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I、SIRI和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陈云 刘璐瑶 +4 位作者 刘新灿 成丽 王飞 赵瑞霞 兰真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系统性炎症聚集指数(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的高血压患者... 目的: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系统性炎症聚集指数(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的高血压患者465例,其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326例(斑块组),无颈动脉斑块形成139例(对照组),进行血液生化检查,计算SII、SIRI、AISI。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II、SIRI和AISI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联性。采用ROC曲线评价SII、SIRI和AISI对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斑块组SII、SIRI、AISI分别为450.72(283.76,769.99)、71(50,110)、160.64(91.58,272.53),对照组分别为319.81(233.65,406.69)、45(35,59)、110.48(73.78,141.49),斑块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收缩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因素后,SII、SIRI和AISI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存在关联性,OR(95%CI)分别为1.004(1.003~1.006)、1.035(1.024~1.047)、1.010(1.006~1.01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SIRI和AISI预测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AUC(95%CI)分别为0.685(0.637~0.733)、0.752(0.707~0.797)、0.680(0.631~0.728)。结论:SII、SIRI、AISI可能有助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 系统性炎症聚集指数 高血压 颈动脉斑块形成
下载PDF
SR-B1在疾病早期受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促进斑块形成
2
作者 石雯 尹铁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5-365,共1页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易形成在血管扰动流部位,证明斑块形成是受生物力学影响的,检测内皮细胞的LDL转运蛋白是否受到低切应力作用。由于清道夫受体B1(SR-B1)在动脉内皮细胞中有转运低密度脂蛋白(LDL)到内膜的作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易形成在血管扰动流部位,证明斑块形成是受生物力学影响的,检测内皮细胞的LDL转运蛋白是否受到低切应力作用。由于清道夫受体B1(SR-B1)在动脉内皮细胞中有转运低密度脂蛋白(LDL)到内膜的作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AS)的疾病进程,但低切应力、西式饮食和炎症对血管内皮细胞(VEC)SR-B1的影响是未知的。方法收集人主动脉样本和构建Apoe小鼠颈动脉部分结扎(PCL)的扰动流体内模型,检测内皮LDL转运蛋白的表达,用油红O染色实验检测斑块的形成,用伊文思蓝染色实验检测血管通透性情况;构建力学加载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体外模型,检测在扰动流下VEC的SRB1表达变化和LDL转胞吞作用变化;建立炎症模型和高脂模型检测SR-B1的表达变化。结果和讨论PCL 28 d后斑块形成,并且通透性较未结扎血管无明显变化,说明LDL积累主要通过内皮转胞吞,而转运蛋白中SRB1响应力学表达升高,此作用在形成斑块后减弱。在人主动脉小弯内膜和细胞力学加载模型中都能检测到SR-B1升高,且在炎症和高脂条件下,也促进SR-B1升高。说明VEC中SR-B1在斑块形成前受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形成 疾病进程 血管通透性 伊文思蓝 胞吞作用 动脉内皮细胞 生物力学 细胞力学
原文传递
阿尔兹海默病的大脑胶质细胞也产生β淀粉样蛋白并促进斑块形成
3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5期716-716,共1页
据Sasmita AO 2024年8月5日(Nat Neurosci,2024 Aug 5.doi:10.1038/s41593-024-01730-3.)报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除了神经元,大脑中的一种特殊神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也会产生β淀粉样蛋白(... 据Sasmita AO 2024年8月5日(Nat Neurosci,2024 Aug 5.doi:10.1038/s41593-024-01730-3.)报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除了神经元,大脑中的一种特殊神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也会产生β淀粉样蛋白(Aβ)并与神经元一起促进斑块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形成 阿尔兹海默病 神经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普朗克 神经元 脑胶质细胞
原文传递
异甘草素通过调节自噬作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形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花 姚元滨 何伍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4795-4799,共5页
目的 探讨异甘草素(ISL)通过调节自噬作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斑块形成。方法 维生素D3联合高脂饮食法建立AS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ISL组、ISL+自噬抑制剂组、自噬激活剂组各10只。ISL组灌胃50 mg/kg ISL,ISL+自噬抑制剂组... 目的 探讨异甘草素(ISL)通过调节自噬作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斑块形成。方法 维生素D3联合高脂饮食法建立AS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ISL组、ISL+自噬抑制剂组、自噬激活剂组各10只。ISL组灌胃50 mg/kg ISL,ISL+自噬抑制剂组在ISL基础上腹腔注射100 mg/kg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MA),自噬激活剂组腹腔注射1 mg/kg自噬激活剂西罗莫司。正常组喂基础饲料相同天数。连续4 w。超声仪检测各组动脉管腔动脉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S)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颈动脉病理情况;透射电镜观察颈动脉超微结构;Western印迹检测颈动脉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型(LC3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蛋白情况。结果 模型组出现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现象,管腔中可见明显的粥样或纤维斑块,内膜中可见白色条纹或黄白色斑块,斑块中自噬体、脂滴有所增多;ISL组和自噬激活剂组动脉壁弹性明显恢复,管腔内脂斑沉淀明显减少,斑块内可见明显的自噬体,可见大量自噬溶酶体;ISL+自噬抑制剂组出现明显的粥样或纤维斑块,自噬小体数量减少、出现大量脂滴。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颈动脉IMT、斑块S水平,血清中TC、TG、LDL-C含量,颈动脉中LC3Ⅱ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ISL组、自噬激活剂组颈动脉IMT、斑块S水平,血清中TC、TG、LDL-C含量均明显降低(均P<0.05),颈动脉中LC3Ⅱ、Beclin1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ISL组相比,ISL+自噬抑制剂组颈动脉IMT、斑块S水平,血清中TC、TG、LDL-C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中LC3Ⅱ、Beclin1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ISL能够激活自噬从而减轻AS大鼠斑块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素 自噬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形成
下载PDF
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王博 李伟 +2 位作者 王青磊 张翼 赵苏莉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8期1456-1459,共4页
