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秦岭文峪花岗岩山体的隆升时代和幅度 被引量:10
1
作者 余心起 刘俊来 +4 位作者 张德会 郑勇 李春麟 陈帅奇 李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3416-3428,共13页
小秦岭地区是我国仅次于胶东金矿区的第二大黄金产地,金矿体赋矿围岩及文峪花岗岩山体抬升的时间、幅度和金矿体的形成深度、保存位置对找寻金矿至关重要。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方法对文峪岩体进行了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热演化曲线... 小秦岭地区是我国仅次于胶东金矿区的第二大黄金产地,金矿体赋矿围岩及文峪花岗岩山体抬升的时间、幅度和金矿体的形成深度、保存位置对找寻金矿至关重要。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方法对文峪岩体进行了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热演化曲线显示文峪岩体在约138 Ma侵位后,在138~120 Ma间快速冷却,冷却速率达到约20℃/Ma,这一时段代表岩体侵位后的快速冷却时间。热演化曲线和反演曲线均表明,文峪岩体自古近纪始新世约45 Ma至30~35 Ma期间发生快速冷却抬升,冷却速率为16.7℃/Ma,剥蚀量约为4.3 km;后在〈4 Ma冷却抬升,冷却速率约为11.3℃/Ma,剥蚀量达到1.3 km。总体上,文峪岩体剥蚀总量为5.6 km,隆升总幅度为7.3 km,与小秦岭东桐峪金矿床、文峪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所获成矿压力转换为成矿深度的估算结果接近。此外,对巡马道-小河断裂、太要断裂滑动面上绢云母进行了39Ar/40Ar测年,表明小秦岭金矿赋矿变质杂岩、包括华山岩体、文峪岩体在77和45 Ma左右有过强烈隆升活动。这一结果对研究小秦岭金矿的抬升、保存以及太华群变质杂岩、乃至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39Ar ^40Ar测年 隆升和剥蚀 文峪花岗岩 变质杂岩
原文传递
小秦岭文峪和娘娘山花岗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量:51
2
作者 王义天 叶会寿 +3 位作者 叶安旺 帅云 李永革 张长青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7-180,共14页
对小秦岭文峪和娘娘山花岗岩体进行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文峪和娘娘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属于Ⅰ型花岗岩,是太古宙太华群高级变质岩系经部分熔融的产物。它们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38.4±2.5 Ma和141.7... 对小秦岭文峪和娘娘山花岗岩体进行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文峪和娘娘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属于Ⅰ型花岗岩,是太古宙太华群高级变质岩系经部分熔融的产物。它们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38.4±2.5 Ma和141.7±2.5 Ma,略早于本区拆离伸展活动的时限,暗示了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热穹窿和花岗质岩浆在上地壳的大面积侵位导致了小秦岭变质核杂岩的发育。花岗岩体的成岩年龄都早于本区金矿床的主期成矿时代,从时间上表明了花岗质岩浆活动与金矿成矿作用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峪和娘娘山花岗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I型花岗岩 小秦岭
下载PDF
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地区早白垩世埃达克质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1
3
作者 高昕宇 赵太平 +2 位作者 高剑峰 薛良伟 原振雷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03-325,共23页
文峪和娘娘山花岗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地区, 侵位于太古宇太华岩群中, 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 文峪和娘娘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形成时间分别为(135±7) Ma和(139 ±4) Ma, 普遍含有... 文峪和娘娘山花岗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地区, 侵位于太古宇太华岩群中, 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 文峪和娘娘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形成时间分别为(135±7) Ma和(139 ±4) Ma, 普遍含有大量继承锆石。