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经之血便是瘀”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内在关联初探
1
作者 陈蕊 顾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期374-377,共4页
“离经之血”从形态、病因病机、发展过程等方面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有相通及相似之处。气虚失摄是发病的根本,瘀血、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均属于广义的“瘀”的范畴。传承了“金陵医派”理法方药精髓的“宁心痛颗粒”... “离经之血”从形态、病因病机、发展过程等方面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有相通及相似之处。气虚失摄是发病的根本,瘀血、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均属于广义的“瘀”的范畴。传承了“金陵医派”理法方药精髓的“宁心痛颗粒”有望从治疗“离经之血”角度发挥稳定易损斑块、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内出血 离经之血 宁心痛颗粒
下载PDF
椎动脉斑块内出血引起反复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1例报道 被引量:1
2
作者 孙钦峰 刘莹 +4 位作者 钱菊 贾丹丹 赵婷婷 王勋 张艳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5期307-310,共4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71岁,因“双侧肢体无力3 d”于2022年3月20日18∶16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 d余无诱因出现双侧肢体无力,伴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至入院当日患者上肢不可持物,下肢行走困难,需搀扶,急诊以“脑梗死”收... 1病例资料患者,男,71岁,因“双侧肢体无力3 d”于2022年3月20日18∶16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 d余无诱因出现双侧肢体无力,伴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至入院当日患者上肢不可持物,下肢行走困难,需搀扶,急诊以“脑梗死”收入神经内科。既往史:2022年1月7日出现发作性视物模糊、言语笨拙、吞咽困难、左下肢无力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双侧大脑脚梗死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斑块内出血 动脉到动脉栓塞
下载PDF
基于压缩感知的全脑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煜堃 张浩南 +6 位作者 常佩佩 刘娜 罗贺丹 胡帅 王楠 宋清伟 苗延巍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4-129,共6页
目的采用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ed factors,AF)优化头部基于压缩感知的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three-dimensional 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3... 目的采用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ed factors,AF)优化头部基于压缩感知的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three-dimensional 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3D CS SNAP),以期在短时间内获得全脑覆盖的高质量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血管壁图像。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30名健康志愿者,10名志愿者进行头部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three-dimensional 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3D SNAP)参数的预扫描及选择;20名志愿者在优化后的预扫描序列基础上,行头部的常规3D SNAP以及不同AF(2、2.5、3、4、5)的3D CS SNAP序列扫描。两名影像科医生在原始图像上划定血管腔、血管壁、邻近白质的感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和标准差,并计算血管腔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血管壁的对比组织比(contrast-to-tissue ratio,CTR)和CTR效率(CTR efficiency,CTReff);同时,对不同AF的3D CS SNAP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使用Kappa检验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两名观察者的组间一致性;对比分析不同AF间测量数据以及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两名观察者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一致性良好(主观评分Kappa:0.568~0.884,数据测量ICC:0.602~0.968)。当CS AF≥4时,血管腔SNR、CNR及主观评价较常规3D SNA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CS AF=2.5、3、4、5时,血管壁CTReff与常规3D SN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CS SNAP技术可以在相对更短的时间里获得全脑MRA和血管壁图像,一次扫描同时提供血管形态和血管壁斑块的诊断信息。推荐AF为2应用于轻中症患者,AF为3应用于重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压缩感知 三维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 斑块内出血 磁共振血管成像 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娴娴 王雪扬 +3 位作者 沈媛 吴莉娟 胡建斌 侍海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9-911,916,共4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对比症状性与无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中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HR-MRI确诊有椎动脉狭窄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检查前有无与责任椎动脉狭窄相关的后循环梗死发生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所有...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对比症状性与无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中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HR-MRI确诊有椎动脉狭窄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检查前有无与责任椎动脉狭窄相关的后循环梗死发生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所有患者均行三维时间飞跃血管成像确定椎动脉狭窄部位,计算最狭窄处的狭窄率,并对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行T1加权抑脂序列成像,信号高于周围肌肉150%判定为斑块内出血,应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6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症状组28例,无症状组32例;两组椎动脉狭窄率对比,无症状组高于症状组[(72±33)%vs.