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危险因素及相关miRNA的变化
1
作者 曾青燚 李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63-1768,共6页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为2%~23%^([1,2]),而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发生新发房颤的风险增加了60%~77%^([3])。相关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后合并心房颤动相较于窦性心律患者死亡率增加40%^([4]),对于高危人群行预防...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为2%~23%^([1,2]),而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发生新发房颤的风险增加了60%~77%^([3])。相关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后合并心房颤动相较于窦性心律患者死亡率增加40%^([4]),对于高危人群行预防性治疗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大临床价值。心房颤动的相关机制涉及心房细胞的电信号重塑;心房细胞的结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MIRNA 高龄 糖尿病
下载PDF
预后营养指数及CHA_(2)DS_(2)-VASc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屠俊杰 叶紫恒 +1 位作者 王伟 王审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2期31-35,53,共6页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院内发生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期间行PCI术的...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院内发生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期间行PCI术的STEMI患者290例,根据是否发生NOAF分为NOAF组和非NOAF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利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院内NOAF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HA2DS2-VASc评分联合PNI对STEMI患者NOAF的预测价值。结果38例(13.1%)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NOAF。单因素分析显示NOAF组年龄、血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B型尿钠肽、左心房内径(LAD)、CHA2DS2-VASc评分、Killip分级Ⅲ级及Ⅳ级、糖尿病所占比例、左回旋支狭窄所占比例均大于非NOAF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白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淋巴细胞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NI均低于非NO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Z/χ^(2)=8.004、-2.712、-4.023、-6.535、3.636、-5.937、-8.813、5.930、6.036、-7.083、-9.795、-2.130、-2.783、-4.653、-2.852、-2.274、-4.813、-4.684、-5.773、-6.344,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LAD、LVEF、CHA2DS2-VASc评分、左回旋支狭窄、PNI是STEMI患者经PCI术后院内NOAF的影响因素(OR=0.484、1.183、0.905、1.534、9.594、0.88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和PNI联合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院内NOAF的曲线下面积为0.867,均高于单一指标(ZCHA2DS2-VASc=2.581,ZPNI=2.252,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联合PNI对STEMI患者院内NOAF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用于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预测价值 预后营养指数 CHA2DS2-VASc评分
下载PDF
不同风险评分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风险的探索
3
作者 彭秋菊 杨蓓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评估和比较mC2HEST评分、HATCH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NOAF)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在云南大学... 目的评估和比较mC2HEST评分、HATCH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NOAF)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诊断为AMI并于发病24 h内行急诊PCI术且术前无心房颤动的患者。收集基线资料,计算患者mC2HEST评分、HATCH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出现NOAF分为NOAF组和非NOAF组,对两组间的资料进行差异性分析;比较各评分的NOAF发生率;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这些评分是否是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和比较这些评分预测NOAF的能力。结果共纳入508例AMI患者,有45例(8.9%)发生NOAF。NOAF组的mC2HEST评分、HATCH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更高(均为P<0.001);随着评分升高,NOAF的发生率大致呈上升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三个评分均是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NOAF的危险因素(OR=2.682、2.386和1.782,均为P<0.001)。ROC曲线提示,mC2HEST评分(AUC=0.853)和HATCH评分(AUC=0.842)对AMI患者急诊PCI术后NOAF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它们的预测效能优于CHA_(2)DS_(2)-VASc评分(AUC=0.773,P<0.05)。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mC2HEST评分、HATCH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与住院期间NOAF显著相关,对其有很好的预测价值,而mC2HEST评分、HATCH评分的预测效能优于CHA_(2)DS_(2)-VASc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2HEST评分 HATCH评分 CHA2DS2-VASc评分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残粒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价值
4
作者 李晴 郑朝霞 +2 位作者 罗静慧 李莉 牛福英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残粒胆固醇(remnant lipoprotein cholesterol,RLP-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廊坊市第四人民... 目的:探讨残粒胆固醇(remnant lipoprotein cholesterol,RLP-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住院的449例老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有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90例和非房颤组359例。收集2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判断各指标对新发房颤的预测效果。结果: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入院时心率、RLP-C、Hcy水平升高(P<0.05)。2组心功能Killip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心率、RLP-C、Hcy为新发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LP-C、Hcy及两者联合预测老年AMI患者新发房颤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61、0.720和0.845,RLP-C、Hcy联合预测的AUC均高于单一预测的AUC(Z=3.061、3.692,P<0.05)。结论:RLP-C、Hcy为老年AMI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升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心房颤动 急性心肌梗死 残粒胆固醇 同型半胱氨酸 老年 ROC曲线 预测
原文传递
超敏C反应蛋白/白蛋白、活化转录因子4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预测价值研究
5
