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揭示关中平原气溶胶新粒子形成影响因素
1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第11期9-9,共1页
大气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 NPF)是由气态污染物最初形成颗粒物的初始过程,它是大气中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大气新粒子生成和随后的生长过程是环境空气污染的关键贡献因子,同时对全球气候变化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 大气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 NPF)是由气态污染物最初形成颗粒物的初始过程,它是大气中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大气新粒子生成和随后的生长过程是环境空气污染的关键贡献因子,同时对全球气候变化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国内外对大气新粒子生成和生长的影响机制仍存在明显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污染 粒子生成 新粒子形成 气态污染物 人体健康 气溶胶 中国科学院 关中平原
下载PDF
NO_2对SO_2/H_2O/空气体系气溶胶成核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温作赢 顾学军 +4 位作者 荣华 马乔 唐小锋 胡长进 张为俊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9-616,共8页
为研究NO_2对SO_2/H2O/空气体系气溶胶成核过程的影响,采用纳米扫描迁移率粒子粒径谱仪(Nano-SMPS),对NO_2/SO_2/H2O/空气混合气体在X-射线作用下生成粒子的粒径和浓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粒子的粒径在2.0-63.8 nm之间,最高数浓度可达... 为研究NO_2对SO_2/H2O/空气体系气溶胶成核过程的影响,采用纳米扫描迁移率粒子粒径谱仪(Nano-SMPS),对NO_2/SO_2/H2O/空气混合气体在X-射线作用下生成粒子的粒径和浓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粒子的粒径在2.0-63.8 nm之间,最高数浓度可达到1.4×107cm-3.成核粒子谱的分布呈双峰模式,其中一个谱峰中心位置在4.0 nm附近,另一个在7.0-14.6 nm之间,分别对应于均相成核和离子诱导成核两种过程.在均相成核方面,NO_2和SO_2均能参与气溶胶成核,而对气溶胶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粒子的粒径主要集中在4.0 nm附近.在离子诱导成核方面,当混合气体中φ(SO_2)低于2.12×10-6时,加入NO_2可促进粒子生成;而当超过该值时,NO_2的加入反而会降低气溶胶成核粒子的总数浓度.当φ(SO_2)为3.61×10-6时,在φ(NO_2)分别为0.13×10-6、0.18×10-6和0.84×10-6的条件下,气溶胶成核粒子的总数浓度比不含NO_2下分别减少了25.9%、33.1%和49.0%.研究显示,NO_2和SO_2对·OH的反应竞争作用是影响NO_2/SO_2/H2O/空气体系气溶胶成核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新粒子形成 均相成核 离子诱导成核
下载PDF
二氧化硫/水/空气体系气溶胶成核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顾学军 胡长进 +4 位作者 盖艳波 赵卫雄 方波 林晓晓 张为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0-705,共6页
以X-射线为辐射电离源对二氧化硫/水/空气体系的气溶胶成核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新生粒子来源于离子诱导成核与均相成核两种机制,前者产生带电颗粒,后者产生中性颗粒.离子对粒子成核有着重要的贡献,对粒子生长作用不明显,SO2对... 以X-射线为辐射电离源对二氧化硫/水/空气体系的气溶胶成核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新生粒子来源于离子诱导成核与均相成核两种机制,前者产生带电颗粒,后者产生中性颗粒.离子对粒子成核有着重要的贡献,对粒子生长作用不明显,SO2对粒子成核与生长均有贡献.成核粒子谱分布呈双峰模式,其峰值会随着气体流速发生偏移.在低SO2浓度情况下,离子诱导成核占主导地位,随着SO2浓度的增加,均相成核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新粒子形成 均相成核 离子诱导成核
下载PDF
大气有机胺的硫酸气溶胶界面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论化学研究
4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大气有机胺是重要的碱性挥发性有机物,是促进大气新粒子形成与生长的重要前驱体。然而,目前由于有机胺在硫酸气溶胶表面非均相反应机理的不确定性,严重制约了如何采用大气模型正确评估有机胺对大气细颗粒物生长的贡献.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大气细颗粒物 新粒子形成 有机胺 非均相反应 硫酸气溶胶 大气模型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新垦大气核化速率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龚有国 胡敏 +3 位作者 宋伟伟 高健 刘峰 张远航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30-935,共6页
计算了珠江三角洲新垦地区的大气核化速率,对核化机制及核化速率计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PRIDE-PRD2004观测实验期间新垦站点的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观测数据,计算出3 nm粒子的表观形成速率.根据表观形成速率与核化速率之间的关系式... 计算了珠江三角洲新垦地区的大气核化速率,对核化机制及核化速率计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PRIDE-PRD2004观测实验期间新垦站点的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观测数据,计算出3 nm粒子的表观形成速率.根据表观形成速率与核化速率之间的关系式,分析了1 nm粒径临界核的大气核化速率.结果表明,新粒子事件期间3 nm粒子的表观形成速率为7.2~9.4 cm-3.s-1,1 nm临界核的大气核化速率为7.65×102~1.14×105 cm-3,与前体物硫酸蒸气浓度比较一致,气态硫酸应是主要的核化前体物.新垦地区背景气溶胶中积聚模态对碰并汇贡献较大,事件期间气溶胶数浓度变化对核化速率计算结果影响不大.本研究获取了新垦核化速率信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核化机制.由于成核临界粒径的不确定性对核化速率计算结果影响很大,确定成核临界粒径对核化速率计算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DE-PRD2004 新粒子形成 表观形成速率 核化速率 临界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