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胤与宿命:姿子妮乍悲剧叙事背后的族群心理初探——以岭光电译注版《姿子妮乍》为个案
1
作者 吉日莫铁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2-47,共6页
《姿子妮乍》是一部凄美浪漫的神话故事,亦是一部讲述鬼魅滥觞的咒鬼经诗,以五言和七言的诗体形式广泛流传于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彝区。从姿子妮乍悲剧式叙事风格形成原因及其表现形式,探索这种叙事风格所蕴含的族群心理与集体无意识。... 《姿子妮乍》是一部凄美浪漫的神话故事,亦是一部讲述鬼魅滥觞的咒鬼经诗,以五言和七言的诗体形式广泛流传于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彝区。从姿子妮乍悲剧式叙事风格形成原因及其表现形式,探索这种叙事风格所蕴含的族群心理与集体无意识。以期为民间故事的多视角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子妮乍》 悲剧叙事 族群心理 集体无意识
下载PDF
巴渝民歌语言的方音特质与族群心理认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茂平 《音乐探索》 2019年第1期42-49,共8页
巴渝民歌方言作为巴渝民歌的载体,侵染着浓厚的巴渝文化特质和风采魅力。取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以巴渝民歌为对象,试图通过巴渝民歌语言方音特质的分析,由此来探寻巴渝民歌的族群心理认同机制,为深入推进巴渝民歌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巴渝民歌 民歌语言 族群心理认同
下载PDF
清代台湾客番互动对族群心理的影响
3
作者 汤韵旋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1年第8期200-201,共2页
客家文化与台湾土著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两种相异的文化在撞击过程中,各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同时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变异。客番之间的互动经过一个较长的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而文化作为一种行为,在其变异过程中,... 客家文化与台湾土著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两种相异的文化在撞击过程中,各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同时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变异。客番之间的互动经过一个较长的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而文化作为一种行为,在其变异过程中,必然会对其族群心理、甚至族群性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番互动 族群性格 族群心理
下载PDF
基于族群心理差异的校园文化育人研究
4
作者 林涛 钟祖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第26期21-22,共2页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的形成与建构不能单纯地从制度、物质及思想等方面进行关照,同时也应当基于族群心理差异来对校园文化育人进行研究。需知,高校文化育人除了思想引领和人才培育的大方向,还需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且族群心理...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的形成与建构不能单纯地从制度、物质及思想等方面进行关照,同时也应当基于族群心理差异来对校园文化育人进行研究。需知,高校文化育人除了思想引领和人才培育的大方向,还需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且族群心理的差异化会使得个体在对校园文化的认知上产生差异,同时也影响个体对校园文化的接受度和在校园文化认同上的阻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心理 校园文化 认知差别 阻拒性
下载PDF
麦盖提农民画的设色风格及其族群文化心理机制
5
作者 蔡平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41-44,共4页
探讨和分析了新疆麦盖提县农民画的设色风格,并进一步阐述了这种风格形成的族群文化心理机制。
关键词 麦盖提县农民画 设色风格 族群文化心理
下载PDF
情感与族群边界——以新疆三对维汉夫妇的族际通婚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徐杰舜 徐桂兰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32-139,共8页
在一个多民族的世界里,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融,是使族群边界得以消溶并走向民族和谐、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婚姻不仅是男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不同的文化和心理在不同的性别、家族、社会... 在一个多民族的世界里,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融,是使族群边界得以消溶并走向民族和谐、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婚姻不仅是男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不同的文化和心理在不同的性别、家族、社会乃至族群间的一种交流与融合,因此,不同族群间互通婚姻对促进民族团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族际婚姻是婚姻行为模式中一种极为复杂的两性结合,它既体现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又体现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践证明,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建立和发展,完全可以消溶族群边界、跨越族群鸿沟和沟通族群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族群边界 族际通婚 消溶族群边界 跨越族群鸿沟 沟通族群心理
下载PDF
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祥林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1-5,共5页
"禹兴于西羌"之说在华夏自古流传。地处汉、藏之间的羌人也崇拜大禹,视之为治水救难、护佑羌民的"先祖",由此形成了颇有"在地性"特色的叙事及符号系统,并且体现在从物质到非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研究羌... "禹兴于西羌"之说在华夏自古流传。地处汉、藏之间的羌人也崇拜大禹,视之为治水救难、护佑羌民的"先祖",由此形成了颇有"在地性"特色的叙事及符号系统,并且体现在从物质到非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研究羌区口述史,尤其要重视大禹传说背后隐含的族群文化心理。作为"神话历史",大禹传说在当下不同羌区又是被当作实现某种群体目标的社会资源来使用的,是一种"被用来创造社会关系、构建社会生活"的可利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大禹崇拜 族群心理 文化遗产
下载PDF
“土豪”古今对比引发对族群文化的几点思考
8
作者 王雪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04-106,共3页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群体的心理折射。本文借由现今风靡网络的"土豪"一词,运用语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词源追溯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变化分析,来探究语言究竟是怎样体现人们的思维与心理变化。同时在查...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群体的心理折射。本文借由现今风靡网络的"土豪"一词,运用语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词源追溯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变化分析,来探究语言究竟是怎样体现人们的思维与心理变化。同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对"土豪"观照出的族群心理发展变化进行了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豪 古今对比 族群心理变化
