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革文学”与现代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树勤 杨贤美 《云梦学刊》 2005年第3期73-76,共4页
“文革文学”与现代性有着相当复杂的密切联系,这一问题长期被忽视,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以多元开放的现代性视角观照以革命样板戏为代表的“文革”主流文学及“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便可整合其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 文革文学 现代性 现代化 革命样板戏 地下文学
下载PDF
历史情境与世纪回眸——关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6
2
作者 杨剑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48,共3页
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景中 ,在关照历史情景中进行研究 ,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 ,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的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在真实关照当时的历史情景中细致深入地研究... 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景中 ,在关照历史情景中进行研究 ,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 ,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的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在真实关照当时的历史情景中细致深入地研究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对于全面梳理与研究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曲折 ,总结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教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情境 世纪回眸 20世纪中国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文革文学
下载PDF
文革文学修辞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9-67,共9页
随着文革期间的话语权更迭 ,时代选择了工农兵作为新的话语主体 ,同时采用集体言说参与符合当时意识形态所需的文学文体建构 ,这种修辞策略使话语主体在审美意义上自由出场的可能性被堵塞 。
关键词 文革文学 修辞策略 话语主体 集体话语
下载PDF
关于“文革文学”的释义与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7-64,共8页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知识分子 “十七年文学 新时期文学 资产阶级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现代性 文学史写作 民间大众话语
下载PDF
论“文革文学”话语在1964年的生成 被引量:4
5
作者 武善增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3-159,共7页
《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作品的出现和发表,以及由此总结出的一整套创作理论规范,它们互为参证、互为支持、互为依存,共同标志着"文革文学"话语在1964年的... 《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作品的出现和发表,以及由此总结出的一整套创作理论规范,它们互为参证、互为支持、互为依存,共同标志着"文革文学"话语在1964年的生成。"文革文学"有着自己的存在历史,它与文革政治运动的存在时间不具有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话语 生成时间 1964年
下载PDF
论“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转换——以1976-1978年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2
6
作者 武善增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6-204,共9页
"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转换包括文学理论话语的转换与文学文本话语的转换两个方面。本文以"文革文学"话语为参照背景,通过对1976-1978年"文革文学"话语规范体系的瓦解过程、"文... "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转换包括文学理论话语的转换与文学文本话语的转换两个方面。本文以"文革文学"话语为参照背景,通过对1976-1978年"文革文学"话语规范体系的瓦解过程、"文革文学"话语模态的颠覆状况的综合考察,对"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时间分界线以及"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起点,提出了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新时期文学 话语转换 话语起点
下载PDF
“文革文学”语言研究的一部力作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熙宗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22-124,共3页
关键词 文革文学 语言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 力作 “样板戏” 研究项目 语言学 复杂性 艰巨性
下载PDF
苦涩记忆中的“文革文学”:文学史意义与审美价值的评估 被引量:4
8
作者 宋剑华 《理论与创作》 2004年第3期40-44,共5页
当前学术界就"文革文学"的文学性问题重新展开讨论,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重构文学史意义的理论命题.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在编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几乎都把"文革文学"加以... 当前学术界就"文革文学"的文学性问题重新展开讨论,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重构文学史意义的理论命题.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在编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几乎都把"文革文学"加以人为的剔除或简单的省略,好象那十几年里的中国文学不仅是一个历史磨难的偶然中断,而且还是一种反现代性的文学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文学 审美价值 学术价值 创作题材 政治理想主义 审美趣味
下载PDF
近十年“文革文学”研究略述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木荣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文革文学”是“文革十年”特定时期的产物 ,理应成为诠释那个时代奥秘的原始文本和精神资源。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文革文学”的研究日趋深入 ,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学术成果。本文试从有关专著 (包括资料性、回忆性、纪实性著作 )、学术... “文革文学”是“文革十年”特定时期的产物 ,理应成为诠释那个时代奥秘的原始文本和精神资源。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文革文学”的研究日趋深入 ,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学术成果。本文试从有关专著 (包括资料性、回忆性、纪实性著作 )、学术论文以及文学史教材的编撰等方面对近十年“文革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研究 研究综述 杨健 研究著作 学术论文 文艺思潮 作家 诗歌 小说 戏剧
下载PDF
“文革文学”:歪曲意识形态的合理化想像——以《睁大你的眼睛》为个案 被引量:1
10
作者 夏正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5-18,共4页
"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不涉及"人类同自己生存条件的关系"的体验,而是以革命战争时期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为想像基础。因此,"文革"意识形态只具有想像性,没有真实性。不具备真实性的意识形态,即使有现代性... "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不涉及"人类同自己生存条件的关系"的体验,而是以革命战争时期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为想像基础。因此,"文革"意识形态只具有想像性,没有真实性。不具备真实性的意识形态,即使有现代性的诉求,最终只能走上反现代、反历史之路。分析"文革文学"合理化想像歪曲意识形态的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阶级斗争”意识形态 《睁大你的眼睛》
下载PDF
“文革文学”——失态的文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鼎川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66-72,共7页
