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庸》天命性情的流转与诗化哲学
1
作者 欧阳祯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0-79,共10页
《中庸》为人设置了一个崇高而富有诗意的来源——“天命之谓性”,所以,他是天民,拥有天爵,具有赤子之心,率直之性,他志在圣贤,树立了圣洁的信仰。其“中”与“庸”就是“忠”与“恕”的展开,《中庸》从方方面面围绕着“中立而不倚”“... 《中庸》为人设置了一个崇高而富有诗意的来源——“天命之谓性”,所以,他是天民,拥有天爵,具有赤子之心,率直之性,他志在圣贤,树立了圣洁的信仰。其“中”与“庸”就是“忠”与“恕”的展开,《中庸》从方方面面围绕着“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展开了人性之美的讨论。鸢飞鱼跃,溥博源泉。其合外内之道而成人成己,“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人生理想,其道并行而不相悖,“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的博大胸怀,其上天之载,知微之显,无声无臭而化成天下的人伦理想,都是从“诚”的灵明之中开出。于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最后推向了天道人道混融、天地万物一体的天人理想、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它是一首浪漫的诗,更是一首优美的歌,虽然来自上古的苍茫,却至今仍有巨大的思想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中庸》 鸢飞鱼跃 和而不流 於穆不已
下载PDF
诚体与神体:牟宗三论北宋理学
2
作者 翟奎凤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90-99,共10页
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中对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的思想作了重点论述,把三人思想视为不断演进、趋于圆满的发展过程。周敦颐基于《易传》《中庸》建构诚体、神体、寂感真几的思想,虽然对心性重视不够,但寂感神体作为一种广义上的宇... 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中对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的思想作了重点论述,把三人思想视为不断演进、趋于圆满的发展过程。周敦颐基于《易传》《中庸》建构诚体、神体、寂感真几的思想,虽然对心性重视不够,但寂感神体作为一种广义上的宇宙之心也贯通在主体中。张载在重视《易传》《中庸》的基础上,对《孟子》心性论也有关注,太虚、天德神体与心性通贯无二。程颢则进一步统一了《易传》《中庸》《论语》《孟子》,本体与主体完全打通,发展出一种思想上的圆顿形态,神体即是寂感一体、於穆不已的易体。在牟宗三的创造性阐释中,诚体、神体、易体、道体、理体、心体、性体统一,寂感一如,即存有即活动,生生不息。牟宗三的论述自有其哲理上的高明之处,但他把二程分得太开,抬高程颢,贬低程颐,视程颐、朱熹为歧出,认为程朱所言之理存有而不活动,心、神皆为形下之气,这种判断难免又失之简单、武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体 神体 寂感 於穆不已 心神理一
下载PDF
论《中庸》的诗化境界
3
作者 欧阳祯人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3期14-19,共6页
即凡即圣的超越形态、优美理性的宗教情感,以及富有艺术质素的语言表述和想象深远的天人境界,共同烘托出了《中庸》文本的诗化特质,并分别从浩瀚深厚、於穆不已之"天"的内涵发掘,即凡即圣的超越情怀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性情世... 即凡即圣的超越形态、优美理性的宗教情感,以及富有艺术质素的语言表述和想象深远的天人境界,共同烘托出了《中庸》文本的诗化特质,并分别从浩瀚深厚、於穆不已之"天"的内涵发掘,即凡即圣的超越情怀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性情世界巨大创生性的诗化呈现等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特质。《中庸》作为一部圣典,它的思想高远无极,它的精神超凡入圣,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亦哲学,亦宗教,亦审美,像一首飘过了茫茫原野的草原牧歌,携带着数千年儒家圣哲的思绪,怀抱着中国圣人的期望,从哲理到审美,从洪荒的原野到现代化的今天,流进了我们良知的心田,融化在我们血液里,体现在我们的视听言动之中。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把握,宗教的觉悟,而且也是诗情的精神向往与诗化的境界憧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诗化境界 於穆不已 宗教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