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RC2基因新发变异导致DIGFAN综合征1例的遗传学分析
1
作者 谢波波 范歆 +5 位作者 魏贤达 桂宝恒 韦小娇 马云婷 俸诗瀚 陈玉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讨1例发育迟缓、生长落后、面部畸形和轴突神经病变(DIGFAN)患儿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1年3月22日因"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落后"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门诊的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1例发育迟缓、生长落后、面部畸形和轴突神经病变(DIGFAN)患儿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1年3月22日因"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落后"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门诊的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候选变异,并对其家系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对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评估及蛋白模拟分析。结果患儿为10岁9月龄男性,存在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落后、语言和运动发育迟缓、面部畸形等临床特征。基因测序提示患儿MORC2基因存在c.800T>C(p.Leu267Pro)杂合变异,Sanger测序验证为新发变异。该变异所在的氨基酸Leu267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Leu267位于MORC2蛋白的ATP酶结合区的核糖体蛋白S5结构域,Leu267Pro可能通过影响ATP酶的空间构象和活性,从而影响MORC2蛋白的功能。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基因变异评级相关指南,c.800T>C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2Supporting+PP2+PP3)。结论MORC2基因c.800T>C(p.Leu267Pro)变异考虑为该DIGFAN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发育迟缓 生长落后 面部畸形 轴突神经病变 MORC2基因 新发变异 儿童
原文传递
PHACTR1基因新发变异导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吴小慧 庄嘉鑫 林学锋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475-478,共4页
目的总结PHACTR1基因新发变异导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DEE)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PHACTR1基因新发变异导致DEE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以"PHACTR1""epileptic en... 目的总结PHACTR1基因新发变异导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DEE)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PHACTR1基因新发变异导致DEE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以"PHACTR1""epileptic encephalopathy""developmental encephalopathy""癫痫性脑病""发育性脑病"为关键词,对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医学网从建库至2022年7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文献资料总结。结果男性患儿,6个月27 d,2月龄发现发育落后,6月龄始出现癫痫性痉挛发作,经ACTH、托吡酯治疗后癫痫发作控制,但发育落后未改善,肌张力低下,基因检测发现PHACTR1基因c.1553T>A(p.Ile518Asn)新发杂合变异。文献复习共检索到外文文献5篇(共6例),患儿均存在严重发育迟滞,癫痫发作形式主要为癫痫性痉挛,部分可有局灶性发作、强直发作,多数患儿肌张力低下,少数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表现或特殊外观,头颅MRI可表现为髓鞘发育延迟、脑萎缩、胼胝体发育不全。涉及变异位点6个,均为新发错义变异。结论PHACTR1基因c.1553T>A(p.Ile518Asn)新发变异是该患儿的致病性变异。PHACTR1基因变异导致的DEE即使癫痫发作控制了,仍有严重的发育迟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CTR1基因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 新发变异 儿童
原文传递
一例KDM6A新发变异所致的Kabuki综合征2型伴继发性肺部感染患儿的治疗与基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伟 孙维巍 +1 位作者 沈暐 周浩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7期678-680,共3页
目的探讨1例表现为反复感染、多发畸形以及异常面容的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患儿以"发热咳嗽"为代主诉就诊,具有睑裂细长、睫毛长等特殊面容。基因检测提示其KDM6A基因发生非三... 目的探讨1例表现为反复感染、多发畸形以及异常面容的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患儿以"发热咳嗽"为代主诉就诊,具有睑裂细长、睫毛长等特殊面容。基因检测提示其KDM6A基因发生非三联体缺失,既往未见报道。该变异可导致移码并提前终止转录,父母该位点为野生型。患儿因免疫低下导致严重的继发性肺炎,经抗感染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好转。结论结合实验室、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结果,患儿最终被诊断为Kabuki综合征2型。Kabuki综合征相关的免疫缺陷可能导致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DM6A基因 新发变异 Kabuki综合征2型 继发性肺部感染
