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陌生化——论中国新诗语言的一个基本特质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循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3年第1期148-155,共8页
“言不尽意”是诗歌写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对语言规则的破坏和对语言意义的重新组合,是诗克服言意矛盾的基本手段。语言的陌生化是中国新诗的一个基本属性。语言的陌生化,带来新诗表现题材的扩大、思想深度的掘进、表现手法的丰富与意... “言不尽意”是诗歌写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对语言规则的破坏和对语言意义的重新组合,是诗克服言意矛盾的基本手段。语言的陌生化是中国新诗的一个基本属性。语言的陌生化,带来新诗表现题材的扩大、思想深度的掘进、表现手法的丰富与意象艺术的高度发展。而忽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属性,则造成新诗诗意匮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新诗语言 基本特性
下载PDF
现代汉诗视野的新诗语言问题刍议——现代中国汉语新诗发生史考索 被引量:3
2
作者 傅修海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3-182,192,共11页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的变革,是呼应社会现代转型所进行的一场想象方式和艺术趣味的革命。从语言形式入手的新诗变革,面对着既学走路又要跑步的两难与煎熬。诗人不仅要学习现代汉语写现代汉语诗歌,更要学着在现代汉语形式里安顿新的、现...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的变革,是呼应社会现代转型所进行的一场想象方式和艺术趣味的革命。从语言形式入手的新诗变革,面对着既学走路又要跑步的两难与煎熬。诗人不仅要学习现代汉语写现代汉语诗歌,更要学着在现代汉语形式里安顿新的、现代的诗思和诗趣。故而,现代汉诗视野里的新诗语言问题,根本上说是如何运用现代汉语写新诗的问题。对此,可供讨论与反思的,必然是三个元素上的问题探索,即以现代汉语、现代中国诗歌、新诗的当代变迁三个垛口为依托的、对中国现代诗歌发生史与发展史的观察,对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的双向考察。新诗的历史,毕竟是诗歌在现代中国的成长史,也是现代中国以诗歌文体呈现的叙述史。百年汉语新诗史是诗歌现代化的历史,前五十年侧重于诗歌自身意义上的现代化,尤其是语言上的现代化;后五十年倾向于对中国当代社会变革的诗性回应。前五十年的新诗,在语言系统层面、新旧与中外资源的融通层面讨论甚深、获益最多;后半叶之后新诗的当代变迁,其本土化与大众化的焦虑才是最为深切的诗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新诗 新诗语言
下载PDF
在语言的源头勾勒中国现代新诗的轮廓——论陈爱中的《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
3
作者 任南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5期75-76,共2页
《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一书的出版将汉语新诗的语言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它的创新性结论、开阔的学术视野、合理的叙述架构都说明此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著作。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 语言研究 新诗
下载PDF
中国新诗研究的回归与突围——评陈爱中的《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
4
作者 卢长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87-88,共2页
《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的出版为中国新诗的研究提供了切实的深入的研究思路。该书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新诗,致力于中国新诗历史的重新梳理,在研究方法上别出新意。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 创新意识
下载PDF
戴望舒新诗语言与古典文化的互文性
5
作者 王珍 《文教资料》 2014年第13期15-16,23,共3页
戴望舒作为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除了把西方的诗艺注入自己的新诗创作中外,还很重视古典文化对新诗写作的影响。戴望舒的新诗语言与古典文化具有很高的互文性,通过化用和用典两种形式使新诗文本语言与古典文化间产生互文关系。
关键词 戴望舒 新诗语言 古典文化 互文性
下载PDF
