麻纺织的国家,相关技艺通过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传至日韩等地,对东亚地区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随着我国汉服文化的没落、工业化生产以及近现代长期出口坯布等历史原因,使我国夏布核心的制纱工艺及后处理工艺濒... 我国是最早进行苎麻纺织的国家,相关技艺通过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传至日韩等地,对东亚地区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随着我国汉服文化的没落、工业化生产以及近现代长期出口坯布等历史原因,使我国夏布核心的制纱工艺及后处理工艺濒临失传,夏布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夏布生产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一部分,是由环境、人文等构成的整体性文化生态系统。本文首先从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出发,分析了日本苎麻文化传承的历史优势。其次分析了日本当代注重文化生态保护、区域特色品牌化发展、坚守核心工艺的文化传承思路。最后结合我国夏布文化传承保护的现状,分别提出了对夏布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思路、地方夏布品牌化发展策略以及夏布技艺社区传习的新模式,希望为我国夏布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布 文化生态 文化传承 日本上布
下载PDF
基于文化生态视角的草原聚落遗产空间演变特征与机理研究——以新疆琼库什台村为例
7
作者 张龄之 张立 塞尔江·哈力克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3期112-119,128,共9页
传统村落是历史的鲜活见证和重要的文化遗产,新疆传统村落因多民族长期聚居产生的文化交融而独具特色。其中,游牧民族传统村落坐落于高山草原之上,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之间的互动与融合驱动着村落的演变,动态记录着村落的生产生活图景,... 传统村落是历史的鲜活见证和重要的文化遗产,新疆传统村落因多民族长期聚居产生的文化交融而独具特色。其中,游牧民族传统村落坐落于高山草原之上,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之间的互动与融合驱动着村落的演变,动态记录着村落的生产生活图景,是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见证,发展至今已成为重要的草原聚落遗产。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系统,文化是不断适应环境而变迁的过程。据此,文章基于文化生态视角,以游牧民族草原聚落遗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梨州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琼库什台村为例,基于“自然—社会—经济—人居”的四要素体系构建空间演变的认知框架,从形成、结构、规模、品质4个维度解析空间演变特征,分析其形成机理,以期为游牧民族草原聚落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启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聚落遗产 文化生态 演变特征 演变机理 新疆琼库什台村
下载PDF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视野下城乡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文化生态路径探索
8
作者 朱江华 雷万鹏 杨晓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148-156,共9页
新时代义务教育发展已进入优质均衡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其难点和要点在于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相比基本均衡阶段,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具有时代主题转换、高阶性价值追求及自身再次理性跃迁等多重新生品质,它在发展旨向、均衡重心、对待差距... 新时代义务教育发展已进入优质均衡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其难点和要点在于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相比基本均衡阶段,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具有时代主题转换、高阶性价值追求及自身再次理性跃迁等多重新生品质,它在发展旨向、均衡重心、对待差距、资源配置逻辑、均衡内容、判定标准以及推进路线等方面具有新特质。城乡教师专业共同体是稳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力量依靠,其实践指向、工作常态、共生方式、一致追求等回应了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全新精神意蕴,其发展路径有待从技术生态转向文化生态,城乡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的文化生态路径建构需要从四个维度进行探索,即在文化创生、文化赋权、文化强体、文化交往等层面进行系统化的思考与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 城乡教师专业共同体 文化生态路径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视野中的浙江地名文化保护策略研究
9
作者 魏玲玲 阎景娟 薛芮 《保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6-101,共6页
地名凝聚着人们对地方的共同记忆和对地方的亲切体验,具有一种潜在的文化能量。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地名文化是文化生态中一个重要的因子,对生态文化整体建设来说发挥着应有的独特作用。浙江省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在经... 地名凝聚着人们对地方的共同记忆和对地方的亲切体验,具有一种潜在的文化能量。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地名文化是文化生态中一个重要的因子,对生态文化整体建设来说发挥着应有的独特作用。浙江省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地名文化意识缺失,地名西化和不规范等现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野出发,指出地名文化的意义、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揭示浙江省地名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文化生态学观念,加强对地名文化保护的研究,健全地名文化保护制度和保障机制,利用有效载体展开立体式、互动式传播与交流,促进浙江省地名文化的生态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文化 文化生态 文化保护 浙江
下载PDF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10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嵌式发展路径——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视角
11
作者 刘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内涵,剖析互嵌式发展优势和需求。以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的共同性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互嵌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即共同就业创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担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责任、共同分享发展红利、共同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旅融合 互嵌式发展 共同现代化
下载PDF
巴蜀传统年画兴盛的文化生态研究——对绵竹、梁平传统年画的考察
12
作者 谭超 唐婉璐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绵竹、梁平木版年画是巴蜀年画的代表。通过对这两个地方年画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生态基础和条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到在巴蜀木版年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的社会文化、自然资源、产业状况对于年画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绵竹、梁平木版年画是巴蜀年画的代表。通过对这两个地方年画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生态基础和条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到在巴蜀木版年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的社会文化、自然资源、产业状况对于年画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一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文化生态条件已发生重大变迁的当下,应如何建构适应木版年画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找到有效促进巴蜀木版年画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使巴蜀木版年画得到高质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年画 文化生态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文化生态壁龛视角下傣族象脚鼓制作工艺的传承研究
13
作者 字卿 肖寒 王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1期79-86,共8页
“文化生态壁龛”指的是与宏观生态环境不同的小环境,是文化事项最亲密、最重要的空间。国家级非遗傣族象脚鼓工艺所存续的临沧市青华村就是一个傣族汉族文化并置和混生的城市生态文化空间。在地演变形成的临沧象脚鼓工艺既要保存文化... “文化生态壁龛”指的是与宏观生态环境不同的小环境,是文化事项最亲密、最重要的空间。国家级非遗傣族象脚鼓工艺所存续的临沧市青华村就是一个傣族汉族文化并置和混生的城市生态文化空间。在地演变形成的临沧象脚鼓工艺既要保存文化传承的根脉,又要解决生产开发中“度”的问题,“文化生态壁龛”理论可以在实践中提供一个有效的思考:其一,以“文化生态壁龛”的整体关怀理念关照非遗事项;其二,文化群众与非遗事项共生共存,在文化生产性保护中,“他者”的介入应该处于“壁龛”中边缘的位域,且良性地参与其中。此外,“文化生态壁龛”理念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理念相契合,可为象脚鼓工艺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实现其在地的活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象脚鼓 文化生态壁龛 临沧市 非遗保护
下载PDF
人类学视阈下刮克舞文化生态变迁及活态传承研究
14