原文传递
CSNK2A1新发变异所致Okur-Chung神经发育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遗传学分析
4
作者 董燕 史晓依 +5 位作者 杜开先 徐瑞娟 贾天明 李肖 宋盼盼 王丽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1030-1033,共4页
目的明确1例Okur-Chung神经发育综合征(Okur-Chung neurodevelopmental syndrome,OCNDS)患者的发病原因。方法对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特殊面容、多器官受累的患儿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致病基因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 目的明确1例Okur-Chung神经发育综合征(Okur-Chung neurodevelopmental syndrome,OCNDS)患者的发病原因。方法对1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特殊面容、多器官受累的患儿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致病基因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存在全面性发育迟缓、特殊面容,合并脐疝和腹股沟疝,全外显子测序显示其CSNK2A1基因第4外显子c.140G>A杂合错义变异,该变异为新发变异,ClinVar数据库和HGMD数据库均已收录。根据ACMG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符合OCNDS的诊断。分析其氨基酸保守性,并利用Swiss PDB view软件进行蛋白结构建模分析,发现该变异可导致编码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影响蛋白功能。结论携带CSNK2A1基因第4外显子c.140G>A(p.Arg47Gln)变异的患儿具有高度相似的临床表型,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NK2A1基因 新发变异 Okur-Chung神经发育综合征
原文传递
心-面-皮肤综合征MAP2K1基因新发变异一例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清明 陈彭亮 +5 位作者 彭倩 刘建新 黄玉玲 汤志鸿 刘彦慧 袁海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5期567-569,共3页
目的探讨MAP2K1基因变异所致的心-面-皮肤综合征(cardio-facio-cutaneous syndrome,CFCS)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进行检测,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父母进行验证... 目的探讨MAP2K1基因变异所致的心-面-皮肤综合征(cardio-facio-cutaneous syndrome,CFCS)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进行检测,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父母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为1岁8个月的男性,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大头畸形、特殊面容、先天性心脏病等多发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其携带MAP2K1基因c.389A>G(p.Tyr130Cys)杂合错义变异,Sanger测序证实其为新发变异。根据ACMG/AMP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结论本例患儿存在明显的行为异常、食欲佳、三尖瓣返流,有别于既往报道的病例,因此丰富了MAP2K1基因变异所导致的CFCS的临床表型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o-facio-cutaneous综合征 全外显子组测序 MAP2K1基因 新发变异
原文传递
一例由KCNJ6基因新发变异导致的Keppen-Lubinsky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健 王娟娟 +4 位作者 韩艳平 邓茜 王忻 蔡文娟 陈雨青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1例由KCNJ6基因新发变异导致的Keppen-Lubinsky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危害性,并通过蛋白质结构模拟分析其影响。结果患儿具有特殊面容,表... 目的探讨1例由KCNJ6基因新发变异导致的Keppen-Lubinsky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危害性,并通过蛋白质结构模拟分析其影响。结果患儿具有特殊面容,表现为大眼、鼻翼发育不全、小后缩下颌及早衰模样,同时伴随生长发育迟缓及智力障碍等。基因检测提示其携带KCNJ6基因c.460G>C(p.Gly154Arg)新发变异,数据库未见收录。软件预测该变异可能影响位于KCNJ6蛋白跨膜区钾离子选择性过滤结构通道,导致该通道功能上调进而影响功能。结论KCNJ6基因c.460G>C(p.Gly154Arg)新发变异可能是该Keppen-Lubinsky综合征患儿的致病因素,上述发现拓展了KCNJ6基因的变异谱与表型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ppen-Lubinsky综合征 KCNJ6基因 新发变异
原文传递
一个罕见智力发育障碍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7
作者 王舒月 杨文柯 +3 位作者 杨科 宋雅倩 郭正隆 廖世秀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1-515,共5页
