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梁启超的理想人格:《新民说》重读
1
作者 高瑞泉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1,共17页
在“道德革命”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新民说》表达了“新民之道”的多项意谓。该书以明确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为前提,以建设“公德”为契机,以“利群”为道德之总纲来平衡公德与私德,目标是造就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应的“新民”。... 在“道德革命”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新民说》表达了“新民之道”的多项意谓。该书以明确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为前提,以建设“公德”为契机,以“利群”为道德之总纲来平衡公德与私德,目标是造就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应的“新民”。解读《新民说》,不宜纠缠于表述之欠周延甚或前后扞格,而可悬置系统哲学的框架,以观念史的方式钩玄提要。“新民”的历史形态是由“臣民”变为“国民”或“人民”,在道德界则应超出“私德”扩展“公德”。真正把握其“公德”观念,需要对“德”有逸出一般行为规范的界定,明确其包含“品性”“德行”和“行动”及其“力量”之复合意义;在此基础上会看清梁启超所谓“公德”实际上包含了一个观念群,它们由五对相反相成的观念绾合而成,涉及到形上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诸学科,对它们作辩证综合方才能描绘出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型理想人格,汲取其对于我们今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民 公德 理想人格
下载PDF
朱熹解《大学》“亲民”为“新民”之新证——从孟子讲“亲亲而仁民”入手
2
作者 乐爱国 《兰州学刊》 2024年第4期5-14,共10页
不同于唐孔颖达解《礼记·大学》“亲民”为“亲爱于民”,宋朱熹依照程颐将“亲民”解为“新民”;明代王阳明不赞同朱熹“新民”说,而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主张“亲民”说。后世不少学者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并提出新证,主要有... 不同于唐孔颖达解《礼记·大学》“亲民”为“亲爱于民”,宋朱熹依照程颐将“亲民”解为“新民”;明代王阳明不赞同朱熹“新民”说,而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主张“亲民”说。后世不少学者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并提出新证,主要有三:其一,以孟子讲“亲亲而仁民”的“爱有差等”及其所言“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为据,反对王阳明“亲民”说;其二,以“亲”“新”古字通用为据,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其三,通过对《大学》思想内容的分析,而赞同朱熹“新民”说。这些论证,对于现今理解朱熹“新民”说,仍具有不少新意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大学》 亲民 新民
下载PDF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3
作者 唐正东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3,255,共12页
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阶段论在基本原理层面所展现出来的核心要义,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构建了把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阶段论在基本原理层面所展现出来的核心要义,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构建了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阶段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辩证地结合起来的创新性理论图景。这种创新性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按社会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革命所建立的却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家、按社会性质来说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更广阔的道路等观点。这些观点在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 理论创新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互构——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
4
作者 赵凌河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理论品格,《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一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理论视阈中展开的,其理论视角在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中比较新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实践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生成土壤,使得现代文学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理论品格,《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一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理论视阈中展开的,其理论视角在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中比较新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实践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生成土壤,使得现代文学批评内生地指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参与并作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社会实践,二者实现历史互构,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生成土壤 理论品格 实践属性 互构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解读
5
作者 唐正东 《阅江学刊》 2024年第2期5-16,171,共13页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发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他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提出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观点,展现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具体语境中的呈现方式。他从中国...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发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他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提出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观点,展现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具体语境中的呈现方式。他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具体性入手,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的阐释,既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因其在理论上的创新性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新发展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多维探析
6
作者 亓慧坤 王淼 《南方论刊》 2024年第4期73-75,共3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从理论逻辑看,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阐释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经历了党的创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初步探索、土地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从理论逻辑看,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阐释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经历了党的创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初步探索、土地革命时期实现转折、全民族抗战时期彻底清算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总结经验的历史进程;从现实启示的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党的自身建设推进伟大自我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自我革命
