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69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艺评论家 梁鸿鹰
1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I0004,共2页
1962年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汉族。现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在内蒙古大学汉语系、中宣部文艺局、中国作协创研部工作。《文艺报》原总编辑。编审(专业技术二级... 1962年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汉族。现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在内蒙古大学汉语系、中宣部文艺局、中国作协创研部工作。《文艺报》原总编辑。编审(专业技术二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年被中宣部、人社部和中国文联联合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协 文学理论批评 文艺评论家 文艺工作者 文艺报》 中国文联 特殊津贴 中宣部文艺
下载PDF
文艺大众化讨论与瞿秋白无产阶级文艺范式的建构
2
作者 周建华 欧阳杰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瞿秋白领导和推动了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文艺大众化讨论。1930年代初,瞿秋白“赋闲”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建立起与左联内部的有效沟通,熟悉和掌握左翼文学大致情况之后,瞿秋白先通过茅盾传达了自己关于革命文艺发展的思... 瞿秋白领导和推动了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文艺大众化讨论。1930年代初,瞿秋白“赋闲”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建立起与左联内部的有效沟通,熟悉和掌握左翼文学大致情况之后,瞿秋白先通过茅盾传达了自己关于革命文艺发展的思考,期间通过起草《苏维埃的文化革命》《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等文件,将“大众化”作为文化运动的中心问题。1932年3月左联完成改组工作,经过思想上、组织上充分准备之后,瞿秋白推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等系列文章,阐述了革命文艺的无产阶级方向,构建了“立场-题材-文腔”三位一体的无产阶级文艺范式,为蓬勃兴起的无产阶级文艺提供了崭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文艺大众化 无产阶级文艺 范式
下载PDF
探索社会主义文艺生成的复杂面向——评王秀涛《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
3
作者 李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19,共4页
2013年12月,王秀涛的《中国当代文学生产与传播制度研究》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隔八年,其新著《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前者列入“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丛书”,是以“文学生产和传播的‘制度’作为研究... 2013年12月,王秀涛的《中国当代文学生产与传播制度研究》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隔八年,其新著《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前者列入“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丛书”,是以“文学生产和传播的‘制度’作为研究的聚焦点与切入点”((1)),考察文学制度的生成与实践;而后者则试图“通过城市文艺改造来发掘当代文艺发生的根源”,进一步理解“当代文艺的生成过程”((2))。从某种角度上看,两者都可列入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之中,目的在于探索社会主义文艺生成的复杂面向。那么,相较于《中国当代文学生产与传播制度研究》,《城市文艺的重建(1949—1956)》取得了怎样的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艺 当代文艺 中国当代文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学生产与传播 研究丛书
下载PDF
毛时安从事文艺评论50周年暨舞台艺术评论研讨会举办
4
《上海戏剧》 2024年第1期22-22,共1页
2023年是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第50个年头。50年来,毛时安在文学、戏剧、美术等领域取得了大量评论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奖项,还参与了众多上海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国家重要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为推动... 2023年是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第50个年头。50年来,毛时安在文学、戏剧、美术等领域取得了大量评论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奖项,还参与了众多上海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国家重要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为推动上海文艺繁荣、宣传扩大上海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论 毛时安 文艺创作 舞台艺术 文艺繁荣 研讨会
下载PDF
明确文化为什么人服务这个根本问题——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5
作者 陈兴山 杨文文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15,共8页
