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8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1
作者 李冬梅 《中学语文》 2024年第18期107-108,共2页
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高中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审美能力。文章对高中生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策略进行相关的探讨,希望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文学审美能力 原则 问题 培养策略
下载PDF
《黄海传》的非虚构写作、文学审美及文化价值探析
2
作者 张娟 相政宇 《百家评论》 2024年第2期63-68,共6页
赵德发的长篇纪实文学《黄海传》融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其非虚构写作以文献爬梳和实地考察为基础,引领读者走进历史和生活现场,并综合多种叙事艺术,通过合理想象、跨文体写作,加强文学审美性。传记犹如海洋的“百科... 赵德发的长篇纪实文学《黄海传》融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其非虚构写作以文献爬梳和实地考察为基础,引领读者走进历史和生活现场,并综合多种叙事艺术,通过合理想象、跨文体写作,加强文学审美性。传记犹如海洋的“百科全书”,具有知识普及、记忆书写、文化认同的文化价值。《黄海传》取得多方面突破,在作者创作历程中有特殊的阶段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传》 非虚构 文学审美 海洋文化
下载PDF
基于文本细读下的《倾城之恋》文学审美艺术特性研究
3
作者 南花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8期5-8,共4页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表后,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直接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独特的文学审美艺术特性。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是在...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表后,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直接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独特的文学审美艺术特性。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是在于张爱玲是一个很擅长处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作家,其语言成就很高,自成一体,被称为“张体”;二是在于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角色魅力,流苏身上有“新”与“旧”并存的人物特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范柳原虽表面上风流无限、浪荡不羁,但骨子里那种追求真爱的爱情观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因作品充满传奇色彩又极具真实性的故事叙述使读者拥有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细读 张爱玲 《倾城之恋》 文学审美 白流苏 范柳原
下载PDF
文学审美论观念嬗变:从现代性延展到当代性建构 被引量:2
4
作者 赖大仁 郭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我国文学审美论的现代性建构及其延展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精神,其主要特点和意义在于:使文学摆脱依附性而争取独立自主性,重视文学审美特质和艺术规律性,将文艺审美与情感表现有机融合,形成审美情感论或审美人生论。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 我国文学审美论的现代性建构及其延展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精神,其主要特点和意义在于:使文学摆脱依附性而争取独立自主性,重视文学审美特质和艺术规律性,将文艺审美与情感表现有机融合,形成审美情感论或审美人生论。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接续现代性传统不断延展,由审美特征论推进到审美本质论,其特点和意义在于:文学审美意识更加自觉,文学自主与自律具有新的针对性;对文学审美特性与艺术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和系统化;理论内涵更加丰富并体现了更多辩证思维,具有更大理论阐释张力。如今提出“当代性”建构具有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特殊意义,既要走出“去文学化”“去审美化”等后现代性误区,回归文学意义价值和重建文学审美精神;同时也要超越现代性局限,将文学审美现代性延展的成果融入进来,更加注重文学审美价值功能,走向新时代文学审美论的当代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审美 观念嬗变 现代性延展 当代性建构
下载PDF
“文学审美特征论”批评 被引量:2
5
作者 叶知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8-15,共8页
本文认为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为适应一时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应景性的主张,既与事实无关也经不起理性和逻辑的推敲。这些主张作为全国通用教材中权... 本文认为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为适应一时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应景性的主张,既与事实无关也经不起理性和逻辑的推敲。这些主张作为全国通用教材中权威性的观点,对于执教者和学生已经制造和正在制造着无穷无尽的困惑和苦恼,批评它、否弃它,是文艺理论领域内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审美特征论 文学审美反映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审美 诗意性体验
下载PDF
