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2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调查及与心理弹性和感知护士支持的相关性
1
作者 薛云丽 马登慧 +3 位作者 辛苑梦 赵伟 路尧 常俊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调查以及与心理弹性和感知护士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1月某院NICU的122例新生儿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父母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PPUS)、中文版心理弹...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调查以及与心理弹性和感知护士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1月某院NICU的122例新生儿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父母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PPUS)、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护士对患儿家长支持量表(NPST)分别调查疾病不确定感调查、心理弹性以及感知护士支持情况,分析疾病不确定感与心理弹性、感知护士支持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NICU新生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2例NICU新生儿家长PPUS评分为94.85±11.36分,其中女性、年龄<25岁、分娩时孕龄<37周的PPUS评分相对更高(t=2.010,2.003,2.070;P<0.05),经相关性分析,NICU新生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与心理弹性以及感知护士支持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480,-0.466;P<0.05),经多因素分析,性别、CD-RISC、NPST评分均为导致NICU新生儿家长产生疾病不确定感的独立影响因素(β=-0.953,-1.977,-1.635,SE=0.411,0.756,0.709;P<0.05)。结论:NICU新生儿家长普遍存在疾病不确定感,且与心理弹性、感知护士支持之间呈负相关性,临床可通过加强患儿家属心理弹性,优化护理干预措施层面减轻疾病不确定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新生儿家长 疾病不确定感 心理弹性
原文传递
同步换血术对新生儿内环境及脑血流的影响
2
作者 王文华 康华 +2 位作者 张冬梅 杨粉 王汉玲 《吉林医学》 2025年第4期842-844,共3页
目的:探讨同步换血术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内环境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四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诊断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且需要进行换血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监测换血中血常规、胆红素、蛋白质、电解质等变化,同... 目的:探讨同步换血术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内环境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四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诊断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且需要进行换血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监测换血中血常规、胆红素、蛋白质、电解质等变化,同时监测换血前、换血15 min、换血30 min、换血后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数变化。结果:共纳入20例换血患儿,换血前后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前后谷丙转氨酶(ALT)、钙(Ca)、葡萄糖(Glu)、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前、换血15 min、换血30 min及换血后左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峰流速度、阻力指数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收缩期峰流速最高为(56.26±14.64)cm/s,换血后舒张期峰流速度最高为(19.28±5.92)cm/s,换血前阻力指数最高0.67±0.06。结论:换血对患儿内环境有明显影响,应该密切监测相关指标。换血时脑血流统计学上无明显波动,但换血后脑血流流速最高,阻力指数低,需密切监测血压及生命体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换血术 脑血流 肝功能 血常规
下载PDF
不同胎龄新生儿血便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
3
作者 班晓蕊 徐发林 《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组的新生儿血便患儿临床特征及病因构成,并以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为例对比分析两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住院期间发生新生儿血便的患儿临床...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组的新生儿血便患儿临床特征及病因构成,并以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为例对比分析两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住院期间发生新生儿血便的患儿临床资料,按出生胎龄分为极早产儿组(28~31^(+6)周)、中期早产儿组(32~33^(+6)周)、晚期早产儿组(34~36^(+6)周)、足月儿组(≥37周),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病因构成。