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军事新闻报道的趋近化对比——以美国核潜艇南海碰撞事故报道为例
1
作者 邱晋 崔梦晨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以中美主流媒体对2021年美国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在南海发生碰撞事故的相关报道为语料,基于趋近化理论,从空间、时间和价值趋近化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不同立场媒体就同一事件报道所采用的话语策略。中美主流媒体从各自国家利益和意识形... 以中美主流媒体对2021年美国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在南海发生碰撞事故的相关报道为语料,基于趋近化理论,从空间、时间和价值趋近化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不同立场媒体就同一事件报道所采用的话语策略。中美主流媒体从各自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出发,将不同的趋近化策略运用于同一军事事件的新闻构建,营造符合自身利益所需的舆论环境,并由此影响甚至操纵受众的认知、立场和情感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新闻报道 美国核潜艇南海碰撞事故 中美主流媒体 趋近化理论
下载PDF
民国《大公报》关于徐诵明新闻报道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张显锋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7-84,共8页
徐诵明是我国最早的病理学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先后执掌北平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大、同济大学及沈阳医学院,为颇负盛名的中国早期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大学校长的典范”。依据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文献... 徐诵明是我国最早的病理学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先后执掌北平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大、同济大学及沈阳医学院,为颇负盛名的中国早期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大学校长的典范”。依据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文献资源总库(〈全国报刊索引〉)》数字化文献资源库,以“徐诵明”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发现并整理出《大公报》有关徐诵明的新闻报道材料62条,予以数据统计分析,揭示其年度报道规律;并结合《大公报》关于徐诵明的新闻报道材料,对其事行予以内容分析与主题揭示;另从文献学角度,对于如何利用好民国中文报纸文献,及其此类资料挖掘、充分利用的技术方法予以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诵明 《大公报》 新闻报道 事行 中文报纸文献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可视化新闻报道的提升策略
3
作者 张玮 《传媒》 2024年第3期61-63,共3页
在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给社会各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依托大数据技术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的可视化传播模式应运而生,使新闻传播的内容生产机制和呈现机制发生了变化。大数据技术下的新闻报道将文字、图片、短... 在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给社会各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依托大数据技术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的可视化传播模式应运而生,使新闻传播的内容生产机制和呈现机制发生了变化。大数据技术下的新闻报道将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数据信息融合为一体,通过直观、立体多维的方式将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既深化了新闻传播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新闻传播的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新媒体时代 新闻报道 提升策略 大数据技术 短视频 内容呈现 可视化新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三农”新闻报道研究——以《闽东日报》为例
4
作者 潘承斌 周邦在 《新闻文化建设》 2024年第5期121-123,共3页
本文以福建宁德《闽东日报》“三农”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梳理《闽东日报》“三农”新闻报道在来源、数量、主题和对象等方面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统筹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三农”新闻报道品... 本文以福建宁德《闽东日报》“三农”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梳理《闽东日报》“三农”新闻报道在来源、数量、主题和对象等方面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统筹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三农”新闻报道品牌化、双向互动模式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农”新闻报道 地市级媒体 新闻报道框架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报纸媒体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与探索
5
作者 李淑英 杨朝政 梁波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第2期32-35,共4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报纸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媒体环境,报纸媒体需要创新报道形式。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报纸媒体的优势与不足,并分析其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挑战。通过对报纸媒体新闻报道形式创新路径的研究,本文认...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报纸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媒体环境,报纸媒体需要创新报道形式。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报纸媒体的优势与不足,并分析其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挑战。通过对报纸媒体新闻报道形式创新路径的研究,本文认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纸媒体不仅需要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率,更要注重报道形式的拓展和创新,包括数据驱动的新闻报道、交互式新闻报道、多媒体融合报道等。通过这些创新,报纸媒体可以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新闻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新闻报道 数据驱动 交互式报道 多媒体融合
下载PDF
批评隐喻视角下新闻报道中的中国生态形象自塑研究
6
作者 雷成真 张炼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2期46-49,共4页
基于“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本文以《中国日报》和新华网有关生态的新闻报道为语料,结合批评隐喻分析法与语料库方法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识别、阐述与释解,以探讨我国新闻媒体生态话语中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研究发现,... 基于“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本文以《中国日报》和新华网有关生态的新闻报道为语料,结合批评隐喻分析法与语料库方法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识别、阐述与释解,以探讨我国新闻媒体生态话语中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研究发现,国内生态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凸显了“生命共同体”理念,符合本文提倡的生态哲学观;语料主要使用了四种概念隐喻来自塑三类中国生态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新闻报道 中国生态形象