(65±28)%,P=0.3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块内出血例数对比,症状组显著高于无症状组(9例vs.2例,P=0.024)。结论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中斑块内出血发生率较无症状组高,斑块内出血可能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斑块内出血 高分辨磁共振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高分辨力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茂雪 张冰 朱斌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4年第5期422-425,共4页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可以引起斑块扩大及破裂,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诊断斑块内出血的影像方法主要包括MRI、CT及超声,高分辨力MRI技术具有无创、空间分辨力高、多对比成像...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可以引起斑块扩大及破裂,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诊断斑块内出血的影像方法主要包括MRI、CT及超声,高分辨力MRI技术具有无创、空间分辨力高、多对比成像等特点,是目前检测斑块内出血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其主要包括2D和3D序列,其中近年来发展的部分3D序列进一步提高了空间分辨力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就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高分辨力MRI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力 磁共振成像 斑块内出血 颈动脉 粥样硬化
下载PDF
基于社区人群的性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宇 张润华 +9 位作者 姜勇 于淼欣 洪音 王畇 乔会昱 韩永军 李东野 赵锡海 王拥军 刘改芬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性别与通过HR-MRI诊断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清华大学社区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现场调查问卷获得人口统计学、既往史、行为生活方式、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根据HR-MRI对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探讨性别与通过HR-MRI诊断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清华大学社区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现场调查问卷获得人口统计学、既往史、行为生活方式、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根据HR-MRI对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进行判读,分为斑块内出血组和无斑块内出血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性别与斑块内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对象,男性105例(42.7%),平均年龄(64.8±11.5)岁,其中12例(4.88%)有斑块内出血。与无斑块内出血组相比,斑块内出血组男性较多(83.3%vs40.6%,P=0.004),高血压病史(91.7%vs43.2%,P=0.001)和糖尿病病史(50.0%vs12.4%,P<0.001)的比例较高;空腹血糖[(6.30±1.63)mmol/L vs(5.00±0.99)mmol/L,P<0.001]的水平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是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68,95%CI 1.10~53.81,P=0.040)。结论男性可能是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内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7
作者 高鹏 陈左权 +3 位作者 鲍遇海 焦力群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363-369,共7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从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79年1月-2006年9月同侧脑缺血与IPH相关性研究的英文文献,通过比较这些文献研究中有症状与无症状人群IPH的发生率,阐明...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从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79年1月-2006年9月同侧脑缺血与IPH相关性研究的英文文献,通过比较这些文献研究中有症状与无症状人群IPH的发生率,阐明IPH在脑缺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个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并对效应值(优势比,OR)和研究间异质性进行评价。结果共31项研究被纳入此项Meta分析。各项研究间OR值变异很大。总体上,有症状组IPH发生率(46.6%)显著高于无症状组(36.0%),随机效应模型下OR值为2.25(95%CI:1.57-3.22,P〈0.000 01)。但同质性分析提示,各项研究间存在高度异质性(P〈0.000 01)。亚组分析发现,采用显微镜检方法定义IPH的研究、阳性结果、小样本研究、早期发表的研究(1995年之前),及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不等的研究,均存在高度异质性。大样本、近期发表(1995年以后)、采用大体形态学观察方法定义IPH、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相等的研究,未发现同侧脑缺血发生与IPH有相关性。此外,研究中定义和评价IPH的方法变异很大。IPH时程、大小、数目和位置等研究报道较少,且变异亦很大。有些研究未控制混淆因子和选择偏倚。结论尽管统计学结果提示,IPH参与脑缺血的发生机制,但由于研究中存在高度异质性和潜在发表偏倚,统计学结果可信度受到质疑,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IPH在脑缺血症状发生中的作用。为了准确评价IPH在脑缺血发生中的机制,尚需要进行大样本、前瞻性、设计严密、统一IPH定义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斑块内出血 META分析 医学信息学
下载PDF
64层螺旋CT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余浩佳 丁玉宝 +1 位作者 张慧 辛世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3710-3712,共3页
目的探索64层螺旋CTA评估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经颈部血管彩超发现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99%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 目的探索64层螺旋CTA评估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经颈部血管彩超发现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99%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完成颈动脉MRI及CTA检查,并根据MR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内出血(IPH)组和非IPH组,比较两组CTA影像学特点(包括斑块内CT值以及是否存在斑块溃疡)的差异性。结果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99%的患者97例,狭窄颈动脉共114条,其中存在IPH者67例,IPH的发生率约为58.8%。CTA检查结果示IPH组斑块内平均CT值为(87.13±14.82)HU,非IPH组为(35.17±12.47)HU,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TA检查结果示IPH组存在斑块溃疡者53例(79.1%),非IPH组5例(10.6%);CTA评估斑块溃疡的敏感性为79.1%,特异性为89.4%,阳性预测值为91.4%,阴性预测值为75%,两组在是否存在斑块溃疡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存在MRI检查禁忌的患者,可使用CTA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估,以斑块内CT值以及斑块溃疡作为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内出血 颈动脉狭窄 斑块溃疡
