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6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意写作与当代文学生态研究
1
作者 许道军 刘卫东 +2 位作者 张永禄 谭旭东 雷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5-28,共24页
主持人语创意写作在中国的兴起与迅猛发展,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学事实之一。十多年来,它在作家与写作观念、作家培养与生存方式、文学教育理念与方法等多方面悄然引发当代中国文学生态的系统性改变。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写作概念泛化... 主持人语创意写作在中国的兴起与迅猛发展,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学事实之一。十多年来,它在作家与写作观念、作家培养与生存方式、文学教育理念与方法等多方面悄然引发当代中国文学生态的系统性改变。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写作概念泛化”“作家泛滥化”等新现象,而在与既有文学生态因素如学术机制、学科体系、作家组织等的“磨合”中,某些创意写作的倡导与实践者也出于急于获取正常学科地位的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学 文学事实 当代文学 创意写作 文学生态 概念泛化 写作观念 作家培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下文学生态
2
作者 霍艳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19,共4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文学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文学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逐步边缘化、小众化和圈子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对于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不断激发文学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局面下,文学依靠新的媒介形式展开一...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文学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文学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逐步边缘化、小众化和圈子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对于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不断激发文学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局面下,文学依靠新的媒介形式展开一场自我更新,政府主导的文学精神重建和民间的文学生活方式养成共同组成了当下复杂的文学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态 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重建 媒介形式 小众化 生态系统 自我更新 新的变化
下载PDF
生态文学与文学生态--“新时代生态文学研究暨第二届恩施文学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李莉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第11期122-124,共3页
2023年6月23至25日,“新时代生态文学研究暨第二届恩施文学研讨会”(以下简称“恩施研讨会”)在享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美誉的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召开。会议由恩施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2023年6月23至25日,“新时代生态文学研究暨第二届恩施文学研讨会”(以下简称“恩施研讨会”)在享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美誉的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召开。会议由恩施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湖北大学当代文艺创作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鹤峰县委宣传部、恩施州文艺理论家协会、鹤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来自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民族大学、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文艺评论家90余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论家 生态文学研究 当代文艺 文学生态 中南民族大学 文艺理论家 文学艺术界 鹤峰县
下载PDF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生态批评对生态文学中“放弃的美学”的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胡志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4-99,共6页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拓展到整个生态环境,把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傲慢、孤立的人的概念重新放归自然,研究人与生态整体系统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此,其力荐生态文学中激进的“放弃的美学”,即放弃人的中心性、...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拓展到整个生态环境,把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傲慢、孤立的人的概念重新放归自然,研究人与生态整体系统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此,其力荐生态文学中激进的“放弃的美学”,即放弃人的中心性、主体性,放弃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与自然的疏离感,赋予非人类世界主体性,这预示着未来人类以生态为中心的生存状态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美学 自然主体性
下载PDF
开放的经典教育与新世纪文学生态 被引量:6
5
作者 宋炳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2-48,共7页