下载PDF
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新闻报道内容研究——基于NVivo20的质性分析
7
作者 熊婷 赵迎红 《新闻前哨》 2024年第6期30-32,共3页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但社会对职业教育仍旧持有偏见。本文采集2023年澎湃新闻客户端发布的200份职业教育新闻报道,运用扎根理论,借助NVivo20软件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得出政策方案、学...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但社会对职业教育仍旧持有偏见。本文采集2023年澎湃新闻客户端发布的200份职业教育新闻报道,运用扎根理论,借助NVivo20软件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得出政策方案、学校宣传、会议调研、合作学习、技能竞赛、不良现象和其他七个主范畴,并结合数字化背景对媒体报道职业教育新闻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Vivo职业教育 新闻报道 数字化
下载PDF
语篇连贯视域下新闻报道隐性评论探析
8
作者 郎曼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文章以语篇连贯为视角,即导语和结论内部之间的语义联系的角度,分析了德国《明镜在线》中关于北京的新闻报道的隐性评论的识解过程及其规律。新闻报道者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编排隐藏自己的评论和态度,表现在语言层面便是命题间的语... 文章以语篇连贯为视角,即导语和结论内部之间的语义联系的角度,分析了德国《明镜在线》中关于北京的新闻报道的隐性评论的识解过程及其规律。新闻报道者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编排隐藏自己的评论和态度,表现在语言层面便是命题间的语义联系中含有报道者的隐性评论。其识解依赖于命题事实间的三大关系与新闻报道的语体特征相结合产生的特殊效果:并列关系可以使“背景事实”与“新闻事实”之间产生对比反差的效果;因果关系通过为“新闻事实”无标记地提供“因”或“果”来暗含报道者的评论;时间关系通过“预测”来暗示对“新闻事实”的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评论 语篇连贯 新闻报道 命题 事实间关系
下载PDF
基于微信公众号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策略研究
9
作者 华敏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9-81,共3页
随着微信、微博等用户的增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传统媒体开始尝试利用其优势向广大社会群众传递信息。针对体育赛事新闻报道而言,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体平台,其免费体验和使用便捷的人性化特点,受到了广大体育群众的认可... 随着微信、微博等用户的增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传统媒体开始尝试利用其优势向广大社会群众传递信息。针对体育赛事新闻报道而言,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体平台,其免费体验和使用便捷的人性化特点,受到了广大体育群众的认可和赞同。为了满足体育赛事受众的需求,也为了促使自身长足发展。文章将针对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的问题,从完善全媒体矩阵、创新报道形式、重视提升用户黏性等方面提出微信公众号强化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提高体育赛事新闻宣传力度和广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赛事 微信公众号 新闻报道 同质化 全媒体
下载PDF
实现政协调研与新闻报道融合的思考
10
作者 张莹莹 《创造》 2024年第3期38-40,共3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必须在深入研究和调查上下功夫,才能找到解决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必须在深入研究和调查上下功夫,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避免随意和盲目。政协调研作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重要环节,具有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政治协商 新闻报道 主题教育 参政议政 社情民意 民主监督 政协
下载PDF
如何写活报纸“小人物”新闻报道——以《大理日报》“小人物”通讯报道为例
11
作者 吴江 黑毅鹤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第3期105-106,共2页
近年来,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各大媒体也借此纷纷推出了人物专栏。“小人物”的事迹最能打动人心,“小人物”蕴藏着大新闻,赢得了读者的“芳心”,深受读者欢迎。那么如何才能写活报纸“小人物”的新闻报道... 近年来,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各大媒体也借此纷纷推出了人物专栏。“小人物”的事迹最能打动人心,“小人物”蕴藏着大新闻,赢得了读者的“芳心”,深受读者欢迎。那么如何才能写活报纸“小人物”的新闻报道呢?笔者以云南《大理日报》“小人物”通讯报道为例,认为要挖掘好“三彩”,使文中的主人翁心性形象活起来;力做好“三避”,使文中的主人翁个性之美突出来;彰显出“二好”,使文中的主人翁时代之美显出来,才能将报纸“小人物”的新闻报道写好、写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讯报道 新闻报道 主人翁 小人物 报纸 高大全 日报 大理
下载PDF
视频剪辑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12
作者 蔡珂珂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4期138-141,共4页
【目的】评估视频剪辑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产生的效果。【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对视频剪辑技术的工作原理、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并采用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估其应用效果。【结果】视频剪辑技术可以实现新闻画面材料的剪接... 【目的】评估视频剪辑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产生的效果。【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对视频剪辑技术的工作原理、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并采用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估其应用效果。【结果】视频剪辑技术可以实现新闻画面材料的剪接、特效处理等,丰富新闻报道的视觉表达,提高新闻的吸引力、观赏性。【结论】视频剪辑技术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强大支持,应用效果显著,但也需要注意避免操纵新闻事实、误导公众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剪辑 新闻报道 应用 效果 评估
下载PDF
新闻报道要善于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13
作者 张维纳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第1期25-27,共3页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在2023年记者节前揭晓,长江日报系列报道《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大学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获典型报道三等奖。我觉得这是记者节给我的最好礼物,在我工作的第9个年头,采写的作品能获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在2023年记者节前揭晓,长江日报系列报道《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大学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获典型报道三等奖。我觉得这是记者节给我的最好礼物,在我工作的第9个年头,采写的作品能获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工作以来,我做过3年编辑,6年记者。和很多记者的成长经历不同,我是一位非传统的“战线”记者,因手上没有条线,很多线索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或者公开信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日报 新闻报道 典型报道 记者 成长经历 公开信 大学毕业论文 大凉山