目的:分析一个罕见智力发育障碍家系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变异。方法:收集某智力发育障碍家系中4个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各成员的外周血DNA和R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进行基因变异的筛查和验证。结果:该家系先证者表现为重度... 目的:分析一个罕见智力发育障碍家系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变异。方法:收集某智力发育障碍家系中4个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各成员的外周血DNA和R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进行基因变异的筛查和验证。结果:该家系先证者表现为重度智力发育障碍、语言运动发育迟缓、大头畸形、高额头和小下颌等,检测到TRIO基因c.4084T>C(p.Y1362H)新发变异;该变异可使高度保守的1362位上的氨基酸由酪氨酸变成组氨酸,导致蛋白质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1结构域的破坏。先证者姐姐表现为轻度智力发育障碍、小头畸形、眼距宽等,检测到TRIO基因c.2046+1G>T新发变异;该变异可导致剪接位点的破坏,使mRNA第11号外显子多出5个碱基,预测会产生一个含有724个氨基酸的截短蛋白。其父母表型正常,TRIO基因均为野生型。结论:TRIO基因c.4084T>C和c.2046+1G>T可能是该家系的潜在致病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发育障碍 TRIO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剪接变异 新发变异
下载PDF
3个中国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ADAR基因新变异的鉴定
8
作者 杨雪婷 郭可欣 +3 位作者 孙阳 王蓉蓉 马东来 张学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2期259-264,共6页
目的对3个中国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家系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及致病变异鉴定。方法收集3个中国DSH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外周血,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ES)对3个DSH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变异筛查,并使用Sanger测序技术进... 目的对3个中国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家系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及致病变异鉴定。方法收集3个中国DSH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外周血,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ES)对3个DSH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变异筛查,并使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家系基因型-表型共分离验证,最后通过系列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对新发现变异的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3个中国DSH家系的先证者均表现为肢端色素沉着减少斑间杂色素沉着过度斑。WES结果发现3个先证者均携带ADAR基因(NM_001111.5)变异,先证者1携带ADAR基因c.3546T>G(p.Tyr1182*)无义变异,先证者2携带ADAR基因c.2770T>G(p.Tyr924Asp)错义变异,先证者3携带ADAR基因c.3116A>C(p.Lys1039Thr)错义变异。前两个变异均未在gnomAD和HGMD等公共数据库中收录,第三个变异在HGMD数据库中收录,人群频率为0。Sanger测序结果表明这3个家系中先证者的父母均未携带相应变异,提示这3个变异均为新发变异。这3个变异位点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且均位于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蛋白的腺苷脱氨酶催化结构域。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ADAR基因c.3546T>G无义变异被判定为致病(PVS1+PS2+PM2+PP3+PP4),c.2770T>G、c.3116A>C错义变异被判定为致病(PS2+PM1+PM2+PP3+PP4)以及(PS1+PS2+PM1+PM2+PP3+PP4)。结论ADAR基因的新发变异c.3546T>G、c.2770T>G和c.3116A>C可能分别是这3个中国DSH患者的发病原因,以上结果丰富了ADAR基因的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全外显子组测序ADAR基因 新发变异
下载PDF
一例MAP2K1基因新发变异所致的心-面-皮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曹鸿垚 童光磊 +2 位作者 黄茹 周陶成 张苇苇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1129-1134,共6页
目的探讨一例由MAP2K1基因变异引起的心-面-皮肤综合征(cardio-facio-cutaneous syndrome,CFCS)患儿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收集疑似CFCS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对患儿及父母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最后用Sanger测序... 目的探讨一例由MAP2K1基因变异引起的心-面-皮肤综合征(cardio-facio-cutaneous syndrome,CFCS)患儿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收集疑似CFCS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对患儿及父母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最后用Sanger测序对可疑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患儿为男性,具有典型的CFCS面容以及发育迟滞。经全外显子组检测分析发现患儿的MAP2K1基因第3外显子上存在1个新发的杂合错义变异c.389A>G(p.Tyr130Cys),Sanger测序验证了该结果,根据最新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评级指南判定为疑似致病性变异。结论患儿临床未发现心脏结构、功能的异常以及癫痫发作,但具有典型面容及皮肤异常,伴有生长发育迟缓、智能障碍、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该病例丰富了MAP2K1基因变异导致的CFCS表型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面-皮肤综合征 全外显子组测序 MAP2K1基因 新发变异
