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 被引量:5
1
作者 蔡施霞 余细勇 +2 位作者 林秋雄 单志新 符永恒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949-952,共4页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以及通过体内外血管生成实验证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为实验对象,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以及通过体内外血管生成实验证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为实验对象,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利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量化分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体外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作用后基底膜类似物栓子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小鼠体内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结果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形成血管腔,在小鼠体内也能促进基底膜类似物栓子中新生微血管生成。结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有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新生微血管生成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下载PDF
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超声造影特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凤秀 潘明康 +3 位作者 赵君 陈玲丽 王有毅 勇强 《微循环学杂志》 2017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比较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内新生微血管超声造影(CEUS)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诊断的心绞痛患者111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n=53)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目的:比较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内新生微血管超声造影(CEUS)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诊断的心绞痛患者111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n=53)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n=58),平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EUS检查后,采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分析两组斑块数量、类型,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和Crous积分,以及斑块达峰时间、最大峰值强度比、曲线下面积,同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统计学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结果:UA组发现斑块187个,SA组176个,均以软斑块为主,两组不同类型斑块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斑块发生部位主要在颈动脉分叉处。UA组较SA组的软斑内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和Crous积分、最大峰值强度比升高,曲线下面积增大,达峰时间缩短;UA组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CAS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评分等特征性改变,可为心绞痛的筛选类型鉴别及据此早期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颈动脉粥样斑块 超声造影 新生微血管
下载PDF
MIF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蔡施霞 余细勇 +1 位作者 林秋雄 单志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新生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 EA.hy926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新生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 EA.hy926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 MIF 在体内外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通过基因芯片实验检测 MIF 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通过 RT-PCR 检测 MIF 对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MIF 可以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形成血管腔,在小鼠体内也能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MIF 可以显著上调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基因21个,其中上调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IF 有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并能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中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新生微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微血管的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谭文亮 区文财 罗义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13期162-164,共3页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微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收集时间为2012年6月~2014年6月,作为冠心病组,共60例,随机选取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60例,定义为对照组。记录患者...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微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收集时间为2012年6月~2014年6月,作为冠心病组,共60例,随机选取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60例,定义为对照组。记录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指标如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常规B超下检查斑块数量,性质(软斑、硬斑),随后再记录造影剂使用后斑块的增强情况。结果 冠心病组的软斑数量明显多于健康组,分别为(74块、5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硬斑与健康组相近分别为(38块、33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发现通过B超造影下软斑明显增强,增强数量分别为(58块、3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硬斑增强不明显,增强数量分别为(4块、5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组软斑数量明显多于健康组,硬斑数量少于健康组,软斑内新生微血管明显多于硬斑,新生微血管数量、密度的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冠心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微血管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相关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曲晓峰 杨海山 +2 位作者 刘亚洁 刘书峰 李笋 《医学与哲学(B)》 2010年第2期45-46,57,共3页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参数S及S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相关性。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及SI%与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479,P<0.01;R=0.433,P<0.05),通过测定参数S及SI%对动脉粥样...