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代斟寻斟灌二方国领地迁徙链条考论
1
作者 孙铁林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14,共6页
夏王朝帝位传至夏启子太康后,曾相继发生后羿和寒浞篡逆事件,史称太康失国。太康弟帝仲康之孙帝少康恢复了夏王朝,史称少康复国。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夏王朝与篡逆势力经历了残酷血腥的斗争。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形态特殊、历史资料奇... 夏王朝帝位传至夏启子太康后,曾相继发生后羿和寒浞篡逆事件,史称太康失国。太康弟帝仲康之孙帝少康恢复了夏王朝,史称少康复国。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夏王朝与篡逆势力经历了残酷血腥的斗争。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形态特殊、历史资料奇缺等因素,形成一大历史谜团。与夏王朝构成命运共同体的姒姓诸侯斟寻氏斟灌氏同样经历了频繁迁徙,浴火重生的命运三部曲,演绎出二诸侯国的领地由被分封到被剿灭再到重新被分封的迁徙链条。一直以来,一个完整的迁徙链条或被揉捏一团、错位叠加、难解难分,或被故意阉割,或被穿凿附会。因此,要想从凌乱的历史记忆之中还原历史真实,必须重理时空层次,发掘历史真相,方能走出历史迷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斟寻 领地迁徙 链条
下载PDF
太康居斟寻事件与后羿代夏遗存的确认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国硕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5期12-20,F0002,共10页
太康居斟寻事件对于判定二里头文化、新砦期遗存的属性以及确定后羿代夏遗存等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二里头遗址为夏都斟寻所在之地,斟寻曾长期作为夏都存在,其始于太康时期,终于夏桀时期。二里头文化不仅仅是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以... 太康居斟寻事件对于判定二里头文化、新砦期遗存的属性以及确定后羿代夏遗存等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二里头遗址为夏都斟寻所在之地,斟寻曾长期作为夏都存在,其始于太康时期,终于夏桀时期。二里头文化不仅仅是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以后的夏文化遗存,更非仅仅为少康复国、中兴以后的夏文化遗存,还应包括后羿代夏之前太康时期的夏文化遗存以及后羿代夏期间的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的形成不应与后羿代夏事件相关联,其成因当与帝宁以后的夏文化大扩展关系密切。从太康居斟寻的角度考虑,新砦期遗存是不可能与后羿代夏遗存直接相关的,仅依据新砦期有大量东方文化因素就判定其与后羿代夏遗存有关,缺乏说服力。应在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中去寻找后羿代夏遗存,其依据主要有三:一是只有在太康时期的夏都内才有可能形成所谓的后羿代夏遗存;二是后羿代夏遗存理应包含在二里头遗址第一期遗存之内;三是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中的确有一定的东方文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康 斟寻 后羿代夏 遗存
下载PDF
《竹书纪年》所载夏都斟寻释论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国硕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7-151,共5页
古本《竹书纪年》有关夏都斟寻的记载是原本之条文,实质上道出了夏王朝长期以斟寻为都的历史事实。传统观点对《竹书纪年》所载夏都斟寻的释义,不能准确反映出历史原貌。斟寻为都始于太康,"后羿代夏"期间夷人占据斟寻,"... 古本《竹书纪年》有关夏都斟寻的记载是原本之条文,实质上道出了夏王朝长期以斟寻为都的历史事实。传统观点对《竹书纪年》所载夏都斟寻的释义,不能准确反映出历史原貌。斟寻为都始于太康,"后羿代夏"期间夷人占据斟寻,"少康中兴"之后夏人复都斟寻,直至夏桀期间夏王朝一直以斟寻为都。少康复国之后帝宁也没有废弃故都斟寻而迁往它地,斟寻亦非在夏王朝中后期两度成为夏都而是一直延续夏都的地位。夏王朝中后期曾设立原、老丘和西河等都,这些夏都在一段时间内与斟寻之都并存,二者是主辅都性质,而非前废后兴的替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书纪年》 夏都 斟寻
原文传递
斟寻、斟灌地望变迁及其所见夏人东进之历史
4
作者 张靖 《中国地方志》 2021年第6期73-86,I0003,I0004,共16页
夏代太康、羿、桀所居的斟寻当在今河南省巩义县西南芝田镇的稍柴村与小訾殿村附近,斟灌在河南清丰县南五里。夏代中后期,夏人在国力上对东夷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原来河南巩义的斟寻、清丰的斟灌两个地名被带到了山东潍坊、寿光,地名迁移... 夏代太康、羿、桀所居的斟寻当在今河南省巩义县西南芝田镇的稍柴村与小訾殿村附近,斟灌在河南清丰县南五里。夏代中后期,夏人在国力上对东夷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原来河南巩义的斟寻、清丰的斟灌两个地名被带到了山东潍坊、寿光,地名迁移的背后,反映了夏人向东扩展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斟寻 古本《竹书纪年》 五观 二里头文化
原文传递
夏代文化遗址分布与夏都地望的耦合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薛桢雷 吴朋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6-180,共5页
运用Arc GIS 10. 2对夏代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重视角对遗址分布和都城地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1)夏代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在豫西和晋南形成3个聚集区,且遗址... 运用Arc GIS 10. 2对夏代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重视角对遗址分布和都城地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1)夏代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在豫西和晋南形成3个聚集区,且遗址的规模呈现"金字塔状"的等级结构;(2)文献反映的夏都地望与遗址分布的聚集区具有较高的空间耦合,其大多位于遗址的聚集区域;(3)根据文化遗存的复杂性和丰富度、都城的军事防御体系,斟寻处于夏代各都城中的最高层级,是当时的主都,而其他都城多是统治者出于某种需要所设立的辅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代 文化遗址 空间分析 夏都 斟寻