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休戚相关,唇齿联动,当代文学的教育现状是新世纪文学生态危机的集中体现。身处知识膨胀、价值多元和文化转型的时代,开放性的经典教育和当代文学的参与性教育是文学教育的重要两翼。文学教育现状的改变,与新世纪文学... 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休戚相关,唇齿联动,当代文学的教育现状是新世纪文学生态危机的集中体现。身处知识膨胀、价值多元和文化转型的时代,开放性的经典教育和当代文学的参与性教育是文学教育的重要两翼。文学教育现状的改变,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它需要人文教育的整体努力,更需要文学各分支学科的通力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教育 解构与重建 文学生态
下载PDF
桂林“文化城”的文人映像及文学生态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兴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6-142,共7页
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气象万千、文人云集,独特的城市景观使文人产生深刻的精神映像,特殊的政治、地理、文化等历史条件造就桂林"文化城"蓬勃多元的文学生态,"文化城"中的作家群落具有强大的精神合力,... 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气象万千、文人云集,独特的城市景观使文人产生深刻的精神映像,特殊的政治、地理、文化等历史条件造就桂林"文化城"蓬勃多元的文学生态,"文化城"中的作家群落具有强大的精神合力,文学生产呈现出丰富的美学蕴含。桂林"文化城"的政治、文化和文学生态的内在关联留给后人很多回味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文化城 文人映像 文学生态
下载PDF
文学传媒与“文革”后文学生态 被引量:5
7
作者 黄发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85,共14页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学传播与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渤海大学、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于二○○六年九月八号至九月十一号在辽宁锦州联合举办“文学传媒与文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我们从提交会议的论文中选发一组,以飨读者。九十年代以来,大...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学传播与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渤海大学、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于二○○六年九月八号至九月十一号在辽宁锦州联合举办“文学传媒与文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我们从提交会议的论文中选发一组,以飨读者。九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对于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影响力不断强化。当代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一直偏重对思潮演变的审视和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忽略了文学的功能史与传播接受史。通过考察文学传媒与文学教育对当代文学的深层影响,探寻文学的传播接受对文学的外部环境的重塑以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的渗透,能够拓展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修正文学史研究中的偏失,摆脱一些历史盲点和思维惯性的负面影响,使文学史研究变得更加健全和完善。在选发的论文中,尽管表述不完全一致,但不约而同地谈到文学环境问题。这表明,在一个媒体时代,传媒的价值趋向与文学环境的基本状况密切相关。在生机与混乱并存的当前文学生态中,文学传媒不仅要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还应该积极地去改善和重塑文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术研讨会 文学生态 大众传媒 文学史研究 当代文学 文学传播 文学环境
下载PDF
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动态发展历程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翔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61,共7页
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萌芽诞生、蛰伏沉寂、发展壮大、繁荣兴盛等阶段。当我们尝试着对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作一个大致的阶段划分时,"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这些关... 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萌芽诞生、蛰伏沉寂、发展壮大、繁荣兴盛等阶段。当我们尝试着对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作一个大致的阶段划分时,"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这些关键词成为参考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可以看作是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萌芽诞生阶段,陈英雄、曾月娥等作家借助汉语这一语言工具作为载体,为少数民族开启了书面文学这一有力的自我"发声"时代。进入1980年代,以拓拔斯塔玛匹玛、莫那能、瓦历斯诺干、孙大川等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相继发表大量作品,从此迎来了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1990年代中后期,重返部落,回归传统,文化寻根成为一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郑重选择,代表作家有夏曼.蓝波安、亚荣隆.撒可努等。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队伍又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山海文化》杂志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写空间,更日益成为新生代作家一个重要的创作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 文化认同 代际转换 文学生态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生态的隐性叙述——以《茅盾日记(1953-1966)》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蔺春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6-113,共8页