下载PDF
作为神圣空间的羌族碉楼民居
9
作者 李祥林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23年第1期3-13,共11页
纵建筑有实用性也有艺术性,着眼精神层面,它还具有神圣性。以“尔玛”自称的羌族如今聚居在川西北,地处汉、藏之间。从文化人类学看,以“碉”为代表的村寨建筑是尔玛人栖居的场所,也是他们寄托情感和心灵的空间,是介于“圣”“俗”之间... 纵建筑有实用性也有艺术性,着眼精神层面,它还具有神圣性。以“尔玛”自称的羌族如今聚居在川西北,地处汉、藏之间。从文化人类学看,以“碉”为代表的村寨建筑是尔玛人栖居的场所,也是他们寄托情感和心灵的空间,是介于“圣”“俗”之间并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族群标志,跟他们的族群传统与民俗心理息息相关。考察羌族建筑碉楼民居,除了认识其作为世俗生活场域的价值,还需要透视其作为神圣心理空间的意义,从而达到艺术人类学的整体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建筑 民间信仰 族群心理 艺术人类学
下载PDF
从“生态”到“心态”:多维互动下云南传统民俗舞蹈活动研究——以楚雄密林庄彝族“竖秋节”仪式舞蹈活动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敏玲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11-15,共5页
费孝通先生"北京大学社会学十年"纪念会上提出了一个新名词,称之为人的"心态关系",生态关系是指人和人的共存关系,心态关系是指人和人的共荣关系,人和人既要共存也要共荣。笔者认为"心态关系"的提出为舞... 费孝通先生"北京大学社会学十年"纪念会上提出了一个新名词,称之为人的"心态关系",生态关系是指人和人的共存关系,心态关系是指人和人的共荣关系,人和人既要共存也要共荣。笔者认为"心态关系"的提出为舞蹈理论建构提出了更深层次意义,带来了新的研究视野。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密林庄"竖秋节"仪式舞蹈活动为例,从"心态关系"角度,研究其多方参与互动下族群关系,族群行为与认知、观念与信仰体系等,试图探索云南传统民俗舞蹈研究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心态 竖秋节 多维互动 民俗舞蹈 族群心理
下载PDF
楚辞研究中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漳平 《泰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2-77,共6页
楚辞研究中,有关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这一争论贯穿了两千年的楚辞研究史。我曾长期关注于中原文化、楚文化与闽南文化研究的状况,从而意识到,可能从族群心理研究的角度,能够解开楚辞研究中长期... 楚辞研究中,有关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这一争论贯穿了两千年的楚辞研究史。我曾长期关注于中原文化、楚文化与闽南文化研究的状况,从而意识到,可能从族群心理研究的角度,能够解开楚辞研究中长期争论不休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研究 族群心理研究 中原文化 楚文化 闽南文化
下载PDF
赣州客家饮食的文化适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斌 《湘南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8-30,42,共4页
历史上,赣州地区由于中原汉民不断迁入而形成的客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活和行为模式上相应做出改变。其饮食文化的各要素都呈现出调适机制,从生存环境、族群心理和面对现代化三方面体现出赣州客家饮食的文化适应。
关键词 文化适应 生态环境 族群心理 现代化
下载PDF
民族心理学视域下汉族心理学研究意义和思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海钟 姜永志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7年第6期63-67,共5页
民族心理学有四个取向,即以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为起源的民族心理学、基于解决我国民族团结问题的本土民族心理学、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民族学与心理学结合的民族心理学研究。与民族学一样,当前... 民族心理学有四个取向,即以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为起源的民族心理学、基于解决我国民族团结问题的本土民族心理学、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民族学与心理学结合的民族心理学研究。与民族学一样,当前的民族心理学虽然也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心理比较研究,却往往等同于少数民族心理学,忽视了汉族也是一个民族,内隐的概念是本土的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等,都是汉族主流心理学,而少数民族心理与汉族心理有差异,因而必须单独作为一个分支学科进行研究。将汉族心理作为一个课题开展研究,有利于体现民族平等,有利于民族心理学体系建设的完整性,有利于反向研究当代中国民族认同问题、民族素质问题。通过研究汉族对少数民族的认知、情感、态度、刻板印象、政策认识,可以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好的社会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民族心理学意见。民族心理学应该是族群心理学,历史世界中各个时期的族群,现时世界中各个国家的族群,冯特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心理学研究课题,都应该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心理学的本质是文化心理学。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关系是民族心理学的核心课题。因此,跨文化心理学、中国文化心理学是民族心理学的重要交叉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心理 汉族心理 族群心理
下载PDF
关于澳门土生葡人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杰舜 汤开建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5-53,共9页
澳门土生葡人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即 :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与印度果阿人和马来西亚满剌加 (即马六甲 )人的通婚混血为滥觞阶段 ,16世纪中期到 18世纪为土生葡人在澳门多元混血形成的阶段 ,19世纪初至 2 0世纪中期为土生葡人在澳... 澳门土生葡人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即 :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与印度果阿人和马来西亚满剌加 (即马六甲 )人的通婚混血为滥觞阶段 ,16世纪中期到 18世纪为土生葡人在澳门多元混血形成的阶段 ,19世纪初至 2 0世纪中期为土生葡人在澳门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土生葡人在澳门稳定发展的阶段。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澳门土生葡人是一个在体质风貌、地域、语言、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族群心理上有鲜明特征的特殊族群。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族群 ,我们不应该回避他们的族属问题。只有正确地解决土生葡人的族属问题 ,确立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 ,他们的利益才可以从根本上得到尊重和保护 ,澳门才能稳定、发展和繁荣 ,澳门的特色才能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族群心理 土生葡萄牙人 民族工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