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8篇文章
< 1 2 1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纪录片《非遗里的中国》文化空间建构探赜
1
作者 宋菲 《新闻世界》 2024年第7期84-87,共4页
大型纪录片《非遗里的中国》是对非遗进行当代表达和创新呈现的突破性作品,其影视化的空间叙事对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基于文化空间理论,从物质文化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三个角度,并结合地缘文化... 大型纪录片《非遗里的中国》是对非遗进行当代表达和创新呈现的突破性作品,其影视化的空间叙事对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基于文化空间理论,从物质文化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三个角度,并结合地缘文化、情感记忆、文化认同等层层递进地探讨了该纪录片中的文化空间建构问题,以期为当代非遗纪录片提供创作路径以及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纪录片 物质文化空间 精神文化空间 社会文化空间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价值链接的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 被引量:3
2
作者 肖竞 张芮珠 +2 位作者 刘环宁 张晴晴 曹珂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2,共9页
基于人本价值视角,将遗产对象视为历史文化传承的场域空间,从城市与城区、片区与地段、建筑与场所三重空间尺度,提出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方法。以孤岛文化空间历史价值链接、历史文化空间当代价值链接、小微文化空间价... 基于人本价值视角,将遗产对象视为历史文化传承的场域空间,从城市与城区、片区与地段、建筑与场所三重空间尺度,提出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方法。以孤岛文化空间历史价值链接、历史文化空间当代价值链接、小微文化空间价值媒介链接3种价值链接机制为底层逻辑,建立城区遗产同源要素统筹、地段遗产文化生境统筹、建筑遗产价值媒介统筹3种要素统筹模式,以及城市文化空间网络建构、地段文化空间功能组织、建筑文化空间场景营造3种空间组构方案,以期突破传统遗产保护理论在遗产价值认知、价值链接和要素统筹方面的瓶颈,为我国城市遗产保护活化和价值传承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遗产 文化空间 价值链接 统筹保护 人本视角 文化生境 历史场景
下载PDF
社会文化空间治理驱动的国际化社区柔性治理——基于南京市Q社区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武艳华 张志华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年第1期79-89,共11页
柔性治理日渐成为国际化社区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社会文化空间的分析框架,运用拓展个案研究法分析南京市Q社区案例,探究由公共空间、社会关系、社区制度等核心要件构成的社会文化空间治理驱动国际化社区柔性治理机制,挖掘... 柔性治理日渐成为国际化社区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社会文化空间的分析框架,运用拓展个案研究法分析南京市Q社区案例,探究由公共空间、社会关系、社区制度等核心要件构成的社会文化空间治理驱动国际化社区柔性治理机制,挖掘社区治理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发现,在驱动实践中,公共空间居于内核性地位,在居民自治理念导引下,通过中外居民主导公共生活与文化规训的方式,驱动“以人为本”治理理念的落地。社会关系居于基础性地位,受多元参与理念指导,经多主体的多元协同、优势互补过程,驱动多元协同治理主体的形成。社区制度居于保障性地位,受政府主导理念指导,经政府部门主导的柔性治理与多元考量,推动柔性治理策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治理 社会文化空间 社会关系 公共空间 社区制度
下载PDF
中国特色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景观叙事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焜 李林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第3期16-23,共8页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自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以来,全国各地掀起...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自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范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热潮。在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的同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也产生了趋同化、形式化、格式化、过度设计与设计不足等问题。从景观叙事视角探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出从“本体向度”“时间向度”“空间向度”三重景观叙事向度建设中国特色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期延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研究视角,促进新时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中国特色 城市文化 景观叙事
下载PDF
“人机物”三元融合视角下公共文化空间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元竹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2,共9页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机物’三元融合”,为我们理解新时代文化事业提供了全新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技术拓展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思想内涵丰...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机物’三元融合”,为我们理解新时代文化事业提供了全新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技术拓展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思想内涵丰富,是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的重要遵循。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要与时俱进,必须进一步完善实体公共文化空间,优化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好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技术进步基础上勇于改革创新,实现多重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事业繁荣 多重公共文化空间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汪全莉 叶茂琳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2024年第1期61-66,76,共7页