结果胎龄越小新生儿血便发生时间越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因分布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导致148例(59.68%),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52例(20.97%),新生儿阑尾炎10例(4.03%),乳糖不耐受9例(3.63%),急性胃黏膜病变7例(2.82%),中毒性肠麻痹5例(2.02%),凝血功能异常4例(1.61%),新生儿出血症3例(1.21%),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3例(1.21%),病毒性肠炎3例(1.21%),药物相关性2例(0.81%),血小板减少症1例(0.40%),易栓症1例(0.40%);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组患儿较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组发病早,两者均可出现血便、呕吐、腹胀、拒奶症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伴有血中性细胞比例升高、粪便出现白细胞、肠壁积气或门脉积气、腹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血便在早产儿组发生率更高、但发生时间相对更晚。新生儿血便发生的病因有很多种,不论是早产儿组还是足月儿组,新生儿坏性小肠结肠炎与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均为较常见病因。虽然两者早期临床鉴别有一定困难,但通过本研究可发现两者存在一定差异,有助于早期明确病因,及时给予准确、规范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龄 新生儿血便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
下载PDF
新生儿肺炎的识别与防治
4
作者 邹海琴 《健康向导》 2025年第1期50-51,共2页
新生儿肺炎指在新生儿阶段频繁出现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新生儿肺炎的及时识别与科学防治尤为重要。定义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在子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感染细菌、病毒、... 新生儿肺炎指在新生儿阶段频繁出现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新生儿肺炎的及时识别与科学防治尤为重要。定义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在子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感染细菌、病毒、真菌或原虫等病原体导致的肺部炎症病理改变,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时期 新生儿死亡 肺部炎症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子宫内 科学防治 常见原因
下载PDF
二代测序在新生儿疾病早期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蒋丽红 吴本清 赵正言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2-437,共6页
目的评估二代测序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与串联质谱法联合应用的优势。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5—8月于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出生的1999例新生儿的血样,所有样本均应用串联质谱和荧光免疫分析法初筛,采用二代测序检测13... 目的评估二代测序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与串联质谱法联合应用的优势。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5—8月于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出生的1999例新生儿的血样,所有样本均应用串联质谱和荧光免疫分析法初筛,采用二代测序检测135个高频致病基因变异位点,并对可疑阳性位点应用Sanger测序或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进行家系验证。结果1999例新生儿的串联质谱分析未发现确诊阳性患儿。基因筛查发现58例阳性(2.90%),732例为致病基因携带(36.62%),1209例阴性(60.48%);确诊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1例(0.05%,1/1999)。荧光免疫分析发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39例(1.95%,39/1999),基因筛查发现G6PD缺乏症43例(2.15%,43/1999)。荧光免疫分析筛查发现高促甲状腺激素血症患儿6例(0.30%,6/1999),基因筛查结果均携带DUOX2基因变异。致病基因携带率前10位的基因为G6PD(12.8%)、DUOX2(8.7%)、HBB(8.2%)、ATP7B(6.6%)、GJB2(5.7%)SLC26A4(5.6%)、PAH(5.6%)ACADSB(4.6%)、SLC25A13(4.2%)、SLC22A5(4.1%)。结论二代测序可作为串联质谱法的有效补充,可显著提高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检出率,结合家系验证能实现精准诊断,尤其对G6PD缺乏症等单基因疾病的筛查具有互补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筛查 串联质谱 新生儿筛查 遗传代谢病 新生
下载PDF
153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分析与抗生素管理改进措施研究
6
作者 何颖 刘志勇 +3 位作者 杨汉松 蔡雅丽 许景林 陈冬梅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8-134,146,共8页
目的 分析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抗生素管理改进方案对减少肠道病毒感染患儿抗生素使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诊断为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器官衰竭分为一... 目的 分析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抗生素管理改进方案对减少肠道病毒感染患儿抗生素使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诊断为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器官衰竭分为一般感染组和重症感染组,比较两组间患儿临床特征差异。结果 共纳入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153例,主要集中在5~7月份;其中男94例、女59例;出生胎龄39.3(38.1~40.3)周,出生体重3 200.0(2 950.0~3 450.0)g;早期新生儿35例;发病日龄15.0(8.0~23.0)天。所有患儿中首发症状为发热146例,病程中出现发热152例,发热病程1.8(1.5~2.4)天。入院中位白细胞计数为5.0(3.5~7.2)×10^(9)/L,中位C反应蛋白水平2.4(0.5~7.3)mg/L;中位降钙素原水平0.2(0.1~0.3)ng/mL。一般感染组146例患儿均好转出院。7例重症感染患儿合并出血肝炎综合征4例,死亡2例;合并心肌炎3例,死亡2例。