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无声之乐”到“寂照朗现”——玄佛视角下的支遁乐论思想研究
1
作者 王维 方颖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7,共5页
支遁作为东晋名僧,其乐论思想充满了以佛解玄、以玄合佛的味道。在支遁为晋哀帝陈明的政治见解中提出了“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乐论命题,他以玄学之“无”替换了般若之“空”,即以“无声”来指代佛学的“空寂”,在无生无造的佛学旨... 支遁作为东晋名僧,其乐论思想充满了以佛解玄、以玄合佛的味道。在支遁为晋哀帝陈明的政治见解中提出了“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乐论命题,他以玄学之“无”替换了般若之“空”,即以“无声”来指代佛学的“空寂”,在无生无造的佛学旨趣中注入了“自得”适意的感性内蕴,其目的是用音乐审美所建构的内在秩序来实现现实政治的和谐稳定。在“以万声钟响,响一以持之”的观点中,支遁以钟声作喻,来说明圣人所持有的“空无”之心可以与超验精神相通并能够启发众生归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遁 无声之乐 佛学 玄学
下载PDF
老子的“大音希声”与约翰·凯奇“无声之乐”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琪 《当代音乐》 2022年第1期29-31,共3页
尽管老子与约翰·凯奇在时间、空间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的美学观却有着跨时代的惊人相似。二者都坚持“无声”的美学主张,崇尚顺应自然,自然的声音是最美的,都强调在音乐的基础上要领略弦外之音,丰富精神生活。“大音希声”体... 尽管老子与约翰·凯奇在时间、空间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的美学观却有着跨时代的惊人相似。二者都坚持“无声”的美学主张,崇尚顺应自然,自然的声音是最美的,都强调在音乐的基础上要领略弦外之音,丰富精神生活。“大音希声”体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美学观点,处于感性之上,约翰·凯奇则把无声付诸实践,是一种形而下的美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音希声 无声之乐 老子 约翰·凯奇 音乐美学思想
下载PDF
“无声音乐”存在方式的美学思考——从《4分33秒》到“无声之乐” 被引量:2
3
作者 雍凌凌 《北方音乐》 2017年第24期256-256,共1页
人类的音乐发展历史中,有声的音响形式并不是唯一或必然的存在方式。众多的音乐实践与理论中都曾出现过“无声音乐”的实例,孔子的“无声之乐”与凯奇的《4分33秒》皆是音乐存在的特殊方式,颠覆了传统的音响形式,展示了一个无声而又“... 人类的音乐发展历史中,有声的音响形式并不是唯一或必然的存在方式。众多的音乐实践与理论中都曾出现过“无声音乐”的实例,孔子的“无声之乐”与凯奇的《4分33秒》皆是音乐存在的特殊方式,颠覆了传统的音响形式,展示了一个无声而又“有声”的音乐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之乐 美学思考 4分33秒 音响形式
下载PDF
儒道佛三家对“无声之乐”的认识
4
作者 曹蕙姿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3年第5期16-17,共2页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里,音乐一直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六代的乐舞、隋唐的大曲、明清的曲艺到现代音乐,无论在表演还是理论上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早在先秦时期,先人就已经将目...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里,音乐一直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六代的乐舞、隋唐的大曲、明清的曲艺到现代音乐,无论在表演还是理论上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早在先秦时期,先人就已经将目光从音乐的表现移开,透过现象寻求音乐的本质,故有了“无声之乐”的理论。“无声之乐”即没有声音的音乐,人的听觉器官无法感受的音乐,必须用心去聆听的音乐。历史上,儒家、道家、佛家都有“无声之乐”的观点,但在内涵上却大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之乐 儒道佛 音乐教学 道家 审美趣味 儒家 审美观念 先秦时期 现代音乐 音乐的本质
下载PDF
从“大音希声”到《4分33秒》──关于“无声之乐”及其存在方式的美学思考 被引量:16
5
作者 冯长春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2-97,共6页
音乐的存在方式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元命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子的“大音希声”及孔子的“无声之乐”的美学思想与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的相关音乐创作思想进行跨时空的对比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寻其异同,并探求“... 音乐的存在方式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元命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子的“大音希声”及孔子的“无声之乐”的美学思想与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的相关音乐创作思想进行跨时空的对比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寻其异同,并探求“无声之乐”这一特殊音乐现象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之乐 大音希声 西方后现代主义 存在方式 4分33秒 音乐美学
下载PDF
“无声之乐”与“大音希声”——论儒道音乐哲学之同异