文章从乡村振兴背景出发,通过文献分析法阐述国内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现状,深入思考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现实价值,提出了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实施要点和建设策略。研究认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有利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 文章从乡村振兴背景出发,通过文献分析法阐述国内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现状,深入思考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现实价值,提出了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实施要点和建设策略。研究认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有利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以文化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繁荣,进而提升农村居民的精神面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 空间重构 乡村振兴 公共文化服务
下载PDF
艺术乡建:乡村治理的文化空间转向 被引量:1
7
作者 姚望 吴开翔 张晔 《未来传播》 CSSCI 2024年第3期79-86,共8页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借此带来了乡村社会图景的深刻变迁,亦在治理层面出现视角与价值的重要转向。艺术乡建作为文化嵌入乡村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各类行动者共同构建的文化空间。研究立足空间文...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借此带来了乡村社会图景的深刻变迁,亦在治理层面出现视角与价值的重要转向。艺术乡建作为文化嵌入乡村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各类行动者共同构建的文化空间。研究立足空间文化社会学视角,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的方式收集数据,对浙江省艺术乡建的示范案例进行扎根分析,建立乡村文化空间治理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艺术乡建中各主体呈现出关系链接、权力博弈的空间表征,并致力于重构秩序的空间实践。基于此,研究得出在场性治理的实践总结,并指出主体性在场、文化性在场、权力性在场的三重面向,由此为乡村文化治理开辟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乡建 在场性治理 文化空间转向 文化治理
下载PDF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上海地铁“第二空间”建设及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汪全莉 李子骏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年第4期35-41,56,共8页
为探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特征,为未来多场景下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文章基于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原则,以上海地铁“第二空间”发展阶段为案例进行研究,归纳上海地铁得以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 为探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特征,为未来多场景下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文章基于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原则,以上海地铁“第二空间”发展阶段为案例进行研究,归纳上海地铁得以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需遵循公共性、创意性、融合性原则,并依赖于城市政府、文化机构、社会民众以及场景责任主体多方协同共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融合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 地铁空间
下载PDF
“非遗”视角下古街巷文化空间保护和重构策略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古街巷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解爱华 陈翠云 梁美清 《建设科技》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本文通过以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古街巷为案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地“非遗”资源的保护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问题,提出了基于传统建筑保护和陈列展示空间建设的“非遗”文化空间保护策略以及围绕点状、线性... 本文通过以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古街巷为案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地“非遗”资源的保护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问题,提出了基于传统建筑保护和陈列展示空间建设的“非遗”文化空间保护策略以及围绕点状、线性和区块文化空间构建的重构策略,旨在促进“非遗”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发展,为当地非遗产业规划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保护与重构 运河古街巷
下载PDF
“德顺源”烧麦文化空间生产:从特色饮食到饮食文化空间
10
作者 田春丽 宋河有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以国家级非遗美食烧麦为例,基于相关文献分析以及对呼和浩特市多家“德顺源”烧麦馆的实地调研,解析特色饮食带动形成特色饮食文化空间的演变历程,剖析以地方饮食文化传承为基础的特色饮食文化空间生产机制。研究认为:从特色饮食到饮食... 以国家级非遗美食烧麦为例,基于相关文献分析以及对呼和浩特市多家“德顺源”烧麦馆的实地调研,解析特色饮食带动形成特色饮食文化空间的演变历程,剖析以地方饮食文化传承为基础的特色饮食文化空间生产机制。研究认为:从特色饮食到饮食文化空间的演变遵循了“空间的符号化展示—空间的表征性呈现—空间的想象再现”这一空间生产理论框架;特色饮食文化空间在生产过程中显现出了“从食品消费空间到饮食文化消费空间,再到精神体验消费空间”的演变特征;特色饮食文化空间是当地政府、市场和文化传承三种力量良性互动的结果,他们以整体聚合方式推动了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空间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空间 空间生产 特色饮食 烧麦文化空间
下载PDF
乡村文化振兴与环境设计研究--以乡村文化空间设计为视角 被引量:2
11
作者 习丽 屈铭慧 尹梦迪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9期106-108,共3页
文化是乡村的精神传承,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环境设计作为连接人与空间的桥梁,其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不言而喻。本文旨在探究乡村文化振兴与环境设计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乡村文化空间为例,分析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发挥... 文化是乡村的精神传承,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环境设计作为连接人与空间的桥梁,其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不言而喻。本文旨在探究乡村文化振兴与环境设计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以乡村文化空间为例,分析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发挥环境设计的学科优势,充分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空间 城乡融合