下载PDF
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皓 支秀玲 +1 位作者 李晓波 殷莲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1-241,共1页
目的体内外实验研究类胰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中的作用。方法体外通过慢病毒载体干扰肥大细胞P815类胰蛋白酶表达,取培液上清作为条件培养基孵育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观察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 目的体内外实验研究类胰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中的作用。方法体外通过慢病毒载体干扰肥大细胞P815类胰蛋白酶表达,取培液上清作为条件培养基孵育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观察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AI、tPA表达改变。体内实验利用ApoE-/-小鼠,右侧颈总动脉套环建立斑块内出血模型,随机分为6组:①肥大细胞脱颗粒剂;②肥大细胞稳定剂;③肥大细胞脱颗粒剂+类胰蛋白酶病毒载体;④肥大细胞稳定剂+对照病毒载体;⑤肥大细胞稳定剂+对照siRNA病毒载体;⑥肥大细胞稳定剂+siRNA病毒载体。小鼠处死后取颈动脉斑块,冷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斑块内荧光表达,HE染色观察出血及血管新生状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AI、tPA、CD31表达。结果过表达类胰蛋白酶P815条件培养基促进bEnd3细胞增殖、迁移能力以及管腔形成能力;而且促进bEnd3细胞tPA表达,同时抑制PAI表达。ApoE-/-小鼠体内过表达类胰蛋白酶后,未套环侧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增大,狭窄程度加重;套环侧斑块内出血加重,斑块内CD31表达增加;同时PAI表达降低、tPA表达升高。结论类胰蛋白酶通过促进血管新生,调节纤溶凝血系统从而促进斑块内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类胰蛋白酶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内出血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影像学检查技术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贺佳琪 王琳鑫 +1 位作者 曹阳 田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1期1148-1151,共4页
斑块内出血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重要标志,斑块内出血通过促进游离胆固醇的沉积、巨噬细胞的浸润和坏死核心的扩大增加斑块易损性,进而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因此,早期准确地识别斑块内出血对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斑块内出血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重要标志,斑块内出血通过促进游离胆固醇的沉积、巨噬细胞的浸润和坏死核心的扩大增加斑块易损性,进而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因此,早期准确地识别斑块内出血对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已被证实能识别斑块内出血并判断出血量及出血时间,现对斑块内出血影像学检查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内出血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血管内成像技术 易损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银平 喻志源 骆翔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第9期518-521,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可导致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斑块内出血(IPH)可加速斑块的进展破裂,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渗漏或破裂出血与IPH形成密切相关。运用高分辨磁共振的2D和3D序列识别IPH,对判...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可导致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斑块内出血(IPH)可加速斑块的进展破裂,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渗漏或破裂出血与IPH形成密切相关。运用高分辨磁共振的2D和3D序列识别IPH,对判断斑块破裂风险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IPH尚无特异性治疗,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可能为治疗提供新靶点。本文主要从斑块内新生血管、高分辨磁共振及抗血管治疗三个方面对IPH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斑块内出血 综述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斑块位置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
12
作者 张波 杨晋名 +6 位作者 杨嬗 唐烨 潘磊 冯喆 曹鑫 耿道颖 张军 《上海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221-226,共6页
目的应用三维(3D)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分析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的发生与斑块位置的关系,探讨斑块所处位置可能引起IPH的潜在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 目的应用三维(3D)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分析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的发生与斑块位置的关系,探讨斑块所处位置可能引起IPH的潜在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从放射科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中提取。应用ITK-SNAP软件3.6.0对原始图像进行横断面和矢状面多平面重建(MPR)。根据斑块在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IPH(SNAP)成像序列的MRI信号特点判断有无IPH,记录斑块位置所处象限;观察增强前后的斑块信号差异,判断增强的程度。结果最后共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52例患者双侧颈动脉各有1枚斑块,14例患者仅单侧有1枚斑块,共计118枚斑块。有IPH斑块28枚,IPH体积/斑块体积的比值为0.23±0.16,斑块强化率达100%(28/28);无IPH的斑块90枚,斑块强化率为62.22%(56/90);有IPH斑块的强化率显著高于无IPH斑块(P<0.05)。无IPH斑块的分布:第Ⅰ象限6个(6.67%),第Ⅱ象限28个(31.11%),第Ⅲ象限16个(17.78%),第Ⅳ象限40个(44.44%)。有IPH斑块的分布:第Ⅰ象限6个(21.43%),第Ⅱ象限8个(28.57%),第Ⅲ象限0个,第Ⅳ象限14个(50.00%)。有IPH斑块在第Ⅰ象限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IPH斑块(P<0.05),而在第Ⅲ象限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无IPH斑块(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可能会影响IPH的发生,IPH与斑块强化间存在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斑块内出血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壁切应力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楠 李俊林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1年第9期1084-1086,共3页