驶向文学审美的深处——评丁晶晶老师《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教学
6
作者 沙华中 《教育视界》 2023年第32期42-43,共2页
《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语言、小艇形象及所营设的意境都有独特的魅力,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丁晶晶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注重挖掘文本中的多重美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注重激发多元理解,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感受;注重引发情感... 《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语言、小艇形象及所营设的意境都有独特的魅力,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丁晶晶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注重挖掘文本中的多重美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注重激发多元理解,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感受;注重引发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的小艇》 文学审美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下载PDF
论文学审美意识的三种形态
7
作者 赵学存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5-99,共5页
文学审美意识是主张文学审美特性的观念,它既包含以“审美”建构文学定义的“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也包含以“审美”的某些要素来强调文学性质的观点学说。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意识以三种形态存在,即人学形态、语言形式形... 文学审美意识是主张文学审美特性的观念,它既包含以“审美”建构文学定义的“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也包含以“审美”的某些要素来强调文学性质的观点学说。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意识以三种形态存在,即人学形态、语言形式形态、“审美”形态。三种形态各具内涵,各应具体问题,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研究文学审美意识对促进新时代文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审美意识 人学形态 语言形式形态 审美”形态
下载PDF
人工智能文学的本质探究——算法主义与文学审美的对话与博弈
8
作者 夏雪 房莹(指导) 《今古文创》 2023年第7期50-52,共3页
“人工智能文学”是以“机器”为创作主体模拟人类情感,运用数据和算法,排章造句书写的文学产品。为了更好探究人工智能文学的本质,为文学发展建构新的里程碑,因此本文研究在算法主义与文学审美的对话与博弈之中,以文艺学角度分析传统... “人工智能文学”是以“机器”为创作主体模拟人类情感,运用数据和算法,排章造句书写的文学产品。为了更好探究人工智能文学的本质,为文学发展建构新的里程碑,因此本文研究在算法主义与文学审美的对话与博弈之中,以文艺学角度分析传统文学与人工智能文学在创造主体的差异、文学话语蕴藉的潜在含义和作用、文学审美境界“艺术与人生”“时代与革命”的碰撞和全新融合以及二者如何影响大众文化中人们思想的建构与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文学 文学审美 文学本质 算法主义
下载PDF
文学审美批评传统及其当代走向 被引量:14
9
作者 胡铁生 宁乐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6,共10页
在文学审美批评传统中,文艺美学的批评模式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在现当代发展阶段中,受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相关理论的影响,文艺美学的审美批评强调文学性,苛求文本的创作形式,崇尚唯美主义的文学审美原则;而政治美学的文学审美批评亦... 在文学审美批评传统中,文艺美学的批评模式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在现当代发展阶段中,受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相关理论的影响,文艺美学的审美批评强调文学性,苛求文本的创作形式,崇尚唯美主义的文学审美原则;而政治美学的文学审美批评亦有其历史渊源并在其当代发展中一度有取代文艺美学占统治地位的趋向。在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相关理论影响下,政治美学审美批评更加关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通约性,文本的内容、文学话语的权力、人性美与秩序美和意识形态则成为其追寻的目标;在当代,学术界又开始走向"审美回归"的发展道路,意在为审美正名的同时,在新形式主义的影响下,该趋向讲求审美与政治、形式与现实、美学原则与社会关注之间的平衡,将文艺美学和政治美学融为一体,摒弃各自的弊端,"审美"与"审丑"并举,使形式与内容两者有机地达成统一,为人的终极价值追求建立起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新范式。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文学审美批评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审美批评 文艺美学 政治美学 审美回归 形式与内容
下载PDF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 被引量:7
10
作者 曹顺庆 蒋荣昌 《河北学刊》 2003年第5期96-102,共7页
