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危斑块进展的价值
1
作者 张俊彪 郭军霞 刘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危斑块进展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0/08-2022/08该院心内科接诊的90例老年冠心病病例,均接受CCTA检查,按照是否为高危斑块分为高危组、非高危组,对于高危斑块依据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危斑块进展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0/08-2022/08该院心内科接诊的90例老年冠心病病例,均接受CCTA检查,按照是否为高危斑块分为高危组、非高危组,对于高危斑块依据1年随访后斑块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未进展组,对比其CCTA斑块定量参数差异及对高危斑块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CCTA检查发现高危斑块发生率达83.33%(75/90),其中点状钙化斑块64例(71.11%),低密度斑块38例(42.22%),重塑指数RI、脂质斑块负荷大于非高危组(P<0.05),高危组基于CCTA血流储备分数(FFRct)及冠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均低于非高危组(P<0.05);进展组的斑块总体积和非钙化斑块体积、狭窄程度、RI、脂质斑块负荷均大于无进展组(P<0.05),进展组最小管腔面积、FFRct、FAI小于无进展组(P<0.05);斑块总体积和非钙化斑块体积、狭窄程度、最小管腔面积、FFRct、FAI、RI、脂质斑块负荷及各项联合预测老年冠心病病例的高危斑块进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07、0.801、0.788、0.756、0.763、0.768、0.775、0.806、0.872。结论CCTA斑块定量分析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危斑块及其进展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TA 斑块定量分析 老年 冠心病 高危斑块 进展
下载PDF
CT能谱成像分析颈动脉斑块成分与CT脑灌注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张微 王辰雁 +4 位作者 刘鹏 孟玉莲 王羽 张毅 张超越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2期59-63,共5页
目的:通过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定量分析颈内动脉斑块成分,并经CT灌注(CTP)测量颈动脉供血区血流灌注情况,探讨斑块成分、管腔狭窄程度与脑血流灌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西苑医院收治的68例经超声和CTA筛查确诊的... 目的:通过能谱CT血管造影(CTA)成像定量分析颈内动脉斑块成分,并经CT灌注(CTP)测量颈动脉供血区血流灌注情况,探讨斑块成分、管腔狭窄程度与脑血流灌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西苑医院收治的68例经超声和CTA筛查确诊的单侧颈内动脉斑块及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A和CTP检查。使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NASCET)法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利用GE AW4.7后处理工作站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及脑灌注分析,得到斑块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同时测量病变侧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对比剂达峰时间(TTP)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在68例患者中共测量68处符合条件的斑块,其中易损斑块(包块脂质斑块及混合斑块)44处、稳定斑块(纤维斑块)24处。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的能谱曲线平均斜率分别为(0.45±0.45)和(1.15±0.39),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3,P<0.05);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为(7.21±1.06)和(8.01±0.63),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5)。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病变侧大脑前动脉平均TTP为(12.20±1.61)s和(13.59±2.79)s,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07,P<0.05);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病变侧大脑前动脉平均MTT为(5.07±1.66)s和(6.09±2.19)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5)。病变侧血管狭窄程度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TTP、MTT呈正相关(r=0.537、0.465,P<0.05),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CBF呈负相关(r=-0.281、-0.569,P<0.05)。颈动脉斑块的能谱曲线斜率与病变侧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TTP呈正相关(r=0.242、0.246,P<0.05)。结论:CT能谱成像能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可影响脑组织血流灌注,易损斑块更易引起TTP及MTT延迟,其中TTP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斑块成分 能谱成像 灌注参数
下载PDF
基于CTA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分布位置之间的相关性
3
作者 赵艺楠 顾艳 +1 位作者 刘颖 郭中萍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 利用CTA分析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特征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及形成机制提供更多信息。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伴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共89例。从... 目的 利用CTA分析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特征与斑块易损性的关系,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及形成机制提供更多信息。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伴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共89例。从CTA轴位测量颈动脉分叉处斑块的特征参数(斑块厚度、长度、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和重塑指数)和斑块分布位置,根据斑块是否具有高危特征(包括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斑块溃疡等),将斑块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分析两组斑块的特征与分布位置的差异。结果 根据斑块高危特征,144条颈动脉中高危组79条,低危组65条。