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的文化通约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本笑 张晓维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4-76,共3页
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企业文化是否可融合这一问题在并购的实践中易被忽视。通过引入通约性这一哲学概念,指出在并购前期的调查中对目标企业文化与并购企业的原有文化的可通约性进行测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测度方法与标准。
关键词 目标企业 文化通约 企业文化 企业并购
下载PDF
汉民族语言之文化通约散论 被引量:3
2
作者 申小龙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6-29,共4页
一、汉语与民族思维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各民族思维习惯不同,必然深刻影响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从语言本身... 一、汉语与民族思维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各民族思维习惯不同,必然深刻影响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从语言本身也可以直接探讨民族思维的特点。汉语所体现的汉民族思维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辩证性、具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通约 汉语句子 汉民族语言 散论 西方语言 印欧语 限定动词 逻辑事理 语言形式 认知心理
原文传递
布龙菲尔德公式对于广告语言的文化通约性的阐释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燕琼 白文静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8-50,共3页
美国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曾将传讯思维的过程概括为这样一个典型的公式:S——s…r——R。广告,作为传讯思维的典型形式,在S——s…r——R的阐释下,广告语言中的文化通约性必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所以本文以广告语言的文... 美国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曾将传讯思维的过程概括为这样一个典型的公式:S——s…r——R。广告,作为传讯思维的典型形式,在S——s…r——R的阐释下,广告语言中的文化通约性必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所以本文以广告语言的文化通约性为立足点,分别剖析了三个主要因素对文化通约性在广告语言中的作用:世界观,价值观和民族文化。通过这样的分析,扩大了我们对语言研究的视野,从而真正做到从多角度研究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龙菲尔德公式 广告 文化通约
下载PDF
民族语言:文化通约的可能性
4
作者 张一玮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6期81-82,共2页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建立一种人类的共同精神维度 ,而文学正堪负此使命。亦有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可能是物质、理性排斥、压抑精神的时代 ,亦需有文学来拯救人类萎缩的精神。还有作者以儿童文学世界所存有的人类普遍共性来整合民族间的差异从而将全球性意识统一起来。亦有作者从语词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原来因语词的不可通约性而各自保持其民族性的文学亦会随之形成文化对话 ,进而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相反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先进文明”可能构成“精神全球化”的基础 ,故而文学随之应然退场 ,而语言在其语用功能的发挥下将恢复人类存在本真的诗性 ,从而使人类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本组文章尚未能就全部问题充分展开 ,但都表达了研究者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境遇与功能的独特思考 ,它们将对国内“全球化与文学”这一论题的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语言 精神全球化 “民族性” 民族文化 文化通约
下载PDF
考投博与投壶的“功能与需求”——会饮与宴饮游戏的文化通约性比较
5
作者 侯薇育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243-244,共2页
考投博(Kottabos)与投壶是古代宴饮与会饮礼仪中的游戏活动,对历史文明进步和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古希腊自由随性的宴饮游戏考投博与源自儒家礼教的投壶虽有差异,但在文化现象的通约性上,二者的功能和需求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 考投博(Kottabos)与投壶是古代宴饮与会饮礼仪中的游戏活动,对历史文明进步和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古希腊自由随性的宴饮游戏考投博与源自儒家礼教的投壶虽有差异,但在文化现象的通约性上,二者的功能和需求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在思想背景的相似性、传播过程中的增值性和实践作用后的功效性。作为文化衍生需求的娱乐品,筵席上的游戏与经济或社会的强制需求相联系,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普遍法则,也是人对社会环境的控制和重组之间互动优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投博 投壶 会饮 宴饮 游戏 文化通约
下载PDF
汉语与汉民族思维的文化通约 被引量:1
6
作者 申小龙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246-253,共8页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深刻影响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深刻影响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具有独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通约 民族思维 汉语句子 散点透视 汉族人 中国古代哲学 思维模式 整体思维 汉民族 焦点透视
下载PDF
亚洲电影的文化通约性
7
作者 贾磊磊 《大众电影》 2020年第12期9-9,共1页