目的:评定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易损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接收介于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时间段疑似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共计100例,均施以CTA方案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案检查,评定检查的结果。结果:CTA对... 目的:评定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易损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接收介于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时间段疑似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共计100例,均施以CTA方案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案检查,评定检查的结果。结果:CTA对颈动脉斑块形成诊断的敏感度为96.20%,特异度为90.48%,准确度为95.00%,阳性预测值为97.44%,阴性预测值为86.36%;经320排螺旋CT检查显示共计137个颈动脉斑块,64.96%为光滑斑块,24.82%为不规则斑块,10.22%为溃疡斑块;320排螺旋CTA检查显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纤维帽厚度与斑块脂核面积相比稳定斑块更低(P<0.05)。结论:开展320排螺旋CTA方案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能较好检出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与其性质,且可评估斑块的易损性,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成像 颈动脉斑块形成 易损性
下载PDF
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彩超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卢丽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3年第4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彩超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确诊的17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患者改变体位时血压的变化情况分为体位性高血压组(n=42... 目的探讨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彩超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确诊的17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患者改变体位时血压的变化情况分为体位性高血压组(n=42)、体位性血压正常组(n=80)和体位性低血压(n=54),分别通过彩超检查所有受试人员的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狭窄程度、斑块形成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体位性高血压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高,狭窄程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严重,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高,狭窄程度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严重,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体位性高血压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多,且斑块数量总分高于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和体位性低血压组(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较体位性血压正常组多,且斑块数量总分高于体位性血压正常组,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示: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差的绝对值和卧立位舒张压差的绝对值呈显著的正相关(r=0.451,P<0.05),且两者均和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451,0.487,P<0.05)。结论体位性血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彩超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形成情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性血压变化 体位性高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 彩超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斑块形成情况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世英 刘昊 +1 位作者 刘斌 王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5-135,共1页
关键词 血清C-反应蛋白 颈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患者 蛋白水平 斑块形成 ACI
下载PDF
四逆汤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黑子清 吴伟康 +3 位作者 黄河清 罗汉川 孙惠兰 谭红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四逆汤抗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方法 :将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汤高剂量组、四逆汤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 (正常对照组 )和胆固醇高脂饮食 (其它三组 )喂养 ;四逆汤组采... 目的 :探讨四逆汤抗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方法 :将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汤高剂量组、四逆汤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 (正常对照组 )和胆固醇高脂饮食 (其它三组 )喂养 ;四逆汤组采用预防性给药 ,实验结束后 ,分别观察主动脉病理、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血脂及血浆丙二醛含量。结果 :四逆汤可显著缩小主动脉斑块面积与及厚度 ;降低血清TC、TG、LDL C、apoB ,降低丙二醛的含量。四逆汤低剂量组效果优于四逆汤高剂量组。结论 :四逆汤能调节脂代谢 ,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汤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血脂 影响 中药
下载PDF
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细胞因子水平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俊湖 卓军 +1 位作者 巩利 张立攀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1066-106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细胞因子水平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PCCI患者100例,依据椎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方法分为不稳定性斑...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细胞因子水平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PCCI患者100例,依据椎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方法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UP组,n=30)、稳定性斑块组(SP组,n=50)、无斑块组(NP组,n=20)。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神经细胞因子[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神经功能、健康状况、精神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症状、后循环缺血及预后情况。结果UP组患者的血清YKL-40、VCAM-1、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SP组、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P组患者的血清GFAP、NSE、S100-β水平均显著高于SP组、NP组,血清BDNF水平显著低于SP组、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P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高于SP组、NP组,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低于SP组、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P组患者的头晕、双肢乏力发生率均显著高于SP组、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P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脑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SP组、NP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显著高于SP组、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斑块不稳定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神经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后循环脑梗死 炎性因子 神经细胞因子 斑块形成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43
