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奇台绿洲不同耕作年限荒漠灰钙土无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彭康 张飞飞 +1 位作者 邵志东 张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荒漠灰钙土是天山北麓地带性土壤,富含碳酸盐和硫酸钙,是优质土地后备资源。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奇台绿洲不同耕作年限(<3 a、10 a、20 a、30 a、>40 a)荒漠灰钙土无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 荒漠灰钙土是天山北麓地带性土壤,富含碳酸盐和硫酸钙,是优质土地后备资源。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奇台绿洲不同耕作年限(<3 a、10 a、20 a、30 a、>40 a)荒漠灰钙土无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土壤无机碳与土壤理化参数间的关系,特别是石膏对土壤无机碳的增汇作用。结果表明:①耕作层和犁底层的无机碳,对人类活动十分敏感。土壤无机碳随耕作年限先降低后升高,在耕作后的前10 a迅速下降表现为碳源,而后逐渐上升超过初始含量重新转为碳汇,耕作>40 a后土壤无机碳含量较耕作<3 a增加超过10 g·kg^(-1);②土壤无机碳的稳定性同位素δ^(13)C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持续负向偏移,表现出具有截存现代大气CO_(2)的潜力;③荒漠灰钙土中含有极易风化且储量可观的石膏,为次生碳酸盐淀积提供了大量的钙源,这些Ca2+含量决定了研究区土壤无机碳库最终的储量大小。综上说明,富含石膏的荒漠灰钙土耕作后,具有较强的土壤无机碳增汇潜力,重视和准确估算这部分碳增汇潜力有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灰钙土 土壤无机碳 耕作年限 次生酸盐 汇潜力
下载PDF
河流溶解无机碳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浩雪 李宇亮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5-238,共14页
河流是天然无机碳循环的重要通道。溶解无机碳(DIC)约占据河流碳通量的50%,近几十年来,分析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已成为示踪碳来源、追踪碳循环、指示碳动态变化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技术指标。介绍了DIC稳定碳同位素的测定方法,比... 河流是天然无机碳循环的重要通道。溶解无机碳(DIC)约占据河流碳通量的50%,近几十年来,分析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已成为示踪碳来源、追踪碳循环、指示碳动态变化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技术指标。介绍了DIC稳定碳同位素的测定方法,比较了不同的前处理方法,提出了稳定碳同位素的分析方法,总结了河流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分析了影响河流DIC浓度及δ^(13)C_(DIC)的重要因素,包括岩石风化作用、季节效应、土地利用类型、水生光合作用与脱气作用和人类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应用前景,对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可为我国DIC的碳循环过程以及河水补给端元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溶解无机碳(DIC) 稳定同位素 循环
下载PDF
泸江流域水体溶解无机碳来源定量解析
3
作者 李丹阳 张连凯 +4 位作者 李灿锋 王晓宇 王兴荣 杨镇飞 钱龙藤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4,共13页
溶解无机碳(DIC)是研究流域水体碳循环的重要指标之一。泸江流域内岩溶断陷盆地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独特,是研究流域水体碳迁移转化的良好选区。为了研究泸江流域河流水体水化学类型及DIC的来源问题,分析了该流域雨季14个地表水点、8个暗... 溶解无机碳(DIC)是研究流域水体碳循环的重要指标之一。泸江流域内岩溶断陷盆地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独特,是研究流域水体碳迁移转化的良好选区。为了研究泸江流域河流水体水化学类型及DIC的来源问题,分析了该流域雨季14个地表水点、8个暗河点、10个泉点的水化学和碳同位素采样数据。结果表明:(1)流域内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_(3)-Ca型,属于“碳酸盐岩风化型”;(2)通过分析离子关系图进一步确定了SO_(4)^(2-)与NO_(3)^(-)参与了流域岩石风化过程;(3)基于离子比值法计算得出,碳酸风化碳酸盐岩贡献比例平均为68.8%,硫酸/硝酸风化碳酸盐岩贡献比例平均为27.2%,硅酸盐岩风化对HCO_(3)^(-)贡献比例平均为3.9%,泸江流域水体岩石风化过程中,以碳酸风化碳酸盐岩为主;(4)根据碳同位素法验证,与实测值相比,暗河水和泉水理论平均值δ^(13)C_(DICTh)比较接近,而地表水则过于偏正,说明地表水中DIC来源不仅由岩石风化控制,还有河流水体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比较而言,地表河流处城镇化严重且存在明显农业活动,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溶解无机碳 同位素 离子比值法
下载PDF
干旱土壤无机碳的碳汇研究
4
作者 尤炜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1期22-26,共5页
阐述了旱地土壤无机碳的形成机理,分析了干旱和半干旱土壤无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以及气候变化和人为土壤管理对旱地土壤无机碳储量的影响。旱地土壤可能通过形成次生碳酸盐转化为有效碳汇,说明了深入研究干旱土壤碳循环的... 阐述了旱地土壤无机碳的形成机理,分析了干旱和半干旱土壤无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以及气候变化和人为土壤管理对旱地土壤无机碳储量的影响。旱地土壤可能通过形成次生碳酸盐转化为有效碳汇,说明了深入研究干旱土壤碳循环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碳 干旱 土壤