1942年5月毛泽东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在会上作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强调“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是文艺的中心问题,阐明“了解人熟悉人”是文艺的“第一位的工作”,提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 1942年5月毛泽东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在会上作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强调“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是文艺的中心问题,阐明“了解人熟悉人”是文艺的“第一位的工作”,提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唯一的源泉”。这些文艺的立场、原则、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新时代新征程,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隽永意义,对其文艺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文艺理论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艺 文艺创新 精神文明
下载PDF
延安时期《大众文艺》的文艺大众化实践
6
作者 樊晨菲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1期37-39,共3页
《大众文艺》是1940年4月在延安创办的文艺刊物之一,以促进大众文艺运动和培养大众作家为宗旨。其在稿件选编、栏目设置等方面始终坚持贯彻文艺大众化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大众化倾向,并通过作品内容的生活化、文艺理论的通俗化、创作群体... 《大众文艺》是1940年4月在延安创办的文艺刊物之一,以促进大众文艺运动和培养大众作家为宗旨。其在稿件选编、栏目设置等方面始终坚持贯彻文艺大众化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大众化倾向,并通过作品内容的生活化、文艺理论的通俗化、创作群体的群众化等方式,使刊物既贴近现实生活,又能契合时代要求,有效地推动了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不仅为延安时期培养新人和服务抗战做出了较大贡献,而且为当代文艺大众化实践提供了有效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艺 延安文艺 文艺大众化
下载PDF
“审美降级”论:数媒时代文艺评论的困境与重构
7
作者 杨杰 杨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49,共8页
“审美降级”论与当下“技术升级”的文艺发展态势渐行渐远,具体表现为文艺实践的数据主宰、权力让渡和审美霸凌等审美异化态势。作为文艺实践重要一环的文艺评论,也面临评论客体延展化、评论话语滞后化、评论时空交错化的新挑战。究其... “审美降级”论与当下“技术升级”的文艺发展态势渐行渐远,具体表现为文艺实践的数据主宰、权力让渡和审美霸凌等审美异化态势。作为文艺实践重要一环的文艺评论,也面临评论客体延展化、评论话语滞后化、评论时空交错化的新挑战。究其困境根源,在于数媒时代文艺评论审美对象性关系的错位及审美公共空间“最大公约数”的缺失。鉴于此,秉承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文艺评论原则,提升文艺评论主体的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立足时代精神和文艺精神,以审美化“情感共同体”作为文艺评论话语公共空间构建逻辑基点,以对话与融合为路径实现公共空间“公共性”目标,成为文艺评论“审美升级”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媒时代 文艺评论 审美降级 数字逻辑
下载PDF
文艺美学的谱系赓续及其外力与内因
8
作者 姚文放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5,共11页
本文梳理了“文艺美学”自提出以来由文艺美学-文化美学-自然美学/生态美学-艺术美学构成的谱系赓续过程,描述了每个节点的历史表象,彰显了每个节点的内在机理。从时代精神的召唤、教育体制的提升、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西文化... 本文梳理了“文艺美学”自提出以来由文艺美学-文化美学-自然美学/生态美学-艺术美学构成的谱系赓续过程,描述了每个节点的历史表象,彰显了每个节点的内在机理。从时代精神的召唤、教育体制的提升、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西文化互鉴的启示、本土化的追求等方面分析了推动“文艺美学”谱系赓续的外力。通过血脉渊源、流变形态、历史载体、核心力量、内在精髓等方面的论证揭示了维系“文艺美学”谱系赓续的内因。最后,对文艺美学谱系赓续的广阔前景给予积极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谱系 赓续 外力 内因
下载PDF
文艺思潮中的李何林
9
作者 孙郁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1,共7页
李何林在复杂的文艺风潮里,明察曲直,深辨是非,尊鲁迅之路,做平凡之事。几十年的思想一以贯之,成为鲁迅作品的重要领读者。在文学教育中,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播,尤重视文学的启蒙意义,善于文本细读,长于文献梳理,在纵横交错的文艺思潮里... 李何林在复杂的文艺风潮里,明察曲直,深辨是非,尊鲁迅之路,做平凡之事。几十年的思想一以贯之,成为鲁迅作品的重要领读者。在文学教育中,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播,尤重视文学的启蒙意义,善于文本细读,长于文献梳理,在纵横交错的文艺思潮里,抗拒流俗,坚持五四主流精神,能够客观面对差异性的文学作品,又敢于质疑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在不同时期,捍卫了鲁迅思想,成为学界中难得的精神斗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何林 鲁迅 五四 文艺思潮
原文传递
文艺评论助推创作繁荣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以“长安画派”为例
10
作者 刘艳卿 孙文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1,共7页
优秀的文艺评论通过问题聚焦、理论阐释和思想引领,不仅对受众有导向、提升的作用,而且对艺术创作亦能产生镜鉴、助推的效果。作为文艺评论助推艺术创作繁荣的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杂志所刊文艺评论文章与“长安画派... 优秀的文艺评论通过问题聚焦、理论阐释和思想引领,不仅对受众有导向、提升的作用,而且对艺术创作亦能产生镜鉴、助推的效果。作为文艺评论助推艺术创作繁荣的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杂志所刊文艺评论文章与“长安画派”绘画创作之历史钩沉,引起了新中国画推陈出新问题的激烈论争,触发了美术界关于文艺评论标准的讨论。由此延伸,建党百年以来,客观公正的文艺评论不断修正着文艺创作的发展路线,使得体现现实生活厚度,时代精神锐度和民族风格、中国气派高度的经典作品层出不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论 艺术创作 《美术》 长安画派
下载PDF
红色大众美学与民间文艺的渊源关系
11
