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与反思:“信达雅”翻译理论新辩 被引量:4
1
作者 阎颐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7-240,共4页
严复的"信达雅"译论是中国100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传统翻译理论,但在西方译论快速发展的今天却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和挑战,译界对其不同的认识虽有利于中国译论的丰富和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 严复的"信达雅"译论是中国100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传统翻译理论,但在西方译论快速发展的今天却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和挑战,译界对其不同的认识虽有利于中国译论的丰富和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认识上的混乱。对此,文章分析了多位学者对"信达雅"理论的研究情况,考证了"信达雅"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状况,进而结合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现代翻译理论,剖析了"信达雅"的原意和现意,指出了"信达雅"在当代翻译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达雅” 原意 现意 新辩
下载PDF
梁鸿《五噫歌》意旨新辩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维秋 刘刚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8-70,共3页
梁鸿的《五噫歌》是汉代文人诗中的名篇,清人张玉榖在《古诗赏析》中称赞其:"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此评揭示了《五噫歌》的二个动人之处,一是悲恸的情感,二是语气词"兮"与叹词"噫"... 梁鸿的《五噫歌》是汉代文人诗中的名篇,清人张玉榖在《古诗赏析》中称赞其:"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此评揭示了《五噫歌》的二个动人之处,一是悲恸的情感,二是语气词"兮"与叹词"噫"在每句句尾的叠用。关于《五噫歌》的意旨,当代研究者多认为是梁鸿"见到帝王的奢侈,嗟叹人民无尽期的劳苦"[1]而作此诗,"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帝王穷奢极欲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深刻同情"。然而细细品味,三句虽在字面上似乎流露了对帝王奢侈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但这表层次的意思未必就是诗歌的真正命意,或者说未必是诗人作诗的本意。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梁鸿的《五噫歌》的意旨应是宣扬道家的"任化"与"顺乎自然"的思想,反对儒家在功利目的前提下的欲望追求,感叹世人在这种功利追求中的执迷不悟。这才是梁鸿《五噫歌》的创作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鸿 五噫歌 意旨 新辩
下载PDF
《陌上桑》主题新辨 被引量:4
3
作者 朱银锦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87-90,共4页
《陌上桑》的主题并非反封建的主题,诗中的罗敷并非反封建的斗士,“使君”也并非荒淫无耻之徒、仗势欺人的恶棍;《陌上桑》的主题也并非歌颂中国古代妇女的勤劳、美丽、聪明,不慕富贵,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综观乐府诗的发展史和《陌上桑... 《陌上桑》的主题并非反封建的主题,诗中的罗敷并非反封建的斗士,“使君”也并非荒淫无耻之徒、仗势欺人的恶棍;《陌上桑》的主题也并非歌颂中国古代妇女的勤劳、美丽、聪明,不慕富贵,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综观乐府诗的发展史和《陌上桑》的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等方方面面,我们就会发现《陌上桑》并非是一首爱情的赞歌,而是一首应兴娱乐之作、一首艳歌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陌上桑 主题 新辩 艳歌
下载PDF
孤本医籍《新锲家传诸症虚实辩疑示儿仙方总论》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寅 竹剑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8-211,共4页
《新锲家传诸症虚实辩疑示儿仙方总论》为孤本医籍,共十卷,作者姓名及成书年代均不详。通过书中作者对自身医事活动的散在记载,结合引用他著的情况,对作者身份和成书年代作了考证,初步推测本书成于13世纪后期,作者应为南宋末年民间世医... 《新锲家传诸症虚实辩疑示儿仙方总论》为孤本医籍,共十卷,作者姓名及成书年代均不详。通过书中作者对自身医事活动的散在记载,结合引用他著的情况,对作者身份和成书年代作了考证,初步推测本书成于13世纪后期,作者应为南宋末年民间世医。全书以病证为纲,从病因、病候、脉象着手;首辨虚实,分层施治,成方活用,用药灵便。全书内容可见其深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影响,但同时立足实践,重视疗效,突出实用,不乏学术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锲家传诸症虚实疑示儿仙方总论》 孤本 版本 文献考证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辩证法
5
作者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布雷特.克拉克 刘顺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55-64,共10页
马克思所提出的囊括人类、自然和社会三重维度的"新陈代谢"这一概念,饱含着深邃的生态世界观,是生态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这一世界观是劳动价值论和生态价值论的有机统一,蕴含着独到的生态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生态辩证法在马... 马克思所提出的囊括人类、自然和社会三重维度的"新陈代谢"这一概念,饱含着深邃的生态世界观,是生态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这一世界观是劳动价值论和生态价值论的有机统一,蕴含着独到的生态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生态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针对当前流行的那些企图淡化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诘难,有必要利用生态辩证法对其作出有力的回应,以期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未来愿景是: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共同发展的人类社会,使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可以合理调节人类—自然—社会之间的新陈代谢,从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态证法 资本主义 陈代谢理论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ow Chinese ESL students and American students work on the same writing assignment that involves critical thinking
6
作者 梁颖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1年第2期69-76,共8页
The paper compares and contrasts how Chinese ESL students and American students work on a same descriptive English writing assignment that requires critical think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si... The paper compares and contrasts how Chinese ESL students and American students work on a same descriptive English writing assignment that requires critical think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composition teaching in China and English composition teaching in America in regarding to incorporating critical thinking, as reflected in the use of this assignment. The study uses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student writings as well a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s, student grades given both from the author and several other researchers who a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The cognitive abilities in critical thinking basically consist of logical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ie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Chinese students' works generally flow well and they use a language that is coherent and clear. However, the study also reveals that Chinese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critical thinking at English composition learning, and the difficulties lie in creative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To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we need to employ affective strategies,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macro-abilities, and cognitive strategies-micro-abilitie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giving concrete examples in the area of cognitive strategies-micro-abiliti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criptive writing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e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English composition
下载PDF
共存与博弈——当代语境下“中国画”与“水墨”概念之辩 被引量:2
7
作者 于洋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5,共2页
作为新一轮中国画“新旧”论辩的主要话题之一,“中国画”“水墨”概念之辩近年来一直为美术界所关注本文认为,“中国画”与“水墨”两个概念的时态属性本身即呈现出“新一旧”的相对性与悖论性,因此不应拘于简单思维定式加以褒贬.文章... 作为新一轮中国画“新旧”论辩的主要话题之一,“中国画”“水墨”概念之辩近年来一直为美术界所关注本文认为,“中国画”与“水墨”两个概念的时态属性本身即呈现出“新一旧”的相对性与悖论性,因此不应拘于简单思维定式加以褒贬.文章继而分析了意见双方的论据理路,梳理了近百年学院教学体系里中国画画种名称的衍变历程,由此提出,这场概念之辩不应停留于语词文本的浅表层面,而应深入画种本体创作与研究规律,探讨实际问题,以执著、包容而理性的态度审视当代中国画坛的创作生态与理论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水墨概念 旧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