作者 陶灵 郭振华 《武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18-120,共3页
文章从人类学视阈出发,运用田野调查法、历史研究法和民族文献整理等研究方法对泸水市傈僳族刮克舞文化生态的环境、结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傈僳族传统刮克舞与现代刮克舞之间的文化生态变迁。研究表明,傈僳族刮克舞的文化变迁实... 文章从人类学视阈出发,运用田野调查法、历史研究法和民族文献整理等研究方法对泸水市傈僳族刮克舞文化生态的环境、结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傈僳族传统刮克舞与现代刮克舞之间的文化生态变迁。研究表明,傈僳族刮克舞的文化变迁实质上是傈僳族刮克舞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指出:傈僳族刮克舞民俗体育进行活态传承时应固守本源、适度创新,多区域开展文化活动,并以政府宏观指导为引领开展相关工作,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活态传承实践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傈僳族 刮克舞 文化生态变迁 活态传承
下载PDF
赣南客家传统银饰的类型与文化生态特征
15
作者 薛添翼 王姣 《化纤与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46-148,共3页
服饰包括服装和配饰。在种类繁多的配饰中,赣南客家人尤为钟情银饰,形成了具有自身造型特征、族群标识和身份认同感的银饰文化—赣南客家传统银饰文化。文章从探寻赣南客家传统银饰的类型出发,研究其不同的分类及文化生态特征。赣南客... 服饰包括服装和配饰。在种类繁多的配饰中,赣南客家人尤为钟情银饰,形成了具有自身造型特征、族群标识和身份认同感的银饰文化—赣南客家传统银饰文化。文章从探寻赣南客家传统银饰的类型出发,研究其不同的分类及文化生态特征。赣南客家传统银饰类型丰富,造型多样,由头饰、颈饰、手饰、服饰挂件、足饰等组成。它贯穿于客家人的生命长河,也渗透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具有吉祥文化、民俗文化和多元融合文化等文化价值,形成了传承性、融合性、功能性等文化生态特征;它穿行于艺术与文化的维度,兼具审美与文化价值,既是赣南客家族群社会发展与构造的历史记录者与见证者,也是构建国家非遗项目“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的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银饰 赣南客家 文化生态 吉祥图案
下载PDF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傣族武术发展动力、困境与纾解方略
16
作者 华闻涛 黄光伟 《武术研究》 2024年第1期38-40,共3页
傣族武术发展到现在,体现了傣族人民勤奋英勇、能歌善舞的品质,成为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缩影。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傣族武术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傣族武术发展的动力、困境进行分析,并... 傣族武术发展到现在,体现了傣族人民勤奋英勇、能歌善舞的品质,成为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缩影。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傣族武术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傣族武术发展的动力、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纾解方略:挖掘傣族武术文化内涵,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政策扶持,增强傣族武术环境的适应能力;修复傣族武术传承空间,完善傣族传承体系;拓宽传播路径,提高傣族武术的知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傣族武术 动力 困境 纾解方略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医药文化生态建构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17
作者 张喆宇 罗广波 +1 位作者 卢伟名 林彬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1期6-9,共4页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必然与其相适应的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始终以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中医药历史传统文化为己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鉴于此,应从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必然与其相适应的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始终以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中医药历史传统文化为己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鉴于此,应从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仪式观”、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新地标、“教育+科技+数字”中医药人才培养着手,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生态 中国式现代化 区域协同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助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价值审视与路径探析
18
作者 张琦军 张荣荣 +1 位作者 王琳琳 岳游松 《辽宁体育科技》 2024年第1期111-116,共6页
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基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精神,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助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价值及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当前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原生... 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基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精神,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助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价值及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当前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原生场域遭到破坏,传承结构日益空心化及传承观念趋向淡薄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为提供政策法规的支撑、维持原生场域的稳定及完善传承结构的缺失。提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助力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践行路径:整体保护与分级保护并重,观念培养与项目发展并重,社会协同与校园推广并重,自我发展与政府统率并重及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并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传统体育文化 原生场域
下载PDF
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学的基础性工程——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历史变迁及当代建构研究》
19
作者 游菲 李红亮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作为特定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生态,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吸引力同良好的文化生态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 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作为特定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生态,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吸引力同良好的文化生态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而言,无论基于历史的维度,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化人”之优良传统来看,还是基于现实的视界,从近现代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文化载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建构良好的文化生态,优化文化环境条件,可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推进的重要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教育 文化生态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载体 文化化人 当代建构 历史变迁 有序推进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研究
20
作者 阮雯雯 刘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5期80-84,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多元文化生态在乡村扎根,文化生态具有根植性。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作为湘西少数...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多元文化生态在乡村扎根,文化生态具有根植性。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作为湘西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聚落文化生态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失衡、传统聚落文化的生态适应与现代化转换、传统聚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多重挑战。基于此,分析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的特征及作用,进而提出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湘西 少数民族 聚落 文化生态 根植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