作者 宋剑华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0,共8页
红色大众美学是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运动的指导方针,它继承和发展了民间文艺的经验价值,在内容方面改造了“传奇”与“复仇”的叙事模式,使其成为了弘扬无产阶级革命的正能量,在形式方面则沿袭了民间文艺“看”与“听”的历史传统,进而... 红色大众美学是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运动的指导方针,它继承和发展了民间文艺的经验价值,在内容方面改造了“传奇”与“复仇”的叙事模式,使其成为了弘扬无产阶级革命的正能量,在形式方面则沿袭了民间文艺“看”与“听”的历史传统,进而创建了红色大众美学“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文艺样式。红色大众美学的经验价值,就是通过以改造民间文艺为主,吸纳世界先进艺术为辅的运作策略,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艺。红色大众美学不仅是现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同时更是传承无产阶级革命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艺 大众美学 民间传统 历史渊源
下载PDF
恩格斯的“历史观点”与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兼论“历史观点”的翻译
12
作者 赵炎秋 邓智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1,159,共12页
恩格斯的“历史观点”翻译为“史学观点”是不大妥当的。在恩格斯两篇涉及“历史观点”的重要文献中,“历史观点”的核心内涵都是“现实”。恩格斯的“现实”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当下的现实;二是过去的现实或者说历史上的现实;三是... 恩格斯的“历史观点”翻译为“史学观点”是不大妥当的。在恩格斯两篇涉及“历史观点”的重要文献中,“历史观点”的核心内涵都是“现实”。恩格斯的“现实”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当下的现实;二是过去的现实或者说历史上的现实;三是作者、批评家的思想与认识立足当下的现实,同时符合历史的现实。其基本指向是“真正的现实”。恩格斯的“历史观点”与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其一,“历史观点”促进了恩格斯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转向;其二,二者相互契合;其三,二者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历史观点” 现实主义文艺 现实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新史诗”书写
13
作者 王晖 艾志杰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5-191,共7页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用故事化方式创造具有“新史诗”气象的作品。它以承载工匠精神的“辛勤劳动”、书写实干传统的“诚实劳动”以及秉承守正创新的“创造性劳动”为创作源泉,讲述人民史观视野下的劳...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用故事化方式创造具有“新史诗”气象的作品。它以承载工匠精神的“辛勤劳动”、书写实干传统的“诚实劳动”以及秉承守正创新的“创造性劳动”为创作源泉,讲述人民史观视野下的劳动故事。以大历史观构建复兴故事也是中国非虚构文艺的重要使命,以此再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描绘中国精神的当代传承史、呈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史。此外,以全球史观诉说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国际故事,让世界领悟新时代中国“和合共生”的安全观、“命运与共”的文化观以及“中和之美”的生态观,从而实现中国文艺乃至中华文明的国际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非虚构文艺 新史诗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文艺制度与文化领导权建构
14
作者 杨建刚 涂荣臻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文艺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建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途径之一。党的文艺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其建构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自主探索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 文艺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建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途径之一。党的文艺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其建构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自主探索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阶段,基于文化领导权建构的需要,探索并建立了会议制度、组织制度、生产制度等一系列文艺制度。文艺会议制度确立了党对文艺工作的意识形态引领的基本原则与方向,文艺组织制度确保了党对文艺工作者的团结与动员,增强了文艺界的向心力,文艺生产制度则推动了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阶段对文艺性质的不同认识和文艺功能的不同定位,与时俱进地调整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方式与管理方法,不断推进文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通过一系列文艺制度建设,党逐步确立和巩固了文化领导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完善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文艺制度 文化领导权
下载PDF
《申报》与文学市场化的历史演进——兼论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15
作者 巫小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5,共9页