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参数S及S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相关性。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及SI%与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479,P<0.01;R=0.433,P<0.05),通过测定参数S及S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进行半定量测定,评价动脉硬化斑块易损性,为临床早期干预及治疗动脉硬化斑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新生微血管 相关性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新生微血管的评价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任军勇 李春阳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288-292,共5页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评价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颈动脉斑块住院病人,脑梗死组共计32例,平均年龄56.7±13.4岁;非脑梗死组,共计18例,年龄53.8±10.9岁。超声检查斑块性质及斑块超声造影...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评价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颈动脉斑块住院病人,脑梗死组共计32例,平均年龄56.7±13.4岁;非脑梗死组,共计18例,年龄53.8±10.9岁。超声检查斑块性质及斑块超声造影强度。结果:脑梗死组1级、2级、3级、4级斑块增强率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有差异(P<0.05);脑梗死组病人斑块EI与非脑梗死组病人相比显著升高(P<0.05),造影剂到达时间差(DAT)、达峰时间差(DTTP)与非脑梗死相比均缩短(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增强强度(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新生微血管 脑梗死
下载PDF
动脉易损斑块中新生微血管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颖 王蒨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657-659,共3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性心脏病是现今最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由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所致的急性心脑血管病事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有相关报道表明:斑块的易损性特征与动脉管腔的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性心脏病是现今最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由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所致的急性心脑血管病事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有相关报道表明:斑块的易损性特征与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不成正相关,却与斑块内的组织成分密切相关[1-2]。斑块内新生血管破裂,将导致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故本文就动脉粥样斑块中新生微血管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医学分子影像 新生微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微血管的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冯华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9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究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微血管评价时,使用超声造影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冠心病患者归为观察组,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归为对照组,对两组入选者均实施超声造影,评价其斑块硬化情况并做一比较。结果:超声造影结果显示... 目的:探究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微血管评价时,使用超声造影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冠心病患者归为观察组,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归为对照组,对两组入选者均实施超声造影,评价其斑块硬化情况并做一比较。结果:超声造影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软斑发生率77.5%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者60.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结论: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新生血管数量和斑块情况等,本次通过超声造影明显可观察到患者的斑块情况,因此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故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造影 斑块 新生微血管
下载PDF
周细胞-内皮细胞Crosstalk在心肌缺血后微血管新生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艺旋 汤凯璇 +3 位作者 李奕潼 周煊程 刘怡然 李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5期40-44,共5页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公共卫生问题,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治疗性血管新生能够有效减轻心肌缺血损伤并改善心功能,已成为心肌缺血后重要的补充治疗策略。周细胞-内皮细胞Crosstalk对心肌缺血后微血管新生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周细胞通过...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公共卫生问题,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治疗性血管新生能够有效减轻心肌缺血损伤并改善心功能,已成为心肌缺血后重要的补充治疗策略。周细胞-内皮细胞Crosstalk对心肌缺血后微血管新生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周细胞通过血管基底膜直接接触内皮细胞和旁分泌调节两种模式。其中,旁分泌调节主要通过促血管新生细胞因子和激活多种信号通路,以促进微血管新生和成熟,对稳定血管/血液系统及改善心脏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周细胞-内皮细胞Crosstalk是心肌缺血后微血管新生的关键环节。本文综述了周细胞-内皮细胞Crosstalk在心肌缺血后微血管新生中的机制及作用,以期为心肌缺血的补充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细胞-内皮细胞Crosstalk 微血管新生 旁分泌调节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莫显刚 陈庆伟 蒋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39-1141,共3页
血管新生是在已存在的毛细血管基础上以芽生或非芽生方式生成新的毛细血管的生理或病理过程。在生理状态下,新生血管由内皮细胞及壁细胞(包括周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组成,包埋在细胞外基质,因此结构比较稳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新生微血管 血管平滑肌细胞 毛细血管 生理状态 细胞外基质 病理过程 血管新生
原文传递
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区新生微血管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荷娜 康蓓 +1 位作者 赵婧钰 杨谦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2期69-73,共5页