作者 贾慧宇 刘昊鹏 +3 位作者 李凯 韩培天 李术伟 徐俊华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目的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蛋白(Alb)、活化转录因子4(ATF4)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98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98例为健康组。两组均采集外周血,... 目的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蛋白(Alb)、活化转录因子4(ATF4)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98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98例为健康组。两组均采集外周血,检测血清hs-CRP、Alb、ATF4水平,计算hs-CRP/Alb。观察组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分为新发心房颤动患者和无新发心房颤动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资料,根据最邻近匹配法对新发心房颤动患者和无新发心房颤动患者进行1:1匹配,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评分值。对纳入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s-CRP/Alb、ATF4对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hs-CRP/Alb、ATF4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心率、肌钙蛋白Ⅰ、左心房内径、hs-CRP/Alb、ATF4是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hs-CRP/Alb、ATF4联合预测新发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AUC)值高于单独评估的AUC值(P<0.05)。结论AMI患者hs-CRP/Alb、ATF4可应用于预测新发心房颤动,二者联合对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白蛋白 活化转录因子4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下载PDF
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与新发心房颤动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
6
作者 李鸿渐 王思月 王方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745-74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治疗的STEMI患者109例,其中术后心肌灌注良好者87例,心肌灌注不良者22例;术后新发房颤26例,未发房颤83例。分析术后心肌灌注良好和不良、术后新发房颤和未发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结果心肌灌注不良者合并糖尿病比例、再灌注时间、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分别为45.45%、(5.89±1.50)h、(651.19±98.28)pg/ml和(70.20±11.12)g/ml,明显高于心肌灌注良好者(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5.50±9.40)%,明显低于心肌灌注良好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合并糖尿病、再灌注时间、NT-proBNP水平和LVEF均是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新发房颤患者年龄、NT-proBNP、cTnI水平和术后心肌灌注不良比例分别为(68.72±8.02)岁、(634.43±90.21)pg/ml、(66.65±12.04)g/ml和57.69%,明显高于术后未发房颤者(P<0.05);而LVEF为(56.65±8.89)%,明显低于未发房颤者(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NT-proBNP水平和术后心肌灌注是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受到是否合并糖尿病、再灌注时间、NT-proBNP水平和LVEF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血流灌注 新发心房颤动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任文璞 祝岩 +3 位作者 吴松哲 张国鑫 张誉籍 宋婷婷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目的 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需要行OPCABG的6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 目的 探讨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需要行OPCABG的68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心脏相邻心跳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RMSSD)指标[生理范围值(27±12)ms]将患者分为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n=242,生理范围RMSDD<15 ms,生理范围值(12.71±1.85)ms]、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n=417,生理范围15~39 ms,生理范围值(23.07±6.04)ms]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n=28,生理范围RMSDD>39 ms,生理范围值(46.5±5.3)ms]。观察患者OPCABG围术期RMSSD变化,分析迷走神经功能改变和OPCABG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结果 所有687例患者在行OPCABG术后7 d的RMSSD指标为(20.41±9.31)ms,低于术前7 d的RMSSD指标(28.98±12.5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1.1%(51/242),明显低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的30.2%(126/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的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8.6%(8/28),低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高于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律为78.9%(191/242),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的69.8%(291/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患者术后出现窦性心律为71.4%(20/28),低于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高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减低组术后RMSSD指标为(12.73±1.86)ms,低于术前的(26.14±9.9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正常组术后RMSSD指标为(22.94±6.08)ms,低于术前的(30.21±13.5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组术后RMSSD指标为(46.5±5.31)ms,高于术前的(33.54±14.5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迷走神经功能变化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是非线性相关,OPCABG术后迷走神经功能正常时心房颤动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相邻心跳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 心脏迷走神经系统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8
作者 蔡东东 高新春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5期12-14,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3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出现新发房颤分为新发房颤组(60例)及非房颤组(333例)...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3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出现新发房颤分为新发房颤组(60例)及非房颤组(333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预后情况及心脏彩超结果,采取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新发房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入院心率、入院收缩压、肌酐峰值、脑钠肽、高血压、糖尿病、killip分级≥Ⅱ级占比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房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非房颤组,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二尖瓣反流面积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房颤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非房颤组,院内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发房颤患者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左房内径、心室率、二尖瓣反流面积及脑钠肽(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左房内径、心室率及二尖瓣反流,出现新发房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效果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多因素回归分析