下载PDF
齐地炎黄虞夏史迹钩沉 被引量:1
6
作者 景以恩 《管子学刊》 1999年第4期50-54,80,共6页
古之齐地,《禹贡》称青州,居莱夷、山禺夷;甲骨文称人方,即夷方,亦九夷也。故郭璞注《尔雅》云:九夷在东。因此,人们总认为春秋以前,齐地纯为夷族所居。但细查传说史料,便可发现不少炎黄虞夏的历史传说,可能为夷夏杂居。程德琪先生即认... 古之齐地,《禹贡》称青州,居莱夷、山禺夷;甲骨文称人方,即夷方,亦九夷也。故郭璞注《尔雅》云:九夷在东。因此,人们总认为春秋以前,齐地纯为夷族所居。但细查传说史料,便可发现不少炎黄虞夏的历史传说,可能为夷夏杂居。程德琪先生即认为:夏出于夷1,《禹贡》、甲骨文仅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史记·五帝本纪》 斟寻 大汶口文化 蚩尤 黄帝 夏史 帝喾 《禹贡》 文化圈
下载PDF
安邑、晋阳、平阳是否夏都之我见
7
作者 杨杨 《中州今古》 2003年第4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安邑 晋阳 夏都 夏墟 斟寻 山西夏县 老丘 三家分晋 公元年 夏王朝
下载PDF
《天问》发微(二)
8
作者 路百占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91年第1期33-36,共4页
我们来看“萍号起雨,何以兴之?撰体协胁,鹿何膺之?”这一段话王逸注云:“萍、萍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兴、起也。言雨师号呼,则云起而雨下,独何以兴之乎?”按疑号、名也、称也。谓萍翳号称起雨、彼竟何能以兴之耶?清山阳丁晏(公元179... 我们来看“萍号起雨,何以兴之?撰体协胁,鹿何膺之?”这一段话王逸注云:“萍、萍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兴、起也。言雨师号呼,则云起而雨下,独何以兴之乎?”按疑号、名也、称也。谓萍翳号称起雨、彼竟何能以兴之耶?清山阳丁晏(公元1794年至1875年)《楚辞天问笺》云:“《三辅皇画》:飞廉、鹿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问》 发微 雨师 丁晏 王亥 何能 三辅 风起云飞 叔师 斟寻
下载PDF
源流史非国别史——《夏源流史》读后
9
作者 杨东晨 《南方文物》 1993年第1期126-125,共2页
读了何光岳先生的《夏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感怀如下: 一、取材得当 这本书分夏族的来源和迁徙、鲧的传说和史实、禹治水和建国、强盛的夏启、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夏朝的衰落与桀的败亡、杞国的来源与迁徙、鄫国的来源和... 读了何光岳先生的《夏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感怀如下: 一、取材得当 这本书分夏族的来源和迁徙、鲧的传说和史实、禹治水和建国、强盛的夏启、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夏朝的衰落与桀的败亡、杞国的来源与迁徙、鄫国的来源和迁徙、褒国的来源和迁徙、有扈氏的来源和迁徙、斟灌与斟寻氏的来源和迁徙、巢国的来源和迁徙、费国的来源和迁徙、淳于国的来源和迁徙、窦氏的来源和分布、夏后读氏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源流史 国别史 斟寻 太康失国 何光岳 江西教育 夏启 先秦史 民族史
下载PDF
夏商周三族起源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国硕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1996年第10期10-18,共9页
夏商周三族起源研究述评张国硕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夏、商、周三族的起源问题。搞清楚三族的渊源,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汉民族的形成等问题,具... 夏商周三族起源研究述评张国硕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夏、商、周三族的起源问题。搞清楚三族的渊源,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汉民族的形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汉代迄今,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研究 夏商周 商族 周族 考古材料 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 涂山氏 客省庄 斟寻
原文传递
1995年夏代考古与夏史研究
11
作者 张立东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1997年第10期11-16,共6页
1995年夏代考古与夏史研究张立东1995年度发表的有关夏代考古的著作中,《二里头陶器集粹》和《夏商文明研究》值得特别推荐。前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以图录的形式报导了二里头遗址出土... 1995年夏代考古与夏史研究张立东1995年度发表的有关夏代考古的著作中,《二里头陶器集粹》和《夏商文明研究》值得特别推荐。前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以图录的形式报导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500余件陶器,为夏文化的研讨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夏商 夏文化 文化性质 东下冯 斟寻 岳石文化 夏王朝 成汤 禹征三苗
原文传递
二里头遗址与夏桀末都河南城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松鹏 杨华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9-55,共7页
根据《逸周书·度邑》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在洛阳盆地有两处都城,一处是洛淌的斟[寻阝]城,另一处伊汭北侧的河南城。斟[寻阝]始建于夏朝早期,原是太康的都城。夏桀元年将都城从西河迁至斟[寻阝],十三年又迁都至河南城。二... 根据《逸周书·度邑》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在洛阳盆地有两处都城,一处是洛淌的斟[寻阝]城,另一处伊汭北侧的河南城。斟[寻阝]始建于夏朝早期,原是太康的都城。夏桀元年将都城从西河迁至斟[寻阝],十三年又迁都至河南城。二里头遗址位于古伊汭北侧,古洛水之阳,且在夏朝末期成为都城,位置和年代都与河南城相符合,可以确认二里头遗址不是斟[寻阝],而是河南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 河南城 夏代 夏桀 [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