两个岩体均属于具有高硅(SiO2 = 64.80%~73.30%)、高铝(Al2O3 = 14.24%~19.21%)、富碱(K2O + Na2O = 7.66%~9.37%)、低镁(MgO = 0.21%~0.73%)特征的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到过铝质花岗岩(ACNK = 0.93~1.24), 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ΣLREE/ΣHREE = 13.7~21.8)。除文峪岩体第5期侵入体外, 两个岩体均具有弱Eu负异常-Eu正异常(δEu = 0.64~1.27, 平均0.82), 富集Sr、Ba, 亏损Y、Yb。文峪晚期侵入的第5期侵入体具明显的Eu负异常(0.63~0.70, 平均0.66), 中等的Sr含量, 亏损Y、Yb。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除文峪岩体第5期侵入体外, 两个岩体均属于高Sr、低Yb含量的埃达克质花岗岩, 源区残留石榴子石而无斜长石残留, 形成于压力较高的加厚下地壳; 文峪第5期侵入体的低Sr、Y含量的特征表明源区除石榴子石外还有斜长石残留, 形成于加厚地壳向正常地壳减薄的环境。文峪岩体岩浆锆石的εHf(t) = -19.92~ -12.25, 两阶段Hf模式年龄为1961~2442 Ma, 反映物质来源以古元古代陆壳物质为主; 娘娘山岩体的岩浆锆石εHf(t)值, 除一个点为-8.08外, 其余点介于-29.74~ -20.18之间, 两阶段Hf模式年龄除一个点为1699 Ma外, 其余点主要集中于2460~3057 Ma之间, 物质来源以新太古代陆壳为主。两者的继承锆石的εHf(t)值和tDM2年龄也均表明其来源于古元古代和新太古代的地壳物质, 与太华杂岩解体的古元古代和新太古代两个部分时限一致, 也与华北克拉通主要的地壳增长历史基本一致。结合两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演化历史, 认为文峪和娘娘山岩体形成于幔源岩浆底侵加热, 促使下地壳部分熔融。从早期侵入体到晚期侵入体, 反映了花岗岩岩浆活动的源区或岩浆房逐渐向浅部迁移, 及地壳从挤压加厚向伸展减薄转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成因机制 文峪花岗岩 娘娘山花岗岩 小秦岭
下载PDF
小秦岭金矿田成因的锶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32
4
作者 祁进平 赖勇 +1 位作者 任康绪 唐国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543-2550,共8页
本文报道了前人对小秦岭金矿田部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赋矿围岩(太华群)、文峪花岗岩的锶同位素结果以及作者新获得的中-新元古界地层(官道口群-栾川群)的缌同位素测试结果。鉴于小秦岭金矿田的金矿床和文峪花岗岩均形成于130Ma 左右,... 本文报道了前人对小秦岭金矿田部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赋矿围岩(太华群)、文峪花岗岩的锶同位素结果以及作者新获得的中-新元古界地层(官道口群-栾川群)的缌同位素测试结果。鉴于小秦岭金矿田的金矿床和文峪花岗岩均形成于130Ma 左右,作者将所有^(87)Sr/^(86)比值返算为130Ma 时的初始值,即 I_(Sr-130)比值。文峪花岗岩的8件 I_(Sr-130)=0.7077~0.7084, 平均0.7082;太华群的12件 l_(Sr-130)=0.7073~0.8090,平均0.7557;中-新元古界地层的15件 I_(Sr-130)=0.7119~0.8373,平均0.7623;赋存于太华群中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22件 I_(Sr-130)值变化于0.7334~0.7519,平均0.7440:赋存于文峪花岗岩中的矿脉流体包裹体7件 I_(Sr-130)=0.7135~0.71 85,平均0.7162。由此可见,赋存于太华群的金矿床 I_(Sr-130)值远高于文峪岩体,而落入太华群和中-新元古界地层的 I_(Sr-130)值范围,表明成矿流体不可能源于文峪花岗岩岩浆分异,而源于太华群和/或中-新元古界地层的变质脱水;赋存于文峪岩体中的含矿石英脉 I_(Sr-130)值低于太华群和/或中-新元古界地层,也低于太华群中的金矿床,但显著高于文峪岩体,应是高 I_(Sr-130)的成矿流体与低 I_(Sr-130)值的文峪花岗岩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此,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可较好阐释小秦岭金矿田的成因,即,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过程中,由中-新元古界地层及下伏太华群组成的陆壳板片沿小河断裂向北 A 型俯冲到小秦岭金矿田之下,俯冲板片经变质脱水作用为小秦岭金矿田形成提供了成矿流体,成矿流体与赋矿围岩的相互作用造成太华群中的矿脉与文峪岩体中的矿脉具有明显不同的 I_(Sr-130)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小秦岭金矿田 太华群 文峪花岗岩 中-新元古界地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