原文传递
同一家系中钼辅因子缺乏症相同MOCS1基因变异不同临床表型特点分析
10
作者 关瑞莲 赖莉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682-1687,共6页
目的通过同一家系中两个相同MOCS1基因变异序列、却不同临床表型特点的分析,希望未来对这种相关性研究提供可靠临床资料。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家系行致病基因检测,回顾分析2例A型钼辅因子缺乏症(MoC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基因... 目的通过同一家系中两个相同MOCS1基因变异序列、却不同临床表型特点的分析,希望未来对这种相关性研究提供可靠临床资料。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家系行致病基因检测,回顾分析2例A型钼辅因子缺乏症(MoC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变异序列。结果先证者为足月儿,无窒息史,生后喂养困难,第2天出现抽搐,MRI示双侧基底节缺氧缺血性损伤和软化灶;3个月随访神经发育评估轻度落后。其5岁姐姐生后精神运动发育描述正常,10月时因“高热”突然出现抽搐,随即出现进行性全面神经发育倒退;MRI同样提示基底节缺氧缺血性改变。故行家系5人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先证者和患病姐姐检出MOCS1基因NM_001358530.2,c.1275delA(p.Gly426Aspfs Ter10)纯合变异,其父母和另一个健康胞姐均为杂合变异。该变异位点未被报道。结论先证者和其患病胞姐具有相同MOCS1基因的突变序列,但二者临床过程并不相同。推测可能先证者亚硫酸盐氧化酶活性尚有残余功能,故临床表型温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辅因子缺乏 MOCS1基因 新发变异 临床表型
下载PDF
SON基因变异致ZTTK综合征1例报告 被引量:2
11
作者 贠国俊 王景刚 +1 位作者 李庆云 郭莹莹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25-828,共4页
目的分析由SON基因变异引起ZTTK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ZTTK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男,3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智力异常,脑电图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示胼胝体发育不良。二代测序发现患儿SON基因3号外... 目的分析由SON基因变异引起ZTTK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ZTTK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男,3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智力异常,脑电图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示胼胝体发育不良。二代测序发现患儿SON基因3号外显子存在c.5753-5756del(p.Val 1918GlufsTer87)杂合变异。Sanger验证发现患儿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为新生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符合“PVS1+PS2+PM2”证据,综合评级为“致病”。结论患儿确诊ZTTK综合征,丰富了SON基因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TTK综合征 SON基因 新发变异 基因检测
下载PDF
产前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为新发临床意义不明变异胎儿的随访结果
12
作者 顾雷雷 刘威 +3 位作者 周春香 曹培暄 朱湘玉 李洁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产前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结果为新发临床意义不明变异(VOUS)胎儿的临床预后。方法以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检测的6826例胎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MA检测的结果,对判定为新... 目的探讨产前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结果为新发临床意义不明变异(VOUS)胎儿的临床预后。方法以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检测的6826例胎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MA检测的结果,对判定为新发VOUS的胎儿进行随访。结果在6826例胎儿中,506例为VOUS,其中237例进行了溯源检测,24例为新发变异。有效随访20例,随访时间范围为出生后4~26个月,其中4例引产,4例出生后出现临床表型,12例未见异常。结论建议对VOUS进行溯源检测,并对携带新发VOUS的胎儿进行持续随访,以明确VOUS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临床意义不明变异 新发变异 胎儿
原文传递
新发EYA1基因杂合缺失变异所致鳃-耳综合征型耳聋一个家系的遗传学诊断
13
作者 李晶晶 亢鸿飞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128-1133,共6页
