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城市到农村:多维度视阈下的就业抉择——试析新中国前三十年间城市劳动力向农村的转移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爱云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49,共12页
1949年至1978年间,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持续存在大量城镇人口向农村转移、到农村就业的现象。个中缘由,比较复杂。中国共产党对全民充分就业的理论认识、我国经济结构和城镇粮食供应能力对城镇就业的限制、加强农业建设和农村建设的切实... 1949年至1978年间,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持续存在大量城镇人口向农村转移、到农村就业的现象。个中缘由,比较复杂。中国共产党对全民充分就业的理论认识、我国经济结构和城镇粮食供应能力对城镇就业的限制、加强农业建设和农村建设的切实需要等,都促成了这种现象的发生。这种就业探索,适时解决当时城市和农村面临的问题,成为应对危机的一种合理抉择;但从长远看,这种做法所取得的效果与中央的预想大相径庭,对目前我国继续探索从城市到农村的就业道路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前三十年 城市劳动力 农村 就业
下载PDF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乡村减贫:源起、实践与思考
2
作者 郭永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78-85,共8页
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新中国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从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等方面使农业生产的生态、技术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国家对农村经... 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新中国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从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等方面使农业生产的生态、技术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国家对农村经济的抽取以及政治运动的嵌入,导致集体积累资金不足与个体收入低,从而降低了反贫困的成效。基于长时段的视角,从贫困作为社会问题、减贫的理念、减贫的实践与困境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指出要将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贫困问题置于百年现代化进程中来看待,注重微观史的研究,归纳反贫困的多元路径,构建反贫困的相关理论,以此在理论层面上对“国家—村庄”之间上下互动的复杂关系的学术积累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前三十年 乡村贫困 减贫 实践与反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