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安江流域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朱占云 张露萱 +3 位作者 李福刚 张珏 张玮玮 李强 《干旱气象》 2024年第2期157-165,共9页
新安江流域是传统丰水区,对该区域进行干旱演变规律以及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特征及其响应关系的研究,对于流域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新安江流域近63 a的降水和径流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新安江流域是传统丰水区,对该区域进行干旱演变规律以及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特征及其响应关系的研究,对于流域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新安江流域近63 a的降水和径流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tandardized Runoff Index,SRI),研究不同时间尺度的新安江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演变规律,并分析流域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时滞效应。结果表明:(1)1960—2022年新安江流域的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及21世纪初,2010年至今新安江整体处于水资源丰盈状态,其余时段则干旱与湿润交替发生。(2)近63 a的数据显示,新安江流域总体呈现变湿趋势,干旱事件有所减少。其中冬季和夏季变湿最为明显,且水文角度变湿趋势比气象角度更为明显。(3)新安江流域的水文干旱与气象干旱显著相关,通常在气象干旱发生后1~3个月出现。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在汛期的相关性和响应速度均高于非汛期。因此,应更加关注汛期的流域干旱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标准化径流指数 M-K检验 干旱响应
下载PDF
基于SRP模型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2
作者 王熙 李建松 +2 位作者 刘权毅 张建新 唐心悦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开展生态脆弱性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对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反映流域生态环境的13个指标,构建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SRP),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打分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在500 m×500 m的... 开展生态脆弱性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对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反映流域生态环境的13个指标,构建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SRP),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打分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在500 m×500 m的栅格尺度下叠加生态红线的划定,对新安江流域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可为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新安江流域整体生态状况良好,极度脆弱区略高于1%,且与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耦合性较好,呈现由中部核心区向周围逐渐衰减的态势;(2)5年间流域生态敏感性向好发展,生态恢复力略有下降,生态压力度维持在稳定态势,整体生态脆弱性结构稳定,脆弱性强度值虽下降了0.12,但86.6%区域的脆弱性等级未发生变化;(3)县域尺度上,脆弱性变化出现“马太效应”,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屯溪区、徽州区和黟县生态脆弱性上升,而生态环境较好的祁门县、休宁县和黄山区生态脆弱性下降;(4)流域生态红线保护区受人类影响较小,基本无极度脆弱区,但仍需加大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区的维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P模型 生态脆弱性 层次分析法 生态修复 新安江流域
下载PDF
最优尺度下新安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於冉 魏靖阳 储昭君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2-123,共12页
新安江流域作为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政策试点,其政策实施对于地区城市整体生态治理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分析新安江流域城市政策实施前、中、后期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可为该地区及同类区域生态治理及风险防范提供科学支撑... 新安江流域作为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政策试点,其政策实施对于地区城市整体生态治理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分析新安江流域城市政策实施前、中、后期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可为该地区及同类区域生态治理及风险防范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寻求评价景观生态风险的最优尺度,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并借助地理探测器计算空间因子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研究区最优研究尺度为粒度70 m、幅度11 km;2000—2020年,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显著降低,较高以上风险区面积大幅缩减,生态风险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程度不断减弱,高值聚集区逐渐减少;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强度与坡度对景观生态风险驱动效应最强,各因子交互探测时可显著提高解释能力。研究区各市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差异显著,需加强对草地、水域景观整体性的维护,进一步加强新安江流域城市生态稳定性,同时应考虑地区用地结构及风险状况,针对性采取风险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效应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新安江流域城市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的新安江流域水质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田福金 马青山 +1 位作者 张明 唐志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5-505,共11页