与一般感染组相比,肠道病毒重症感染组胎龄较小,病程中出现纳差反应差比例较高,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较低,乳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病毒PCR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分型共检出9种血清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3、埃可病毒12及埃可病毒30型最多见,共占62.7%。实施抗生素管理质量改进后,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率较低,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与改进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以轻症为主,但重症感染病死率高;轻、重症患儿在实验室检查结果上存在一定差异。肠道病毒PCR、测序分型及抗生素管理改进措施对合理诊治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 临床特征 重症感染 新生
下载PDF
新生儿Zhu-Tokita-Takenouchi-Kim综合征1例报告
7
作者 刘伟娜 皮亚雷 +1 位作者 白星宇 陈惠芬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76,共4页
患儿,男,足月儿,生后16 min,因生后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16 min入院,体格检查可见腭裂,胸骨左缘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全外显子组检测发现患儿SON基因存在c.5753-5756del(p.Val1918GlufsTer87)杂合变异,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为新... 患儿,男,足月儿,生后16 min,因生后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16 min入院,体格检查可见腭裂,胸骨左缘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全外显子组检测发现患儿SON基因存在c.5753-5756del(p.Val1918GlufsTer87)杂合变异,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为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综合评级为“致病性变异”,该患儿最终诊断为Zhu-Tokita-Takenouchi-Kim(ZTTK)综合征。入院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随访至生后8个月,仍喉鸣明显,可少量吃奶,独坐不稳。该患儿是目前报道年龄最小者,其症状拓展了临床疾病谱,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u-Tokita-Takenouchi-Kim综合征 SON基因 基因变异 新生
下载PDF
新生儿出生后置于不同体位擦干的效果研究
8
作者 孙立琴 朱青 +1 位作者 王岚 李六兰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后以不同体位置于母体腹部擦干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类实验设计,将2024年3-4月自然分娩的足月新生儿356例分为三组:仰卧位组132例,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仰卧置于母亲腹部擦干;侧卧位组108例,在新生儿出...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后以不同体位置于母体腹部擦干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类实验设计,将2024年3-4月自然分娩的足月新生儿356例分为三组:仰卧位组132例,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仰卧置于母亲腹部擦干;侧卧位组108例,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左/右侧卧置于母亲腹部擦干;俯卧位组116例,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俯卧(头偏向一侧)置于母亲腹部擦干。三组出生后均不常规口鼻咽吸引。比较三组新生儿擦干时间、呛咳次数、必要时吸引率、新生儿复苏率、Apgar评分和转入NICU或新生儿病房率。结果三组呛咳次数、必要时吸引率、新生儿复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仰卧位组新生儿呛咳次数、必要时吸引率、复苏率显著高于侧卧、俯卧位组(均P<0.05);侧卧位组与俯卧位组新生儿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以侧卧、俯卧位相较于仰卧位置于母亲腹部擦干,有利于减少呛咳次数,降低必要时吸引率和分娩时新生儿复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分娩 新生 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呛咳 复苏
下载PDF
脐血微量元素及氧化/抗氧化因子水平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黄静 刘晓晨 +3 位作者 高雄 李晓文 李广红 李禄全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10,共7页
目的评估早产儿脐血微量元素及氧化/抗氧化因子水平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的相关性,为NRDS的发病机制研究及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34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火焰原子... 目的评估早产儿脐血微量元素及氧化/抗氧化因子水平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的相关性,为NRDS的发病机制研究及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34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微量元素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氧化因子丙二醛(MDA)及抗氧化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NRDS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判定各指标预测NRDS发病的价值。结果NRDS组脐血铜水平、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NRDS组SOD水平低于对照组,MDA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NRDS组SOD/MDA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脐血锌、铜、SOD、MDA、SOD/MDA预测NRDS发病的AUC分别为0.728、0.917、0.627、0.780、0.824。结论脐血微量元素铜、锌水平降低及氧化/抗氧化因子失衡可能参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量元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新生
