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时代文博类纪录片的创新表达与传播 被引量:1
1
作者 陆田田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第19期147-150,共4页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文博类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新的传播生态下,我国文博类纪录片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在继承了传统文博类纪录片的文化烙印与纪实特点基础上,融入了新媒体时代的特性,逐渐走向大众化,展现出...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文博类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新的传播生态下,我国文博类纪录片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在继承了传统文博类纪录片的文化烙印与纪实特点基础上,融入了新媒体时代的特性,逐渐走向大众化,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较强的影响力。本文结合新媒体环境,从叙事策略、视听表现、传播渠道三方面,浅析新媒体语境下文博类纪录片的创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文博类纪录片 创新表达
下载PDF
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共情传播分析
2
作者 丁一涵 《视听》 2023年第9期91-94,共4页
在过往的纪录片传播中,考古文博题材的作品常因内容单调、理解门槛较高而导致其传播范围受限,传播效果不佳。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在拍摄视角、叙述风格等方面做出诸多新的尝试。该纪录片通过鲜活的考古人形象... 在过往的纪录片传播中,考古文博题材的作品常因内容单调、理解门槛较高而导致其传播范围受限,传播效果不佳。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在拍摄视角、叙述风格等方面做出诸多新的尝试。该纪录片通过鲜活的考古人形象和生活化的内容,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依托新媒体技术,吸引观众参与到互动中,实现与文物的共情,为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制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文博类纪录片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共情传播 三星堆
下载PDF
“记忆作为方舟”:论文博类纪录片形塑集体记忆的媒介功能 被引量:20
3
作者 曾丽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0-123,共4页
文博类纪录片暗合了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理念与精神——传播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共享和参与的文化。它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搭架桥梁,并重建记忆中断的延续性。作为一个能够容纳、承载、拼接与缝合多元记忆的文化方舟,文博类纪录片彰显了集... 文博类纪录片暗合了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理念与精神——传播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共享和参与的文化。它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搭架桥梁,并重建记忆中断的延续性。作为一个能够容纳、承载、拼接与缝合多元记忆的文化方舟,文博类纪录片彰显了集体记忆的媒介功能:通过储存记忆,作为符号媒介的它具备文化存储功能;通过激活记忆,作为技术媒介的它具备场景联结功能;通过缝合记忆,作为话语媒介的它具备意识形态整饬功能。概言之,文博类纪录片将具有多元文化基因的受众集聚到一个共同记忆的"发生场域",围绕着文物意象和传播空间完成仪式观的展演、参与和实践,继而营造"阐释共同体",最终形塑出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博类纪录片 集体记忆 媒介功能 仪式观 纪录片传播
下载PDF
文博类纪录片媒介仪式的双重建构--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米雅璐 袁文丽 《新闻世界》 2020年第2期28-31,共4页
仪式传播是通过一系列仪式符号来表达意义和传递情感以实现文化共享的传播活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立足于文物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年轻化的语态,营造了一个守护国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介仪式,从而激活了观众深藏心... 仪式传播是通过一系列仪式符号来表达意义和传递情感以实现文化共享的传播活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立足于文物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年轻化的语态,营造了一个守护国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介仪式,从而激活了观众深藏心底的民族文化记忆。本文从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介仪式建构的双重路径入手,揭示文博类纪录片的模式创新与传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博类纪录片 媒介仪式 弹幕文本 如果国宝会说话
下载PDF
新媒体视域下文博类纪录片传播策略研究--以《此画怎讲》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侯丽 《采写编》 2022年第2期106-108,共3页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渊源。新媒体时代文博类纪录片承载着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当下节目生产者在编码环节重新审视传播要素的变动,以受众现实需求为导向,转变宏大严肃的呈...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渊源。新媒体时代文博类纪录片承载着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当下节目生产者在编码环节重新审视传播要素的变动,以受众现实需求为导向,转变宏大严肃的呈现形式,创新节目理念、改进传播形式、更新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使无生命的“文物”动起来,实现跨时空的语境对接。本文探讨了文博类纪录片的演进历史,并以《此画怎讲》为例,依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重点探究当代文博类纪录片的创新传播策略,以期为同类纪录片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博类纪录片 新媒体 传播
下载PDF
仪式化与意境感:文化认同在文博类纪录片中的双重建构
6
作者 张安琪 《传媒论坛》 2022年第18期71-73,共3页