下载PDF
旱地长期覆盖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无机碳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萌 李彦 +6 位作者 杨那 马子宗 王红丽 岳善超 翟丙年 王朝辉 李紫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7-365,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内部有机碳、无机碳分布的影响,为研究覆盖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碳固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旱地农田土壤的高效管理。[方法]依据2012年起实施的长期定位试验,以种植“先玉335”春玉米的耕作土...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内部有机碳、无机碳分布的影响,为研究覆盖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碳固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旱地农田土壤的高效管理。[方法]依据2012年起实施的长期定位试验,以种植“先玉335”春玉米的耕作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FM)、无覆盖(CK)3个处理,通过湿筛法分析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碳分布特征及其酶活性。[结果]①与无覆盖相比,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增加幅度为4.8%~18.2%;而地膜覆盖则显著降低了各粒径有机碳含量(p<0.05),降低幅度为1.2%~7.1%。同一处理下,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先上升后降低。各粒径中有机碳储量在秸秆覆盖下高于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处理。②地膜覆盖相较无覆盖显著增加了团聚体中的无机碳含量(p<0.05),增加幅度为4.3%~5.9%;秸秆覆盖降低了无机碳含量,但差异不显著。同一处理下团聚体各粒径中无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先上升后降低。地膜覆盖显著降低了>2 mm团聚体粒径的无机碳储量,但显著提高了2~0.25 mm粒径的储量(p<0.05)。③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团聚体中的总碳含量,增加幅度为7.1%~12.4%;同时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都显著提高了2~0.25 mm粒径的总碳储量(p<0.05)。④秸秆覆盖提高了团聚体中与碳循环相关酶的活性,地膜覆盖则对其产生降低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碳、总碳含量与碳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显著影响碳库在团聚体中的变化,其中秸秆覆盖在提升土壤地力,增加土壤碳的固定方面优于地膜覆盖,具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团聚体 有机 无机碳
下载PDF
高寒人工草地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变化及土壤理化因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娜 赵娜 +5 位作者 王娅琳 魏琳 张骞 郭同庆 王循刚 徐世晓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61-2368,共8页
为深入了解高寒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含量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差异性以及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选取高寒人工草地一年生单播小黑麦(HM)、... 为深入了解高寒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含量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差异性以及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选取高寒人工草地一年生单播小黑麦(HM)、一年生禾、豆混播(HB)以及多年生垂穗披碱草(PJC)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3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在3种植被类型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土壤镁离子浓度、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土壤pH是影响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为推行适宜高寒人工草地最佳的植被类型提供区域数据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土壤无机碳 高寒人工草地 植被类型
下载PDF
不同无机碳转运基因型蓝藻对环境CO_(2)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曾佳颖 江婧宇 +4 位作者 左俊 李淑欣 张斯隆 宋立荣 甘南琴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69-1077,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无机碳(Ci)转运基因型蓝藻与湖泊水体pH变化的关系,文章优化了水体中不同无机碳转运基因型蓝藻相对丰度的检测方法,测定了太湖、滇池及武汉市18个湖泊中具有不同无机碳(Ci)转运基因型蓝藻的相对丰度,并结合水体pH进行分析... 为了探究不同无机碳(Ci)转运基因型蓝藻与湖泊水体pH变化的关系,文章优化了水体中不同无机碳转运基因型蓝藻相对丰度的检测方法,测定了太湖、滇池及武汉市18个湖泊中具有不同无机碳(Ci)转运基因型蓝藻的相对丰度,并结合水体pH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所有湖泊中均存在bicA株、sbtA株及bicA+sbtA株,其中sbtA株分布最为广泛;随着水体中pH升高,sbtA株优势度随之增加。为了进一步解析不同Ci转运基因型蓝藻对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室内纯培养条件下bicA株、sbtA株及bicA+sbtA株分别在高浓度(1000 ppm)和低浓度(100 ppm)CO_(2)下的竞争。结果显示,在低Ci水平下sbtA株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而在高Ci水平下bicA株占据了优势地位。上述研究表明随着CO_(2)浓度的上升,水华蓝藻中bicA株会具有竞争优势。大气CO_(2)浓度上升可能会显著影响水华蓝藻的群落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碳 转运 丰度 bicA sbtA CO_(2) 竞争优势 蓝藻