收入《茅盾全集》中的《茅盾日记》共有两册,是依据他的手稿校订而成,后期修改加工的可能性较小。其对"十七年"时期的记述虽然是零星的、片段的,却真实地反映了茅盾这一时期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在理性、节制的文字背后,也隐含了关... 收入《茅盾全集》中的《茅盾日记》共有两册,是依据他的手稿校订而成,后期修改加工的可能性较小。其对"十七年"时期的记述虽然是零星的、片段的,却真实地反映了茅盾这一时期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在理性、节制的文字背后,也隐含了关于"十七年"文学生态的丰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文学生态 隐性叙述 茅盾日记
下载PDF
《盐铁论》与西汉经济转型中的学术及文学生态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少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的召开以及与此相关的《盐铁论》一书的产生,有着长久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背景。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盐铁政策屡有变化,这必然带来经济形态的转型。这种变化进一步给当时的学术与文学政策带来不同... 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的召开以及与此相关的《盐铁论》一书的产生,有着长久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背景。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盐铁政策屡有变化,这必然带来经济形态的转型。这种变化进一步给当时的学术与文学政策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改变了当时学术与文学的生态及消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盐铁论》 学术 文学生态
下载PDF
出版转型与新世纪文学生态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根红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3-66,共4页
为了迎合市场的发展,新世纪后文学出版与影视不断发生密切的联系,形成了明显的互动局面,因而当前的文学出版表现出浓烈的影视特征,诸如出版影视小说和相关图书等。由于影视对文学出版市场的影响,文学创作也随之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关键词 文学生态 出版转型 文学出版 出版市场 文学创作 影视 图书
下载PDF
洪亮吉的京师之行与都下文学生态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淑岩 马铭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8-148,共11页
乾嘉时期,文人流动极为普遍,流动态势颇为多元,而由家乡到京师的流动当为文人最常态的选择。常州诗人洪亮吉,一生舟车南北,游历四方,曾七入京师,前后寓京八载余,帝都既成就了其人生的巅峰,也将他的仕宦生涯抛到了谷底,京师岁月成为其一... 乾嘉时期,文人流动极为普遍,流动态势颇为多元,而由家乡到京师的流动当为文人最常态的选择。常州诗人洪亮吉,一生舟车南北,游历四方,曾七入京师,前后寓京八载余,帝都既成就了其人生的巅峰,也将他的仕宦生涯抛到了谷底,京师岁月成为其一生最难忘却的记忆。寓京期间,洪亮吉的创作主要收在《卷施阁诗》与《卷施阁文甲集》《卷施阁文乙集》以及部分《更生斋诗》集中,这些创作犹如一组特写镜头,刻录下诗人帝都生活的焦虑、诗酒唱酬的日常以及颂圣纪恩的燃情岁月。此一内容的揭示,在丰富洪亮吉个体研究之同时,亦不失为冰山之一角,由此略可窥见乾嘉时期都下文学生态之一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亮吉 京师文坛 乾嘉文学 文人雅集 文学生态
下载PDF
中国文学生态的权力结构与文学经典的生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易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6-119,共4页
文学经典的“文化权力”问题首先起于比较文学,涉及种族、地域、性别、殖民、古今等诸多领域。“文化权力”给出了考察文学、文学经典、文学史等问题全新的角度,以之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众多与经典相关的文学史事件、文学现象,就会... 文学经典的“文化权力”问题首先起于比较文学,涉及种族、地域、性别、殖民、古今等诸多领域。“文化权力”给出了考察文学、文学经典、文学史等问题全新的角度,以之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众多与经典相关的文学史事件、文学现象,就会产生很多文化研究的特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经典 权力结构 文学生态 文化权力 比较文学 文学现象 文化研究
下载PDF
选本出版与八十年代文学生态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68,102,共9页
本文通过对选本出版在八十年代文学生态的构成及其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的分析入手,旨在探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选本的出版,并不仅仅联系着选家、创作和读者,它还与特定时代的文学环境息息相关。就20世纪80年代而言,选本出版的文学... 本文通过对选本出版在八十年代文学生态的构成及其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的分析入手,旨在探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选本的出版,并不仅仅联系着选家、创作和读者,它还与特定时代的文学环境息息相关。就20世纪80年代而言,选本出版的文学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选本构成中各类选本(十七年文学选本、现代文学选本、外国文学选本和当前文学选本)间的此消彼长,及其因应时代的方式;二是当前文学选本的出版,对于80年代文学生态的构筑、内部矛盾的展开及其发展的重要性。其中,文学年选、争鸣作品选和文学思潮选本等不同选本种类对于80年代文学生态变迁的表征方式不尽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本出版 20世纪八十年代 文学生态
下载PDF
论新世纪文学生态与作家创作心态的互动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鸣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8-154,共7页