由于社会历史与地缘区位上的差异,亚洲与欧洲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在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亚洲国家至今也没有形成像欧洲那样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金融方面的统一体。我们没有军事的同盟,没有统一的货币,没有相互开放的边... 由于社会历史与地缘区位上的差异,亚洲与欧洲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在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亚洲国家至今也没有形成像欧洲那样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金融方面的统一体。我们没有军事的同盟,没有统一的货币,没有相互开放的边界,没有共同的宗教。然而,尽管亚洲国家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与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电影 文化通约 金融 统一体 欧洲
原文传递
“此在”与“遍在”:跨文化传播间性审思的两个向度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文泰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9-106,共8页
跨文化传播一直以来受话语权力和个体能动制约影响,本文以“此在”与“遍在”两个向度编织起社会结构网络的抽象分析框架,并以间性对话方式发掘交往盲点。其中,“此在”代表了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中主体性确立的生成环境,揭示了文化融合和... 跨文化传播一直以来受话语权力和个体能动制约影响,本文以“此在”与“遍在”两个向度编织起社会结构网络的抽象分析框架,并以间性对话方式发掘交往盲点。其中,“此在”代表了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中主体性确立的生成环境,揭示了文化融合和民族互嵌过程中主体性存在的价值反思,是文化异质性与特殊性的集合体现;“遍在”代表了社会环境系统内主体普遍认同与存在的价值表征,揭示了突破“此在”局限性的社会化重构,是文化通约性与普遍性的集合体现。跨文化传播间性审思可从“此在”存在的特殊语境中发现交往阻隔:一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堕距使自身价值取向发生偏转游移,由此呈现出“变”的问题;二是他者文化在本体评价取向影响下发生价值锚定错位,由此衍生出“不变”的问题。对此,可从“遍在”属性的共通意义空间中寻求对话出路,首先要换位思考,在跨文化传播时,要深入他者所处的具体社会背景,反思他者接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次是本位思考,把握自身核心价值,兼顾文化交往的普遍相似性议题。跨文化传播的间性视域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为文化传播模式转型提供经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播 间性审思 “此在” “遍在” 文化通约
下载PDF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颜色
9
作者 林莺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7,共4页
介于两个波长之间(即不是纯粹的基本色)所产生的变换多姿的颜色,其表达在汉语中极为丰富,这类语言的表达方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析同种颜色因感官不同所带给人的不同心理、生理感应,并以此种颜色的文本应用来解释中西方不同语言文... 介于两个波长之间(即不是纯粹的基本色)所产生的变换多姿的颜色,其表达在汉语中极为丰富,这类语言的表达方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析同种颜色因感官不同所带给人的不同心理、生理感应,并以此种颜色的文本应用来解释中西方不同语言文化在颜色这个语言概念上的体现,我们可以从文化通约性方面,解析颜色作为独特的语言符号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波 颜色 语言文化 文化通约
下载PDF
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 被引量:25
10
作者 邵敬敏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1992年第2期74-79,共6页
文化语言学的创立主要是中国新一代语言学者的杰出贡献。所谓新一代,即指十年动乱之后培养成长起来的一批以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体的中青年语言学者。他们思想敏捷、思想活跃、勇于创新、长于开拓,一方面继承了中国语言学界“务实”的... 文化语言学的创立主要是中国新一代语言学者的杰出贡献。所谓新一代,即指十年动乱之后培养成长起来的一批以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体的中青年语言学者。他们思想敏捷、思想活跃、勇于创新、长于开拓,一方面继承了中国语言学界“务实”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不墨守成规,力图开创出新的局面。1985年游汝杰、周振鹤在《复旦学报》第3期上发表了《方言与中国文化》,提出了建立“文化语言学”的倡议:“我国境内的语言,据一般的估计有六、七十种之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语言学 语言学者 汉语研究 文化通约 科学主义 中国语言学 中国现代语言学 语言与文化 汉语的人文性 共质
原文传递
跨文化语境与东西方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子江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1-8,共8页
比较研究是在全球化、跨文化和跨文明语境中进行多维性全方位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主要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进行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比较方法的特质在于作为一种多元性的方式。由... 比较研究是在全球化、跨文化和跨文明语境中进行多维性全方位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主要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进行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比较方法的特质在于作为一种多元性的方式。由于人们对事例与数据进行选择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历史的表述和跨文化的知识往往不完善,甚至可能是偏见。历史比较研究者大多判定事件的成因是偶发论而非决定论,不同的人看相同证据经常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因此研究者在重构其他文化时,很容易将其扭曲。证据和解释的运用,既可完成、也可摧毁一个历史比较研究。东西方研究必须考虑四个方面:语境化、翻译化、评估化与应用化。既在传统文化又在全球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东西方研究,体现了两种特性,即历史文化的偶然性与哲学语境的特殊性。一个类似但更复杂哲学反思的背景就是在当今社会。在全球化趋势中,各国现代文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完全实现同质,同样也表现为异质性。语境化和跨国比较越来越强化地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的社会及其结构和机构。