背景新生血管形成是最终的侧支代偿途径,探究丹红注射液对新生血管的影响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具有一定价值。目的探究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区新生微血管的影响。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6月,将8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 背景新生血管形成是最终的侧支代偿途径,探究丹红注射液对新生血管的影响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具有一定价值。目的探究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区新生微血管的影响。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6月,将8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造模组(n=36)及丹红组(n=36)。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其中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插线栓;丹红组大鼠于拔出线栓后腹腔注射丹红注射液,造模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均于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三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7 d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结果(1)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及7 d神经行为学评分均为0。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红组大鼠造模后7 d神经行为学评分低于造模组(P<0.05)。(2)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及7 d脑梗死体积均为0。丹红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及7 d脑梗死体积小于造模组(P<0.05)。(3)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造模后24 h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多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造模后72 h及7 d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多于假手术组,丹红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多于造模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有效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量,改善脑侧支循环,进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缩小脑梗死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缺血 丹红注射液 新生微血管 侧支循环
下载PDF
柚皮素对大龄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皮质微血管新生的影响
12
作者 王瑜 梁超 +1 位作者 王宝爱 徐玉婷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8期22-26,共5页
目的研究柚皮素对大龄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状态下脑皮质微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对100只鼠龄在20~24个月的大鼠进行脑缺血建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对照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每组各25只,对大鼠的... 目的研究柚皮素对大龄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状态下脑皮质微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对100只鼠龄在20~24个月的大鼠进行脑缺血建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对照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每组各25只,对大鼠的缺血脑组织切片,分离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测量CXCL5、p38丝裂原活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VEGFA、VEGFR2、bFGF的蛋白表达量,划痕修复观察细胞迁移距离,倒置显微镜观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数目,免疫组化观察成管状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p38 MAPK mRNA表达下调,CXCL5、VEGFA、VEGFR2、bFGF mRNA表达量明显上调(F=37.509、93.272、13.894、3.498、50.681,P<0.05)。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VEGFA、VEGFR2、bFGF蛋白表达量增多(F=49.811、70.938、75.704,P<0.05)。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脑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距离及迁移数目均增加(F=186.213、97.890,P<0.05)。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的细胞成管数量均较高(F=52.291,P<0.05),且高浓度组脑血管内皮细胞成管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柚皮素可以上调大龄脑缺血模型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中CXCL5、VEGFA、VEGFR2、bFGFmRNA表达,抑制细胞中p38MAPKmRNA表达,促进细胞迁移,加强成管,加快脑缺血组织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素 CXCL5 p38丝裂原活激活蛋白激酶 微血管新生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微血管新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春玲 洪华山 江琼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0-434,共5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降血脂药)是否动员干细胞、促进急性心梗大鼠微血管新生。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扎大鼠前降支,造成心梗模型;实验组,予辛伐他汀灌胃(50 mg·kg·d^(-1));假手术组与对照组,予同等量...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降血脂药)是否动员干细胞、促进急性心梗大鼠微血管新生。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扎大鼠前降支,造成心梗模型;实验组,予辛伐他汀灌胃(50 mg·kg·d^(-1));假手术组与对照组,予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2、4周,行心脏彩超、血流动力学及肺湿干比测定;免疫组化检测外周血、梗死区CD34细胞、vWF、VEGF。结果实验组LVSP、+dp/dt、-dp/d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对照组(P <0.05);而LVEDP及肺湿干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梗死区的CD34^+细胞、vWF阳性微血管密度及VEGF的A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动员内皮祖细胞归巢于梗死区,促进微血管形成。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加心肌微血管密度,从而改善急性心梗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急性心肌梗死 微血管新生
下载PDF
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微血管新生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前 谈立明 熊辉 《中医药导报》 2007年第4期94-97,共4页
文章从研究方法、检测指标、临床与实验等方面总结了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微血管新生的研究现状,并对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微血管新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活血化瘀 中药 微血管新生
下载PDF
水蛭素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微血管新生及HIF-VEGF-Notch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心洋 刘云平 +1 位作者 张贺齐 尚淑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6期2925-2929,共5页