下载PDF
内皮细胞特异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
10
作者 燕茹 王凯茹 +2 位作者 张飞燕 贾绍斌 丛广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背景:血管新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干预靶点,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调控血管新生作用,但内皮细胞特异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新生的调控作用不清楚。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通... 背景:血管新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干预靶点,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调控血管新生作用,但内皮细胞特异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新生的调控作用不清楚。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Panglao DB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单细胞转录组荟萃分析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细胞群表达丰度和定位。血管新生小鼠和内皮(心内膜)过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小鼠转录组测序数据集探索内皮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血管新生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2)体内实验验证:建立小鼠后肢缺血模型,对比模型小鼠患侧与健侧缺血后肢7,14和21 d血流灌注情况,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小鼠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CD31的表达定位情况。(3)体外实验验证: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抑制剂(Noggin蛋白)干预组,培养24 h,观察各组内皮细胞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内皮细胞是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重要细胞亚群,在血管新生内皮细胞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过表达内皮细胞转录组再分析均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明显升高,血管新生通路明显激活。(2)缺血7 d小鼠新生血管周围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血管明显增加(P<0.05),缺血2周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血管明显减少(P<0.001)。(3)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干预后,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血管出芽明显增加,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表达明显升高,Noggin明显减少了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血管新生(P<0.001),并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表达(P<0.01)。(4)结果证实,内皮细胞特异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调控血管新生作用,靶向性内皮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望改善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2 血管新生 单细胞RNA测序 批量RNA测序 信号通路 后肢缺血模型 成管实验
下载PDF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鼻损伤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刘钰敏 张玉霞 +1 位作者 周敏 程雅惠 《现代临床护理》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引起的鼻损伤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10月—2024年3月在...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引起的鼻损伤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10月—2024年3月在山东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NICU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268例新生儿资料,统计发生鼻损伤例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鼻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NICU新生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鼻损伤发生率为19.4%(52/268)。胎龄≤32w、出生体重<1500g、24h维持镇静药使用次数≥2次、强迫体位、暖箱湿度>65%、嗜睡/昏迷、存在有创通气史、nCPAP治疗前新生儿皮肤风险评分≥13分、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时长≥8d是NICU新生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鼻损伤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NICU新生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鼻损伤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多样,临床医护人员应对可干预因素尽早干预以减少鼻损伤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损伤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新生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新生儿早发性败血症分子诊断方法新进展