下载PDF
NLR联合超声心动图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分析
9
作者 耿新荣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3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s/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超声心动图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是否新发...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s/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超声心动图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新发房颤组(n=36)和非新发房颤组(n=84)。检测两组NLR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D)],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LR联合超声心动图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诊断效能。结果:新发房颤组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比例及年龄、淋巴细胞计数、NLR、LVEDd、LAD水平高于非新发房颤组,LVEF水平低于非新发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心功能分级、NLR、LVEDd、LAD及LVEF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LR联合超声心动图指标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AUC为0.919,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7%、81.0%,均高于上述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NLR及超声心动图指标LVEDd、LAD、LVEF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联合检测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与长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宇星 李闯 +4 位作者 高元丰 王欣 王乐丰 杨新春 张大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41-747,共7页
目的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被认为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文中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长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83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 目的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被认为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文中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长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83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并根据急性梗死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房颤组(n=52)和非房颤组(n=431)。临床主要终点事件为长期心血管不良复合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和急性心衰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次要终点事件定义为30 d内心血管死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COX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新发房颤与心血管死亡及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相比于非房颤组,房颤组患者年龄更高[(62.2±12.6)岁vs(69.8±10.5)岁],总胆固醇[(4.6±1.1)mmol/L vs(4.0±0.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0.9)mmol/L vs(2.4±0.9)mmol/L]、射血分数更低[(59.2±11.3)vs(49.9±9.3)%],超敏C反应蛋白[5.2(2.2,11.0)mg/L vs 10.0(3.2,12.8)mg/L]、红细胞沉降率[7(4,15)mm/h vs 12(5.5,23.5)mm/h]、肌酐[75.8(64.5,88.0)μmol/L vs 96.5(69.3,143.1)μmol/L]、肌钙蛋白I[27.7(8.6,71.3)ng/mL vs 74.2(21.1,168.1)ng/mL]、SYNTAX积分以及GRACE积分均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新发房颤、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入院肌酐水平、空腹血糖以及冠状动脉SYNTAX评分均为30 d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COX回归分析中发现新发房颤与长期心血管死亡、急性心衰发作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复合不良终点有关(HR=3.709,P<0.05)。新发心房颤动可提高GRACE评分预测临床预后效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88 vs 0.767,P=0.08)。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急诊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与30 d心血管死亡以及长期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但新发房颤并不能增加GRACE评分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心房颤动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多支血管病变 长期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鹏飞 王楠楠 +2 位作者 张博阳 刘如晨 李田昌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6年第5期537-540,共4页
新发心房颤动常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病程中,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与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不良预后关系密切,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新发心房颤动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N端脑钠肽前体预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罗晓颖 许燕 +2 位作者 张建盛 吴立群 戚文航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3期303-307,共5页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与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3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入院患者入院时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与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3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入院患者入院时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1 d、3 d、7 d的血浆NT-proBNP水平,并持续监测患者入院7 d内有无房颤发作,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组(n=51)和无房颤组(n=185)。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NT-proBNP预测急性心梗患者新发房颤的临界值,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NT-proBNP水平对急性心梗后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急性心梗后的新发房颤率为21.6%。单因素分析发现,房颤组患者的年龄、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以及合并高血压、前壁心梗、左前降支和三支血管病变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无房颤组;房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无房颤组;房颤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无论在入院时,还是术后1 d、3 d和7 d均显著高于无房颤组(P<0.05)。