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8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新媒体时代基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高校思政教育新发展与新路径
1
作者 王鹏 王昆 +1 位作者 朱志梅 朱晓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年第2期037-040,共4页
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接受度极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然而,目前很多高校依然是采用旧有的教育方法,教和学之间依然是缺乏良好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脱离实际生活,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已... 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接受度极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然而,目前很多高校依然是采用旧有的教育方法,教和学之间依然是缺乏良好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脱离实际生活,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网络信息时代,满足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对他们做出正确的引导。新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据此给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新媒介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文学史与新媒介文艺
2
作者 南帆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0,共3页
“文学史与新媒介文艺”这个题目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文学史,二是新媒介文艺。提到文学史,往往涉及历史化策略。文学史的叙述效果是形成历史化。一部作品进入文学史,即获得历史化,亦即载入史册,意味着长存不朽,以经典形式示范后来者。
关键词 叙述效果 新媒介 文艺 文学史 历史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形态及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建构
3
作者 单小曦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代中国文论发展的基本面貌、实绩和特点。但这些话语形态基本是以书写一印刷文艺现象为研究对象的。1990年代以来,中国新媒介文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新媒介前卫艺术、超文本文艺、网络文艺、自媒体文艺短视频、人工智能文艺等方面具体展现出了发展实绩。对这种新兴文艺现象,当代中国各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难以给出充分解释。面向现实和未来,当代中国文论需要发展建设以新媒介文艺现象为研究旨归的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论 话语形态 新媒介文论话语
下载PDF
新媒介场景下在地性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4
作者 王坤 张艳肖 《采写编》 2025年第2期37-38,共2页
在新媒介场景下,在地性新闻的传播生态正在经历着剧烈的震荡和重构。地方媒体可以通过掌控地方话语权、建构共情传播、链接受众黏性等路径寻求在地性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 新媒介场景 在地性 路径
下载PDF
国家话语新媒介生产与传播的影响因素、问题成因及解决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樊小玲 刘永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6,共13页
媒介技术的发展制约和塑造着国家话语的传播模态及话语互动方式。新媒介为国家话语的国内外传播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性,但由此产生的“众声喧哗”语境与“蒲公英效应”也使国家话语的生产和传播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国家话语生产与传播的... 媒介技术的发展制约和塑造着国家话语的传播模态及话语互动方式。新媒介为国家话语的国内外传播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性,但由此产生的“众声喧哗”语境与“蒲公英效应”也使国家话语的生产和传播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国家话语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言说主体对话语事件的整合能力、对话语框架的建构能力、与言说对象的话语交互能力以及文本与语境的适配度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由此针对不同的话语事件建构适切的话语框架,重视话语主体的层次类型及话语交互的主体间性,以“再语境化”策略增强国家话语传播的语用效果,是提升国家话语新媒介传播效果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话语 新媒介 传播 影响因素 提升路径
下载PDF
从新媒介传播形态看意识形态传播的时代新境遇
6
作者 吴靖 帅奕帆 杜楠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6-82,共7页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传播全球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应从新媒介传播形态的视角,从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传播语境、新媒介传播形态的基本内核与底层逻辑、市民社会的文化精神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所面...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传播全球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应从新媒介传播形态的视角,从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传播语境、新媒介传播形态的基本内核与底层逻辑、市民社会的文化精神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双重挑战三个维度,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的时代新机遇,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新媒介传播形态 全媒体 时代境遇
下载PDF
新媒介生态下影评类节目的内容构建与发展进路
7