"文化大革命"中的主流文学是失态的文学。其主要特征是"极化"即彻底意识形态化,主要表现为否定一切的极端化思潮,文学本体的彻底丧失,极端的文学创作模式和"棍子式"文学批评。文学彻底意识形态化对文学... "文化大革命"中的主流文学是失态的文学。其主要特征是"极化"即彻底意识形态化,主要表现为否定一切的极端化思潮,文学本体的彻底丧失,极端的文学创作模式和"棍子式"文学批评。文学彻底意识形态化对文学本身造成了戕害。失态的文学的发生有其社会历史根源,它不是孤立的,突然出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失态 极化 意识形态化
下载PDF
文学本体性与文革文学研究——文革文学研究的反省与展望 被引量:3
12
作者 易光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0-23,共4页
文革文学研究虽然也曾产生过一批研究成果,但与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革文学的重要地位相较,仍处在起步阶段。其经验教训在:文革文学研究更多纠着于政治学研究,而没有把文学本体性放在重要地位;学术界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 文革文学研究虽然也曾产生过一批研究成果,但与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革文学的重要地位相较,仍处在起步阶段。其经验教训在:文革文学研究更多纠着于政治学研究,而没有把文学本体性放在重要地位;学术界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社会缺乏对于文革文学研究的必要的关注。文革文学研究有相当的学术发展空间。自如地谈说文革文学,将是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研究 反省 展望
下载PDF
文革文学:文学性的终结? 被引量:2
13
作者 易光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6,共4页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文革亦然。文革文学的形成受文革审美理想所导引和规范。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实现政治性与真实性的高度统一,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从而完成在文艺领域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是文革文学审美理想的主要...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文革亦然。文革文学的形成受文革审美理想所导引和规范。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实现政治性与真实性的高度统一,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从而完成在文艺领域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是文革文学审美理想的主要内容。文革的结束,被终结的只是文革文学这一文学的历史时段,而不是文革文学的文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审美理想 文学 终结
下载PDF
文革文学中的知青文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邹菡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7-9,共3页
文革开始了知青文学的新时代。这种革命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它逐渐取得独立地位,形成规模优势;其次,知识青年作为创作主体走进文坛,使其在可能的水平线上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知青生活,以群体的方式为知青文学注入活力。文革中知青文学... 文革开始了知青文学的新时代。这种革命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它逐渐取得独立地位,形成规模优势;其次,知识青年作为创作主体走进文坛,使其在可能的水平线上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知青生活,以群体的方式为知青文学注入活力。文革中知青文学的繁荣并渐次走向成熟,为80年代知青文学的繁荣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准备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知青文学 规模优势 创作主体
下载PDF
余光中对“文革文学”的评论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古远清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5,29,共6页
余光中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对“文革文学”进行评论和研究,其中对反映“文革”生活的“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的尖锐批评,发人之未发,其真知灼见表现了作者的评论勇气。对海外“文革文学”的评论,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 余光中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对“文革文学”进行评论和研究,其中对反映“文革”生活的“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的尖锐批评,发人之未发,其真知灼见表现了作者的评论勇气。对海外“文革文学”的评论,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填补了海峡两岸“文革文学”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文革文学 评论 研究
下载PDF
阅读生活的荒凉——“文革文学”接受简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伟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6-61,共6页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接受 传播
下载PDF
关于“文革文学”“文学史叙述”的历史变迁--以五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例
17
作者 席扬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6-142,共7页
新时期有关"文革文学"研究史,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阶段——1、"一笔抹杀"阶段("空白论""废墟说");2、"替代叙述"阶段;3、"等级划分"阶段;4、"真正面对"(即"... 新时期有关"文革文学"研究史,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阶段——1、"一笔抹杀"阶段("空白论""废墟说");2、"替代叙述"阶段;3、"等级划分"阶段;4、"真正面对"(即"学术化")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文革文学"叙述的变化,隐含了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界观念解放和学术研究的全部可能性与曲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文学史叙述” 历史变迁
下载PDF
回响国家权力话语的时代强音——“文革文学”的话语风貌与意象构筑
18
作者 黄擎 《理论与创作》 CSSCI 2010年第5期51-55,共5页
"文革"时期,"文艺黑线专政"论和"空白"论刮起的批判飓风使得原有的文艺大厦倾溃坍塌,成为满目疮痍的废墟。"文革文学"几乎始终被置放在政治这面光怪陆离的凹凸镜下,折射着时代政治的光波。极"左"思想的恶性膨胀给文学创作套... "文革"时期,"文艺黑线专政"论和"空白"论刮起的批判飓风使得原有的文艺大厦倾溃坍塌,成为满目疮痍的废墟。"文革文学"几乎始终被置放在政治这面光怪陆离的凹凸镜下,折射着时代政治的光波。极"左"思想的恶性膨胀给文学创作套上了"紧箍咒",文学蜕变为政治的奴婢和权力纷争的工具。在时代风云裹挟和政治规范的钳制下,"文革文学"在话语风貌与意象构筑上都程度不同地镌刻着"文革"的政治烙痕,回响着国家权力话语的时代强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权力话语 意象 风貌 强音 国家 文学创作 恶性膨胀
下载PDF
口号背后的话语逻辑——对文革文学中“走资派”话语的一种考察
19
作者 刘宏志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53-55,66,共4页
文革文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一个意识形态化理念是"反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其涉及到的实际的政治斗争也多是围绕打倒"走资派"而展开,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显然是... 文革文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一个意识形态化理念是"反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其涉及到的实际的政治斗争也多是围绕打倒"走资派"而展开,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显然是一个矛盾。考察这些小说文本,我们发现,对"走资派"的打倒实际蕴含了当时政府鲜明的反西方立场,同时,它也是当时社会劣势成员怨恨情绪的表达和争夺社会权力时依据的意识形态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走资派” 话语 反西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