两组间的斑块厚度、长度、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斑块横断面分布位置中,高危组较低危组相比更多见于颈动脉分叉处管壁背侧(P=0.002),且分布在背侧的斑块,其斑块厚度、长度、最大横截面积及斑块负荷较低危组更大(P<0.05);低危组更倾向于分布在颈动脉分叉处外侧壁(P<0.01),且其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及斑块负荷较高危组小(P<0.05),而两组颈动脉斑块的重构方式及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的背侧,且颈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厚度、横断面积及斑块负荷越大,斑块越倾向于不稳定,而低危斑块倾向于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外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斑块易损性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分布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特征与梗死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孙雪 李伟 +2 位作者 秦志平 喻红霞 崔智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的特征及与不同梗死部位、面积等梗死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02—2021-03诊治的135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另选取同期因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造影的特征及与不同梗死部位、面积等梗死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02—2021-03诊治的135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另选取同期因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的无症状中老年人112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超声造影参数,包括峰值强度比值(P)、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p)。将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分成不同亚组,分析不同亚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相关参数。结果脑梗死患者P和AU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P和AUC值明显升高,Tp值明显降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AUC值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Tp值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不同梗死部位间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皮质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不同梗死面积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面积梗死组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参数水平明显异于无症状有斑块者,且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完全闭塞发生率最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完全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声造影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斑块 相关性
下载PDF
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在急性卒中患者责任斑块评估中的应用
5
作者 顾刚 陶剑 +2 位作者 石海 陈小宇 陆海凤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543-546,共4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对急性卒中患者责任斑块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的急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选择标准的病例共计85例,排除3例由于临床资料不全者,最终纳入82例。均对其行HR-... 目的探究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对急性卒中患者责任斑块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的急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选择标准的病例共计85例,排除3例由于临床资料不全者,最终纳入82例。均对其行HR-VWI扫描,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将其分为2组,其中血管狭窄程度≥30%处的斑块的患者归为责任斑块组(42例),血管狭窄程度<30%处的斑块的患者归为非责任斑块组(40例)。对2组的斑块数目及相关影像学特征(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程度、斑块强化指数、正性重构发生率、重构指数、斑块负荷)进行分析、比较。对2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及强化降脂治疗,并进行HR-VWI随访复查。结果82例患者中共有84个斑块,其中责任斑块44个,非责任斑块40个。责任斑块组中,斑块明显强化18个,轻度强化23个,无强化3个;非责任斑块组中,斑块明显强化10个,轻度强化17个,无强化13个。责任斑块组的斑块强化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P<0.05)。责任斑块组斑块处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指数、斑块负荷均大于非责任斑块组,正性重构发生率、重构指数则低于非责任斑块组(P<0.05)。药物治疗后,责任斑块组的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强化指数、斑块负荷均低于同组治疗前,正性重构发生率、重构指数则大于同组治疗前(P<0.05)。结论HR-VWI对急性卒中的责任斑块可进行清晰定位并准确分析斑块特征,可作为治疗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经治疗后患者的责任斑块负荷减小,斑块特征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急性卒中 责任斑块 斑块强化
下载PDF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的主动脉斑块分析
6
作者 李焱 陈健 +2 位作者 李倩 徐朝伟 楼敏芳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7期46-50,共5页
目的探索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患者的主动脉斑块(aortic plaque,AP)发生、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22例ESU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 目的探索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患者的主动脉斑块(aortic plaque,AP)发生、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22例ESU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检查,观察AP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斑块特征。根据有无斑块及斑块特征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126)、AP组(n=71)和主动脉复杂斑块(aortic complex plaque,ACP)组(n=25)。分析AP的危险因素及三组患者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差异。结果纳入222例ESUS患者,共检出259枚AP,42枚ACP,斑块分布以近端降主动脉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均是ESUS患者发生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心脏瓣膜钙化均是ESUS患者发生AC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无斑块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显著低于AP组(P<0.05),无斑块组和ACP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前循环脑梗死病灶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SUS患者中AP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分布于近端降主动脉,ACP往往多发。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心脏瓣膜钙化与ACP形成独立相关。与无斑块的ESUS患者相比,有ACP的患者通常卒中症状更严重,其脑梗死病灶多分布在左侧大脑半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 主动脉斑块 近端降主动脉 复杂斑块
下载PDF
基于超微血管成像血流分级指标联合血清学指标的颈动脉斑块脱落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分析
7