【研究目的】新安江流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科学评价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识别重点污染区域和主要污染因子,可为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以新安江流域88个监... 【研究目的】新安江流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科学评价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识别重点污染区域和主要污染因子,可为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以新安江流域88个监测点水质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再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及各个监测点的水质综合指数,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绘制了水质综合指数图。【研究结果】88个监测点的水质综合指数范围为0.02~1.313,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以Ⅲ类水为主,且浙江段水质好于安徽段。重点污染区域分布在休宁—歙县—徽州区一带,形成了潜口镇、岩寺镇—三村镇两个污染中心。TN、TP和NH3-N为流域主要污染指标,其中TN为全局型污染物,TP和NH3-N为区域型污染物。【结论】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结合的水质评价模型避免了评价指标的重复性以及权重赋值的主观性,能够有效评估复杂的水环境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熵权法 污染因子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新安江流域 安徽省 浙江省
下载PDF
基于空间DID模型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减污效果评估
5
作者 马兆良 王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7-45,79,共10页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实施十年,准确评估政策的减污效果,对进一步完善、推广生态补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以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6—2021年皖、浙两省中1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新安江流域...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实施十年,准确评估政策的减污效果,对进一步完善、推广生态补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以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6—2021年皖、浙两省中1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对城市污染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不仅显著降低了区域的污染排放,对于相邻区域的治污减排也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生态补偿通过加大环境治理投资力度及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了区域污染排放。以上研究结论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经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污染排放 空间DID模型 新安江流域
下载PDF
新安江流域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自岩石建造类型的约束 被引量:1
6
作者 唐志敏 张晓东 +9 位作者 张明 周墨 田福金 王尚晓 马青山 王冲 张洁 牛晓楠 宗乐丽 黄丁伶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2期172-185,共14页
成土母岩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物质基础,其岩石建造类型为土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提供重要约束。针对新安江流域各类岩石建造发育的土壤,以小流域为调查单元开展了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系统开展了不同地质背景下不同层位的土壤及相应母岩的对... 成土母岩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物质基础,其岩石建造类型为土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提供重要约束。针对新安江流域各类岩石建造发育的土壤,以小流域为调查单元开展了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系统开展了不同地质背景下不同层位的土壤及相应母岩的对比研究,获取了该流域主要岩石建造土壤层、成土母质层以及成土母岩等介质中的主量元素、养分元素、重金属元素及其他有益元素的分布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各类元素在同一土壤-成土母质-成土母岩体系中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一致性,除部分主量元素及pH值在不同岩石建造发育的土壤中存在较小差异外,大部分元素在新安江流域土壤中的组成及分布显著受其成土母岩的岩石建造类型控制。其中,黑色岩系及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壤与全区背景差异最大,显著富集Cd、Cu、Se、Mo等亲硫元素,存在一定的环境质量风险;红层发育的土壤普遍缺乏N、P、有机质等养分元素,火山岩与侵入岩发育的土壤普遍富K元素,碎屑岩与变质岩发育的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全流域背景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岩石建造 元素 地球化学 新安江流域
下载PDF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研究
7
作者 蔡磊 苏晶文 +4 位作者 李状 史洪峰 王睿 杨洋 丁勇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262-272,共11页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复杂,水与含水介质间发生的各种溶解、沉淀、吸附等水-岩相互作用在地下水复杂成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文章采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Gibbs模型、硅酸平衡、主要离子比例系...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复杂,水与含水介质间发生的各种溶解、沉淀、吸附等水-岩相互作用在地下水复杂成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文章采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Gibbs模型、硅酸平衡、主要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分析了水化学组分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以Ca^(2+)、Na^(+)为主,阴离子以HCO_(3)^(-)为主,还存在少量Cl^(-)、SO_(4)^(2-),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HCO_(3)-Na·Ca型、HCO_(3)-Ca·Mg型;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来自碳酸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其次来源于蒸发岩的风化溶解。地下水的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共同影响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岩作用 岩石风化作用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新安江流域
下载PDF