12
作者 谭雄俊 林吉涛 +3 位作者 朱晓连 张丽娟 温清华 郑淮武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5年第1期89-92,共4页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在早产儿中,其发病率更高,尤其是出生后72 h内的早发性败血症(EOS)。新生儿EOS的诊断需进行一系列检查,早期和准确的诊断能够及时改善患儿临床结局并减少抗生...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在早产儿中,其发病率更高,尤其是出生后72 h内的早发性败血症(EOS)。新生儿EOS的诊断需进行一系列检查,早期和准确的诊断能够及时改善患儿临床结局并减少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目前,EOS诊断的常用生物标志物和传统血培养方法具有一定缺点,因此寻找新的分子诊断方法迫在眉睫。本文总结并比较了新生儿EOS的早期与新型诊断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早发性败血症 PCR技术 T2磁共振技术 分子诊断方法
下载PDF
滤纸片干血斑酶活性检测用于新生儿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筛查的初步研究
13
作者 高晓岚 梁欢 +4 位作者 陈国庆 张惠文 韩连书 邱文娟 顾学范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1-198,共8页
目的探索滤纸片干血斑(DBS)检测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S)活性用于筛查新生儿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DBS的IDS活性,对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21年2月至4月出生的2202例男性新生儿进行MPSⅡ筛查。... 目的探索滤纸片干血斑(DBS)检测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S)活性用于筛查新生儿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DBS的IDS活性,对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21年2月至4月出生的2202例男性新生儿进行MPSⅡ筛查。将2012年3月至2020年12月儿内分泌遗传科收集的已确诊的51例MPSⅡ患儿、15例MPSⅡ女性携带者及32例非MPSⅡ患儿(对照组,均为男性)作为试筛人群。初步拟定筛查阳性切值,阳性者召回后复查酶活性,并进行尿液黏多糖和IDS基因检测。结果51例MPSⅡ患儿中位年龄4.2岁,15例MPSⅡ女性携带者中位年龄27.5岁,32例对照组中位年龄4.5岁,绘制ROC曲线在98例试筛人群中获得DBS法检测血IDS活性的最佳阈值为9.59ρmol/(punch·20 h),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22.7%,AUC为0.962(0.928~0.995);并进行白细胞法与DBS法的一致性检验分析,Kappa=0.96(P<0.001)。以DBS法检测2202名新生儿IDS活性水平,中位数为58.22ρmol/(punch·20h),中位数的20%为11.64ρmol/(punch·20h)。无论以DBS IDS活性≤9.59ρmol/(punch·20h),还是≤11.64ρmol/(punch·20 h)作为阳性切值,均为6例(0.27%)阳性。6例阳性患儿全部召回,筛查阳性者中,虽有3例尿黏多糖检测定性阳性,但电泳仅显示硫酸软骨素区带,未见硫酸皮肤素及硫酸类肝素区带;基因检测发现5例携带母亲来源的IDS错义突变c.851C>T(p.P 284 L),另有1例携带c.1499C>T(p.T 500 I)错义突变,均被归为良性变异。结论DBS IDS活性检测能够有效地快速识别出MPSⅡ可疑患儿,可尝试用于新生儿MPSⅡ的筛查,但仍需大样本量研究确定准确的阳性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 滤纸片干血斑 新生儿筛查
下载PDF
新生儿脑结构的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加权成像观测及临床应用
14
作者 岳学强 付钰蕾 +2 位作者 李品品 杜亚非 付升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目的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定量诊断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选取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的20名不同日龄正常新生儿和40例不同程度新生儿HIE患儿,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划分脑结构的感兴趣区(ROI),测量ROI的脑... 目的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定量诊断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选取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的20名不同日龄正常新生儿和40例不同程度新生儿HIE患儿,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划分脑结构的感兴趣区(ROI),测量ROI的脑血流量(CBF)。比较不同日龄脑结构ROI及其与HIE患儿相应ROI的CBF值。结果不同日龄脑结构的尾状核头、豆状核、背侧丘脑、额叶白质和各日龄组ROI的CBF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F值随着出生日龄增大则逐渐升高,且脑神经核的CBF值明显大于额叶白质。观测组的尾状核头、豆状核、背侧丘脑、额叶白质的CBF值分别为(30.75±1.05)mL/100g·min、(32.02±0.97)mL/100g·min、(39.13±1.36)mL/100g·min、(15.89±0.89)mL/100g·min,与轻、中、重度病变组相应ROI的CBF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尾状核头、豆状核和背侧丘脑的CBF值随着病情加重则逐渐升高,而额叶白质的CBF值则随着病情加重则逐渐降低。结论基底神经核和背侧丘脑是新生儿脑结构中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的部位,ASL灌注加权成像的CBF值可以早期反映HIE患儿脑结构的再灌注水平和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结构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加权成像 新生 CBF值 缺氧缺血性脑病
原文传递
牛蒡叶倍半萜内酯对氧糖剥夺/复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
15