文博类纪录片作为承载多元文化基因的纪录片类型,运用影像语言对文物进行仪式化和意境感的二度创作,既完成了对历史的呼唤和文化信息的传播,也激活了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本文通过梳理文化认同在文博类... 文博类纪录片作为承载多元文化基因的纪录片类型,运用影像语言对文物进行仪式化和意境感的二度创作,既完成了对历史的呼唤和文化信息的传播,也激活了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本文通过梳理文化认同在文博类纪录片中的双重建构,探讨其在文化表达中的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博类纪录片 文化认同 仪式化 意境感
下载PDF
论文博类微纪录片的空间叙事转向与价值呈现 被引量:3
7
作者 何春耕 杨佳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45,共5页
文博类微纪录片出现了从文学到影像的空间理论转变、由时间到空间的叙事重心转变以及由历史到现实的叙事空间转变。这种空间叙事转向既存在空间理论发展与微纪录片兴起的内在创作转向的影响,也与传播生态、传播关系变迁等多种外在因素... 文博类微纪录片出现了从文学到影像的空间理论转变、由时间到空间的叙事重心转变以及由历史到现实的叙事空间转变。这种空间叙事转向既存在空间理论发展与微纪录片兴起的内在创作转向的影响,也与传播生态、传播关系变迁等多种外在因素息息相关。其在扩展文化空间边界与重塑人们的文化体验的同时,空间叙事转向不仅扩展了文博类微纪录片的传播价值与功能,而且在传递价值、呈现国家形象与实现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博纪录片 空间叙事 价值呈现
下载PDF
国产文博类电视纪录片的认知传播研究
8
作者 赵亚丽 吴力菡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3-17,共5页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系列文博类电视微记录片,一经播出便取得极大的成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该节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树立了典范。我们以该系列节目的第一季第一集为例,从体验认知的视角,对其在观众注意保...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系列文博类电视微记录片,一经播出便取得极大的成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该节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树立了典范。我们以该系列节目的第一季第一集为例,从体验认知的视角,对其在观众注意保持和认知移情中的认知策略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节目通过图形位置的改变、保持图形的固定旋转运动、及新的刺激线索等策略使图形处于注意焦点,以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此外,通过概念隐喻等认知机制,有效缩短了作为无生命物体的陶壶在认知移情链上的位置,使之处于最易产生移情体验的人的位置,从而引起大众对这件文物的喜爱和热议,实现传播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博类纪录片 认知机制 注意保持 认知移情 认知传播
下载PDF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创作隐忧与创新路径探析
9
作者 周婧雯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5期243-246,共4页
近年来,具备简洁、便捷、创新等特征的短视频蓬勃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崭新的传播思路。纪录片向来以长篇、连贯的叙事为主要特点,并在电视等传统媒体上连续播出,但在短视频的风潮之下,也开始谋求减小体量并逐渐转向移动设备播放,以适... 近年来,具备简洁、便捷、创新等特征的短视频蓬勃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崭新的传播思路。纪录片向来以长篇、连贯的叙事为主要特点,并在电视等传统媒体上连续播出,但在短视频的风潮之下,也开始谋求减小体量并逐渐转向移动设备播放,以适应观众日新月异的审美变化,迎合受众的全新视听需求。《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纪录片短视频化的突出尝试之一,吸引了大量观众,在众多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上有大量话题讨论。但其将传统纪录片与短视频结合的探索尚存在优化空间,开播以来逐渐出现了叙事模式陈旧、文化重心偏移、元素堆叠等问题。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参考法国于2018年推出的文博类短纪录片《奇趣美术馆》系列,提出《如果国宝会说话》可以向互动型纪录片进行新的尝试和发展,同时,利用短视频的特点规避碎片化的问题,使纪录片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忠实受众,有助于《如果国宝会说话》在竞争激烈的短视频纪录片领域占得一席之地。文章聚焦《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传统纪录片领域的突破,探究纪录片与短视频这一全新传播形式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国外优秀短视频纪录片进行对比,探索未来短视频纪录片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果国宝会说话》 文博类纪录片 短视频 创新路径 传播模式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解说的语言特点探析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瑞 《西部广播电视》 2020年第4期109-110,共2页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一档历史文博类节目,它以全新的视角带领观众认识读懂中华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创作生成了一段段虽然短小却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视听语言片段.在这部纪录片中没有渲染过多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一档历史文博类节目,它以全新的视角带领观众认识读懂中华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创作生成了一段段虽然短小却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视听语言片段.在这部纪录片中没有渲染过多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同时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框架,在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它所呈现给观众的是通俗易懂的简单纪录片语言,真正实现了与观众平等对话,那种倾诉的姿态非常平易近人.但实际上,在新媒体语境下,《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纪录片解说语言并不简单,它通过数不胜数的镜头语言细节抓住文物特色,也捕获了观众的心,让观众能够真正走入到节目中感受那份传承千百年的文化气息.本文就新媒体语境视角,探析该片的解说语言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博类纪录片 新媒体语境 解说语言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