新安江流域2000-2021年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王尚晓 牛晓楠 +3 位作者 张洁 张明 宗乐丽 黄丁伶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273-281,共9页
新安江流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对该流域的植被覆盖情况进行监测并掌握其动态变化特征,对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新安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2000—2021年MOD13Q1数据,针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 新安江流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对该流域的植被覆盖情况进行监测并掌握其动态变化特征,对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新安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2000—2021年MOD13Q1数据,针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的持续性,使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等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了NDVI的变化趋势与岩性建造、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十多年以来,新安江流域的年平均NDVI为0.5~0.9,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每年7—9月,最小值出现在每年1—3月,呈现“山地高,丘陵和平原较低”的分布特征。NDVI变化类型以改善型为主,改善型区域面积占比>70%,且以持续改善型为主,其中轻微改善型和明显改善型面积占比达85.71%。第四系和白垩纪红层分布区,NDVI严重退化和轻微退化占比较高,NDVI退化情况较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草地和耕地。该研究结果可反映新安江流域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该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时空变化 NDVI 趋势分析 植被覆盖
下载PDF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多元实践路径及其对跨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朱良瑞 祁程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23年第1期42-45,共4页
为了探索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改善道路,打破生态文明建设区划壁垒,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改善了沿岸自然生态环境,鉴于皖浙两省不同的地理、经济背景,现阶段生态补偿机制... 为了探索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改善道路,打破生态文明建设区划壁垒,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改善了沿岸自然生态环境,鉴于皖浙两省不同的地理、经济背景,现阶段生态补偿机制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完善。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应从实际出发,健全补偿机制,丰富补助方式,加快整治进程,增强法治保障,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未来跨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更要团结各方力量,从多维度、各方面共建秀美山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跨省 综合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 补偿机制
下载PDF
新安江流域(安徽段)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10
作者 蔡磊 苏晶文 +3 位作者 史洪峰 王睿 杨洋 丁勇 《地下水》 2023年第1期23-27,共5页
为研究新安江流域(安徽段)地下水水化学及水质特征,对研究区不同含水岩组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按舒卡列夫分类法对地下水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HCO_(3)^(-)Na·Ca、HCO_(3)^(-)Ca·Mg型为主... 为研究新安江流域(安徽段)地下水水化学及水质特征,对研究区不同含水岩组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按舒卡列夫分类法对地下水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HCO_(3)^(-)Na·Ca、HCO_(3)^(-)Ca·Mg型为主;通过单指标和综合指标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流域内地下水综合质量总体较好,以Ⅱ、Ⅲ类水为主,影响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因素为铝(Al)、锰(Mn)、镉(Cd)、氨氮、镍(Ni)、氟(F)等,根据超标点位所在的含水岩组特征,可以发现锰(Mn)含量超标地下水多分布于红层地区,镉(Cd)、镍(Ni)等含量超标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荷塘组炭质板岩地层中,氟(F)超标呈点状分布,与其北部萤石矿开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质评价
下载PDF
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11
作者 常文婷 叶敏 +2 位作者 盛海燕 单亮 杨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6期54-56,共3页
新安江作为皖浙两省人民共同的母亲河,承担着饮用水源供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战略地位举足轻重。2012年以来,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部分水体水质不稳定、局部水体藻类水华风险较高等问题... 新安江作为皖浙两省人民共同的母亲河,承担着饮用水源供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战略地位举足轻重。2012年以来,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部分水体水质不稳定、局部水体藻类水华风险较高等问题。剖析当前新安江流域水生态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共保规划实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从严防范水风险、加强流域共保联治等措施,着力解决流域突出的水生态环境问题,确保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协同发展稳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水生态保护 形势 对策
下载PDF
新安江流域安徽段NDVI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2
