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1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非文学文本的日汉翻译——以斋藤孝《本当に頭がいい人のメンタル習慣100》为例
1
作者 钱腾玄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1期410-415,共6页
围绕应该重视原文还是译文这一论点,西方翻译界展开过许多讨论,提出了诸多翻译理论。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认为,无论是强调原语还是目的语都会造成冲突和鸿沟,且这种冲突和鸿沟是理论与实践永远回避不了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围绕应该重视原文还是译文这一论点,西方翻译界展开过许多讨论,提出了诸多翻译理论。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认为,无论是强调原语还是目的语都会造成冲突和鸿沟,且这种冲突和鸿沟是理论与实践永远回避不了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在著作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并在著作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论证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实际运用该理论。本文以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选取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浅析了非文学文本的日汉翻译,加深纽马克翻译理论的认识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马克翻译理论 文学文本 日汉翻译
下载PDF
浅谈互文性视野下文学文本的电视剧改编
2
作者 徐华 《上海广播电视研究》 2024年第1期81-89,共9页
文本是意义丰富的表达。优秀的文学作品为电视剧改编开辟了新鲜多元的再创作空间。本文从互文性理论出发,探讨文学文本的电视剧改编。文学改编借用互文手法实现与原著文本以及历史、现实之间的多重观照,提升文本的价值。从互文性视野考... 文本是意义丰富的表达。优秀的文学作品为电视剧改编开辟了新鲜多元的再创作空间。本文从互文性理论出发,探讨文学文本的电视剧改编。文学改编借用互文手法实现与原著文本以及历史、现实之间的多重观照,提升文本的价值。从互文性视野考察文本改编就要在关注原文本的同时,更要关注文本的产生所赖以建立的客观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的其他文本材料基础。这样,才能突破原著的藩篱,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空间 互文性 文学文本 文学作品 历史和现实 互文手法 关注文本 文本改编
下载PDF
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建构
3
作者 贺卫东 朱慧颖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36,共5页
文学文本的开放性与多层性使得解读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解读的过程本质是学生认知世界与建构自我的过程。现代语文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解读技能,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为目标,文学文本的解读必须为实现这些目... 文学文本的开放性与多层性使得解读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解读的过程本质是学生认知世界与建构自我的过程。现代语文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解读技能,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为目标,文学文本的解读必须为实现这些目标奠定基础。文学文本的解读应以语言图式的充实为基点,在尝试性地建构阅读意义中发展思维,着眼审美意识的提升,在与优秀文化的视域融合中提升文化素养。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建构不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需要遵守基本的原则:以文本整体为基础,熟读精思建构有据,发挥文本的核心价值,循序渐进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建构路向 基本原则
下载PDF
口头诗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关于“文学文本论”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虹君 徐向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7-93,共7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中“文学文本论”将文学定义为“文本艺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脑文本”等文本概念来解决文学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本”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字文本”,忽视了发生学意义上以语言为基础的“口头文本”,限制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将“脑文本”看作口头文学的文本,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符合口头文本的产生、传播、接受规律,不能科学全面地描述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本质。利用跨学科方法与视角,运用“口头诗学”等理论分析“文学文本论”对“文学形态”“文本类型”“文学本质”等问题的理解,或许可以弥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文本”和“语言”的断裂,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文本论”理论完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文本 口头诗学 文学本质
下载PDF
民间文学文本命名实体识别方法
5
作者 黄健钰 王笳辉 +1 位作者 段亮 冉苒 《软件导刊》 2023年第10期65-72,共8页