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语境化是自我反思的需要,是现在和未来的挑战。对全球来说,对社会文化的研究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对跨文化与跨文明的研究可能是一个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语境化的理解方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东西方文化的研究不是绝对提升某一种文化唯一性、特权性或优势性的位置;而是在自我反思语境化中,注重本国文化的超越性、多元性以及欠缺性。不同的文化都具有同等价值。每一种特定文化的完整性应得到尊重和维护,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避免由于政治和地理而分离。这就促使哲学家、教育家和一般的知识分子从事文化间的对话,并在理论上探索跨文化哲学的可能性。通过这种对话和话语,相互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发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每一种文化中的成员都可以导致和强化自身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多元文化主义的哲学家、教育家和一般知识分子就可能成为横向跨文化的沟通者与翻译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境 全球化 比较方法 文化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 文化同质性与异质性 文化通约性与不可
下载PDF
汉字构形的形象性与汉语语法的具象性
12
作者 张建民 《社科纵横》 2001年第4期67-68,共2页
本文论述了汉字构形的形象性和汉语语法的具象性 ,并从哲学。
关键词 汉字构形 汉语语法 形象性 具象性 文化通约 思维模式
下载PDF
一条建构有民族特色语法大厦的宏富之路——简评申小龙著《当代中国语法学》
13
作者 张建民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44-49,共6页
本文从“视通东西、神贯古今”、“个案研究、以点带面”、“追问反思、史意浓烈”和“重言申旨、互文见义”等四个方面评述了申小龙著《当代中国语法学》不同于印欧系语言语法的汉语语法的民族性征 。
关键词 汉语语法 印欧语法 民族性征 人文主义 文化通约 书评 《当代中国语法学》 申小龙
下载PDF
中国文化传播的价值“中轴”及其着力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小植 雷亚平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9-105,共7页
中国文化传播不应只是对工具理性、价值、习俗等进行全面均等的传播,我们应该以传播的价值为中轴,对文化的各个层面展开细致的分析,进而找到传播的着力点。传播内容方面的价值中轴包括主客体的价值、文化通约性等维度。工具理性、价值... 中国文化传播不应只是对工具理性、价值、习俗等进行全面均等的传播,我们应该以传播的价值为中轴,对文化的各个层面展开细致的分析,进而找到传播的着力点。传播内容方面的价值中轴包括主客体的价值、文化通约性等维度。工具理性、价值层面的“重叠共识”与习俗层面只应作为背景予以展示,而不宜作为正面的诉求。禅学、道家文化等能够弥补接受者文化缺失的价值层面,是兼顾传播主客体双方价值诉求的部分,也是构建深层共通感的桥梁,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传播 文化通约 价值中轴
原文传递
冲突与悖反的跨文化叙事——林语堂海外小说的文化解码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飞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从传奇叙事到乌托邦想象,林语堂的小说中一直贯穿着不断增强的文化融合的浪漫倾向,也潜隐着复杂、矛盾和歧义的文化信息。林语堂海外小说的“文化通约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作为媒介的审美功能方面,它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并置、错置形成戏... 从传奇叙事到乌托邦想象,林语堂的小说中一直贯穿着不断增强的文化融合的浪漫倾向,也潜隐着复杂、矛盾和歧义的文化信息。林语堂海外小说的“文化通约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作为媒介的审美功能方面,它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并置、错置形成戏剧化观照,促使新的文化共通话语和文化亲和力生成。这种跨文化叙事经过了一个由文学审美行为转换生成文化主体间认同及接受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伦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海外小说 文化叙事 误读 文化通约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与中外文化交流 被引量:9
16
作者 查明建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9-627,共9页
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中外文化交流现状来看,还有诸多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理论构建的思想资源。同时,中外文化交流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 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中外文化交流现状来看,还有诸多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理论构建的思想资源。同时,中外文化交流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促使比较文学深刻地融入到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对话 文化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大学使命 被引量:8
17
作者 袁占亭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4-27,共4页
大学具有促成文化通约、文化理解,达成价值共识的能力,是"一带一路"建设最理想的文化使者。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研究,是大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选择。"一带一路"建... 大学具有促成文化通约、文化理解,达成价值共识的能力,是"一带一路"建设最理想的文化使者。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研究,是大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选择。"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有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为大学大展宏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使命 文化通约 价值共识 文化理解 国别研究 学具 理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