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卞之琳的新智慧诗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泽龙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2-110,共9页
金克木在1937年的一篇新诗批评中称30年代崛起的"以智慧为主脑"的主智诗潮为"新的智慧诗"。①新智慧诗的突出代表是隶属于现代派群体的卞之琳、废名、曹葆华等。他们的诗歌以冷静的哲思倾向与深邃的智慧的凝聚,追... 金克木在1937年的一篇新诗批评中称30年代崛起的"以智慧为主脑"的主智诗潮为"新的智慧诗"。①新智慧诗的突出代表是隶属于现代派群体的卞之琳、废名、曹葆华等。他们的诗歌以冷静的哲思倾向与深邃的智慧的凝聚,追求诗与哲学的融会而与其它现代派诗人形成鲜明的区别,开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一条新途径。其中以卞之琳的诗歌最具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智慧诗 中国现代主义 西方现代主义 智性 艾略特 歌创作 浪漫主义 废名 感性 象征派
下载PDF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
2
作者 黄忠顺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1-162,共2页
我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时现时隐的诗潮,从“五四”时期开始孕育,到20年代象征派的诞生,经过30年代现代派的探索发展,至40年代九叶诗派的全方位开拓,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上,大体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形态系统。王... 我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时现时隐的诗潮,从“五四”时期开始孕育,到20年代象征派的诞生,经过30年代现代派的探索发展,至40年代九叶诗派的全方位开拓,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上,大体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形态系统。王泽龙教授的新著《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形式本体 新智慧诗 九叶 卞之琳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戴望舒 创作论
下载PDF
《十四行集》:孤独的风中之旗——论里尔克对冯至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姚万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25-128,共4页
里尔克对冯至诗歌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里尔克关于以经验代替情感、感应宇宙光色影等新诗论,里尔克关于生存、孤独、死亡等的诗意哲学,里尔克的诗艺,特别是其诗歌的具象美、雕塑美等影响了冯至。正是由于受到上述三方面的... 里尔克对冯至诗歌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里尔克关于以经验代替情感、感应宇宙光色影等新诗论,里尔克关于生存、孤独、死亡等的诗意哲学,里尔克的诗艺,特别是其诗歌的具象美、雕塑美等影响了冯至。正是由于受到上述三方面的影响,加上自己独特的体验、创造,凝结成了冯至《十四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集》 里尔克 冯至 《北游及其他》 存在主义 意哲学 孤独个体 新智慧诗 十四行体 四行
下载PDF
《十四行集》:孤独的风中之旗──论里尔克对冯至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姚万生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36-40,共5页
关键词 《十四行集》 里尔克 冯至 存在主义 现代主义 《北游及其他》 新智慧诗 孤独个体 生命之流 生存价值
下载PDF
《十四行集》:孤独的风中之旗——论里尔克对冯至的影响
5
作者 姚万生 《宜宾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39-44,共6页
“我不迷信,我却相信人世上,尤其在文学方面存在着一种因缘。”冯至由衷之言,确实道出了此中真谛。他和德语诗人里尔克(1875—1926)可谓天生有缘,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1926年里克去世前几个月,冯至在北大德文系... “我不迷信,我却相信人世上,尤其在文学方面存在着一种因缘。”冯至由衷之言,确实道出了此中真谛。他和德语诗人里尔克(1875—1926)可谓天生有缘,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1926年里克去世前几个月,冯至在北大德文系读书时第一次接触到这位德语诗人的作品《旗手》(1906),即为其幽郁神秘的情调所倾倒,深有“意外的奇异的得获”,结下了这不解之缘。而延续此缘,是在1930年留学德国攻读德国文学艺术哲学的那几年。他读了里尔克的《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1922)和《布里格随笔》(1910)及大量的书简,为醉如痴,“完全沉在Rainer Maria Rilke的世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集》 里尔克 冯至 存在主义 《北游及其他》 现代主义 孤独个体 生命之流 新智慧诗 十四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