10
作者 金远志 王邦宁 《安徽医学》 2010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7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7例)和无斑块...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7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7例)和无斑块组(78例)两组,记录所有患者血脂情况,包括:三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水平(FBG),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同时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等病史,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发病率、TC、TG、LDL-C、apoB、Lp(a)、FIB浓度、糖代谢异常发病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均<0.05),两组间吸烟饮酒史、载脂蛋白A(apoA)、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 血脂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白萍 章文杰 +2 位作者 蔡军 黄鸿旗 郭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938-938,共1页
关键词 高血压 合并症 糖尿病 下肢动脉斑块形成 血压控制
下载PDF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形成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对比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夏普 林从全 +2 位作者 徐静 胡淑兰 张明妍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7期38-39,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形成合并高血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合并高血脂症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剂量20mg瑞舒伐他汀钙...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形成合并高血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合并高血脂症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剂量20mg瑞舒伐他汀钙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剂量10mg瑞舒伐他汀钙口服治疗。疗程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达标率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经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使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形成合并高血脂症,大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较常规剂量的疗效更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高血脂症 不同剂量 颈动脉斑块形成
下载PDF
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致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剑刚 董国菊 +1 位作者 马鲁波 史大卓 《实验动物科学》 2013年第2期32-38,共7页
目的利用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方法建立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模型,探讨影响其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只。免疫损伤和高脂饲料组兔经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生理盐水溶液(250mg/kg)并喂食高脂饲料,7 ... 目的利用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方法建立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模型,探讨影响其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只。免疫损伤和高脂饲料组兔经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生理盐水溶液(250mg/kg)并喂食高脂饲料,7 d后再次经耳缘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BSA。另设单纯喂养高脂饲料的AS模型组和普通饲料喂食的正常兔组,72 d后取血测定动物的血脂指标、炎症因子、血管活性物质、血小板聚集黏附及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分析上述测定指标和兔主动脉斑块形成及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72 d后,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组和单纯高脂饲料的两组经病理观察主动脉均有斑块形成,其前者的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均比单纯高脂饲料组显著增高(P<0.05,P<0.01)。经Pearson相关系数统计处理,上述指标和免疫损伤加高脂饲料致斑块的形成具有正相关性,和HDL-C(r=-0.58)、NO(r=-0.26)等指标具有负相关性。结论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饲料导致兔AS斑块形成和血脂水平、炎症因子、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活性物质等经典指标的异常有显著相关性,具有评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形成 脂质水平 炎症因子 血小板聚集 血管活性物质
下载PDF
有氧运动和膳食脂肪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SR-B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近利 陈吉棣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4,共4页
为研究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可能机制,本研究探讨了10周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肝脏SR-B1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和/或低脂膳食... 为研究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可能机制,本研究探讨了10周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肝脏SR-B1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和/或低脂膳食增加ApoE基因缺陷小鼠肝脏SR-BI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肝脏SR-B1mRN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趋势(相关系数r值为-0.814,显著性检验P值为0.062),而且SR-B1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为-0.871,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14)。结果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有氧运动和低脂膳食引起的SR-B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可能是二者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作用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族1型清道夫受体 有氧运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APOE基因缺陷小鼠 低脂膳食 SR-B1基因 蛋白表达