近三十年来 ,西方大学文学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已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但此一转变的意义迄今未能得到阐明。此一转变实际上已成为如下历史事件的鲜明表征———随着消费社会的日渐成形 ,与符号化消费互为表里的多语言文学文本已经取代... 近三十年来 ,西方大学文学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已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但此一转变的意义迄今未能得到阐明。此一转变实际上已成为如下历史事件的鲜明表征———随着消费社会的日渐成形 ,与符号化消费互为表里的多语言文学文本已经取代或正在取代以书写语言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文本的主流地位。文学语言、文学文本形态、文学的审美特性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根本变革 ,文学研究也已从其内部转向更深处 ,亦即已从传统的古典样式的“文学研究”转向以“文化研究”命名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文化研究 文学审美特性
下载PDF
乐府歌辞《采莲曲》文学审美意蕴脞说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大银 张艮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1-174,共4页
乐府歌辞《采莲曲》虽然属"清商曲辞",但并非"喧丑之制",而是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采莲曲》的文学审美意蕴,不仅在于其充满了浓郁的劳动气息,呈现了凝结着丰厚吴越地域历史文化底蕴的"越女"形象,... 乐府歌辞《采莲曲》虽然属"清商曲辞",但并非"喧丑之制",而是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采莲曲》的文学审美意蕴,不仅在于其充满了浓郁的劳动气息,呈现了凝结着丰厚吴越地域历史文化底蕴的"越女"形象,而且还在于其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以及多种情感审美类型。《采莲曲》是乐府歌辞中的清新一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审美 劳动气息 情感类型 “越女”形象
下载PDF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审美的价值及其实施策略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文 郭英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71-76,共6页
大学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学审美。文学审美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培养目标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德育,突出文学审美教育价值;结合智育,渗... 大学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学审美。文学审美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培养目标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德育,突出文学审美教育价值;结合智育,渗透文学审美教育思想;结合"情趣"塑造,升华文学审美的艺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审美 大学英语教学 价值 策略
下载PDF
网络文学审美导向的思考 被引量:11
13
作者 欧阳友权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9-191,共3页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文学审美 悬置 审美意义 消解 历史合理性 学理性 传播内容 尊重 导向
下载PDF
朱生豪莎剧翻译的文学审美取向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媛慧 任秀英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125,共4页
在莎剧翻译中,朱生豪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提炼出来的诗话的白话文体符合汉语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习惯,也与莎剧的语言风格最吻合,是诗化的散文和散文化的诗。在翻译实践中,朱生豪"神韵说"的翻译思想体现了原作的... 在莎剧翻译中,朱生豪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提炼出来的诗话的白话文体符合汉语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习惯,也与莎剧的语言风格最吻合,是诗化的散文和散文化的诗。在翻译实践中,朱生豪"神韵说"的翻译思想体现了原作的诗情和神韵,译出了莎剧的文学性和艺术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剧翻译 文学审美 “神韵说”
下载PDF
《新青年》:新文化元典精神与五四新文学审美方式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俊国 何锡章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4-77,共4页
本文分别从思维方式,价值形态,话语特征等层面论述《新青年》的新文化元典精神。文章认为:中西古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启蒙思想,人的发现的价值形态,开放语态以及矫枉过正策略的话语特征,构成《新青年》作为新文化元典的基本... 本文分别从思维方式,价值形态,话语特征等层面论述《新青年》的新文化元典精神。文章认为:中西古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启蒙思想,人的发现的价值形态,开放语态以及矫枉过正策略的话语特征,构成《新青年》作为新文化元典的基本精神。文章进而分析了新文化元典精神对五四文学现代审美方式的影响。文章最后强调:《新青年》不是单一封闭式的、静态书斋型的纯学术理论,因此,当今学界不能简单地以某一后世学理概念和学术体式的范畴理路去“匡正”或“反思”,甚至“解构”《新青年》作为新文化元典的存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新文化元典 五四文学审美方式 研究反思
下载PDF
论《再别康桥》的自然与节制之美——兼谈文学审美的传承与接受因素 被引量:6
16