作者 刘烨鼎 陈方红 +1 位作者 陈伟楚 程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32-338,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超微血管成像(SMI)获得的血流分级指标联合血清学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评估颈动脉斑块脱落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22例,采用SMI观察颈动脉斑块... [目的]探讨基于超微血管成像(SMI)获得的血流分级指标联合血清学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评估颈动脉斑块脱落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22例,采用SMI观察颈动脉斑块内血流分级及斑块特征,并记录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2年随访,以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为终点事件分为斑块脱落组和未脱落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脱落的相关因素。根据SMI超声特征和血清学指标采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评估模型的效能。[结果]2年随访期间,除去10例失访患者最终剩余112例患者中共出现21例TIA和14例AIS,分组后对比分析显示,斑块脱落组SMI血流分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未脱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MI血流3级(OR=38.095)、LDLC(OR=19.730)、NLR(OR=34.525)、MMP-9(OR=1.225)是颈动脉斑块脱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带入ROC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在早期预测斑块脱落的AUC为0.917,灵敏度为82.86%,特异度为90.91%。[结论]通过SMI获得颈动脉斑块内的血流分级联合血清学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早期预警斑块脱落,指导临床早干预以降低TIA和AIS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管成像 颈动脉斑块 斑块脱落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脂必泰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
8
作者 农朝雷 谭文澜 +6 位作者 张永全 覃辉 欧俐羽 黄金媚 覃旭胜 徐文丽 唐昂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 探讨脂必泰胶囊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联合脂必泰胶囊强化降脂治疗,疗程... 目的 探讨脂必泰胶囊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联合脂必泰胶囊强化降脂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ow densith lipoprotein, LDL-C)、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斑块面积、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必泰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明显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脂和hs-CRP水平,减轻颈动脉粥样斑块,改善中医临床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斑块 脂必泰 超敏C反应蛋白 血脂
原文传递
基于CAD-RADS的高危斑块特征联合CT-FFR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预后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赵建春 龚沈初 +1 位作者 张凡 王司晔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研究基于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AD-RADS)的高危斑块特征联合CT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derived from CT,CT-FFR)对冠状动脉病临界病变患者预后的临床应... 目的:研究基于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AD-RADS)的高危斑块特征联合CT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derived from CT,CT-FFR)对冠状动脉病临界病变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CAD-RADS结构式报告基础上,前瞻性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CCTA)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共301例临界病变患者纳入研究,影像观察指标包括CAD-RADS≥3、钙化积分≥100、斑块易损性特征、高危斑块、长病变、CT-FFR≤0.8,观察指标的组合包括CAD-RADS≥3 V、CAD-RADS≥3 V且CT-FFR≤0.8。研究终点为预后不良,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计划外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血运重建手术,研究样本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通过统计不同组间数据的差异,评价CAD-RADS高危斑块联合CT-FFR对临界病变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年龄、钙化积分、CAD-RADS类别、斑块易损性特征、高危斑块、长病变、CT-FFR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D-RADS类别、高危斑块、CT-FFR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CT-FFR≤0.8在CAD-RADS≥3组、钙化积分≥100组、不同斑块易损性特征组、高危斑块组、长病变组中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指标组合(CAD-RADS≥3 V且CT-FFR≤0.8)预测预后不良的特异性、准确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2%、85.7%、88.7%,AUC为0.795(95%CI:0.731~0.858)。结论:基于CAD-RADS的高危斑块特征联合CT-FFR能有效预测MACE及计划外ICA、血运重建手术,指导临床针对性干预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 高危斑块 斑块易损性 CT血流储备分数
下载PDF
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研究
10
作者 唐路 薛栋 +3 位作者 杨文文 张献丽 陆夏 赵颖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检测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龈下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分布。方法选取需要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50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组(36例)和完全闭塞组(14例)。收集术中分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 目的检测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龈下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分布。方法选取需要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50例,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组(36例)和完全闭塞组(14例)。收集术中分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检测伴放线聚集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ctinomycetemcomitans)、福赛坦纳菌(Tanerella forsythia,T.forsythia)、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enticol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5种牙周致病菌的分布。