“五四”新诗语言的现代性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钱静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7-220,共4页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五四”新诗无疑具有里程碑性质,标志着中国诗歌由传统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文学革命及其新诗运动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的事件,它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和价值维度,正是借助进化论,新诗运动为自己找...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五四”新诗无疑具有里程碑性质,标志着中国诗歌由传统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文学革命及其新诗运动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的事件,它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和价值维度,正是借助进化论,新诗运动为自己找到了合法性的依据,进而确立了现代对传统、白话对文言的话语优先权,并以一种断裂的方式对文言及其所代表的传统及文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简单地以白话代替文言,认定只有白话是新诗的“唯一利器”,而不顾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必然造成理论的偏至以及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诗语言 现代性 张力
下载PDF
诗语与神明——新诗语言“神性”素质的贫瘠与培育
7
作者 向天渊 《中外诗歌研究》 2015年第3期16-17,共2页
一 如所周知,新诗曾被称作白话诗。“白话”问题是新诗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一部新诗理论史,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关于白话这种语言形式的讨论史。大致说来,历次有关新诗语言的探讨,是为了发掘、提升白话的诗性资质。
关键词 新诗语言 培育 素质 神性 神明 白话诗 新诗理论 语言形式
下载PDF
对“古典”的挪用、转化与重置——当代台湾新诗语言构造的重要维度
8
作者 张桃洲 《中外诗歌研究》 2010年第2期31-32,共2页
一、背景:关联和继承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新诗语言在上世纪的前30年经历了一个相对良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持续到194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诗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语言形态和书写程式。在1950年代后的台湾诗界,由于众多大陆诗... 一、背景:关联和继承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新诗语言在上世纪的前30年经历了一个相对良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持续到194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诗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语言形态和书写程式。在1950年代后的台湾诗界,由于众多大陆诗人的涌人——这些诗人免不了将以往的诗学理念和写作习性带到岛内——台湾新诗的发展路向自然要受到整个新诗传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语言 台湾新诗 古典 维度 构造 当代 40年代 语言形态
下载PDF
1990年代初新诗语言的“可能性”探析--以戈麦《沙子》为例
9
作者 胡玉蓥 《中外诗歌研究》 2021年第3期25-27,共3页
一、小引:“可能性”之前的“可能”1990年代初期,当新诗发展早已脱离草创时期工具论的浅白,以臧棣为核心的“可能性”诗学讨论,试图超越朦胧诗后各种诗歌流派的众声喧哗,在诗歌理念纷纭的诗歌历史语境中突出重围,以对“1990年代诗歌”... 一、小引:“可能性”之前的“可能”1990年代初期,当新诗发展早已脱离草创时期工具论的浅白,以臧棣为核心的“可能性”诗学讨论,试图超越朦胧诗后各种诗歌流派的众声喧哗,在诗歌理念纷纭的诗歌历史语境中突出重围,以对“1990年代诗歌”所指涉的诗艺范式、诗歌意识、诗学特征进行更为确切的统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发展 诗歌流派 诗学特征 诗歌意识 新诗语言 臧棣 朦胧诗 诗艺
下载PDF
上世纪20至40年代新诗朗诵与新诗语言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晓磊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14-117,共4页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对新诗的探索途径逐渐从视觉转向听觉,从"看诗"演变为"听诗",这一革命性事件对新诗语言和新诗的整体面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诗朗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年代的朗诵活动集中在文人"...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对新诗的探索途径逐渐从视觉转向听觉,从"看诗"演变为"听诗",这一革命性事件对新诗语言和新诗的整体面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诗朗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年代的朗诵活动集中在文人"书斋"中,朗诵只作为一种试验新诗语言的工具,为新诗的格律化提供了实践和可借鉴的经验。30年代的"读诗会"承前启后,朗诵活动的规模日渐扩大,目的在于探索新诗语言的可诵性。40年代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朗诵诗运动",在"为朗诵而作诗"的需求下新诗的语言趋于口语化,朗诵诗占据了诗坛的主流。因此新诗朗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来观照新诗朗诵与新诗语言之间的复杂而丰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诵 新诗语言 听觉 口语