民间文学文本命名实体识别任务旨在从民间文学文本中判别实体并将其划分到预定义的语义类别,为民间文学的保存与传播奠定基础。民间文学区别于一般中文语料,其文本存在一词多义情况突出与领域名词众多的问题,导致常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 民间文学文本命名实体识别任务旨在从民间文学文本中判别实体并将其划分到预定义的语义类别,为民间文学的保存与传播奠定基础。民间文学区别于一般中文语料,其文本存在一词多义情况突出与领域名词众多的问题,导致常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难以准确充分地识别出民间文学文本中存在的实体及其类别。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BERT的民间文学文本命名实体识别模型TBERT。该模型首先在通用中文BERT模型的基础上融合民间文学文本语料特征与实体类型特征;然后利用BiLSTM模型进一步提取序列依赖特征;最后结合CRF模型获取的标签约束信息输出全局最优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民间文学文本数据集上具有良好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文本 命名实体识别 Fine-Tune TBERT-BiLSTM-CRF 特征融合
下载PDF
社科理论与文学文本的互动和张力--对读视野下《哦,香雪》的再解读及教学实践
6
作者 李淑英 《年轻人(C版)(学校天地)》 2023年第3期28-30,共3页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铁凝的《哦,香雪》都是十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前者为社科理论,后者为文学作品,两者在内容上存在互动关系。在重读《哦,香雪》和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尝试以《乡土中国》为参照文本,在对读视野下深度解...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铁凝的《哦,香雪》都是十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前者为社科理论,后者为文学作品,两者在内容上存在互动关系。在重读《哦,香雪》和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尝试以《乡土中国》为参照文本,在对读视野下深度解读小说文本,进而实现两个文本双向理解的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解读 《乡土中国》 社科理论 文学文本 教学设计 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
下载PDF
文学文本人机协同翻译模式之构建与应用
7
作者 俞娟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3-56,共4页
随着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信息化翻译工具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机器翻译变得更加智能化和普及化,大大便利了人们在不同语种之间进行信息的转换和摄取。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机器文本翻译只适用于非文学文本翻译,其在文学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仍... 随着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信息化翻译工具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机器翻译变得更加智能化和普及化,大大便利了人们在不同语种之间进行信息的转换和摄取。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机器文本翻译只适用于非文学文本翻译,其在文学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分析文学文本的可译性基础上,从人机交互角度提出文学文本的人机协同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将人力和计算机优势结合,形成协同翻译,借此有针对性地改善机译系统,有效产出高质量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人机协同 翻译模式
下载PDF
“生产”与“接受”的博弈:对AI文学文本的审美解读
8
作者 付青蔓 孔令辉 《三明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1-85,共5页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与语言学、文学、文艺美学等学科相互交织,生产出了一系列的AI文学文本。其中部分文本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众审美,因而具有进行审美解读的价值。从文本生产的角度看,人由事即理、由感即情的“诗性智慧”被机器...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与语言学、文学、文艺美学等学科相互交织,生产出了一系列的AI文学文本。其中部分文本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众审美,因而具有进行审美解读的价值。从文本生产的角度看,人由事即理、由感即情的“诗性智慧”被机器大量识得,文本生产发生了由“人的诗性”到“机器模识”的变迁。从文本接受的角度看,接受主体兼具读者、文本阐释者和拟设作者三重身份,其审美体验也主要来源于自身的“主体幻想”。文本生产与文本接受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人类文学的独创性,即作者存在之必要性,但二者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有“生产者”与“接受者”互相弥合,才可以实现人类与人工的正和博弈,共同促进未来文学的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文学文本 文本生产 文本接受 作者身份 正和博弈
下载PDF
文学文本变体与文学文本的存在
9
作者 田淑晶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85-88,共4页
文学存在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文学存在之思辟出了新的思考路径。文学存在显现为文学文本的存在,由文学文本通达文学存在。开启文学文本存在之思,需要澄明文学文本变体。文学文本不以自身而是以其变体形式存在。文学文... 文学存在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文学存在之思辟出了新的思考路径。文学存在显现为文学文本的存在,由文学文本通达文学存在。开启文学文本存在之思,需要澄明文学文本变体。文学文本不以自身而是以其变体形式存在。文学文本始终异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变体 存在 存在论
下载PDF