作者 胡子豪 张晓丽 《全媒体探索》 2025年第3期83-85,共3页
中国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影评类节目作为电影艺术的独特呈现,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舆论引导的作用。针对媒介生态环境呈现出的新特点,以CCTV6《今日影评》为代表的影评类节目在立足专业主义生产内容的同时,在传播主体和平台等方... 中国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影评类节目作为电影艺术的独特呈现,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舆论引导的作用。针对媒介生态环境呈现出的新特点,以CCTV6《今日影评》为代表的影评类节目在立足专业主义生产内容的同时,在传播主体和平台等方面也根据新媒介生态的传播特点进行了调整和规划。在坚守专业主义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革新,成为当代影评类节目努力探索的发展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生态 影评 专业生产 文化认同 互动
原文传递
新媒介赋权视域下女性社群实践的三重解读——以女性励志社群“趁早”为例
8
作者 孟繁静 张洁 张丽 《宜春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27-32,共6页
在当下的新媒介环境中,女性社群在新媒介的使用中占据了优先地位,她们在新媒介技术介入下产生的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为我们探究中国本土化的赋权行为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样本资料。以女性励志社群——“趁早”为例,分别从技术赋权、话语赋... 在当下的新媒介环境中,女性社群在新媒介的使用中占据了优先地位,她们在新媒介技术介入下产生的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为我们探究中国本土化的赋权行为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样本资料。以女性励志社群——“趁早”为例,分别从技术赋权、话语赋权、市场赋权三个层面对我国当下女性社群的新媒介赋权实践作出解读。文章指出,互联网技术创新是女性社群实现新媒介赋权的根本和前提;而话语是女性权力再分配的重要表征,也是赋权实现的主要路径;市场赋权则是互联网生态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关系赋权,是“互联网+女性”双重嵌入背景下的应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赋权 女性社群 技术 话语 市场
下载PDF
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
9
作者 王敏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5年第1期176-179,共4页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提升学生信息甄别、分析与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兼具语言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将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中,不仅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提升学生信息甄别、分析与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兼具语言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将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中,不仅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契合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介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探讨其融入语文教学的原则与实践路径,提出从听、说、读、写等环节出发,通过真实情境创设、阅读教学融合、写作与口语交际拓展等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与语文素养,为实现基础教育的综合育人目标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素养 小学语文 教育融合 信息甄别 综合能力
下载PDF
文学的多元想象与共同体景观——论《活着》的新媒介传播
10
作者 曾佳琪 《东南传播》 2025年第4期138-142,共5页
在新媒介的冲击下,文学的时空观念、关系模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无论是文学传播还是文学创作都已经无法逃离新媒介所营造的“想象空间”的包围。从新媒介与文学、作家以及“想象的共同体”三者的关系进行考察,新媒介的出... 在新媒介的冲击下,文学的时空观念、关系模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无论是文学传播还是文学创作都已经无法逃离新媒介所营造的“想象空间”的包围。从新媒介与文学、作家以及“想象的共同体”三者的关系进行考察,新媒介的出现不仅使得人类社会重回“地球村”,使“作家想象”在作者与读者关系的转变中得到了重构,同时,还对“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呈现出全新的共同体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想象的共同体 新媒介 地球村
下载PDF
媒介融合时代媒体与受众关系的转变及新媒介发展探析
11
作者 李鑫 《传播力研究》 2025年第6期31-33,共3页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壁垒。基于此,本文深入探析媒介融合时代媒体与受众关系的转变及新媒介发展。对比电视与新媒体受众特性,发现受众在接收模式、行动模式和交互方式上均有重大转变,如实现身份...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壁垒。基于此,本文深入探析媒介融合时代媒体与受众关系的转变及新媒介发展。对比电视与新媒体受众特性,发现受众在接收模式、行动模式和交互方式上均有重大转变,如实现身份认同跨界融合、跨媒介无缝衔接及接触习惯动态平衡。新媒体在媒介融合中展现广阔前景,新媒介技术优势显著,技术与用户需求共同驱动生态圈构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并精准解读受众心理行为,推动媒体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受众关系转变 新媒介发展 互动创
下载PDF
新媒介技术下的知识共享与大众精神文化素养的增进策略
12
作者 屈冠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031-034,共4页