下载PDF
汉语和新诗彼此形塑的机制与启示——基于诗学、语言学交互视野的考察
11
作者 向天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3,F0003,共10页
基于诗学、语言学的交互视野,回顾汉语和新诗的现代化历程,可以发现,在“国语”及“文学”围绕文学性及生命意识展开双向互动、共同革新的大背景下,汉语和新诗相互牵缠、彼此形塑,既相得益彰,也彼此耗损。缘于表达现代生活方式、构建现... 基于诗学、语言学的交互视野,回顾汉语和新诗的现代化历程,可以发现,在“国语”及“文学”围绕文学性及生命意识展开双向互动、共同革新的大背景下,汉语和新诗相互牵缠、彼此形塑,既相得益彰,也彼此耗损。缘于表达现代生活方式、构建现代价值体系的要求,现代汉语被迫走上欧化道路,只不过囿于汉字、汉语的物理属性及其所负载的精神传统,无法充分实现欧化目标,语言上的内在张力必然传导至诗歌层面,引发新诗语言民族性、现代性品格建构的悖论与困惑。时至今日,用现代汉语写作新诗,早已成为不争之事实,但新诗反哺现代汉语,予其诗性锻造,促其成为意蕴丰厚的诗性语言,仍然道阻且长。我们必须充分发掘现代汉语的诗性潜质,尽可能地拓展、增强新诗的语言智慧,创造出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诗歌作品,走上诗歌与语言彼此促进、良性循环的现代汉语诗学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新诗 新诗语言 双向互动 诗性语言 汉语诗学
下载PDF
从穆旦到昌耀:新诗的语言质感论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易彬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15-21,共7页
尽管穆旦和昌耀所处的历史语境与个人境遇大不相同,诗学动机也大不一致,其写作却获得了相似的诗学效果:词汇本身充满力度,诗歌语言获具一种独特的质感。但就诗学经验而言,昌耀显然已经在穆旦基础之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由两人的诗学经... 尽管穆旦和昌耀所处的历史语境与个人境遇大不相同,诗学动机也大不一致,其写作却获得了相似的诗学效果:词汇本身充满力度,诗歌语言获具一种独特的质感。但就诗学经验而言,昌耀显然已经在穆旦基础之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由两人的诗学经验可引申为对于"新诗"命题的思考:对以现代汉语为基本语言质地的新诗人而言,如何赋予诗歌语言以更大强度?如何创制出更加符合自己写作个性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语言 质感 穆旦 昌耀
下载PDF
对“古典”的挪用、转化与重置——当代台湾新诗语言构造的重要维度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桃洲 《新华文摘》 2010年第6期95-97,共3页
一、背景:关联和承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新诗语言在上世纪的前30年经历了一个相对良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持续到194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诗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语言形态和书写程式,其间尤以冯至、卞之琳、艾青及“九叶派”... 一、背景:关联和承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新诗语言在上世纪的前30年经历了一个相对良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持续到194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诗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语言形态和书写程式,其间尤以冯至、卞之琳、艾青及“九叶派”诗人的表现更为突出。在1950年代后的台湾诗界,由于众多大陆诗人的涌人——这些诗人免不了将以往的诗学理念和写作习性带到岛内——台湾新诗的发展路向自然要受到整个新诗传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语言 台湾新诗 古典 维度 构造 当代 “九叶派” 40年代
原文传递
现代新诗的语言与文体问题再认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怀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48,共4页
胡适认为现代新诗的语言是白话,古诗中"明白清楚近于说话"的诗就是"白话诗"。这不仅混淆了诗歌艺术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的界限,也混淆了古代优秀诗歌和普通白话诗的差别。在胡适的影响下,新诗以未经艺术加工的白话... 胡适认为现代新诗的语言是白话,古诗中"明白清楚近于说话"的诗就是"白话诗"。这不仅混淆了诗歌艺术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的界限,也混淆了古代优秀诗歌和普通白话诗的差别。在胡适的影响下,新诗以未经艺术加工的白话语言走向了"非诗"的道路。鉴于诗歌文体对于审美语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新诗一直试图摆脱自由文体,建立文体规范。在新的成熟文体出现之前,新诗应该以必要的"诗体意识"对诗歌创作进行内在的规范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语言 文体 规范 文体意识
下载PDF
1990年代初新诗语言的“可能性”探析 以戈麦《沙子》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玉蓥 《上海文化》 CSSCI 2021年第1期57-68,共12页