ROC曲线显示,入院时NT-proBNP水平预测急性心梗患者新发房颤的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为0.60~0.90,P<0.01),最佳临界值为1403.6 ng/L。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1403.6 ng/L(OR=1.8,95%CI为1.3~2.4)、年龄>69岁(OR=1.6,95%CI为1.3~3.1)和左心房内径>43.8 mm(OR=1.3,95%CI为1.1~1.9)是首次心梗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检测在早期预测急性心梗后新发房颤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端脑钠肽前体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博 王生伟 +4 位作者 李继勇 于建波 任长伟 郭鸿昌 来永强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些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至2019年我科行CABG术且合并糖尿病的... 目的: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些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至2019年我科行CABG术且合并糖尿病的高龄(>70岁)患者68例,将术后持续超过5min或需要抗心律失常或心电复律治疗的心房颤动定义为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结果:在接受CABG术且合并糖尿病的高龄患者中以男性患者居多,为51例75%,平均年龄为(76.2±3.4岁),具有吸烟史的患者为29(42.6%)例,6(8.8%)例患者在手术前进行过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为23例(33.8%)。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经过性别、年龄、BMI校正后发现,只有LAD(OR=3.04,95%CI:1.12~5.84,P=0.04)、心功能分级(OR=1.13,95%CI:1.03~1.24,P=0.01)和吸烟史(OR=1.13,95%CI:1.03~1.24,P=0.01)与这部分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呈独立相关。此外,我们对左心房直径预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截断值进行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0.58~0.89;此外,当LAD为42mm时是这部分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危险因素。结论:在进行CABG术的高龄且合并糖尿病患者中,LAD、术前心功能和吸烟史是这部分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高龄 糖尿病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下载PDF
STEMI急诊PCI术后伴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武智晓 王璐 +1 位作者 李杰 赵英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0期1719-172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伴新发心房颤动(NOAF)相关危险因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34例PCI术后STEMI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继发NOAF 19例,未继发NOA...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伴新发心房颤动(NOAF)相关危险因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34例PCI术后STEMI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继发NOAF 19例,未继发NOAF 21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住院情况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急诊PCI术后伴NOAF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34例病人中继发NOAF 19例,发生率为8.12%。继发NOAF组年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无复流比例及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明显高于未继发NOAF组(P<0.05),男性比例、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3级比例均明显低于未继发NOAF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未继发NOAF组(P<0.05),院内死亡率和院内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继发NOAF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无复流、NT-proBNP水平及CRP水平是STEMI急诊PCI术后伴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TEMI急诊PCI术后病人中高龄、高CRP水平、高NT-proBNP水平及无复流人群继发NOAF风险更高,且继发NOAF病人临床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临床预后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戴江 王生伟 +3 位作者 朱恩军 李进华 刘岳 来永强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46-151,共6页
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影响因素较多,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SA)在该部分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OSA是否与这部分患者POAF相关。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了2019年至2020年我... 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的影响因素较多,阻塞睡眠呼吸暂停(OSA)在该部分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OSA是否与这部分患者POAF相关。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了2019年至2020年我科行OPCABG术患者7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睡眠呼吸监测,且将术后持续超过5min或需要抗心律失常或心电复律治疗的心房颤动的患者。结果:接受OPCABG术者以男性居多,为52(72.2%)例。其中,共有46(63.9%)例患者诊断为OSA,其中包括24(33.3%)例轻度、22例(30.5%)中重度患者。而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POAF的发生率明显较高(14.3%vs.37.5%vs.45.5%, P=0.02);在不同组别中,发生POAF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也明显较高,轻度组[(8.8±2.3) vs.(11.3±1.8), P=0.009];中重度组[(21.4±7.3) vs.(35.2±8.7),P=0.001]。此外,合并存在OSA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介入治疗史等发生比例均较高。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经性别、年龄、BMI校正后发现,只有LAD(OR=5.4,95%CI:1.0~28.5,P=0.04)、心功能分级(OR=1.78,95%CI:1.02~2.46,P=0.05)和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这部分患者POAF的发生呈相关。结论:LAD、心功能分级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是行OPCABG术后POAF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栾晓娜 秦继秀 冯娇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752-755,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危险因素及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收治的180例AMI患者,按有无NOAF分组:有NOAF为观察组(n=86),无NOAF为对照组(n=94),观察组根据治疗...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危险因素及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收治的180例AMI患者,按有无NOAF分组:有NOAF为观察组(n=86),无NOAF为对照组(n=94),观察组根据治疗方案又分为干预组(n=43)和常规组(n=43),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NOAF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心理干预对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吸烟、Killip分级>1级、二尖瓣反流、服用β受体阻滞剂、脑钠肽(BNP)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龄、合并糖尿病、吸烟、Killip分级>1级、二尖瓣反流则是AMI患者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服用β受体阻滞剂属于保护因素(P<0.05).