6
作者 张小雨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64-72,共9页
自西周制礼作乐起,乐教便与礼教一体,共同组成古老华夏文明的制度核心,但当时的人们还未将音乐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来讨论其价值,而是从整个社会发展需要来界定其地位。因此,音乐很早便成为先贤们哲学思想的具体分析对象。东周礼坏... 自西周制礼作乐起,乐教便与礼教一体,共同组成古老华夏文明的制度核心,但当时的人们还未将音乐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来讨论其价值,而是从整个社会发展需要来界定其地位。因此,音乐很早便成为先贤们哲学思想的具体分析对象。东周礼坏乐崩后,孔子通过“释礼归仁”,提出“无声之乐”概念,将人的内在情感志向视为音乐的本原,突出乐教的终极意图——使百姓获得平和安乐之情感,并认为只要能实现,便可脱离音乐形式。老子及后世道家则提出“大音希声”观念,将道视为音乐等所有形下物质的本体,认为形下世界的有形音乐皆不能妥善表现此抽象本质,故需要超越之而直探本体。这两种用字相似但内涵极不相同的音乐哲学概念,恰好可作为把握两家哲学思想的入门之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之乐 大音希声 儒家乐教 道家乐论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无声之乐”
7
作者 吴琪 《岭南音乐》 2023年第1期56-58,共3页
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价值不在于阐述音乐本身是如何发展的,而是揭示了音乐所附属的意义是如何的,因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一个“意义世界”。在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中,“乐”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儒家思想认为“乐”能够借助... 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价值不在于阐述音乐本身是如何发展的,而是揭示了音乐所附属的意义是如何的,因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一个“意义世界”。在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中,“乐”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儒家思想认为“乐”能够借助于诗乐舞合体的感性形式,指向传统思想中的天地、宇宙、人文观念而影响人的德、性、情,达到“礼乐而德行,德行而天下治”,产生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与“有声之乐”对举的“无声之乐”。这种“无声之乐”的作用,是指向音乐本身之外的价值,最终使得音乐能够实现人美善和谐的理想状态进而达到社会及宇宙和谐的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声之乐 无声之乐 审美体验 美善和谐
原文传递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音乐的不连贯之美 被引量:1
8
作者 姜霞 《科技信息》 2009年第31期I0161-I0161,I0105,共2页
音乐具有连贯性的原则,在音乐作品和音乐演奏中存在的短暂的间歇也使得音乐的连贯性中蕴含着不连贯性。本文从中国的"无声之乐"着眼,讨论音乐中的不连贯性为音乐作品的展开赋予了不同于有声之乐的美。
关键词 无声之乐 有声之乐 连贯性 不连贯性 大音希声
下载PDF
“乐者,乐也”——从《乐记》与“孔颜之乐”看儒家音乐的发展逻辑
9
作者 聂萌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0-125,共6页
《乐记》是在儒家天人感应观念形成的理论过程中成书的,因此儒家对音乐的认识亦在动荡的思维革命中不断变化。礼与乐亦是在新的政治共同体中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因而便必须有特定的功能;音乐的功能在于感发人的善心,达到人与自身、社会、... 《乐记》是在儒家天人感应观念形成的理论过程中成书的,因此儒家对音乐的认识亦在动荡的思维革命中不断变化。礼与乐亦是在新的政治共同体中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因而便必须有特定的功能;音乐的功能在于感发人的善心,达到人与自身、社会、天地的和谐,所以它只是手段。在道德的最高境界里,乐音是要被扬弃的,圣人体会到的是"无声之乐",这是儒家音乐衰落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 乐为德辅 无声之乐 儒家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传统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少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2-120,共9页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具有非常显著的民族传统,它们主要表现为:文艺和实用、功利的结合和发愤着书的精神;“无声之乐”的创作理想和审美境界;“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原则;“无法之法”的艺术表现方法;“味外之味”的艺术鉴赏的标准。
关键词 发愤著书 无声之乐 形神兼备 无法之法 味外之味
下载PDF
现代人文化与精神的守望——徐复观“乐”的人生范型的内质找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玉红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4-160,共7页
