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20世纪初新马地区华人肖像图式的流变
1
作者 王文欣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97-103,共7页
移居海外的华人存在制作和使用纪念性肖像画的习俗,既与中国传统祖先容像具有深刻渊源,又发展出了自己的鲜明特征。以新马地区华人肖像画观之,其早期基本沿用故土的祖先容像格套。至19世纪中期,因欧洲绘画和摄影术影响,发展出了具有调... 移居海外的华人存在制作和使用纪念性肖像画的习俗,既与中国传统祖先容像具有深刻渊源,又发展出了自己的鲜明特征。以新马地区华人肖像画观之,其早期基本沿用故土的祖先容像格套。至19世纪中期,因欧洲绘画和摄影术影响,发展出了具有调和东西且兼顾华人社群文化色彩的图式,多表现为四分之三侧面坐像。随着摄影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至20世纪初,出现了一类正面胸像类肖像照。随后,肖像照逐步取代了肖像画,在此过程中,照片加彩等模仿绘画的手法也逐步退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 肖像画 新马地区 摄影术
下载PDF
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韩海啸 江一墩 +1 位作者 王志斌 李泉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2期435-437,共3页
设计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病例数146例,分为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组和养肝丸对照组,3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表明:当归白术汤加减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92.9%,可使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固醇(TC)、... 设计新马地区酒精性脂肪肝病例数146例,分为当归白术汤加减治疗组和养肝丸对照组,3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表明:当归白术汤加减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92.9%,可使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使肝脏的影像学改变减轻或消失,其中临床症状和脂肪肝的影像学疗效指标均优于养肝丸组。所以,当归白术汤加减对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马地区 酒精性脂肪肝 当归白术汤加减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从主流力量到地下非法组织——二战前新马地区华侨秘密会社与华侨社会的关系
3
作者 石沧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0-192,164,共4页
1890年以前,秘密会社是新马地区华侨社会的主流力量之一。《镇压危险社团法令》正式出台实施后,华侨秘密会社逐渐演变为当地华侨社会中的地下非法组织。许多的内外部原因导致华侨秘密会社社会地位和影响的败落弱化。
关键词 新马地区 华侨社会 秘密会社
下载PDF
新马地区五邑华人社团史简析
4
作者 石沧金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2-55,74,共5页
新马地区五邑籍华人社团创建的历史较早,它们是五邑籍华人在当地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战后,伴随新马地区华侨社会的本质性转变,五邑华人社团的性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下,这些社团还顺应着海外华人社团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它们与中... 新马地区五邑籍华人社团创建的历史较早,它们是五邑籍华人在当地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战后,伴随新马地区华侨社会的本质性转变,五邑华人社团的性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下,这些社团还顺应着海外华人社团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它们与中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联系正日趋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马地区 五邑华人社团 发展史
下载PDF
马来亚时期中国文学作品在新马地区译介特点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昌农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4-90,共7页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同属马来亚区域的历史时期,马来亚的土生华人们用峇峇马来语译介了7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这些译作大部分属历史、爱情和侠义题材;它们与说唱文学在题材上有较多重叠,大部分译作保留有说唱文学的惯用句式,且这些作品多...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同属马来亚区域的历史时期,马来亚的土生华人们用峇峇马来语译介了7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这些译作大部分属历史、爱情和侠义题材;它们与说唱文学在题材上有较多重叠,大部分译作保留有说唱文学的惯用句式,且这些作品多是说唱文学中的经典作品,经历过几代说书人的传播和改编;中国文学译介作品只在峇峇创办的刊物上刊载,并与峇峇创办的出版业有紧密联系;被译介的中国文学作品全是使用拉丁化马来文书写。峇峇译介的中国文学作品为中马文学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峇峇出版业领先使用和推广拉丁化马来文字,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和现代马来语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亚时期 中国文学作品 新马地区 峇峇人
下载PDF
德教在新马地区的发展及其原因探析
6
作者 母书鹏 《八桂侨刊》 2011年第1期65-69,共5页