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干预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结论 高龄、合并糖尿病、吸烟、Killip分级>1级、二尖瓣反流均是AMI患者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采取心理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焦虑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 KILLIP分级 心理干预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智文 王山岭 +5 位作者 刘静静 吴金涛 王婷 赵丹清 范宪伟 杨海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458例AMI患者,按照是否发生NOAF分为NOAF组48例和窦性心律(SR)组410例。分析两组...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458例AMI患者,按照是否发生NOAF分为NOAF组48例和窦性心律(SR)组41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治疗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AMI患者发生NOAF的相关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预测AMI患者发生NOAF的价值。结果与SR组相比,NOAF组的患者年龄更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高血压患者更多,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和左心房内径较高,淋巴细胞计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右冠状动脉闭塞者较多(均为P<0.05);而在性别、吸烟、饮酒、体质指数、急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血脂异常、住院时间、其他冠状动脉闭塞和治疗方法上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降低、NLR升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AMI患者发生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NLR预测AMI患者发生NOAF的曲线下面积为0.717(95%CI:0.673~0.758,P<0.001),灵敏度68.8%,特异度67.8%。结论本研究提示在AMI患者中,NLR水平与NOAF独立相关,高水平的NLR对预测AMI患者发生NOAF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炎症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新发心房颤动风险的预测模型建立和验证 被引量:6
18
作者 阿依努尔·麦合木提 程慧 李国庆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737-742,共6页
目的:建立与验证可识别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风险的预测模型,提早识别心房颤动发生高危人群。方法:回顾性配对研究,选取于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患有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86例患者,同时按照... 目的:建立与验证可识别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风险的预测模型,提早识别心房颤动发生高危人群。方法:回顾性配对研究,选取于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患有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86例患者,同时按照年龄、性别、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近的原则进行1:1配对,选取不患有心房颤动的冠心病患者86例,并将两组数据作为建模集;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间患有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24例,不合并心房颤动的冠心病患者26例,作为验证集,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风险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建立简化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R、AST、K、LVEDD、LVP为冠心病发生心房颤动危险因素,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建模集中ACU值为0.876(95%CI:0.814~0.938),验证集中ACU值为0.825(95%CI:0.703~0.948)。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提示该模型有良好的校准度,通过DCA曲线检测该模型临床有效性,当建模集与验证集阈概率分别在12%~100%及10%~72%范围内时,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有效性。结论: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净收益率较好,可用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风险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新发心房颤动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预测模型 C-反应蛋白/白蛋白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机制及风险预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骆家晨 戴黎明 魏毅东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6年第4期298-302,共5页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是心肌梗死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为5%~23%。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NOAF能显著提高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长期死亡率。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NOAF的发病...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是心肌梗死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为5%~23%。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NOAF能显著提高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长期死亡率。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NOAF的发病机制及风险预测方法的文献进行综述。目前针对这类心律失常的治疗仍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而这对NOAF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掌握尽早识别这类心律失常高危患者的方法成为预防工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发病机制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季舒亚 章凤 +1 位作者 程龙 王海容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4期510-515,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急性期是否发作房颤分为房颤组(n=2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急性期是否发作房颤分为房颤组(n=25)和非房颤组(n=168),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随访终点为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血运重建,因心肌缺血症状再次住院,缺血性脑卒中及心力衰竭。结果房颤组患者较非房颤组年龄更大(P<0.001)、男性及吸烟比例更高(P=0.018,P=0.006),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脑利钠肽前体水平更高(P=0.006,P<0.001,P<0.001),发病至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时间更长(P=0.035),而使用替罗非班药物比例、Killip分级水平更低(P=0.022,P=0.01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房颤组较非房颤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时间更短(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房颤与患者发生心血不良事件相关(P=0.01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房颤是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新发心房颤动 心血管不良事件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