作者 黄娜 郝单丽 +3 位作者 郭辉 刘雅琳 王智民 代丽萍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讨牛蒡叶倍半萜内酯(Melitensin)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GD/R)处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讨牛蒡叶倍半萜内酯(Melitensin)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GD/R)处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丁苯酞组、OGD/R+Melitensin(12.5、25、50μmol/L)组。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小管实验检测细胞成管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借助数据库和在线平台筛选Melitensin防治缺血性脑卒中(IS)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Melitensin防治IS核心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对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对核心通路上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采用荧光定量法(RT-qPCR)、蛋白质印迹法进行体外验证。结果:Melitensin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促进细胞迁移及管形成,降低LDH、TNF-α水平,增加VEGF水平(P<0.05,P<0.01)。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药物-疾病共同靶点62个、核心作用靶点9个,富集的关键通路有VEGF、IL-17、MAPK、TNF等。分子对接显示Melitensin与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有较好的结合能。体外实验验证显示,Melitensin能够上调细胞中血管生成素-1(Ang-1)、VEGF、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Melitensin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来发挥治疗I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itensin 氧糖剥夺/复氧 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细胞迁移 成管能力 血管新生
下载PDF
HIF-1α/BNIP3通路介导的糖酵解与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生成的关系
16
作者 易燕 陈斐斐 +1 位作者 谭赟 杜恒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3,共8页
目的基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NIP3)通路的糖酵解探讨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生成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常氧组、缺氧+si-NC组、缺氧+si-HIF-1α组和缺氧+si-HIF-1α+BNIP3组... 目的基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NIP3)通路的糖酵解探讨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生成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常氧组、缺氧+si-NC组、缺氧+si-HIF-1α组和缺氧+si-HIF-1α+BNIP3组。常氧组HUVECs暴露于常氧(21%O_(2))下培养。缺氧+si-NC组、缺氧+si-HIF-1α组和缺氧+si-HIF-1α+BNIP3组用si-NC、si-HIF-1α或si-HIF-1α联合BNIP3质粒处理HUVECs 36 h,然后暴露于缺氧(1%O_(2))下培养。通过免疫荧光、代谢测量、细胞活力、划痕实验、管形成实验考察细胞线粒体自噬、糖酵解以及增殖、迁移和管形成情况。出生后第7天的C57BL/6J幼鼠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对照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组、OIR+si-HIF-1α组和OIR+si-BNIP3组,测量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闭塞情况。结果与常氧组比较,缺氧+si-NC组HUVECs中LC3+MitoTracker+斑点数、葡萄糖摄取和乳酸释放的速率增加(P<0.001)。与缺氧+si-NC组比较,缺氧+si-HIF-1α组HUVECs中LC3+MitoTracker+斑点数、葡萄糖摄取和乳酸释放的速率降低(P<0.01)。与常氧组比较,缺氧+si-NC组HUVECs在培养第72 h的增殖活性降低(P<0.05),并且伤口愈合面积和管形成数量增加(P<0.01)。与缺氧+si-NC组比较,缺氧+si-HIF-1α组HUVECs在培养第24、48、72小时的增殖活性降低(P<0.05),伤口愈合面积、管形成数量降低(P<0.001)。BNIP3的过表达逆转了HIF-1α敲低对线粒体自噬、糖酵解以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与OIR组比较,OIR+si-HIF-1α组和OIR+si-BNIP3组小鼠的视网膜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闭塞区域减少(P<0.05)。结论HIF-1α/BNIP3信号通路在低氧条件下促进了HUVECs中线粒体自噬激活,其对于内皮功能和血管生成的调控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新生小鼠 视网膜血管 糖酵解 线粒体自噬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下载PDF
《新生儿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预防的专家建议》解读——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面临的问题
17
作者 程晨 王亚娟 史源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2,共7页
新生儿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在一些新生儿聚集的场所,如月子中心、新生儿病房,有暴发流行的报道。针对流行性感冒已经有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但是对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而言,主要治疗措施则是对症... 新生儿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在一些新生儿聚集的场所,如月子中心、新生儿病房,有暴发流行的报道。针对流行性感冒已经有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但是对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而言,主要治疗措施则是对症支持治疗,因此预防尤为关键。该文紧扣《新生儿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预防的专家建议》,围绕近年来有突破性进展的RSV防控进行深入解读,包括新生儿生理及免疫特点、RSV感染的疾病负担及传播途径、新生儿RSV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远期危害,以及RSV特异性预防手段、国外具体操作推荐及预防经验,为中国新生儿RSV防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疾病负担 被动免疫 单克隆抗体 新生