下载PDF
中国现代伦理形态的发展与建构——基于梁启超新民伦理的研究
7
作者 徐亚州 谢桂山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1,共7页
随着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场域的深入传播,梁启超展开了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思性审视,开启了寻求社会现代化和新民人格的实践探索。梁启超主张伦理观念应当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强调传统儒家伦理学和现代西方伦理... 随着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场域的深入传播,梁启超展开了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思性审视,开启了寻求社会现代化和新民人格的实践探索。梁启超主张伦理观念应当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强调传统儒家伦理学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之间的文明互鉴。梁启超的新民伦理含有三个维度的伦理观念,即“国家认同类”“社会合群类”和“个人自觉类”,且三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之间互补相通,形成了一个立体而有深度的伦理观念体系。这些思想智慧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包容性、平衡性和全面性的伦理体系,有助于指导个体在中国近代复杂的伦理抉择中找到契合的实践方向。梁启超关于新民伦理的思考与探索,对中国近代伦理道德的完善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伦理话语的推进以及现代伦理理论的建构给予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民伦理 文明互鉴 中国近代 现代伦理
下载PDF
毛泽东关于新民学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8
作者 杨丽 《长沙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毛泽东和蔡和森等湖湘青年发起成立的社团组织。作为学会的实际负责人,毛泽东在组织领导学会的实践中,关于学会自身建设的思考不断发展和深化。新民学会进而由成立时旨在追求个人学术进步和品行提升的学术团体逐渐转...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毛泽东和蔡和森等湖湘青年发起成立的社团组织。作为学会的实际负责人,毛泽东在组织领导学会的实践中,关于学会自身建设的思考不断发展和深化。新民学会进而由成立时旨在追求个人学术进步和品行提升的学术团体逐渐转变为志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革命团体,毛泽东等多数会员也逐渐成长为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战士。毛泽东关于新民学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对新时代新征程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以及社团组织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新民学会 学会建设
下载PDF
论朱熹、王阳明“新民”“亲民”之辨——基于人性论的立场
9
作者 王斯诗 《武陵学刊》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大学》的“亲民”与“新民”之争以朱、王两家的观点最具代表性。朱熹基于理气二元的思想,演化出人性二元论,主张“自新—新人—新民”的“新民”说。“新”的三个层面次第展开,呈现为以教化手段复归“明德”之“明”。但在人性二元论... 《大学》的“亲民”与“新民”之争以朱、王两家的观点最具代表性。朱熹基于理气二元的思想,演化出人性二元论,主张“自新—新人—新民”的“新民”说。“新”的三个层面次第展开,呈现为以教化手段复归“明德”之“明”。但在人性二元论中,善恶被赋予先天性,导致个体涤除身心染污的能力存在差距,最终造成主体难以自为地进行道德实践的理论困境。王阳明基于“万物一体之仁”,以人性即“至善”的天命之性,主张“亲亲—仁民—爱物”的“亲民”说。阳明消解了朱熹理论中善恶皆有先天来源的问题,将朱熹收摄于先觉者的道德自觉返还给常人,使得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自律成为可能,“明德”之明的复归则落实在“反求诸己”、去除私欲的简易方法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新民 “亲民” 人性论
下载PDF
晋南乡宁县新民歌的思想内容及美学特征
10
作者 栗婷 李静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2-48,共7页
近年来,三晋民歌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晋南地区民歌的艺术特色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尝试以晋南乡宁县新民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思想内容与美学特征。从思想内容来看,乡宁县新民歌包括:迎接港澳回归,表达对祖国繁荣的赞美之... 近年来,三晋民歌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晋南地区民歌的艺术特色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尝试以晋南乡宁县新民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思想内容与美学特征。从思想内容来看,乡宁县新民歌包括:迎接港澳回归,表达对祖国繁荣的赞美之情;怀恋故乡热土,表达对家乡人民的思念之意;赞美无私奉献,表达对高尚品德的传承之歌;弘扬爱国精神,表达对全国人民的团结之爱等。从美学视角考察,乡宁县新民歌具有以“颂”为美、以“雅”为美、以“器”为美、以“和”为美等美学特征。通过上述解读,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晋南乡宁县新民歌的认知与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乡宁县 新民 思想内容 美学特征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动员工作及其当代启示
11
作者 韩继伟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2-65,共4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宣传动员工作,树立了形象,凝聚了民心,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一个仅有五十二名正式党员的小党逐步成长为了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国性胜利的执政党。研究这一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宣传动员工作,树立了形象,凝聚了民心,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一个仅有五十二名正式党员的小党逐步成长为了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国性胜利的执政党。研究这一时期党的宣传动员工作,无疑能为当前我们党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宣传动员 启示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容错思想与启示
12
作者 范煜 《大庆社会科学》 2024年第2期57-63,共7页
中国共产党的容错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认识论,传承于中华民族容人之过的传统美德,发轫于党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容错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容错的原因、容错的依据以及容错的目的。对新民主主... 中国共产党的容错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认识论,传承于中华民族容人之过的传统美德,发轫于党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容错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容错的原因、容错的依据以及容错的目的。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容错思想进行梳理与总结,可以得到几点启示:全面深化改革应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坚持容纠并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容错 纠错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内生逻辑
13
作者 张扬金 高峰 《大连干部学刊》 2024年第2期35-42,共8页