文学场与经济场、新闻场、娱乐场等其他社会场域相互作用,构成文学生成及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文化环境,即文学生态。新世纪以来,作家的创作心态无疑受到文学生态的巨大影响。文学营销中的"品牌策略",使作家被贴上"符... 文学场与经济场、新闻场、娱乐场等其他社会场域相互作用,构成文学生成及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文化环境,即文学生态。新世纪以来,作家的创作心态无疑受到文学生态的巨大影响。文学营销中的"品牌策略",使作家被贴上"符号标签",从而影响作家形成自足的惯性心理。媒介权力的施控,催生了作家的媒介炒作行为,亦传递了作家创作上的速度焦虑。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霸权",驱使作家迎合读者读图的偏好,一方面仿明星式进行身体形象包装,一方面创作趋于影视化,这恰是作家趋附心态的显现。探究新世纪文学生态与作家心态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地从创作主体的维度理解新世纪文学的现状与走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文学生态 作家心态 惯性 速度焦虑
下载PDF
清代杭州驻防八旗的文学生态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诣珍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6-143,共8页
清代杭州驻防八旗是一个既具时代特色,又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殊文学群体。它以满族、蒙古族为主,本以"镇浙"为目的,却因世居杭州,发展为文风鼎盛的"柳营"。其文学生态的生成及衍变深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政策的影响,... 清代杭州驻防八旗是一个既具时代特色,又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殊文学群体。它以满族、蒙古族为主,本以"镇浙"为目的,却因世居杭州,发展为文风鼎盛的"柳营"。其文学生态的生成及衍变深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政策的影响,折射出旗营文化与杭州当地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杭州旗营濒临西湖,人文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旗人在经历了从征服者到定居者的身份转变后,对杭州的认同感、归属感渐趋强烈。嘉庆年间,针对驻防旗人的科举制度的变革,促进了旗营文教事业的发展,激发了旗人学习汉文化的热情,并对旗营文学的发展起到导向和催生作用。驻防中后期,杭州旗人与汉族文士的广泛交游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学交流,同乡情谊是他们重要的情感纽带。杭州旗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空间,其内部基于亲族、姻族和师友的文学传承及互助,也推动着旗营文学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防八旗 文学生态 杭州 民族 科举
下载PDF
《本朝馆阁赋》与清中期江南文学生态 被引量:1
17
作者 潘务正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74,共7页
乾隆中期,一批声名不显的文士编纂了《本朝馆阁赋》。该赋选将众多江南草茅之士的赋作纳入其中,流露出编者对馆阁的渴慕之情;赋选在乾隆南巡前夕编成,意在为召试这条终南捷径作准备;所收之赋主旨上以"扬扢"为主,藉此歌颂当下... 乾隆中期,一批声名不显的文士编纂了《本朝馆阁赋》。该赋选将众多江南草茅之士的赋作纳入其中,流露出编者对馆阁的渴慕之情;赋选在乾隆南巡前夕编成,意在为召试这条终南捷径作准备;所收之赋主旨上以"扬扢"为主,藉此歌颂当下政权"与三代同风"的"盛治",并以赋选作为表忠心的行为征象,这些都大异于清初江南前辈沥血抗争的不屈精神。在他们的行动中,不难看出康乾二帝大兴文教的治国举措之成效。参加编选工作的这些小作家及不知名作家群,其文学活动更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特定区域的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朝馆阁赋》 馆阁 江南 颂圣 文学生态
下载PDF
1930年代上海多元化的文学生态——以丁玲《水》与赵清阁《旱》的比较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焕亭 陈莹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9-79,共11页
一、引言文学生态的多元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在某时某地,表现更为突出。1930年代的上海,由于存在租界"飞地"、繁荣的现代工业和发达的现代出版业等,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随之,也出现了多样的文学... 一、引言文学生态的多元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在某时某地,表现更为突出。1930年代的上海,由于存在租界"飞地"、繁荣的现代工业和发达的现代出版业等,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随之,也出现了多样的文学思潮。这些文学思潮主要有左翼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等。多种文学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1930年代上海多元化的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目的 文学创作 《水》 小说创作 文学生态
原文传递
冲突与认同:代际关系与文学生态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广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7,共12页
文学的丰富与繁荣是世代文人的耕耘与劳作,作家在不同时代摹绘或者嗟叹繁杂的社会、世界的生活。我们探讨时代的文学,基本无法脱离探讨时代的作家。一九一七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就提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 文学的丰富与繁荣是世代文人的耕耘与劳作,作家在不同时代摹绘或者嗟叹繁杂的社会、世界的生活。我们探讨时代的文学,基本无法脱离探讨时代的作家。一九一七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就提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按照进化论与历史观,时代的更迭自然有时代的文学,而作家作为文学的载体与主体,既是创造者也是参与者,作家与时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作家自然有着时代的印痕、历史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态 代际关系 文学改良刍议》 冲突 历史观 进化论 作家 参与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