结果P.gingivalis、T.denticola、T.forsythia、F.nucleatum在完全闭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71.4%、64.3%、42.9%和14.3%,高于在重度狭窄患者中的检出率,其中两组间P.gingivalis、T.denticola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cti⁃nomycetemcomitans在完全闭塞组斑块中未检出,低于在重度狭窄组的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ingivalis、T.denticola、T.forsythia在完全闭塞组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5.7%、71.4%和64.3%,同样高于在重度狭窄患者中的检出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gingivalis、T.denticola、T.forsythi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F.nucleatum和A.actinomycetemcomitans(P<0.05)。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A.actinomycetem⁃comitans、F.nucleatum、T.denticola、T.forsythia分布具有差异性。P.gingivalis和T.denticola在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出率明显较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牙周致病菌 牙周炎 龈下菌斑 斑块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对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的影响
11
作者 荐志洁 乔香瑞 +6 位作者 李海波 姚果林 郭华峰 刘辉 吴岳 杨健 成乐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10-414,共5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两次及以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T2DM住院患者,根据FIB中位数将受试者分为高FI...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两次及以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T2DM住院患者,根据FIB中位数将受试者分为高FIB组和低FIB组。比较高、低FIB两组间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及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FIB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患者145例,高FIB组73例,低FIB组72例,两次CCTA中位随访时间为25(18,40)个月。高FIB组年龄、女性比例及斑块狭窄率进展高于低FI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与斑块狭窄率变化呈正相关(r^(2)=0.308,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及其他多种临床指标后,FIB水平为T2DM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的危险因素(OR=5.25,95%CI:1.97~14.02,P<0.001)。[结论]基线高FIB水平是T2DM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FIB水平有利于T2DM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2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薛孟馨 张会 +8 位作者 王彩娥 张翔宇 刘扬 杨鹿奎 王亚军 李桂芳 张雅君 薛孟周 郭平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组2021-09—2023-09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87例,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脑梗死患...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组2021-09—2023-09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87例,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男性更好发,且年龄越大,斑块检出率越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cy水平增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2.715,P<0.001)。结论血Hcy水平增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影响因素 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基于巨噬细胞自噬探讨畅脉乐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稳定性及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
13
作者 黄松雄 张玉琴 +3 位作者 刘巧婷 李志 吴帮发 何洪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1-876,共6页
目的基于巨噬细胞自噬探讨畅脉乐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稳定性及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选取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CO)组,模型(MO)组,低剂量畅脉乐胶囊(LC)组,高剂量畅脉乐胶囊(HC)组,每组10只,对MO、LC、HC组采用... 目的基于巨噬细胞自噬探讨畅脉乐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稳定性及凝血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选取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CO)组,模型(MO)组,低剂量畅脉乐胶囊(LC)组,高剂量畅脉乐胶囊(HC)组,每组10只,对MO、LC、HC组采用饲喂高脂饲料、维生素D3和尼古丁灌胃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CO组不建立模。建模成功后,LC组灌胃5 mg/kg的畅脉乐胶囊,HC组灌胃15 mg/kg的畅脉乐胶囊,CO组、MO组同期给予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凝血检测仪检测血清凝血功能指标,油红O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泡沫化情况;电镜观察巨噬细胞中脂滴及自噬体形成,免疫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中斑块稳定相关蛋白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及自噬相关蛋白螯合体(SQSTM)1、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LC)3的蛋白表达。结果CO组主动脉组织结构正常完整且排列整齐,内、中、外膜层清晰可见,分界清楚,可见数层弹力膜和平滑肌细胞,未见泡沫细胞及明显斑块形成;MO组主动脉结构紊乱,内膜可见明显增厚及脂质斑块弥漫,斑块内有大量泡沫细胞形成,并可见典型的不稳定斑块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MO组比较,LC、HC组病理结构明显改善,主动脉可见典型的稳定斑块及较少的泡沫细胞,炎性细胞明显减少;与CO组比较,MO组血清中PT、INR、巨噬细胞中LC3显著降低(P<0.05),FIB、巨噬细胞中EMMPRIN及SQSTM1显著升高(P<0.05);与MO组比较,LC、HC组血清中PT、INR、巨噬细胞中LC3显著升高,FIB、巨噬细胞中EMMPRIN及SQSTM1明显降低(P<0.05),且HC组比LC组变化显著(P<0.05);CO组巨噬细胞染色较淡,未见巨噬细胞泡沫化及明显脂滴颗粒;MO组巨噬细胞被染成红色的区域数量明显增加,可见巨噬细胞出现泡沫化;与MO组比较,LC组、HC组脂滴数量明显减少,巨噬细胞泡沫化程度明显减轻;电镜结果显示,与CO组相比,MO组脂滴数量明显增多,自噬体数量明显减少;与MO组相比,LC组、HC组脂滴数量明显减少,自噬体数量明显增多,且HC组比LC组变化明显。结论畅脉乐胶囊可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稳定性及凝血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巨噬细胞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自噬 畅脉乐胶囊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凝血功能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14