原文传递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征 张允岭 +4 位作者 张志辰 姬少珍 李涛 王建伟 谢玉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9-380,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北京市内4个社区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共1455例,将参与筛查的人群按照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并进行多项相关问诊及理化检查,其...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北京市内4个社区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共1455例,将参与筛查的人群按照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并进行多项相关问诊及理化检查,其中通过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观察2组受试人员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情况;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和不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2组,观察比较高血压持续时间的长短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通过对上述观察数据的单因素分析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受试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与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中医证型分析结果显示,苔黄腻、口唇紫暗、脉沉等症状体征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组中发生率较高。结论:在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高血压及其持续时间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好发部位,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以气阴两虚为基础,痰浊与瘀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卒中高危人群 颈动脉斑块形成
下载PDF
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兔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谈红 潘其兴 +2 位作者 魏敏 赵爱贞 曾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1-424,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31只雄性新西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高胆固醇组(7只)、氯沙坦组(6只)、卡托普利组(7只)和联合用药(氯沙坦+...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31只雄性新西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高胆固醇组(7只)、氯沙坦组(6只)、卡托普利组(7只)和联合用药(氯沙坦+卡托普利)组(7只),饲养16周处死动物,分别测定(或计算)内皮素、一氧化氮、主动脉中胆固醇含量、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比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凋亡率等指标。结果:与高胆固醇组比较,各服药组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和主动脉胆固醇含量显著减少,以联合用药组疗效最佳,内皮素水平下降,一氧化氮含量增加;氯沙坦组及联合用药组VSMC凋亡率增加。结论: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可显著延缓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其作用机制与促进VSMC凋亡和内皮功能保护有关;小剂量联合用药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氯沙坦 卡托普利 联合用药 治疗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抑制兔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形成 被引量:2
17
作者 郝文君 徐健 李占全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6-397,共2页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斑块形成 主动脉内 膜脂质 他汀类药物 非调脂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关系探讨(附104例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晓宁 陆晓培 胡建苏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脑梗死患者 斑块形成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超声检查 人类健康 致残率高 狭窄程度
下载PDF
不要低估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19
作者 温进坤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649-654,共6页
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SMC)和巨噬细胞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近年研究表明,SMC来源的细胞占As斑块中细胞总数的70%以上。As斑块中的SMC通过自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自身的增殖、迁移和炎症反应,通过旁分泌激活单核/巨... 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SMC)和巨噬细胞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近年研究表明,SMC来源的细胞占As斑块中细胞总数的70%以上。As斑块中的SMC通过自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自身的增殖、迁移和炎症反应,通过旁分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并将其募集到As损伤部位,同时通过其细胞膜表面表达的脂蛋白受体摄取脂质形成泡沫细胞。SMC在As斑块形成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应进一步深化对SMC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 斑块形成 作用机制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谢莉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2期1527-1530,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内分泌科确诊的150例2型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将其分为斑块组(70例,46.7%)与非斑块组(80例,5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内分泌科确诊的150例2型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将其分为斑块组(70例,46.7%)与非斑块组(80例,53.3%)。对两组病人进行常规指标采集与实验室指标检查,对各指标项目进行组间比较,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年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脑梗死病史、T2DM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PG)、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以及血尿酸(SUA)、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性别、吸烟、腰臀比、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浆胰岛素(2hINS)、24h尿微量白蛋白(UAlb)、TG、HDL-C、C肽等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T2DM病程、SBP、LDL-C进入方程,提示该6项为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T2DM病程、SBP、LDL-C等是T2DM合并CAS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相关脑血管并发疾病的整体防控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颈动脉硬化 斑块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