目的探究1个鳃-耳综合征(BOS)型耳聋家系的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1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1个BOS型耳聋家系为研究对象。采集本研究BOS型耳聋家系的临床资料,抽取先证者及其父母... 目的探究1个鳃-耳综合征(BOS)型耳聋家系的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1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1个BOS型耳聋家系为研究对象。采集本研究BOS型耳聋家系的临床资料,抽取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对测序结果进行家系验证,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亲缘关系鉴定,对候选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先证者为6岁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内耳畸形合并双侧鳃裂瘘管的先天性重度耳聋。WES检测发现先证者第8号染色体q13.3处存在2466 kb的杂合缺失,该区域覆盖EYA1基因。MLPA检测证实先证者EYA1基因的全部18个外显子均存在杂合缺失,其父母未携带该基因缺失变异,提示为新发变异。STR分析支持先证者与其父母的生物学亲缘关系。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与ClinGen联合制订的相关指南,该变异被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_Supporting+PP4)。结论EYA1基因杂合缺失变异可能是本研究BOS型耳聋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为临床诊断该家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鳃-耳综合征 耳聋 EYA1基因 新发变异 基因诊断
原文传递
RAG1基因新发现变异位点的结构分析及致病性预测
14
作者 刘永祥 段雨薇 +5 位作者 翁治委 张淑婷 李学荣 彭新良 周瑞鸿 周少虎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5-301,共7页
目的探索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onogenic,PGT-M)周期前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相关的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1,RAG1)基因结构... 目的探索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onogenic,PGT-M)周期前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相关的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1,RAG1)基因结构和功能,并对其新发现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预测。方法针对2016年8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先证者的外显子报告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及Sanger测序数据,利用PROVEAN、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er致病性预测软件对RAG1基因变异位点的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进行分析,并对突变与野生型RAG1蛋白的结构进行三维结构重建,实现致病性的预测。结果双方均为RAG1基因突变携带者,突变位点位于11号染色体上,女方为c.946T>G(p.C316G)杂合错义突变,男方为c.11941196del(p.L399del)杂合整码突变。两个突变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在人、黑猩猩、猪、牛、大鼠、小鼠6个物种中高度保守。二级三级结构重建显示,c.946T>G(p.C316G)突变导致对应的RING型锌指结构丧失结合锌离子的能力,c.11941196del(p.L399del)突变引起的第399位亮氨酸缺失导致氢键减少1条。结论推测RAG1两个新发现变异位点为可致病性突变,扩大了RAG1基因的突变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激活基因1 新发变异位点 生物信息学 致病性预测
原文传递
GRIN2A基因变异所致癫痫失语疾病谱临床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15
作者 马昂 梅道启 +6 位作者 张耀东 梅世月 王媛 马远宁 郭建梅 张文乾 段勇涛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目的探讨经二代测序确诊的GRIN2A基因变异所致癫痫失语疾病谱患儿的临床表型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5例以癫痫起病的癫痫失语疾病谱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 目的探讨经二代测序确诊的GRIN2A基因变异所致癫痫失语疾病谱患儿的临床表型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5例以癫痫起病的癫痫失语疾病谱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证实5例均为GRIN2A基因变异患儿,并通过一代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以确认变异来源,对GRIN2A基因变异特点进行分析。结果5例确诊为GRIN2A基因变异所致癫痫失语疾病谱的患儿中,男女比例为4∶1,起病年龄范围为1.5~4.4岁。临床表型均有癫痫发作,4例有语言及智能发育落后;3例共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癫痫发作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或继发全面性发作;应用抗癫痫药物均得到有效控制。5例患儿中例1的基因变异源于父亲杂合变异,例2~5均为新发变异,分别为c.2107C>T(p.Gln703*)无义变异、c.2284G>A(p.Gly762Arg)错义变异、c.2197del(p.Ala733Glnfs*3)移码变异、c.2511G>A(p.Trp837*)无义变异、c.1651+1G>C剪切位点变异。经查阅文献,5例的基因变异位点均未见相关报道。结论癫痫失语疾病谱是一种起病复杂的癫痫综合征,不同基因变异位点可能有不同表型,发作形式以局灶性发作为主,部分可继发全面性发作,应用抗癫痫药物能够有效控制发作。GRIN2A基因变异为癫痫失语疾病谱的遗传学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IN2A基因 癫痫 癫痫失语疾病谱 新发变异
原文传递
Waardenburg综合征4个家系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变异分析
16
作者 王璐璐 毛璐 +3 位作者 许红恩 孙淑萍 左彬 卢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61-667,共7页