目的探讨水蛭素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微血管新生及缺氧诱导因子(H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otch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水蛭素低剂量组(0.5 mg/kg)和水蛭素高剂量组(1.0 ... 目的探讨水蛭素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微血管新生及缺氧诱导因子(H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otch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水蛭素低剂量组(0.5 mg/kg)和水蛭素高剂量组(1.0 mg/kg),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以尼莫地平为阳性对照药物(1 mg/kg),阳性对照组及水蛭素各剂量组连续腹腔注射7 d,应用Longa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2,3,5-氯化三苯基四氯唑(TTC)染色观察脑组织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测定梗死灶周围微血管密度(CD31)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HIF-VEGF-Notch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高(P<0.01),脑组织含水量及脑梗死体积增大(P<0.01),脑组织中CD31阳性细胞表达及HIF-1α、VEGF、Notch1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水蛭素低剂量组、水蛭素高剂量组神经功能评分、脑含水量及梗死体积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大鼠脑组织CD31阳性细胞表达及HIF-1α、VEGF、Notch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或P<0.01)。结论水蛭素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促进脑组织微血管新生,其作用可能与激活HIF-VEGF-Notch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水蛭素 微血管新生 缺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Notch通路 大鼠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内皮抑素对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信号调控网络 被引量:1
16
作者 孔令春 宋怀东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2-215,共4页
关键词 内皮抑素 微血管新生 调控网络 信号 血管内皮细胞 临床应用价值 1997年 血管新生 抗肿瘤作用 蛋白聚糖 抑制肿瘤 作用机制 药理实验 动物实验 血管 培养液 氨基酸 内源性 潜在
下载PDF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微血管密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浏姣 陈邦国 洪亚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保护神经功能和促血管新生的有效性。方法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百会、水沟、足三里穴,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大脑皮层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电针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比模型组低,...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保护神经功能和促血管新生的有效性。方法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百会、水沟、足三里穴,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大脑皮层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电针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比模型组低,缺血区大脑皮层微血管密度高于模型组。结论电针疗法能有效保护神经功能,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电针 微血管新生
下载PDF
通心络超微粉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英姿 刘希伟 +2 位作者 潘彦舒 池名 牟天龙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5期61-64,共4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超微粉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半球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组和丁苯酞组,每组再分为1、3 d 2个亚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 目的观察通心络超微粉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半球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组和丁苯酞组,每组再分为1、3 d 2个亚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通心络组给予通心络超微粉灌胃,丁苯酞组给予丁苯酞灌胃。采用2,3,5-氯化三苯四唑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大鼠脑微血管的一般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各组脑组织中血管生成素-1(ANG-1)、内皮抑素(ES)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和丁苯酞组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均减小,脑梗死灶面积明显减小,水肿程度减轻;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和丁苯酞组1、3 d测定ANG-1表达均升高(P<0.05),且通心络3 d组明显优于其余各组(P<0.001);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1 d组ES表达有升高趋势,丁苯酞1 d组明显升高(P<0.05),丁苯酞3 d组有降低趋势,通心络3 d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通心络超微粉能够减轻脑微血管的损伤程度,通过调节ANG-1和ES的表达,促进后期微血管的新生,起到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超微粉 微血管新生 急性脑梗死 血管生成素-1 内皮抑素 大鼠 angiogenin-1
下载PDF
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新策略
19
作者 李喆 华积德 +1 位作者 潘欣 戚中田 《世界肿瘤杂志》 2002年第2期85-88,共4页
关键词 肿瘤 血管生成 治疗 新生微血管 血管 内皮细胞
下载PDF
前列腺良性增生、上皮内瘤及前列腺癌中TGFβ_1、CD105与血管生成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20
作者 宗瑞平 白冬雨 +3 位作者 赵焕 陈云新 张淑敏 畅继武 《江西医药》 CAS 2005年第9期516-518,共3页
目的探讨在前列腺良性增生(benignprostatehyperplasia,BPH)、上皮内瘤(prostateinneoplasm,PIN)及前列腺癌(prostatecarcinoma,PCa)中TGFβ1、CD105与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PH组(28例)、PIN组(26例)及PC... 目的探讨在前列腺良性增生(benignprostatehyperplasia,BPH)、上皮内瘤(prostateinneoplasm,PIN)及前列腺癌(prostatecarcinoma,PCa)中TGFβ1、CD105与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PH组(28例)、PIN组(26例)及PCa组(30例)中TGFβ1、CD105的分布及表达,并用计算机辅助病理图象分析系统(CMIAS)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再运用SPSS11.5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在BPH中TGFβ1主要分布于增生腺体的柱状上皮及基底细胞;PIN组TGFβ1分布与BPH组相似,其表达量与BPH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于PCa中可见TGFβ1弥漫分布于癌细胞胞浆中,其表达量高于BPH及PIN组(P<0.05)。2在BPH及PIN中,CD105主要分布于增生腺体的间质,以新生的小血管为主,两组MVD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PCa中CD105主要分布于癌巢周围及癌巢内,其MVD值较PIN及BPH组明显升高。3PCa中TGFβ1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TGFβ1及CD105与PCa临床组群分期呈正相关(P<0.01)。结论CD105是标记新生血管的良好标记物,有望成为PCa治疗的靶点,TGFβ1及CD105亦是反映病人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新生微血管 血管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