下载PDF
基于元宇宙的大运河虚拟文化空间场景感知与构建研究
12
作者 杨阳 乔晓鹏 张志强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53-59,共7页
基于场景理论,大运河虚拟文化空间场景可分为社会性、原真性、体验性三个一级维度和十个二级维度,大运河虚拟文化空间舒适物可分为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类舒适物、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舒适物、沉浸式体验类舒适物等三类。通过问卷调查... 基于场景理论,大运河虚拟文化空间场景可分为社会性、原真性、体验性三个一级维度和十个二级维度,大运河虚拟文化空间舒适物可分为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类舒适物、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舒适物、沉浸式体验类舒适物等三类。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大运河虚拟文化空间场景感知与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未来大运河虚拟文化空间场景的构建可从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文化内涵,注重大运河文化舒适物的使用与呈现,以及多元化场景风格、服务与产品的提供等方面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遗产 虚拟文化空间 场景感知 文化舒适物
下载PDF
文化空间视角下荆楚饮食类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与传承
13
作者 李明晨 宋亦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的主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然性是对其内含的文化价值的保护,对应的现实性实践是既要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又要遵循融入时代生活的发展需求。荆楚饮食类非遗的文化价值源于其存在的... 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的主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然性是对其内含的文化价值的保护,对应的现实性实践是既要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又要遵循融入时代生活的发展需求。荆楚饮食类非遗的文化价值源于其存在的特定文化空间,包括民族团结、顺应自然、珍爱生命、坚守初心、尊老孝亲、共享美好等,体现了重农不抑商,尊礼又尚道的荆楚文化特征。保护其传统文化价值,使其适应变化、融入当下,引导主体参与保护实践并产生认同,让遗产在共享中保持活态性成为荆楚饮食类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举措。在传统与现代统一的理念指引下,荆楚饮食类非遗要在弘扬自身价值过程中实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空间 饮食类非遗 文化价值 认同 传承
下载PDF
江南的自我:旗营文化空间与三多的身份认同
14
作者 多洛肯 张炅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9,共11页
1650年,杭州城西落成八旗驻防营地,此举将杭州城市空间一分为二,旗人与民人则处于半隔离的社会生活状态。但在杭州旗营建设、毁灭和重建的三个阶段之间,双方始终保持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随着文化涵化过程的深入、驻防政策的改变及城... 1650年,杭州城西落成八旗驻防营地,此举将杭州城市空间一分为二,旗人与民人则处于半隔离的社会生活状态。但在杭州旗营建设、毁灭和重建的三个阶段之间,双方始终保持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随着文化涵化过程的深入、驻防政策的改变及城市创伤记忆的驱动,杭州旗人逐渐发生地方化转化,显现出江南地区的身份认同,并形成了修史编志的自觉意识。正是在此背景下,杭州蒙古旗人三多立志于旗营掌故的整理,并对江南旗人的身份建构展开了思考。三多通过其组诗《柳营谣》,以文学的方式将杭州旗营的历史片段重构为一方文武兼备的文化空间,这不仅是对杭州旗营文化溯源的一次尝试,也体现了其在多元文化的浑融中,凭借特殊的旗人身份和普遍的江南文化所产生的独特的自我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考察三多出任库伦办事大臣前后的文学作品,可以发现三多仍抱持着以“江南”为中心的文化视角审视蒙地风物,呈现出明显的“他者化”的文学叙事,这说明空间转移和文化记忆让三多最根本的身份认同意识回归到了“江南”,可谓近代中国民族交融和文化互动的典型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多 杭州旗营 文化空间 《柳营谣》 身份认同 旗人 江南
原文传递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实践——以盐河村为例
15
作者 陈萍 康锦润 +1 位作者 仇茂楠 马雯欣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2期79-81,99,共4页
目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摆脱乡村发展困境,化解城市和乡村发展矛盾,文章立足生态体验角度,通过发展农村田园文化,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秩序维持和文脉维系... 目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摆脱乡村发展困境,化解城市和乡村发展矛盾,文章立足生态体验角度,通过发展农村田园文化,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秩序维持和文脉维系,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方法:首先分析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选取淮安市具有曲折自然形态的盐河村作为案例进行设计实践,以生态体验为切入点,发挥乡村优势,打造生态农庄、露营基地等一系列亲近自然的公共文化空间,将生态体验具象化,为人们提供远离城市、亲近大自然的独特体验。结果:乡村在形态上虽然仍保留乡土风貌,但在治理上要体现城市水平,在综合考虑自身发展优势,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基础上,逐步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吸引城市消费群体,打造集农作体验、知识学习、美食享受、手工制作于一体的假日农场,逐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结论:如今,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回归自然,所以田园生态文化的挖掘和生态体验的倡导与开发是乡村发展的优势方向。同时,绿色生态、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可以拉近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将绿色与发展相融合,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公共文化空间 生态体验 设计
下载PDF
精神文明视域下公共文化空间价值属性及其表达——基于三种公共场馆网络用户生成内容的分析
16
作者 陈波 延书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106,共15页