文章深入探讨了在新媒介技术下如何实现知识的共享,以及这种方法将如何助力提高公众的文化精神认识。首要的步骤是对知识传播的多样性和便利性、知识采集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以及知识资源的透明度和共享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文章深入探... 文章深入探讨了在新媒介技术下如何实现知识的共享,以及这种方法将如何助力提高公众的文化精神认识。首要的步骤是对知识传播的多样性和便利性、知识采集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以及知识资源的透明度和共享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文章深入探讨了知识共享在拓展我们的知识视角、加强文化的交往与交融以及强化价值导向方面的核心影响。文章还涉及到了信息泛滥、网络中的假消息以及不良信息的问题等各种挑战。结尾处,我们建议加强内容的构建、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优化,以推动知识的共享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持续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技术 知识共享 精神文化素养
下载PDF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3
作者 邹志华 《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5年第2期79-80,共2页
新媒介素养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公众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正在实现与新媒介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为培养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提供了教育契机。教师应当把握契机,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三方面入手,... 新媒介素养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公众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正在实现与新媒介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为培养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提供了教育契机。教师应当把握契机,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三方面入手,运用恰当的策略将新媒介素养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文章基于作者的教学经验,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探究式教学,发展媒介批判能力”“探究式教学,发展媒介批判能力”“以新媒介资源,增强媒介参与能力”三项渗透策略,希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新媒介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新媒介素养教育 渗透策略
下载PDF
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及其阐释路径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亚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CSSCI 2024年第1期95-106,共12页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学术界基于社会状况、媒介特征和文本内容等阐释途径,建构了现代性、后现代和数字现代主义三种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现代性文化逻辑是由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但网络文学中明显可见其阅读的后...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学术界基于社会状况、媒介特征和文本内容等阐释途径,建构了现代性、后现代和数字现代主义三种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现代性文化逻辑是由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但网络文学中明显可见其阅读的后现代性;网络媒介带来了读写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却遭受到现代性立场的批判;数字现代主义将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学区隔,主张文本内容及其主题的新现代性,陷入媒介文艺学的内在矛盾中;它们存在着文学内容和主题的困境、媒介作为中介的片面性以及语言文本的过分重视等不足。要把握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必须回到后现代的原初含义,认清其是建立在可操作、多元呈现和融合生成的界面上,且在读者、阅读文本和审美效果等方面具有“虚拟后现代”特性。新媒介文学阅读体现出阅读文化的范式转型和阐释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文学 界面阅读 文化逻辑 阐释路径
下载PDF
新媒介素养视域下大学生在线学习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蓝燕玲 刘司航 《传媒》 CSSCI 2024年第3期81-83,共3页
在线学习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享有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与平台,但相关媒介素养上的缺失却让大量的“网课”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本文以新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为依据,建构在线学习能力的具体内涵与测量指标,以此考察大学生在“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享有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与平台,但相关媒介素养上的缺失却让大量的“网课”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本文以新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为依据,建构在线学习能力的具体内涵与测量指标,以此考察大学生在“在线学习”这一特殊“数字化生存”活动场景中的实际状态、所遇具体问题,探索以新媒介素养培育来有效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能力的对策,从而找到促进“互联网+教育资源”效果最大化实现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学习 大学生 新媒介素养
下载PDF
新媒介、新幻想与新现实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苗苗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4期47-54,I0002,共9页