20世纪50年代初,德教开始在新马地区传播,到7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草创阶段,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德教起到了联系乡谊、保持和传播中国文化、济危扶困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才能够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德教虽然在新马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德教开始在新马地区传播,到7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草创阶段,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德教起到了联系乡谊、保持和传播中国文化、济危扶困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才能够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德教虽然在新马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教 新马地区 发展 原因
下载PDF
试论近代新马地区琼侨社团的建立及其职能
7
作者 张逢博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129-131,140,共4页
19世纪中叶前后,海南人开始大规模移居东南亚,新马地区是琼侨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在移居地,琼侨建立了会馆、同乡会、宗亲会、行业公会等各类社团组织,以地缘、血缘、业缘形成的组织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近代新马琼侨社团在联系乡谊、增... 19世纪中叶前后,海南人开始大规模移居东南亚,新马地区是琼侨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在移居地,琼侨建立了会馆、同乡会、宗亲会、行业公会等各类社团组织,以地缘、血缘、业缘形成的组织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近代新马琼侨社团在联系乡谊、增进福利、奉祀神癨、祭祀先祖、经济协作、发展华教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侨 社团 新马地区
下载PDF
华侨华人社团与会党组织中的关帝信仰——以新马地区为中心
8
作者 李彦佚 《艺术与民俗》 2024年第1期45-53,共9页
除庙宇外,地缘性、血缘性华侨华人社团以及会党组织的活动地点,也是海外华人崇拜关帝的主要场所,是观察关帝信仰在海外发展情况的另一个窗口。通过对以新马地区为主的有关组织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它们的创建时间普遍比关帝庙早,加... 除庙宇外,地缘性、血缘性华侨华人社团以及会党组织的活动地点,也是海外华人崇拜关帝的主要场所,是观察关帝信仰在海外发展情况的另一个窗口。通过对以新马地区为主的有关组织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它们的创建时间普遍比关帝庙早,加之多以“馆庙一体”、不对外开放的形式运作,故关帝在其中往往是“成员们的共同信仰和纽带”,具有“移民神”“祖宗神”“会党神”等神格形象,在维系组织运作、增进成员团结、改善成员生存环境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与此同时,虽然神格形象存在差异,但这三类华人组织选择供奉关帝的出发点,实质上是表达对关帝所代表的“忠心义气”精神的崇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帝信仰 华侨华人社团 华人会党组织 新马地区
原文传递
试论20世纪50年代厦语片在新马地区的发展——以《南洋商报》(1953—1959)为中心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崇江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63,共4页
厦语片即厦门话电影,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并不被人们所关注。东南亚作为闽南籍华侨的主要侨居地,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厦语片的主要海外市场。本文通过查阅1953—1959年新加坡《南洋商报》所登载有关厦语片的广告、影评以及其... 厦语片即厦门话电影,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并不被人们所关注。东南亚作为闽南籍华侨的主要侨居地,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厦语片的主要海外市场。本文通过查阅1953—1959年新加坡《南洋商报》所登载有关厦语片的广告、影评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梳理该时期厦语片在新马地区发展的概况,认为该时期厦语片在新马地区的发展繁荣,与闽南籍华侨的支持,广告宣传的针对性,电影公司增加资金、人员、技术投入以及发行网络的完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语片 新马地区 南洋商报 发展原因
原文传递
川西新马—什邡地区蓬莱镇组三段JP_2~3砂组沉积与储层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向阳 李宏涛 +2 位作者 郭艳东 孙兵 魏修平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4,123,共15页
为确定川西新马—什邡地区蓬莱镇组三段气藏沉积、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利用岩心观察、薄片、物性、压汞曲线等分析,结合地震属性预测等结果,采用地质—地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蓬三段由5个砂组构成,各砂组厚... 为确定川西新马—什邡地区蓬莱镇组三段气藏沉积、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利用岩心观察、薄片、物性、压汞曲线等分析,结合地震属性预测等结果,采用地质—地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蓬三段由5个砂组构成,各砂组厚度变化较小,反映沉积期构造稳定、地势平缓,蓬三段JP_2~3砂组属于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细粒岩屑砂岩为JP_2~3砂组主要储集岩,粒间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等也较为发育,以中孔、小孔为主;喉道总体呈差—中等分选、中细歪度,为中—细喉道的特征;孔喉组合总体为中—小孔—中—细喉,渗流能力中等—较差,为典型特低孔—低孔—低渗—特低渗的孔隙型储层。沉积微相是控制JP_2~3砂组储层发育的关键,并控制储层厚度、岩性粒度和充填物成分,导致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邡地区 JP2^3砂组 沉积特征 储层特征 孔隙结构
下载PDF
新、马古史勾勒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黎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30-35,共6页