斑块内出血是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标志物,意味着较高的卒中风险。因此,准确诊断斑块内出血是评估缺血性事件发生风险的重要举措。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能够无创、清晰显示斑块成分,且与病理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够为探究斑块内出血的发... 斑块内出血是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标志物,意味着较高的卒中风险。因此,准确诊断斑块内出血是评估缺血性事件发生风险的重要举措。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能够无创、清晰显示斑块成分,且与病理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够为探究斑块内出血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疗提供新的线索。本文就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检测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内出血 易损斑块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
14
作者 陈奕双 彭晓容 +1 位作者 詹恺洲 肖利群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9期153-154,共2页
目的:探究使用高分辨磁共振的方法对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患者进行分析扫描,分析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48人,根据患者... 目的:探究使用高分辨磁共振的方法对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患者进行分析扫描,分析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48人,根据患者治疗前有无症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n=22)为无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实验组(n=26)为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以及患病史情况,探讨两组患者资料对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患病史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和吸烟史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组间结果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椎动脉狭窄率情况进行组间对比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内出血情况进行组间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且两组间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在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高分辨磁共振技术对疾病进行影像学诊断同样重要,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 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 发生率 脑血管疾病 卒中
下载PDF
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序列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凌滔 史长征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12-815,共4页
目前,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高,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当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方法大多存在局限性。鉴于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NAP)序列的独特成像优势,本文对SNAP序列原理及其在诊断动... 目前,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高,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当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方法大多存在局限性。鉴于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NAP)序列的独特成像优势,本文对SNAP序列原理及其在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动脉夹层以及动脉管腔狭窄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并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斑块内出血 脑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血清CD147对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文城 崔梅 +2 位作者 王寻 陶虹月 余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2期3437-3441,共5页
目的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尝试探索血清CD147水平对于颈动脉IPH诊断价值,寻求IPH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纳入自2014年4至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共6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 目的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尝试探索血清CD147水平对于颈动脉IPH诊断价值,寻求IPH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纳入自2014年4至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共6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的血清样本。使用3.0T MRI结合8通道颈动脉体表线圈扫描颈动脉,通过斑块成分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后处理,定性定量斑块内的脂质、IPH、钙化成分以及纤维帽的完整性,结合血清CD147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结果血清CD147在存在IPH组(5 510.1 ng/L)较不存在IPH组(4 648.0 ng/L)更高(P=0.04)。血清CD147与颈动脉斑块内脂质、IPH、钙化的定量参数及纤维帽破裂均无显著相关性。使用他汀类药物较不使用时,血清CD147更低(4 914.0与5 926.7,P〈0.01)。血清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CD147呈正相关。在男性未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下,血清CD147对颈动脉IPH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UC=0.81,P=0.04,95% CI 0.62~0.99)。结论血清CD147可能成为IPH的血清学标志物,对特定人群的颈动脉IPH存在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硬化狭窄 斑块内出血 CD147 血清学标志物