论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中的原型模式——以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丽蓉 胡妮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原型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批评流派,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弗莱深入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起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理论。《所罗门之歌》中的原... 原型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批评流派,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弗莱深入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起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理论。《所罗门之歌》中的原型模式,在叙事结构上对应了古代神话中"追寻"和"飞翔"的原型模式,而作品中的"飞翔"也是黑人文学传统中"飞翔意象"在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中的生动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原型模式 神话原型 《所罗门之歌》
下载PDF
一个有价值的逻辑起点——文学文本多层次结构问题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俐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2-58,共7页
现象学美学家茵伽登、英美新批评派的韦勒克、沃伦以及原型批评理论家弗莱,中国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等,从不同的理论立足点,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文学文本存在方式,或者从“层次”或者从“面面观”的角度相应得出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次... 现象学美学家茵伽登、英美新批评派的韦勒克、沃伦以及原型批评理论家弗莱,中国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等,从不同的理论立足点,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文学文本存在方式,或者从“层次”或者从“面面观”的角度相应得出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多侧面的构成。我们所珍视的不仅在于他们见解的相近,更在于他们的不同点。以此为基点,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是:第一,为文学批评从“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来全面动态地认识“文学性”开拓了思路。第二,文本多层次立体结构意味着划出了文本本体的边界,由于各个理论的相异,又表明了文学作品多层次的结构性存在是非本质的,所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本体是建构性的和开放性的。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是一个有意义的前提。第三,确认多层次立体结构的文本存在方式,意味着拓宽了文学批评方法可以介入的空间,为多种方法在文学作品的各层次间进行对话和交往,形成批评话语的间性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多层次结构 逻辑起点
下载PDF
理解文学文本层面及其余衍层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一川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共5页
本文拟在梳理英加登和韦勒克的文学文本层面论基础上,吸收近年媒介及修辞研究的成果,对汉语文学文本层面提出一种新划分,进而就其中余衍层作出分析。认为汉语文学文本可以有五个层面:媒型层、兴辞层、兴象层、意兴层和余衍层。余衍层是... 本文拟在梳理英加登和韦勒克的文学文本层面论基础上,吸收近年媒介及修辞研究的成果,对汉语文学文本层面提出一种新划分,进而就其中余衍层作出分析。认为汉语文学文本可以有五个层面:媒型层、兴辞层、兴象层、意兴层和余衍层。余衍层是余兴与衍兴交融的层面。余兴来自读者对文本中兴味的品评,衍兴是在读者阅读中衍生的感兴。文学文本虽然可以在读者阅读中创造完整的审美自主世界,但由于读者阅读过程中感兴的触发与叠加等作用,这个审美自主世界随即会被打破而与读者的生活世界体验交融在一起。读者的理智素养会让他从这种艺术与生活交融的体验状态中走出,但这次阅读产生的余效毕竟会长留读者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层面 英加登 韦勒克 祭镀岳
下载PDF
文学文本互文类型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董希文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7,共4页
关键词 互文理论 文学文本 类型分析 解构主义 语言问题 文化价值 “对话” 意义阐释 巴赫金
下载PDF
论民间文学文本研究的理论原则与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若飞 何小平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7-120,共4页
民间文学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其文本形式不能被纳入文学文本的结构体系中。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需寻求独立的方法,应坚持文本的非固定性和开放性原则,在不同的生存语境中分析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应注意文本存在的具体语境与文本... 民间文学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其文本形式不能被纳入文学文本的结构体系中。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需寻求独立的方法,应坚持文本的非固定性和开放性原则,在不同的生存语境中分析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应注意文本存在的具体语境与文本间性,坚持互文性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文本 语境 互文性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文学文本理论与语言学转向 被引量:5
15
作者 董希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83-86,共4页