目的探讨4例Waardenburg综合征(WS)先证者的致病原因。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例WS先证者及其家系为研究对象。先证者1为2岁11月龄女性患儿,于2021年11月3日因"言语不清2+年"就诊;先证者2... 目的探讨4例Waardenburg综合征(WS)先证者的致病原因。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例WS先证者及其家系为研究对象。先证者1为2岁11月龄女性患儿,于2021年11月3日因"言语不清2+年"就诊;先证者2为10岁女性患儿,于2021年7月13日因"双耳听力差8年"就诊;先证者3为28岁男性患者,于2022年3月23日因"右耳听力下降10+年"就诊;先证者4为2岁龄男性患儿,于2022年3月9日因"左耳听力差1年"就诊。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病史资料,并进行听力学检查和颞部CT检查。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样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先证者1表现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双眼蓝色虹膜及内眦外移,存在父源PAX3:c.667C>T(p.Arg223 Ter)无义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的变异评级指南,该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P4),先证者1确诊为WSⅠ型。先证者2表现为右耳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左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双眼蓝色虹膜及内耳发育畸形,存在SOX10:c.1018_1022del(p.Val340Serfs Ter60)移码杂合变异,先证者2的父母此位点为野生型,考虑为新发变异。根据ACMG的变异评级指南,SOX10:c.1018_1022del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P4+PM6),先证者2确诊为WSⅡ型。先证者3表现为右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左耳听力未见异常。存在SOX10:c.23delC(p.Ser8TrpfsTer5)移码杂合变异,变异来源未知。根据ACMG的变异评级指南,SOX10:c.23delC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P4),先证者3确诊为WSⅡ型。先证者4表现为左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右耳听力未见异常,存在母源性MITF:c.7G>T(p.Glu3 Ter)无义杂合变异。根据ACMG的变异评级指南,MITF:c.7G>T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P4),先证者4确诊为WSⅡ型。结论本研究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了4例WS型患者,能够为WS家系提供了分子病因学诊断和遗传咨询,进一步增强了临床医师对WS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ARDENBURG综合征 新发变异 PAX3基因 SOX10基因 MITF基因 家系
原文传递
儿童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39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韦紫倩 林晓滨 +10 位作者 李淑梅 蔡燕娜 邵咏贤 程静 梅慧芬 郑锐丹 梁翠丽 刘鸿圣 江华 江敏妍 刘丽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01-80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AL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9例确诊X-AL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男性患儿,其中儿童脑型27例,主要首发症状为智力减退、视力障碍和步态异常;单纯肾上腺型12例,10例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另... 目的探讨儿童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AL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9例确诊X-AL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男性患儿,其中儿童脑型27例,主要首发症状为智力减退、视力障碍和步态异常;单纯肾上腺型12例,10例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另2例无明显临床表现。39例患儿血浆C26:0水平均异常升高。外周血ABCD1基因检测发现3种未见报道的新发变异,分别为c.578C>G(p.Prp 193Arg)、c.1615A>C(p.Met 539Leu^(*))和c.2_5dupTGCC(p.Pro 2=fs^(*))。基因变异为碱基替换的患儿Loes评分更高,且碱基替换组与缺失/重复组的Loe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儿童脑型的预后较单纯肾上腺病型差。结论儿童X-ALD首发症状不典型,碱基变异类型可预测X-ALD病情进展,3种新发变异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ABCD1基因 新发变异 Loes评分
下载PDF
ATP6V1B2基因变异所致显性遗传性耳聋-甲发育不全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遗传学分析
18
作者 吴卫照 李鹏 +1 位作者 吴丹 肖贞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3年第11期2286-2290,共5页
目的 探讨1例ATP6V1B2基因变异所致显性遗传性耳聋-甲发育不全综合征(DDOD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23年4月于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以耳聋、指(趾)甲畸形6年、语言发育落后5年为主诉的DDOD综合征患儿... 目的 探讨1例ATP6V1B2基因变异所致显性遗传性耳聋-甲发育不全综合征(DDOD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23年4月于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以耳聋、指(趾)甲畸形6年、语言发育落后5年为主诉的DDOD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该患儿的临床数据资料,采用全医学外显子组测序(WES)对患儿及其父母行遗传学分析,并回顾国内外文献报道,归纳ATP6V1B2基因变异所致DDOD综合征病例的临床特点以及遗传学特征。结果 患儿,女,6岁龄,临床特点为耳聋、语言发育落后、指(趾)无指甲。全医学外显子测序结果提示其携带ATP6V1B2基因c.1516C>T无义变异,现国内尚未见本疾病的个案报道。连同7篇外文文献报道的11个家系,共检出ATP6V1B2基因变异2个,11个家系均为新发突变,有3例为显性遗传患者。结论 ATP6V1B2基因c.1516C>T(p.Arg506*)无义变异是本例患儿的致病原因。本研究丰富了ATP6V1B2变异引起的DDOD综合征临床特点。对于耳聋、指(趾)甲畸形、语言发育落后的患儿,需尽早完善基因检查明确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6V1B2基因 耳聋-甲发育不全综合征 新发变异 耳聋 全医学外显子测序