原文传递
斑块内出血与基底动脉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术后新发栓塞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17
作者 马泽兰 刘波 +5 位作者 霍梦娟 李国铭 刘岘 刘国清 赵家欣 谢佳均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0期725-731,共7页
目的探讨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与基底动脉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术后新发栓塞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因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行基底动脉血管成形或支... 目的探讨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与基底动脉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术后新发栓塞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因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行基底动脉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前1周内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术后72 h内行头颅DWI或CT检查确定新发栓塞性脑梗死患者。结果共32例患者纳入分析,10例患者基底动脉责任斑块存在IPH,5例患者术后新发栓塞性脑梗死。IPH组术后栓塞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非IPH组(50%对0%;P=0.001)。术后栓塞性脑梗死组IPH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非栓塞性脑梗死组(100%对18.5%;P=0.001)。结论IPH可能与基底动脉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术后新发栓塞性脑梗死事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硬化 血管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斑块内出血
原文传递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影像学检查的应用进展
18
作者 朱欣伟 李俊林 +2 位作者 张建平 包金岗 吴日乐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6期427-431,共5页
斑块内出血(IPH)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键特征之一,能有效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卒中事件的发生。因此,IPH的识别和定量分析对卒中预防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各影像学检查效果尚有争议,影像检查策略有待完善。本文从IPH影像学检测应用进展... 斑块内出血(IPH)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键特征之一,能有效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卒中事件的发生。因此,IPH的识别和定量分析对卒中预防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各影像学检查效果尚有争议,影像检查策略有待完善。本文从IPH影像学检测应用进展、IPH检测对卒中事件的预测作用两方面进行综述,为构建卒中风险预测模型和IPH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斑块内出血 影像学诊断
原文传递
血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出血斑块炎症环境及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陆闽侨 李碧澄 +1 位作者 田野 王丽娜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819-824,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大中型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周围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斑块内出血是进展期斑块的重要特征,且已被证实可以短期内加速斑块进展,这主要与血细胞进入斑块后影响斑块内炎...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大中型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周围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斑块内出血是进展期斑块的重要特征,且已被证实可以短期内加速斑块进展,这主要与血细胞进入斑块后影响斑块内炎症水平相关。本文旨在综述血细胞各组分在出血斑块炎症调节和转归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内出血 血细胞 炎症
下载PDF
3.0T MRI 3D Space序列对颅脑动脉斑块出血的诊断应用
20
作者 于慧芳 刘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SPACE)序列检测大脑中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的成像情况... 目的探讨磁共振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SPACE)序列检测大脑中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的成像情况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MRI检查、3D序列亮血时飞法MR血管成像(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同时接受3D-SPACE序列检查。根据常规序列(T1WI、T2WI、3D TOF、T1WI-CE)图像综合评估IPH,并根据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对比两组患者3D-SPACE序列评估斑块信号的高低情况,同时对比3D-SPACE及常规MRI各序列对IPH的评估效果。结果有症状组72例患者中通过3D-SPACE序列共检测出142个斑块,其中斑块病灶信号强化2级98个(69.1%),仅11个(7.7%)斑块无信号强化;无症状组28例患者中共检测出49个斑块,其中35个斑块(71.5%)表现为无强化或1级强化。有症状组患者中IPH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同时有症状组患者中3D-SPACE序列信号强化程度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191个斑块中共有112个为IPH,结果提示TOF、T1WI、3D-SPACE序列评估IPH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一致性,其中3D-SPACE显示IPH的一致性最高。结论3.0T MRI 3D-Space序列能够有效的提示MCA粥样斑块的IPH情况,为合并颅内血管脑动脉斑块患者的危险程度评估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诊断和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斑块内出血 3D Space序列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