文本理论是20世纪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观念,其关注的中心是文学作品本身及其意义的生成过程和多种释义的可能性。文本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20世纪初人文科学领域出现的语言学转向有着直接联系。就较浅显层次而言,语言学的兴起导致了研究者... 文本理论是20世纪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观念,其关注的中心是文学作品本身及其意义的生成过程和多种释义的可能性。文本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20世纪初人文科学领域出现的语言学转向有着直接联系。就较浅显层次而言,语言学的兴起导致了研究者对文本语言乃至表达技巧的重视;从较深层次上讲(这也是更为重要、更为内在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对文本研究很有启发,人们可以用语言哲学方法研究文学作品本身;更进一步讲,语言学转向直接导致了对文学本质的重新定位,全新的文学本质观开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语言学转向 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
下载PDF
论文学文本阐释中的三重超越 被引量:3
16
作者 邵子华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0-172,共3页
文学文本阐释中的三重超越是指文本超越、时代超越和心灵超越。文本超越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和对话,时代超越尽力发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心灵超越追求主体精神的建设从而再造另一世界。这三重超越是实现文本价值必须经过的精神历程。
关键词 文学文本阐释 文本超越 时代超越 心灵超越
下载PDF
英汉文学文本中的文字象似性符号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道明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9-52,共4页
在认知语言学界对象似性问题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文学文本中有不少文字符号具有象似性功能。本文通过分析英汉文学文本中的一些英语字母象似性符号和汉字象似性符号,对作者如何创造性地在文学文本中使用文字象似性符号,读者如何察觉文字... 在认知语言学界对象似性问题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文学文本中有不少文字符号具有象似性功能。本文通过分析英汉文学文本中的一些英语字母象似性符号和汉字象似性符号,对作者如何创造性地在文学文本中使用文字象似性符号,读者如何察觉文字象似性符号和其所示的言外之力以更好地解读文学文本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象似性 字母象似性符号 汉字象似性符号
下载PDF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文体特征与翻译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宇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1期106-107,共2页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都有各自不同的文体特色,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译者要想译好这两种文本,让译文与原文具备同等的效果必须先全面分析了解不同文体特征,再决定选择何种翻译策略。本文分析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色,并将探讨它...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都有各自不同的文体特色,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译者要想译好这两种文本,让译文与原文具备同等的效果必须先全面分析了解不同文体特征,再决定选择何种翻译策略。本文分析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色,并将探讨它们在翻译上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 文体特征 翻译
下载PDF
从文学文本到电影艺术——电影《活着》图像叙事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兰继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7-79,共3页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普适性使其成为电影改编的天然蓝本,从纯粹的文本叙事转变为依托电影表现技术的图像叙事,文学文本的影视化改编经历了漫长的嬗变过程。但由于表现形式与艺术媒介的差异,文学与电影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普适性使其成为电影改编的天然蓝本,从纯粹的文本叙事转变为依托电影表现技术的图像叙事,文学文本的影视化改编经历了漫长的嬗变过程。但由于表现形式与艺术媒介的差异,文学与电影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大相径庭,导致大部分电影改编作品都存在文学失真问题。因此,为了探明文学作品的影像化改编道路,本文梳理了文学文本改编电影剧本与图像表达的内在逻辑,试图为视觉文化环境下文学作品的电影化改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电影艺术 图像叙事
下载PDF
先唐文学文本的“完整性”与“碎片化”——兼论文学文本的“不可靠性”问题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少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34,共11页
在中国古代特殊的学术环境中,文学文献多数脱胎于经史文献。经史与文学文本都具有"完整性"与"碎片化"特征,这使"原始文本"不断衍生出多层次的"次生文本",从而造成了文本的"不可靠性"... 在中国古代特殊的学术环境中,文学文献多数脱胎于经史文献。经史与文学文本都具有"完整性"与"碎片化"特征,这使"原始文本"不断衍生出多层次的"次生文本",从而造成了文本的"不可靠性"。但是,文本的"可靠"与"不可靠"是相对的。对文学而言,"完整性"与"碎片化",恰恰是文学文本产生的主要动因。文学文本的研究有其特殊规律,"不可靠性"并不妨碍文学研究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整性” “碎片化” 经史文本 文学文本 “不可靠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