作者 束志文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7期155-157,共3页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起始于2012年。在十年的时间里,皖浙两省为此做出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探究新安江补偿机制实施以来上游流域的生态变化情况,本文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单一指标,基于2011年、2016年和2020年的MOD13Q1数...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起始于2012年。在十年的时间里,皖浙两省为此做出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探究新安江补偿机制实施以来上游流域的生态变化情况,本文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单一指标,基于2011年、2016年和2020年的MOD13Q1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法分析补偿机制实施之前、实施中以及实施末三个期次的新安江流域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安江流域3个时间断面的NDVI均值分布在0.78~0.81,第一轮补偿机制实施后NDVI轻微上升,之后保持稳定;NDVI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中部低、周边高,NDVI低值区域与城镇的分布相吻合,补偿机制实施后,NDVI低值区相对减少;城镇的扩张是NDVI轻微变差的主要原因,原有城镇的NDVI总体呈增长趋势。从NDVI数值上看,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生态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NDVI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黄山学院校级科研平台简介——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
13
《黄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负责人为李伟副教授。中心现有成员10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含在读)、硕士5人。近年来,中心致力于生物多样性本底信息动态监测和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与评估,研究典型生物类群... 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负责人为李伟副教授。中心现有成员10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含在读)、硕士5人。近年来,中心致力于生物多样性本底信息动态监测和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与评估,研究典型生物类群响应与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开展经济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提供技术服务,从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等方面为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新安江流域 黄山学院 调查与评估 动植物资源 生物类群 动态监测 生态环境状况
下载PDF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占地范围内停止新增建设项目并控制人口迁入的通告(皖政秘〔2023〕64号)
14
作者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3年第11期13-14,共2页
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已列入《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保障工程占地范围内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679号)有关规定,现通告如下:... 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已列入《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保障工程占地范围内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679号)有关规定,现通告如下:一、自通告发布之日起至2026年12月31日,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永久征地范围为禁止新增建设项目并控制人口迁入区域(以下简称“控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 征地补偿 建设项目 人口迁入 占地范围 工程建设 通告
下载PDF
近35年新安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驱动力分析
15
作者 胡文君 嵇振青 冉璇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2555-2563,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软件,开展近35 a新安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估算不同时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软件,开展近35 a新安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估算不同时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新安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地探测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力。结果表明:新安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上随时间呈增长趋势;从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看,四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占比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来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所增加;新安江流域近35 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空间分布状况较为一致,空间异质性较强,存在明显的高值区与低值区;新安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驱动是由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新安江流域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分析
下载PDF
从生态补偿到流域生态共建共享——兼以新安江流域为例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50
16
作者 刘玉龙 阮本清 +1 位作者 张春玲 许凤冉 《中国水利》 2006年第10期4-8,共5页
针对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介绍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分析了我国在生态补偿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是缓解水源涵养区在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中面临的双重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流域... 针对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介绍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分析了我国在生态补偿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是缓解水源涵养区在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中面临的双重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以新安江流域为例,探讨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提出流域生态共建区和共享区的概念和范围,对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原则和步骤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外部性 共建 共享 新安江流域