极端的科技文化、都市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等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合力影响现代人,使其深陷精神困境。新儒者徐复观把孔子"乐"的人生作为艺术的人生范型加以阐发和探究,从而把艺术与人生两相联系起来以获得最美... 极端的科技文化、都市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等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合力影响现代人,使其深陷精神困境。新儒者徐复观把孔子"乐"的人生作为艺术的人生范型加以阐发和探究,从而把艺术与人生两相联系起来以获得最美、最有价值的有指归的人生。重习中国艺术精神,以帮助现代人完善内在人格,修补缺失的精神内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困境 无声之乐 “仁” 人生范型
下载PDF
战国竹简与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新论
12
作者 谭玉龙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9年第4期69-74,94,共7页
近年出土的战国竹简含有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战国竹简以"性"为音乐存在的哲学始基,以"情"为音乐创作的基元,提出"性-情"这一概念作为音乐的本体,在... 近年出土的战国竹简含有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战国竹简以"性"为音乐存在的哲学始基,以"情"为音乐创作的基元,提出"性-情"这一概念作为音乐的本体,在孔子与孟子、荀子、《乐记》之间搭建了桥梁,推进了儒家音乐美学的本体论建构;另一方面,在"性-情"论基础上,战国竹简倡"古乐"斥"益乐",强调音乐应具有"徇句遏淫,宣仪和乐"的道德教化功能,最终实现由正人心到正世道的目的,为先秦儒家音乐道德教化论在《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战国竹简还彰显出先秦儒家不同于道家的另一种音乐审美追求与理想--"无声之乐,无体之礼",要求音乐创作和欣赏不能拘泥于音乐的外在形式,而应超越之,去体认不在场的音乐之德。可以说,战国竹简中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对孔子音乐美学的早期开拓,为后世儒家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揭示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被历史长期埋没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竹简 儒家音乐美学 性情 教化 无声之乐
下载PDF
德音之谓乐“解”——以先秦儒学为视野
13
作者 金银润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0,共5页
在儒学的视野中,乐不同于一般的声、音,乃有德之音。乐的精神内核在于"生生"之"和",其基础在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完美的和谐在"无声之乐"的境界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然而,"无声之乐"并... 在儒学的视野中,乐不同于一般的声、音,乃有德之音。乐的精神内核在于"生生"之"和",其基础在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完美的和谐在"无声之乐"的境界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然而,"无声之乐"并非心灵的虚无飘渺的念想与妄测。因此,并不是虚无的彼岸图景,而是实存于人的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的生命历程之中。通过个体生命的道德实践,"无声之乐"内化于主体的生命本质力量之中,修成儒家所追崇的理想人格。实践、人格与境界已然组合成"生生不息"的"圆融和合"的生命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之乐 理想人格 道德实践
下载PDF
现代音乐美学思想探微——《4分33秒》带给我的思考 被引量:5
14
作者 姜全福 《今日科苑》 2010年第8期233-233,共1页
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晦涩难懂。凯奇则更是把非音乐因素介入音乐,以"无声之乐"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从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以此来表达"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美学思想。然而,这种美学思想是值得... 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晦涩难懂。凯奇则更是把非音乐因素介入音乐,以"无声之乐"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从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以此来表达"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美学思想。然而,这种美学思想是值得商榷的,无声音乐严重的影响了音乐的发展,甚至改变了艺术的发展轨迹,本文通过对音乐本质的研究,来重新诠释无声音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音乐美学 4分33秒 无声之乐
下载PDF
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东涛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40-44,共5页
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王东涛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流派,“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原意是“静虑”或思考。禅定就是安静地沉思。禅宗即以禅定而得名。相传,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而真正开创为中国佛教的禅宗,是得... 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王东涛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流派,“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原意是“静虑”或思考。禅定就是安静地沉思。禅宗即以禅定而得名。相传,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而真正开创为中国佛教的禅宗,是得弘忍衣钵的六祖慧能。由他所创立的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文化 自性论 音乐家 音乐美学 自我意识 音乐艺术 无声之乐 音乐创作