鲁迅论域中“上海文艺”“海派文学”与“清末文坛”可以共享一个“文学市场化”逻辑,溯其源头在《申报》。《上海文艺之一瞥》是鲁迅用文学化笔法、诗性语言写成的近世六十年微型文化史,是滥觞于《申报》的中国文学市场化历史演进的学... 鲁迅论域中“上海文艺”“海派文学”与“清末文坛”可以共享一个“文学市场化”逻辑,溯其源头在《申报》。《上海文艺之一瞥》是鲁迅用文学化笔法、诗性语言写成的近世六十年微型文化史,是滥觞于《申报》的中国文学市场化历史演进的学术观察与思考。若从文学传播的维度考察,《申报》首开中国报刊文学之先河,赋予中国文学公共性与社会性。个人创作登上报纸意味着文学进入大众传播时代。货币稿酬制诞生后,文学市场化迅速成熟,无缘仕途的文人士子转型为现代职业作家,读书人的身份和角色由此发生深刻变化。职业写手的卖文几乎与卖艺/卖手工产品无异,不过是谋生手段而已。欲以文学改造国民精神状态的鲁迅,对为钱而写的“小说家”表示轻蔑,杂文《上海文艺之一瞥》是其对文学市场化、写作职业化、小说家商人化的思想清理与历史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 文学市场化 历史演进 《上海文艺之一瞥》 写作职业化
下载PDF
2023网络文艺:以磅礴的想象力致敬未来
16
作者 胡疆锋 赵世城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2期32-44,I0001,I0002,共15页
2023年是中国网络文艺聚力奋发的一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放异彩,奇点将至,未来已来,网络文艺跃入智能传播时代(智媒时代),网络科幻进入主赛道,“国潮热”涌动,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阵地,微短剧积微成著,展现出磅礴的想象力。网络文... 2023年是中国网络文艺聚力奋发的一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放异彩,奇点将至,未来已来,网络文艺跃入智能传播时代(智媒时代),网络科幻进入主赛道,“国潮热”涌动,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阵地,微短剧积微成著,展现出磅礴的想象力。网络文艺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和综合治理,在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用优质内容化解网生代的数字化孤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艺 人工智能 科幻 想象力
下载PDF
喜剧、正剧与年代剧:“新东北文艺”的多重文化张力
17
作者 徐刚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熟悉当代文艺现场的读者大概不难感受到,“地方性写作”正在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在追溯这一写作潮流的历史脉络时,其线索其实清晰可见。学院派研究者力求打破一潭死水的研究现状,期刊急需新鲜话题的持续刺激,而各级地方政府则着力... 熟悉当代文艺现场的读者大概不难感受到,“地方性写作”正在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在追溯这一写作潮流的历史脉络时,其线索其实清晰可见。学院派研究者力求打破一潭死水的研究现状,期刊急需新鲜话题的持续刺激,而各级地方政府则着力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正是在这多重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有着明显地域文学特征的“新东北文艺”“新南方写作”“新北京作家群”等概念陆续走红,为当下文学提供了为数不多的学术热点。在此之中,主流评论界津津乐道的“新东北文艺”,无疑是其中最为热闹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艺 地域文学 作家群 当代文学 当下文学 学术热点 文化张力 正剧
下载PDF
现代文化视域中新旧博弈的《文艺会刊》——兼论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自我认同
18
作者 孙晓娅 彭杰 《长白学刊》 2024年第3期135-146,共12页
五四时期,中国文坛涌现出陈衡哲、冰心、凌叔华、庐隐、石评梅、陆晶清、苏雪林等知识女性。她们正式走上文坛之前,有着迥异的文学经历,但无一例外,她们均是从高等学校的教育中获取并增进了现代写作的意识与资源,这期间或多或少受制于... 五四时期,中国文坛涌现出陈衡哲、冰心、凌叔华、庐隐、石评梅、陆晶清、苏雪林等知识女性。她们正式走上文坛之前,有着迥异的文学经历,但无一例外,她们均是从高等学校的教育中获取并增进了现代写作的意识与资源,这期间或多或少受制于早年家庭文化环境与正在发展的高校女子教育机制的牵制与影响,导致她们的“理论构想”与“文本实践”之间存在着文化张力与精神裂隙。基于此,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文艺研究会会刊《文艺会刊》及其刊发的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现代文化视域中现代女性诗歌话语如何在教育场域内发生,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局限,进而考察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自我认同,寻觅她们的新旧文化选择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会刊》 知识女性 女性诗歌 自我认同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畴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19
作者 季水河 季念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9,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论述中提出的“人民史诗”“中国精神”“‘剧中人’和‘剧作者’”“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等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文艺理论范畴,强调了以人民为本位并用史诗笔法去书写人民英雄,以中华民族培育发展起来的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论述中提出的“人民史诗”“中国精神”“‘剧中人’和‘剧作者’”“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等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文艺理论范畴,强调了以人民为本位并用史诗笔法去书写人民英雄,以中华民族培育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为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文学创作现实性与理想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具有新时代品格的文艺理论范畴体系。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畴 中国化时代化 人民史诗 中国精神 “剧中人”和“剧作者” 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