下载PDF
敏感区域目标污染物空间溯源分析——以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雪 曹芳芳 +2 位作者 陈先春 王兆军 王玉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14-1720,共7页
基于SPARROW模型,利用新安江流域2009~2010年60个监测站点的TN浓度数据,以及相关污染源及空间属性数据对流域水质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69%的河段TN模拟浓度可以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对跨省界评估断面——街口断面进行TN污... 基于SPARROW模型,利用新安江流域2009~2010年60个监测站点的TN浓度数据,以及相关污染源及空间属性数据对流域水质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69%的河段TN模拟浓度可以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对跨省界评估断面——街口断面进行TN污染源溯源分析,发现上游各子流域的工业源污染对断面污染总量的贡献比例为7.41%,农业源污染贡献比例为57.52%,生活源污染贡献比例为35.07%,且分别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考虑使用该方法为以跨界断面污染物浓度控制为目标的相关削减措施的提出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SPARROW模型 TN污染溯源 跨省评估断面
下载PDF
基于帕累托最优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被引量:39
18
作者 刘玉龙 胡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3-708,共6页
从福祉经济学的角度,借助边际价值的概念,认为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存在的外部性,将会导致流域的经济、环境不能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需要对流域上游保护区进行补偿。分析了3种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方法:对上游给予补贴、在对上游给... 从福祉经济学的角度,借助边际价值的概念,认为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存在的外部性,将会导致流域的经济、环境不能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需要对流域上游保护区进行补偿。分析了3种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方法:对上游给予补贴、在对上游给予补贴的同时对下游征税、谈判。以新安江流域为例,对1990—2004年流域上、下游环境保护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当对上游给予补贴的同时对下游征税,为使上、下游地区达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流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上游地区应获补贴最小为5.2亿元,同等条件下下游地区缴税5.2亿元;通过谈判的方式实现新安江流域的生态补偿,则为使流域整体最优,上、下游可在5.2亿元以上选择合适的补偿量。建议采用谈判的方式在补偿方式和补偿额度上达成一致,使全流域的经济、环境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帕累托最优 外部性 新安江流域
下载PDF
短期酸化对新安江流域屯溪段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伟 杨雨玲 +7 位作者 董丽丽 黄松 王金币 刘家凯 方杰 陆术伟 高心明 韩兴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3-322,共10页
为了探讨酸雨引起的水体酸化对新安江流域屯溪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丰度以及多样性的影响,对该流域3个采样站点以及流域附近一小型人工湖泊内浮游植物(同源性不同)进行调查并模拟酸胁迫(p H值4.50、5.65)处理。经酸化处理24 h后,各... 为了探讨酸雨引起的水体酸化对新安江流域屯溪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丰度以及多样性的影响,对该流域3个采样站点以及流域附近一小型人工湖泊内浮游植物(同源性不同)进行调查并模拟酸胁迫(p H值4.50、5.65)处理。经酸化处理24 h后,各采样站点浮游植物与未经模拟酸雨处理的对照组相比种类及丰度呈降低趋势;较低p H值下(4.50)金藻门、黄藻门种类消失,优势种类硅藻门和绿藻门浮游植物受到的影响较大,种属数降低范围为0%~75%和27.3%~79.2%,蓝藻门受影响较小,裸藻门、甲藻门种属数未受影响;整体上各站点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维纳指数经酸化处理后均呈降低趋势。水体酸化对浮游植物种类与丰度的抑制效应在高NH3-N和总磷水平下较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门类浮游植物对酸胁迫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群落组成不同的水体,短期酸化处理都会显著改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降低浮游植物丰度以及多样性。作为长期受酸雨胁迫较为严重的地区,酸雨引起的水体酸化将可能成为影响新安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水体酸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丰度 多样性指数 新安江流域屯溪段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新安江流域温州光唇鱼群体遗传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华兴 胡玉婷 +3 位作者 段国庆 凌俊 江河 潘庭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50,共8页
为了解新安江流域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的群体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采集6个不同地理群体共170个体,采用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色素b(mtDNA Cyt b)测序方法,研究群体遗传结构以及群体变化的历史动态。研究显示,温州光唇鱼... 为了解新安江流域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的群体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采集6个不同地理群体共170个体,采用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色素b(mtDNA Cyt b)测序方法,研究群体遗传结构以及群体变化的历史动态。研究显示,温州光唇鱼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群体间检测到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但由于分化时间较短(上新世晚期),分子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温州光唇鱼约于335万年前发生过群体扩张事件。群体扩张时,全球处于末次冰川时期的早期,群体的扩张并未受到低温的影响,因此,推测新安江流域可能是潜在的冰期避难所。祖籍地重建分析结果表明,新安江流域温州光唇鱼起源于率水上游和练江上游,经过一系列的群体扩散–隔绝–分化事件,形成现今的分布。原种的鉴定为新安江流域光唇鱼群体保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温州光唇鱼 MTDNA CYTB 群体遗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