作者 惠慧 王转转 +2 位作者 廖梅 李光智 吴光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120例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120例高血压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瑞舒伐他汀稳定斑块等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之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及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均逐渐改善(P<0.05);治疗后14 d、3月观察组LVEF及LVEDD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均逐渐改善(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不稳定斑块比例逐渐降低(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IMT急不稳定斑块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更快使血脂异常达标,更有效地抑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芪参益气滴丸 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斑块
原文传递
基于灰阶超声构建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洪玮 吕志红 +3 位作者 杨银凤 刘炳霞 刘枝红 马奇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灰阶超声构建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影像组学模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由两名超声医师独立收集颈动脉斑块病例分别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内部根据患者近期是否出现对应的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和非症状组。... 目的:探讨基于灰阶超声构建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影像组学模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由两名超声医师独立收集颈动脉斑块病例分别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内部根据患者近期是否出现对应的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和非症状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情况。提取基于灰阶超声图像的颈动脉斑块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以是否存在脑缺血症状为因变量,以斑块影像组学特征为自变量,采用LASSO回归筛选自变量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内部症状组和非症状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集中共精选出6个斑块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913[95%CI(0.862~0.964)],C-index为0.887;在验证集中的AUC为0.837[95%CI(0.758~0.917)],C-index为0.798。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DCA曲线净获益值高。结论:基于灰阶超声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具有可行性及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模型 超声检查 颈动脉斑块 脑缺血
下载PDF
阻塞性冠心病患者CCTA高危斑块特征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异常的关联性分析
16
作者 杨飞 陈蓉 +5 位作者 杨智翔 杨越 庞智英 贾鹏 崔书君 王大伟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分析阻塞性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CCTA)高危斑块特征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异常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CCTA检查并确诊为CAD的139例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阻塞性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CCTA)高危斑块特征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异常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CCTA检查并确诊为CAD的139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205支冠状动脉,依据冠状动脉基于CT血流储备分数(FFR_(CT))值,将冠状动脉分为FFR_(CT)异常组(FFR_(CT)≤0.80,117支)和FFR_(CT)正常组(FFR_(CT)>0.80,88支)。比较两组高危斑块特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危斑块特征对FFR_(CT)异常的影响。结果FFR_(CT)异常组正性重构(PR)、低密度斑块(LAP)发生率显著高于FFR_(CT)正常组(P<0.05)。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LAP、PR是促进FFR_(C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CTA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及LAP、PR与FFR_(CT)异常发生密切相关,该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更好地识别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心病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血流储备分数 高危斑块
下载PDF
超声造影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陈烨 龚怡 魏梅梅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01-306,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5例ACI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EUS检查,对比不同新生血管分级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CEU...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在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5例ACI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EUS检查,对比不同新生血管分级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CEUS参数[达峰时间(Tp)、平均渡越时间(MTT)、时间-强度曲线下面积(AUCt)、峰值强度比值(PI)],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EUS参数与ACI新生血管分级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EUS参数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EUS检出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0级11例,1级33例,2级71例,占比分别为9.57%、28.70%、61.74%;三组Tp、MTT值比较均为0级>1级>2级(P<0.05),三组AUCt、PI值比较均为0级<1级<2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Tp、MTT与新生血管分级呈负相关(P<0.05),AUCt、PI与新生血管分级呈正相关(P<0.05)。CEUS检出软斑块(不稳定)85例,占比为73.91%,稳定斑块30例,其中硬斑块14例,占比为12.17%,混合斑块16例,占比为13.91%;三组Tp、MTT值比较均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P<0.05),三组AUCt、PI值比较均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P<0.05);作ROC曲线分析从115例患者中预测软斑块的效能显示,Tp、MTT、AUCt、PI及联合检测(并联诊断)对ACI软斑块均有预测效能(P<0.05),其AUC分别为0.778、0.724、0.830、0.817、0.833,单独检测中AUCt效能最高,但仍低于联合检测效能。结论:ACI患者新生血管分级与Tp、MTT呈负相关,AUCt、PI呈正相关,可通过检测Tp、MTT、AUCt、PI指导患者新生血管分级,且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Tp、MTT均较稳定性好患者低,AUCt、PI均较稳定性好患者高,CEUS参数用于评估ACI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较高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超声造影 新生血管 颈动脉斑块 稳定性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水平的关系