原文传递
Raynaud-Claes综合征患儿1例的CLCN4基因变异分析
19
作者 李林飞 罗淑颖 +6 位作者 梅世月 尚清 张万存 张小慢 刘磊 雷志 张耀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1280-1283,共4页
目的分析1例CLCN4基因变异所致Raynaud-Claes综合征(RCS)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情况,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8月因"语言与运动较同龄儿落后"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的1例RCS男性患儿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1例CLCN4基因变异所致Raynaud-Claes综合征(RCS)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情况,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8月因"语言与运动较同龄儿落后"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的1例RCS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临床资料,应用目标捕获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变异检测,并对候选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儿为4岁4个月男性,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言语障碍、特殊面容及行为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CLCN4基因存在c.1174C>T(p.Gln392Ter)半合子变异,其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提示为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该变异被评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_Supporting)。结论CLCN4基因c.1174C>T(p.Gln392Ter)新发变异可能是本研究患儿的遗传致病原因,该变异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RCS的致病基因变异谱,为该家系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naud-Claes综合征 CLCN4基因 新发变异
原文传递
青少年起病的伴基底节区和小脑萎缩的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1例的TUBB4A基因变异分析
20
作者 应子璇 程曦 +5 位作者 许晓泉 马志 陈政宇 陈文 秦朗 牛琦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探讨1例青少年起病的伴基底节区和小脑萎缩的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H-ABC)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18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例H-AB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抽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 目的探讨1例青少年起病的伴基底节区和小脑萎缩的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H-ABC)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18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例H-AB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抽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样,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患者进行检测,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者为31岁男性,表现为发育迟缓、认知下降及步态异常等。WES检测结果提示其TUBB4A基因存在c.286G>A杂合变异,Sanger测序结果显示患者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经SIFT在线软件分析,该变异位点编码的氨基酸具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该变异已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收录,人群携带频率低。经PyMOL软件构建3D结构显示,该变异对编码蛋白结构及功能可能产生有害的影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该变异被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2_Supporting)。结论TUBB4A基因c.286G>A(p.Gly96Arg)变异可能是H-ABC患者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进一步丰富了TUBB4A基因的变异谱,为患者的早期确诊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 基底节区和小脑萎缩 TUBB4A基因 新发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