群众路线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思想和行动之中,贯穿于党筹建、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动群众路线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实践蕴含着始终如一又与时偕行的内生逻辑。具体而言,集中涵盖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马克... 群众路线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思想和行动之中,贯穿于党筹建、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动群众路线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实践蕴含着始终如一又与时偕行的内生逻辑。具体而言,集中涵盖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针对群众的理论阐释,为党引领群众和群众创造历史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石;群众路线的历史逻辑:明确主线任务、保证政策的阶段性与适应性统一、在革命力量的消长间扭转局面,彰显其在时空接力中的历史价值;群众路线的实践逻辑:以群众观为指引,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党的领导力与群众力的合一中破解时代困局。从现实指向看,深入探析党的群众路线的内生逻辑,是推动群众路线走深走实的内在要求,也是党更好直面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党的群众路线 内生逻辑
下载PDF
广西新民歌的民族艺术特征与传播路径探究
14
作者 罗圣威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期92-94,共3页
广西新民歌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技法、唱词内容、唱腔特点、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出发剖析广西新民歌的创作特征和艺术特征,探究广西新民歌的艺术特点,并通过多渠道探究广西新民... 广西新民歌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技法、唱词内容、唱腔特点、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出发剖析广西新民歌的创作特征和艺术特征,探究广西新民歌的艺术特点,并通过多渠道探究广西新民歌的传播路径,以期更好地推动广西新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新民 民族音乐 文化传播 文化传承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探微——基于三个经典文本的考察
15
作者 李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互文性地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三个文本,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他对于唯物史观的应用逐渐趋于成熟。毛泽东在《湖... 互文性地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三个文本,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他对于唯物史观的应用逐渐趋于成熟。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运用唯物史观对农民文化问题的分析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文化问题的初步尝试;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的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则表明他的传统文化观趋于成熟;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这些论述表明他的传统文化观达到了全新的理论自觉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 传统文化观 历史演进
下载PDF
陈翰伯外审陈铭德夫妇《〈新民报〉二十年》分析
16
作者 李频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4年第2期157-172,共16页
陈铭德、邓季惺夫妇撰写的《〈新民报〉二十年》是中国现代新闻史的基础文献,1979年发表于中华书局出版《文史资料选辑》第63辑。本文基于未刊史料,分析中华书局、陈翰伯1964年否决刊发这一稿件的情境、决策和审稿个性等,例释“四清”... 陈铭德、邓季惺夫妇撰写的《〈新民报〉二十年》是中国现代新闻史的基础文献,1979年发表于中华书局出版《文史资料选辑》第63辑。本文基于未刊史料,分析中华书局、陈翰伯1964年否决刊发这一稿件的情境、决策和审稿个性等,例释“四清”运动作为政治活动对出版工作这一知识生产传播活动的影响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翰伯 金灿然 《文史资料选辑》 《〈新民报〉二十年》 审稿过严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诗词中体现的伟大建党精神研究
17
作者 刘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38,共4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诗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责任担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和精神,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原则和立场,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诗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责任担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和精神,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原则和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不朽诗篇。研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诗词,有助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也能更深刻地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诗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下载PDF
毛泽东诗词融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18
作者 汪婧 《西藏教育》 2024年第4期53-55,共3页
毛泽东诗词是感知和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载体。通过精巧的设计,将毛泽东诗词灵活运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专题教学中,通过“诗词温故”,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依据的认知;通过“组诗解析”,深... 毛泽东诗词是感知和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载体。通过精巧的设计,将毛泽东诗词灵活运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专题教学中,通过“诗词温故”,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依据的认知;通过“组诗解析”,深化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具体内容的理解,坚定四个自信;通过“师生诵读”,增强课堂的情感张力,让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设计与实施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主体的理论武装探析
19
作者 刘田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由中国社会的全部革命力量所共同推动,包括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党员干部群体、作为革命理论“辩护”力量的知识分子群体和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工农民众群体,这决定了中国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由中国社会的全部革命力量所共同推动,包括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党员干部群体、作为革命理论“辩护”力量的知识分子群体和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工农民众群体,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的群体必然是多元的。作为追求人类解放的根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斗争方法论、研究范式和价值信仰,它们共同但有侧重地武装了党员干部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和工农民众群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培育党员领导干部的实践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提升其革命斗争的方法论自觉和历史主动;以唯物史观引导知识分子确立正确的理论研究取向和基本范式,强化学术研究的现实观照;以阶级斗争理论觉醒民众之阶级意识,以共产主义信仰凝聚普通民众的价值和思想共识,激活劳农群体的革命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革命主体 理论武装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