现实主义是一个随历史变迁而不断调整的概念,其在新媒介文艺中展现出诸多新质,网络文学为探讨新媒介现实主义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互联网上出现过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存在将印刷文学理念生硬搬上网的移植现实主义作品,为获得政策扶植或... 现实主义是一个随历史变迁而不断调整的概念,其在新媒介文艺中展现出诸多新质,网络文学为探讨新媒介现实主义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互联网上出现过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存在将印刷文学理念生硬搬上网的移植现实主义作品,为获得政策扶植或奖项等进行题材定制的功利现实主义作品。当前网络文学中,即便是描写现实生活也多借幻想手段,这并非现实主义已经过时,而是传奇和幻想在网络上具备更强的媒介适应性。其实,网络文学并未偏离现实。跨界融合的新类型、差异运用的新手段、即时反馈的新经验,反映了网络时代更深层的现实。幻想和现实的斗争与融合,促使网络文学在曲径中探索表达的通途,新媒介文艺领域频繁涌现的内在矛盾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持续变革和不断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 网络文学 现实主义 新媒介现实主义
下载PDF
新媒介语境下的青年编剧: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青年编剧圆桌访谈
17
作者 陈旭光 张明浩 +6 位作者 徐洲赤 南镇 于法润 戴琪 满胜宠 卞芸璐 卢玥(整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28,共8页
新媒介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编剧面临诸多生存挑战与机遇。青年编剧作为长期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的群体,需要对该群体进行关注与研究。为此,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第68期暨青年编剧“在北大发言”文艺沙龙之“新媒介语境... 新媒介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编剧面临诸多生存挑战与机遇。青年编剧作为长期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的群体,需要对该群体进行关注与研究。为此,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第68期暨青年编剧“在北大发言”文艺沙龙之“新媒介语境下青年编剧的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均斋报告厅成功举办。“原创故事创作路径”与共情式“相通性”故事思维,是青年编剧创作的两种重要路径。编导合一的转型生存与剧本工业化实践,是青年编剧重要的产业生存之道。新媒介冲击下,编剧面临受众审美接受变迁、受众故事偏好改变的困境,但同时新媒介又为青年编剧提供了媒介资源库与创意支撑。如何平衡新媒介、人工智能背后的理性、共性与创作背后的感性和个性,是新媒介语境下未来青年编剧需着重探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编剧 新媒介语境 圆桌论坛
下载PDF
自创生:媒介及新媒介文艺意义生成
18
作者 单小曦 刘千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138,160,F0003,共15页
“自创生”是用以描述系统自我生成性质的重要概念,“自创生系统”是能够自主生产、递归进化的系统。自创生理论以生成论为哲学基础,在去“本体”化的过程中建构了独特的“自体论”。按照自创生理论,媒介是典型的自创生系统。进入现代社... “自创生”是用以描述系统自我生成性质的重要概念,“自创生系统”是能够自主生产、递归进化的系统。自创生理论以生成论为哲学基础,在去“本体”化的过程中建构了独特的“自体论”。按照自创生理论,媒介是典型的自创生系统。进入现代社会,媒介系统将物质性与技术性转化为自身的生产力,展现出更为强劲的自主性,并在进阶演化和更新迭代的螺旋式生成运动中表现出递归性以及人、物、媒介之间新的缔合关系。数字新媒介系统的自创生进入了“数智化”阶段,形成了以计算法则为主导的信息生产方式,也带来了新世界即赛博空间的涌现。新媒介的数智化自创生,建构了新媒介文艺意义生成的自创生性质。从自创生视角看,新媒介文艺实践不过是数字化的人类行动者与媒介性行动者在互动耦合过程中,联合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开展的自创生性文艺意义生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媒介性与文艺性交叠衍生,数字文艺性也由此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创生 耦合关系 新媒介文艺 数字文艺性
下载PDF
南京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19
作者 王鹏 邢闻 +2 位作者 李娜 朱志梅 朱晓兰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年第10期0070-0073,共4页
网络新媒介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学生们,他们是对新媒介接触较多的群体之一,也是走在社会科学文化潮流前面的群体,大学生们对新媒介的认知和理解,对新媒介的使用,对社会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要用好新媒介... 网络新媒介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学生们,他们是对新媒介接触较多的群体之一,也是走在社会科学文化潮流前面的群体,大学生们对新媒介的认知和理解,对新媒介的使用,对社会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要用好新媒介却需要具备一定的新媒介素养,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专家学者提议要将新媒介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了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尤其是面对新媒介发展,对于改善和提高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不同地域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差异微观视角对提升南京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路径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南京和深圳高校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状况。研究表明,两地大学生从新媒介认知状况、新媒介依赖及使用与满足、新媒介社会责任理解等方面体现出的整体新媒介素养较高,在对新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解上,深圳高校大学生要强于南京高校大学生。文章据此给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素养 使用与满足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