作者 贺仲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56-59,共4页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审美旨趣独特又富有深意。它既贴近生活、自然亲切,又对情感表现予以节制和含蓄,受到非常广泛的欢迎。这当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思想,也蕴含着作者对读者的尊重和内心的交流。正是这两方面,使作品既能够感染...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审美旨趣独特又富有深意。它既贴近生活、自然亲切,又对情感表现予以节制和含蓄,受到非常广泛的欢迎。这当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思想,也蕴含着作者对读者的尊重和内心的交流。正是这两方面,使作品既能够感染和打动读者,又能超越具体情境,实现了更普泛的审美影响力。这关联到文学审美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文学审美对民族审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二是文学审美与读者大众接受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节制 《再别康桥》 文学审美
下载PDF
图像时代文学审美范式探绎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继刚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9-135,154,共8页
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学媒介上,其在传统语言文字媒介的基础上融合了图像影音文本,并日益呈现为"语图互文"的审美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对文学图像的关注实则是在语图互文的境况下对文学审美范式变化必须做出的回应... 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学媒介上,其在传统语言文字媒介的基础上融合了图像影音文本,并日益呈现为"语图互文"的审美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对文学图像的关注实则是在语图互文的境况下对文学审美范式变化必须做出的回应。而对这一论域的探究首先应当从学理路径上厘清并阐明:语言和图像同作为文学之媒介,其审美范式上存在着功能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来讨论"文学图像化"的可能性、合法性以及图像审美的本源性等诸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图互文 文学审美 语象 本源性
下载PDF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静 陈芳清歌 赵伯飞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4-117,共4页
"红色经典"的创作者们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道德理想建构了"红色经典"文学这种文学艺术样式,虽然其中充满了政治理性与个体人性、文本的历史虚构性与真实人性缺失的内在矛盾与张力,但正是这种内在矛盾与张力,... "红色经典"的创作者们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道德理想建构了"红色经典"文学这种文学艺术样式,虽然其中充满了政治理性与个体人性、文本的历史虚构性与真实人性缺失的内在矛盾与张力,但正是这种内在矛盾与张力,使其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政治与审美价值。历史不能割断,我们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红色经典及其审美特色,通过对其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进一步挖掘"红色经典"文学所蕴含的深厚的、特有的政治意义和审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文学审美 人本性 政治意义 审美意义
下载PDF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霍耀林 单文平 《经济研究导刊》 2008年第13期233-234,共2页
日本禅宗起源于中国,中国禅宗传到日本后,在中世纪迎来了日本禅宗的鼎盛。它的兴起给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和中国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模式相类似。在中国,随着士大夫们加入禅僧队伍,文学上开始出现了富有禅意和禅... 日本禅宗起源于中国,中国禅宗传到日本后,在中世纪迎来了日本禅宗的鼎盛。它的兴起给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和中国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模式相类似。在中国,随着士大夫们加入禅僧队伍,文学上开始出现了富有禅意和禅趣的作品。在日本同样的条件下,也产生了同样的结果,形成了日本中世的新的文学审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中世禅宗 文学审美 影响
下载PDF
神经美学视野下的文学审美机制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高淳海 郭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9-115,共7页
审美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而文学作为审美的重要对象,深受来自不同文化和时代的人们的喜爱。目前,有关文学审美机制的研究多见于理论和行为层面,从神经层面对文学审美机制进行的研究则比较少。从神经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在实证研究结... 审美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而文学作为审美的重要对象,深受来自不同文化和时代的人们的喜爱。目前,有关文学审美机制的研究多见于理论和行为层面,从神经层面对文学审美机制进行的研究则比较少。从神经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Chatterjee和Vartanian的审美三要素模型进行验证和改进,提出了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审美三要素模型。文学审美三要素模型主张,文学审美以负责3个不同功能的脑区为神经基础,并通过脑区自身的不同功能属性以及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这3个功能脑区分别为:与文字加工有关的脑区、与情感加工有关的脑区和与具身认知加工有关的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文学审美 神经美学 文学审美三要素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