下载PDF
新生儿先心病筛查全流程质控信息平台的构建策略与实践
18
作者 葛小玲 马晓静 +5 位作者 贾品 顾青 田友平 胡晓静 杨杪 黄国英 《中国数字医学》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为保障新生儿先心病筛查工作的有序开展,积极探索全国性的协同管理模式。方法:基于移动互联网,设计一套全国新生儿先心病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等全流程管理的信息系统。结果:系统集成了从筛查、诊断至治疗的全面可视化监管流程,... 目的:为保障新生儿先心病筛查工作的有序开展,积极探索全国性的协同管理模式。方法:基于移动互联网,设计一套全国新生儿先心病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等全流程管理的信息系统。结果:系统集成了从筛查、诊断至治疗的全面可视化监管流程,确保了质量管理的可控性,从而为业务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的协同作业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结论:该平台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为推动先心病筛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同质化管理探索了新的工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 先天性心脏病 筛查 信息系统
下载PDF
基于Fibulin-5表达探讨甲状腺癌血管新生调节的分子机制
19
作者 徐志诚 李春海 +1 位作者 吕宗峻 王晓东 《广东医学》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组织微环境中Fibulin-5(FBLN5)在血管新生和血管透性调节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分析2022年6至12月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10个匹配的PTC组织和邻近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样本。使用蛋白质印迹法、RT-qPC...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组织微环境中Fibulin-5(FBLN5)在血管新生和血管透性调节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分析2022年6至12月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10个匹配的PTC组织和邻近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样本。使用蛋白质印迹法、RT-qPCR分析样本内皮细胞(ECs)中FBLN5表达。将人真皮微血管ECs(HDMECs)和甲状腺癌细胞系KTC-1进行了接触共培养实验,以考察HDMECs中FBLN5的表达变化。为了研究FBLN5在调节ECs血管生成中的功能,将HDMECs分为载体(Vector)组、FBLN5过表达质粒(FBLN5)组、随机序列(sh-NC)组、FBLN5敲低慢病毒(sh-FBLN5)组。分别用FBLN5过表达质粒或shRNA慢病毒上调或敲低HDMECs细胞中FBLN5,通过WST-1分析、管形成试验、Transwell试验评估FBLN5过表达或敲低对细胞的增殖能力、管形成、迁移影响。通过向NOD-SCID小鼠的侧翼注射与Vector或FBLN5转染的HDMECs混合的PTC细胞来进行侧翼肿瘤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结果与正常ECs相比,PTC患者的肿瘤相关ECs中FBLN5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FBLN5在与和不与KTC-1细胞共培养的HDMECs中表达相当。与Vector组相比,FBLN5转染的HDMECs在孵育48 h、72 h时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与sh-NC组相比,sh-FBLN5转染的HDMECs在孵育48、72 h时的细胞活力显著增加(P<0.05)。与Vector组相比,FBLN5转染的HDMECs的细胞迁移数(P<0.001)和成管数(P<0.001)显著降低;与sh-NC组相比,sh-FBLN5转染的HDMECs的细胞迁移数(P=0.005)和成管数(P<0.001)显著增加。FBLN5转染HDMECs在第3、6、10和14天抑制了PTC肿瘤的生长。FBLN5组肿瘤组织中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Vector组(P=0.005),和FBLN5蛋白表达显著高于Vector组(P<0.001)。结论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中HIF1α上调通过抑制FBLN5表达来促进PTC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BULIN-5 甲状腺癌 血管新生 缺氧
下载PDF
新生儿AVPR2基因变异致肾性尿崩症1例并文献复习
20
作者 宋立 杨媛 +1 位作者 王琳 郝丽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4期639-641,共3页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通常分为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CDI)和肾性尿崩症(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NDI)。DI的患病率为1∶25000,其中遗传性病例占比不到10%[1]。CDI是因精氨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通常分为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CDI)和肾性尿崩症(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NDI)。DI的患病率为1∶25000,其中遗传性病例占比不到10%[1]。CDI是因精氨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缺乏导致。NDI是由于肾脏对AVP作用的抵抗,使其反应能力降低,导致不能吸收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 肾性 尿崩症 AVPR2 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