一小引:“可能性”之前的“可能”1990年代初期,当新诗发展早已脱离草创时期工具论的浅白,以臧棣为核心的“可能性”①诗学讨论,试图超越朦胧诗后各种诗歌流派的众声喧哗,在诗歌理念纷纭的诗歌历史语境中突出重围,以对“1990年代诗歌”... 一小引:“可能性”之前的“可能”1990年代初期,当新诗发展早已脱离草创时期工具论的浅白,以臧棣为核心的“可能性”①诗学讨论,试图超越朦胧诗后各种诗歌流派的众声喧哗,在诗歌理念纷纭的诗歌历史语境中突出重围,以对“1990年代诗歌”所指涉的诗艺范式、诗歌意识、诗学特征进行更为确切的统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发展 诗歌流派 诗学特征 诗歌意识 新诗语言 臧棣 朦胧诗 诗艺
原文传递
“化古”与“化欧”:新诗语言演变的双轨
16
作者 彭星 《诗歌月刊》 2017年第4期82-83,共2页
语言形式的变革是中国新诗诞生的重要前提。在新文学兴起的“五四”时期,白话诗迅速成为诗歌的主流。但古典文学传统的力量,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新诗又很难做到在白话与文言、古典与现代、新与旧之间一刀切。新诗语言的演变,在艰... 语言形式的变革是中国新诗诞生的重要前提。在新文学兴起的“五四”时期,白话诗迅速成为诗歌的主流。但古典文学传统的力量,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新诗又很难做到在白话与文言、古典与现代、新与旧之间一刀切。新诗语言的演变,在艰难跋涉中形成了两条行进的轨道:“化古”与“化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语言演变 “五四”时期 语言形式 文学传统 社会环境 新诗语言 白话诗
原文传递
诗论·诗心·诗学——也评林庚的《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
17
作者 刘海英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第5期143-145,共3页
林庚是学者型诗人和诗人型学者,他以写作新诗为起点,踏入中国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他在《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一书中所提出的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理论观点,既与他的新诗创作实践经历密切相关,也是他凭诗心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细致... 林庚是学者型诗人和诗人型学者,他以写作新诗为起点,踏入中国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他在《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一书中所提出的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理论观点,既与他的新诗创作实践经历密切相关,也是他凭诗心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细致研究而得来的创见,是一项重要的中国诗学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庚 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 新诗格律 新诗创作
下载PDF
口语:新诗语言的消长
18
作者 黄梦芸 《唐山文学》 2017年第9期136-137,共2页
新诗的变革因语言而得以运行,推进新诗演变的语言因子不仅有方言的直接介入、"化古"与"化欧"的变化双轨,还有口语在语言演变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口语消长变化的源头进行追溯,是更好地理解新诗语言变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诗的变革因语言而得以运行,推进新诗演变的语言因子不仅有方言的直接介入、"化古"与"化欧"的变化双轨,还有口语在语言演变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口语消长变化的源头进行追溯,是更好地理解新诗语言变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语言 口语 消长 语言演变 直接介入 语言变迁 语言艺术 诗歌
原文传递
简论“五四”译诗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熊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7-90,共4页
“五四”前后的译诗对中国早期新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和表达,促进了中国新诗文体的发展演变,引起了中国诗歌精神价值的新变,以民族诗歌的身份直接参与了新诗的建构。
关键词 “五四”译诗 新诗语言 新诗文体 新诗精神
下载PDF
论新诗遵语法反修辞规范的意象呈示
20
作者 余斌 骆寒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59-64,共6页
新诗的白话——口语属于线性陈述类逻辑语言体系,这对意象呈示不很有利。为让这一类语言能具有激活想象、产生陌生化效果以充分呈示意象,新诗探求到一个遵语法反修辞规范的语言建设策略。这个策略导致新诗确立了三种意象呈示的语言形态... 新诗的白话——口语属于线性陈述类逻辑语言体系,这对意象呈示不很有利。为让这一类语言能具有激活想象、产生陌生化效果以充分呈示意象,新诗探求到一个遵语法反修辞规范的语言建设策略。这个策略导致新诗确立了三种意象呈示的语言形态:以通感呈示的闻一多式,以拟喻呈示的田间式,以悖论呈示的穆旦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语言 遵语法反修辞 闻一多式 田间式 穆旦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