公共文化空间作为连接个体精神生活与公共意识领域的纽带,具有提升公民个体素养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整体进步的价值潜力。文章以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为代表,收集相关网络用户生成内容并借助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空间作为连接个体精神生活与公共意识领域的纽带,具有提升公民个体素养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整体进步的价值潜力。文章以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为代表,收集相关网络用户生成内容并借助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公共文化空间具有智识性、伦理性与审美性三重价值属性,通过空间叙事和认知加工两个环节向公众表达,从而助力个体素养提升并促进社会认同培塑,以达到涵养个体情操、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并将其要素功能与价值属性转化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能够助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实现高水平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 公共文化空间 价值属性 价值表达
下载PDF
场所精神理论下传统街区文化空间呈现与感知
17
作者 赵寰熹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9,共13页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街区面临着文化空间的传承问题。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特性的延续、人们对区域氛围的感知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选择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天桥地区为例,使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三...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街区面临着文化空间的传承问题。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特性的延续、人们对区域氛围的感知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选择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天桥地区为例,使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和地理空间展示与分析方法,从空间格局演变、场所精神分析、文化空间的呈现与场所精神的传承三个方面,对城市传统街区文化空间呈现与感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天桥地区的整体认知体现在“古今具有高知名度的艺术表演区域”这一内涵上。人们通过观看展览演出等活动,体验区域的整体空间氛围,进而感受地方文化。这样的游览模式,适合此类新旧文化空间同时呈现的传统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理论 文化空间 传统街区 空间格局 北京天桥地区
下载PDF
文化空间理论视角下博物馆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北京为例
18
作者 宋瑞 王业娜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在城市旅游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梳理现有文献可见,相关研究主要从博物馆与城市旅游资源、城市旅游空间、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等维度展开。本文基于文化空间理论,从聚集空间、符号空间、社会空间三个层面探讨博物...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在城市旅游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梳理现有文献可见,相关研究主要从博物馆与城市旅游资源、城市旅游空间、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等维度展开。本文基于文化空间理论,从聚集空间、符号空间、社会空间三个层面探讨博物馆作为文化空间的内涵,并提出博物馆对城市旅游发展的三重影响。具体包括:赋能城市旅游资源、产品和产业的显性影响,优化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改善城市人文环境的隐性影响,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社会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北京为例,验证了博物馆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及路径,并提出博物馆参观旅游体验化、博物馆资源文化资本化、博物馆空间场景化、博物馆布局科学化、博物馆公共服务共享化以及博物馆品牌标志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空间 博物馆 城市旅游 旅游空间 文旅融合
下载PDF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启示--对湖南省浏阳市秧田村农家书屋的田野调查
19
作者 汪全莉 李秀玲 陶庭玉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2024年第5期41-49,77,共10页
农家书屋是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优化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文章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调研法,以浏阳市秧田村农家书屋为例,以乡村振兴为框架,以公共文化空间为切入点,从... 农家书屋是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优化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文章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调研法,以浏阳市秧田村农家书屋为例,以乡村振兴为框架,以公共文化空间为切入点,从以文兴业、以文育人、以文铸魂、以文化美和以文惠民等方面揭示了秧田村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并重点从特色化、实效化、融构化和活力化四方面阐述了农家书屋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参考的样本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空间 乡村振兴 农家书屋 田野调查
下载PDF
论文化空间与“非遗”价值
20
作者 彭兆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4期100-106,共7页
文化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一体,难以拆解。以专业词汇观,“文化空间”与人类学有着特殊关联。作为空间的一种特殊形态,无论是自然地理、政治地理,抑或是人文地理等概念,皆与之有涉。文化空间尤与地方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说明。从文化... 文化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一体,难以拆解。以专业词汇观,“文化空间”与人类学有着特殊关联。作为空间的一种特殊形态,无论是自然地理、政治地理,抑或是人文地理等概念,皆与之有涉。文化空间尤与地方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说明。从文化空间与“非遗”的特殊性视域,就二者之关系特性、地方特点、案例特色(南音)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非遗从产生、传承到发展既反映出遗产的文化共性,又呈现出不同地域的多元形态,同时与时空互为表述,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时空形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性 南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