18
作者 姚晓阳 卢凌鹏 +3 位作者 沈海涛 张传富 刘路遥 蒋秀娣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10-214,255,共6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配对,收集同期于上海市第七人民...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配对,收集同期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体检且无ACS病史的100例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血清抗Car P抗体水平分为阴性组(n=108)和阳性组(n=92),阳性组分为低水平组(n=53,<抗Car P抗体水平中位检测值)和高水平组(n=39,≥抗Car P抗体水平中位检测值)。根据颈动脉斑块检查结果将ACS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23)、稳定斑块组(n=34)和不稳定斑块组(n=43)。比较ACS患者与体检者的临床特征,不同颈动脉斑块类型ACS患者的抗Car P抗体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肌钙蛋白水平,以及不同抗Car P抗体水平研究对象ACS的检出率和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结果ACS患者的吸烟比例、饮酒比例、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高脂血症比例、体重指数、收缩压、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抗Car P抗体阳性率、抗Car P抗体水平、不稳定颈动脉斑块比例均高于体检者(P<0.05)。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抗Car P抗体水平、抗Car P抗体阳性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肌钙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抗Car P抗体水平、抗Car P抗体阳性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肌钙蛋白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P<0.05)。高水平组ACS的检出率和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比例最高,阴性组、低水平组、高水平组ACS的检出率和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抗Car P抗体与ACS患者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与ACS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颈动脉斑块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
下载PDF
血清miR-122表达水平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关系
19
作者 吴雷 耿国英 姬劲锐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9-26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122表达水平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拟行PCI术治疗的16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冠脉血管正常者145...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122表达水平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拟行PCI术治疗的16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冠脉血管正常者145例为对照组,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miR-122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根据研究组PCI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进展组与未进展组,对比进展组、未进展组血清miR-122表达水平,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血清miR-122表达水平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关系,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22表达水平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评估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miR-12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CI术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发生率为14.88%;进展组血清miR-12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进展组(P<0.05);性别、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状动脉研究(SYNTAX)评分、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清miR-122水平均为患者PCI术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非靶血管参考直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为患者PCI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miR-122表达水平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预测的最佳截断点为3.28,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92.00%(23/25)、81.12%(116/143)、0.905、0.850~0.944。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miR-122表达水平异常增高,可增加患者PCI术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风险,并对患者PCI术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122 冠心病 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非靶血管斑块
下载PDF
“离经之血便是瘀”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内在关联初探
20
作者 陈蕊 顾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期374-377,共4页
“离经之血”从形态、病因病机、发展过程等方面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有相通及相似之处。气虚失摄是发病的根本,瘀血、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均属于广义的“瘀”的范畴。传承了“金陵医派”理法方药精髓的“宁心痛颗粒”... “离经之血”从形态、病因病机、发展过程等方面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有相通及相似之处。气虚失摄是发病的根本,瘀血、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均属于广义的“瘀”的范畴。传承了“金陵医派”理法方药精髓的“宁心痛颗粒”有望从治疗“离经之血”角度发挥稳定易损斑块、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内出血 离经之血 宁心痛颗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