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族群聚居与住屋形式——工具史视野下青铜时代西南夷聚落建筑的文化技术特色
1
作者 徐辉 刘鑫 温泉 《世界建筑》 2024年第1期73-79,共7页
本文以“族群聚居与住屋形式”合一的视域审视青铜时代西南夷的聚落建筑遗址,论述以氐羌族群为主体的康巴聚落建筑遗址中“柱造土掌与密肋邛笼”的特征,以濮越与苗瑶族群为主体的黔贵聚落建筑遗址中“抬梁穿斗与木栅干栏”的特征,以濮... 本文以“族群聚居与住屋形式”合一的视域审视青铜时代西南夷的聚落建筑遗址,论述以氐羌族群为主体的康巴聚落建筑遗址中“柱造土掌与密肋邛笼”的特征,以濮越与苗瑶族群为主体的黔贵聚落建筑遗址中“抬梁穿斗与木栅干栏”的特征,以濮越与氐羌族群为主体的滇云聚落建筑遗址中“木楞井干与干栏合院”的特征,揭示了青铜时代西南夷地区的先民将其游牧渔猎与农业栽培经济相结合,产生了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邛笼式及混合式的聚落建筑空间形式。该住屋形式格局中环绕式的围合感与单向度的向心性隐喻着方国神圣仪式与权力,体现了方国联盟集团的共同利益与意志,是青铜时代西南夷社会文化系统中类“尖锥体”等级结构的物质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夷 族群聚居 住屋形式 聚落建筑 文化技术
下载PDF
族裔经济的跨国建构与族群聚居的地方空间生产--基于对浙江省义乌市外籍商人的访谈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晔琴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2-81,共10页
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与日俱增的经济地位与实力,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进入我国境内经商、求学,甚至长期居住。跨国移民作为移民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分支,亟待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本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的田野调查为经验资料,发现义乌的跨国... 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与日俱增的经济地位与实力,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进入我国境内经商、求学,甚至长期居住。跨国移民作为移民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分支,亟待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本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的田野调查为经验资料,发现义乌的跨国移民正在建构两种不同的社会空间。他们一方面通过族裔经济维持与移出国之间的跨国社会网络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在移入国的居住与宗教的双重空间建构,逐渐形成地方性的族群聚居空间。这种双重的社会空间建构是义乌跨国移民实现迁移、定居的重要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移民 族裔经济 族群聚居 空间生产
原文传递
云南多族群聚居村落结构性社会资本的形成机制探析——以云南普洱市镇沅县九甲乡文岗汉、傣、彝族杂居村为例
3
作者 熊开万 王海洋 《昆明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90-95,共6页
多族群聚居村落是云南边疆地区较为普遍的现象,其结构性社会资本对于当地的和谐与发展意义重大。文岗村各族三百多年来的空间共谋、生活互助、彼此交通造就了其文化的乡土性、地域性和多元性,并反映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三百年来,在族... 多族群聚居村落是云南边疆地区较为普遍的现象,其结构性社会资本对于当地的和谐与发展意义重大。文岗村各族三百多年来的空间共谋、生活互助、彼此交通造就了其文化的乡土性、地域性和多元性,并反映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三百年来,在族际互动、共同开发的过程中,文岗各族文化的差异最终消弭于地域性的共同利益中。实际上,地方性知识与智慧、情感与价值、利益格局与社会结构已足以保证多族群村落共同体的稳定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文岗村 族群聚居村落 结构性社会资本 族际互动 民族和谐
下载PDF
“和合共生”:多族群聚居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以白银乡、康乐镇为例
4
作者 金鹏 崔文河 《艺术科技》 2021年第14期40-41,共2页
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主要的多族群交融地区。白银乡、康乐镇位于张掖市肃南县,有着独特的丹霞地貌特质和多元民族文化景观。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首先阐述白银乡、康乐镇多民族... 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主要的多族群交融地区。白银乡、康乐镇位于张掖市肃南县,有着独特的丹霞地貌特质和多元民族文化景观。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首先阐述白银乡、康乐镇多民族交流交往的历史,其次解读场地现状问题,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角度对白银乡、康乐镇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从而实现梨园河两岸白银乡、康乐镇特色文化和多民族聚居景观空间的保护与发展,展现出河西走廊多民族聚居区的人文特色,实现多族群聚居乡镇的“和合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聚居 “和合共生” 乡镇景观 规划设计 河西走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