下载PDF
新闻报道中的部分禁用词
14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期105-105,共1页
1.对有身体残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瞎子”“聋子”“傻子”“弱智”等蔑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等词语。2.报道各种事实特别是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 1.对有身体残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瞎子”“聋子”“傻子”“弱智”等蔑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等词语。2.报道各种事实特别是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3.医药报道中不得含有“疗效最佳”“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等词语,药品报道中不得含有“药到病除”“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最新技术”“最先进制法”“药之王”“国家级新药”等词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残疾 新闻报道 安全预防 残疾人 保险公司 智力障碍者
下载PDF
新闻报道中的部分禁用词
15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5期55-55,共1页
1.对有身体残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瞎子”“聋子”“傻子”“弱智”等蔑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等词语。2.报道各种事实特别是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 1.对有身体残疾的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瞎子”“聋子”“傻子”“弱智”等蔑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等词语。2.报道各种事实特别是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3.医药报道中不得含有“疗效最佳”“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等词语,药品报道中不得含有“药到病除”“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最新技术”“最先进制法”“药之王”“国家级新药”等词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残疾 新闻报道 安全预防 残疾人 保险公司 智力障碍者
下载PDF
数字时代新闻报道的技术融合与传播效果
16
作者 常欣 《中国传媒科技》 2024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标】希望通过研究报道技术在数字时代的融合以及对新闻传播成效的影响,剖析新闻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应用技术达到提高信息传达质量与效率的目标。【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案例深度分析、对比数据等方法,深度研究数字科... 【目标】希望通过研究报道技术在数字时代的融合以及对新闻传播成效的影响,剖析新闻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应用技术达到提高信息传达质量与效率的目标。【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案例深度分析、对比数据等方法,深度研究数字科技(如大数据、AI、VR等)如何在新闻提供中得以应用,并详细讨论这些科技是如何影响新闻内容创作、处理、发布和接受等过程的。【结果】研究发现,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也增强了新闻传播效率与受众参与感。然而技术的应用同时提高了新闻的质量,也引起了关于信息的准确性和新闻伦理的热烈讨论。【结论】数字科技的融合明显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也对新闻业提出了挑战。未来,新闻行业需要更注重科技应用与新闻伦理,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新闻报道 技术融合 传播效果 人工智能
下载PDF
新闻报道配图侵犯肖像权吗
17
《共产党员》 2024年第5期63-63,共1页
相关法条《民法典》第1019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 相关法条《民法典》第1019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像权 《民法典》 肖像作品 新闻报道 信息技术手段 公开 另有规定
下载PDF
数字时代下新闻报道的“变”与“不变”——以AI新闻报道为例
18
作者 陈海霞 《视听》 2024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科技发展带来时代变革。当今社会,人工智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提高了新闻写作效率,丰富了新闻播报的表现形式,推动了新闻的可视化。然而,面对AI新闻报道存在的公式化、程式化及安全... 科技发展带来时代变革。当今社会,人工智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提高了新闻写作效率,丰富了新闻播报的表现形式,推动了新闻的可视化。然而,面对AI新闻报道存在的公式化、程式化及安全性、伦理性问题,媒体仍然需要牢牢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和把关人作用,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让AI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闻报道,以实现技术赋能内容,让技术更好地驱动媒体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技术 数字时代 新闻报道 新媒体
下载PDF
国内体育新闻报道的架构分析——以《中国日报》为例
19
作者 李馥丽 高菡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3期42-45,共4页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本文以《中国日报》(海外版)有关2021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报道为文本对象,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文本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国内体育新闻报道中主要使用了战争、旅途和戏剧等隐喻性表...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本文以《中国日报》(海外版)有关2021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报道为文本对象,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文本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国内体育新闻报道中主要使用了战争、旅途和戏剧等隐喻性表层架构以及合作、友好、外交等非隐喻性表层架构;上述表层架构进一步激活了集体主义、人文精神、协和万邦的深层架构,契合受众读者内在思维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体育新闻 架构 概念隐喻 新闻报道 《中国日报》
下载PDF
新闻报道中使用监控录像素材须注意的伦理问题
20
作者 赵志强 李薇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第1期66-67,共2页
监控录像作为影像素材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当使用会引发一些影像伦理问题。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监控录像的使用授权,防止作为公共权力的监控录像对个人空间的过度“侵入”,避免监控录像的“视觉侵扰”,纠正监控录像在实践中因主观性太强而导... 监控录像作为影像素材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当使用会引发一些影像伦理问题。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监控录像的使用授权,防止作为公共权力的监控录像对个人空间的过度“侵入”,避免监控录像的“视觉侵扰”,纠正监控录像在实践中因主观性太强而导致新闻失真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控录像 新闻报道 影像伦理 视觉侵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