新、马古史勾勒潘黎明新加坡岛和马来半岛由于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古代中国与印度以及阿拉伯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往中,无论是称为“香料之路”,或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还是称为“海上赴印度求法之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马古史勾勒潘黎明新加坡岛和马来半岛由于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古代中国与印度以及阿拉伯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往中,无论是称为“香料之路”,或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还是称为“海上赴印度求法之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认真探讨新、马古代史不仅对研究东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利佛逝 来半岛 三佛齐 东南亚地区 新马地区 来人 加坡 来族 印度尼西亚人 苏门答腊
下载PDF
新马华文出版:探索与发展
12
作者 赵晓东 《出版参考》 2001年第18期25-26,共2页
近十年来,中国出版界看到了东南亚华文图书市场的巨大潜力,以版权贸易、参加书展等方式加大了国内出版物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的开拓力度。虽然在图书外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出版方面与新马同业的合作却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 近十年来,中国出版界看到了东南亚华文图书市场的巨大潜力,以版权贸易、参加书展等方式加大了国内出版物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的开拓力度。虽然在图书外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出版方面与新马同业的合作却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出版业对新马华文出版的本地化缺乏认识,国内图书在选题和形式上与当地华文出版物有相当的距离,出口至新马地区的图书不能充分适应当地华人的阅读口味,库存滞销较为严重。国内直接输出版权至新马的也很少。与国内出版业为打开新马市场的付出不成比例。因此,对新马华文出版业的发展轨迹进行研究,以探究国内出版业与新马华文出版业的最佳链接方式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出版业 加坡 新马地区 图书市场 出版物 东南亚金融风暴 中国图书 华文学 本地化进程 出口单位
下载PDF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校珍 《东南亚南亚研究》 1997年第4期51-54,共4页
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其前身是清政府对外的侨民教育。而在这以前,许多侨居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就自发地兴办了不少中国传统式的私塾教育。如1787年在印尼巴城创办的明德书院(后改名为明诚书院)以及后来在新加坡创办的萃英书院、养正书屋、乐... 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其前身是清政府对外的侨民教育。而在这以前,许多侨居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就自发地兴办了不少中国传统式的私塾教育。如1787年在印尼巴城创办的明德书院(后改名为明诚书院)以及后来在新加坡创办的萃英书院、养正书屋、乐英书屋、崇文阁等等。19世纪初,这类私塾大量出现,到1884年已达115间。此后,规模更大,以至达到“多至不可胜言”的地步。当时的教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中国传统教育在海外的翻版、延伸:教授方式是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教授内容是中国古代的四书、 五经,而目的仅是给华侨子弟传授文化,教之以礼规伦理,“使小子知善所从”。从表面来看,当时的教育并不是为传统的“八股取士”做准备(因为远离中国,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究其实质,还是中国传统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化心理的折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教育 东南亚 华人华侨 文化阐释 中华文化 华文学校 中国传统社会 新马地区 华侨学校 华校
下载PDF
李光前:赤子情怀映汗青
14
作者 蔡婧超 《市场瞭望》 2023年第1期3-6,共4页
李光前一生捐资无数,80%施于教育事业,他鼎力支持陈嘉庚倾资办学,持续襄助厦门大学创建与发展,其捐资兴建的光前学村直到今天,仍为南安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人才……130年前,一个叫李光前的男孩出生在侨乡泉州。这个不起眼的南安男孩,后来... 李光前一生捐资无数,80%施于教育事业,他鼎力支持陈嘉庚倾资办学,持续襄助厦门大学创建与发展,其捐资兴建的光前学村直到今天,仍为南安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人才……130年前,一个叫李光前的男孩出生在侨乡泉州。这个不起眼的南安男孩,后来成为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新加坡杰出的华人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李光前一生热心公益,为中国和新马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被誉为“星马一代完人”“南国之光、华社先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马地区 赤子情怀 李光前 厦门大学 南安 陈嘉庚 捐资 慈善家
原文传递
“南洋阿Q”的当代性及其在地化的华族寓言——以林万菁《阿Q后传》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秀雯 《上海鲁迅研究》 2021年第4期298-311,共14页
《阿Q正传》的改编或改写主要是在新马地区。新马最早的摹写版本可以追溯到絮絮在“二战”后完成的《阿Q传》(1950)。紧随其后改写鲁迅《阿Q正传》的还有吐虹的《“美是大”阿Q别传》(1958)、方北方《我是阿Q》(1962)、丁翼的《阿Q外传... 《阿Q正传》的改编或改写主要是在新马地区。新马最早的摹写版本可以追溯到絮絮在“二战”后完成的《阿Q传》(1950)。紧随其后改写鲁迅《阿Q正传》的还有吐虹的《“美是大”阿Q别传》(1958)、方北方《我是阿Q》(1962)、丁翼的《阿Q外传》(1971)、林万菁的《阿Q后传》(1985)、孟紫《老Q自供书》(1990)、李龙的《再世阿Q》(1994)等。这些改写小说不只是阿Q生命在南洋的简单延续,也印证了鲁迅笔下的阿Q具有跨国境、跨时代的经典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阿Q 在地化 后传 别传 新马地区 跨时代 林万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