下载PDF
孔子“放郑声”新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汉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37-42,共6页
孔子“放郑声”新析杜汉生孔子“放郑声”一举,开崇雅排俗之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为深远,所以至今仍为研究者重视。而历来的有关研究,虽然对孔子此举褒贬不一,但大都联系到孔子的社会政治态度,其所作的分析以政治性分析居多。我... 孔子“放郑声”新析杜汉生孔子“放郑声”一举,开崇雅排俗之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为深远,所以至今仍为研究者重视。而历来的有关研究,虽然对孔子此举褒贬不一,但大都联系到孔子的社会政治态度,其所作的分析以政治性分析居多。我们知道,孔子能弹琴鼓瑟,击磐讴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郑声淫 意识形态 形式美 审美教育 音乐形式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新乐 无声之乐
下载PDF
浅谈中国诗歌的内在音乐性
17
作者 何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0期82-83,共2页
诗歌的音乐性不单单表现在外在音乐性上,而且也体现在内在音乐性上,即诗歌在主观体验上呈现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在生命空间上显现为无声的音乐和永恒的寂静。内在的音乐性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情感的鸣奏,心灵的弹拨,是神韵弥... 诗歌的音乐性不单单表现在外在音乐性上,而且也体现在内在音乐性上,即诗歌在主观体验上呈现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在生命空间上显现为无声的音乐和永恒的寂静。内在的音乐性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情感的鸣奏,心灵的弹拨,是神韵弥漫的空间在生命时间过程中的流转,也是真情洋溢的旋律在自然宇宙轮回中的歌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音乐性 情感 时空 无声之乐
下载PDF
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浅析陶渊明的音乐审美本质 被引量:1
18
作者 欧阳常树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29-129,共1页
通过对陶渊明的诗文、个性、理想及其独特地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阐明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论点及其音乐审美本质。
关键词 陶渊明 音乐美学 无声之乐
下载PDF
“大音希声”乐动千年——从先秦到魏晋“大音希声”的发展及嬗变
19
作者 杨亚丽 《黄河之声》 2011年第23期58-60,共3页
"大音希声"作为老子"喻道"的一个比喻,在经历历代文人的注释解读后,呈现出音乐美学思想不同视角下的美学命题。其既被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发扬,又被儒家"礼乐"、"中和"思想吸收,从先秦到魏晋,由... "大音希声"作为老子"喻道"的一个比喻,在经历历代文人的注释解读后,呈现出音乐美学思想不同视角下的美学命题。其既被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发扬,又被儒家"礼乐"、"中和"思想吸收,从先秦到魏晋,由于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丰富繁荣,不仅音乐思想有了极大的飞跃,美术、文学等门类的审美准则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后世的古典艺术学、古典哲学等学派的影响极大,本文拟从这一时期中"大音希声"这一命题的嬗变入手,针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具体填充改造理论,作一简要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音希声 天籁 无声之乐 声无哀乐 乐论
下载PDF
传统儒家美学思想之美感经验描述
20
作者 尤煌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3-149,共7页
关于美学这一学术门类的讨论,本文不拘泥于正统西洋美学之历史性根源与学科性格的探究,亦即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学术规范或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活动,而是从人性之普遍特质上反省,吾人面对感性对象,在主观上共有的官能活动与感性反应。本... 关于美学这一学术门类的讨论,本文不拘泥于正统西洋美学之历史性根源与学科性格的探究,亦即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学术规范或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活动,而是从人性之普遍特质上反省,吾人面对感性对象,在主观上共有的官能活动与感性反应。本文尝试以传统儒家文献,包含《论语》、《孟子》、《荀子》、《礼记》以及《孔子家语》为依据,考察其中与美感活动有关之感性作用、美感对象以及美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礼记 孔子家语 观水 赏玉 无声之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