下载PDF
干旱区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王玉刚 王忠媛 李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1-636,共6页
通过分离土壤动态性无机碳,结合^(14)C同位素技术,有效量化了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的存储数量和年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土壤剖面,盐土难溶性无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无机碳含量明显高于碱土。无论是土壤难溶性无机碳储量还是可溶性无机碳储... 通过分离土壤动态性无机碳,结合^(14)C同位素技术,有效量化了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的存储数量和年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土壤剖面,盐土难溶性无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无机碳含量明显高于碱土。无论是土壤难溶性无机碳储量还是可溶性无机碳储量,盐土和碱土中有近80%碳是存储在1 m以下,50%存储于3 m以下。相同土层,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储量约占土壤难溶性无机碳储量的30%。无论是盐土还是碱土,无机碳的年龄超过万年,而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年龄明显低于土壤无机碳的年龄。研究结果证实尽管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储量较低,但其周转时间短,速率高,因此在参与现代碳循环的程度上明显要高于土壤无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无机碳 ~14C同位素 无机碳含量 无机碳储量
下载PDF
亚表层培肥结合地膜覆盖对河套灌区盐碱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宋佳珅 张宏媛 +5 位作者 常芳弟 于茹 张霞 王伟妮 苏伟 李玉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395,共11页
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是参与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碳库。亚表层(10~30 cm)培肥结合地膜覆盖措施是干旱区优化盐碱土壤物理结构和调控土壤水盐环境的有效措施,然而关于其如何调控0~60 cm土体SOC、SIC分布及其与土壤相关理化性状的关... 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是参与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碳库。亚表层(10~30 cm)培肥结合地膜覆盖措施是干旱区优化盐碱土壤物理结构和调控土壤水盐环境的有效措施,然而关于其如何调控0~60 cm土体SOC、SIC分布及其与土壤相关理化性状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壤6年的田间微区试验,设置常规对照(CK)、亚表层(10~30 cm)有机培肥(OM)、地膜覆盖(PM)、亚表层有机培肥+地膜覆盖(OM+PM)4个处理,测定了2019—2020年0~60 cm剖面SOC、SIC、全碳(TC)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指标(土壤水分、盐分、pH和全氮),分析了TC、SOC、SIC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OM和OM+PM处理较CK和PM处理显著增加0~40 cm土层SOC含量31.9%~195.6%(P<0.05),显著增加40~60 cm SOC含量33.7%~49.4%(P<0.05,仅2020年),但显著降低0~40 cm SIC含量9.9%~35.0%(P<0.05)。基于SOC和SIC的变化,OM+PM较CK处理显著增加2019年20~60 cm TC含量10.4%~39.4%(P<0.05),并显著增加2020年0~20 cm TC含量13.0%(P<0.05)。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覆膜条件下补充亚表层培肥,使总碳库变化的主导因素由SIC转变为SOC。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碳库的主要因素(解释度为60.7%~91.9%),其中全氮和pH是0~40 cm土壤碳库的主要影响因子,而40~60 cm土壤碳库主要受盐分和pH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OC与SIC表现为完全相反的变化规律,其中SOC与全氮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分和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IC与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亚表层培肥结合地膜覆盖可以通过增加SOC来弥补SIC的损失进而实现碳积累,是该区域盐碱地增加固碳潜力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表层有机培肥 地膜覆盖 盐碱土壤 有机 无机碳
下载PDF
近百年来异龙湖有机碳和无机碳埋藏响应水体富营养化的协同变化特征
10
作者 李平 陈光杰 +11 位作者 孔令阳 黄林培 王旭 杨关绍 索旗 李静 王露 韩桥花 周起 郭雯 李蕊 张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489-5502,共14页
湖泊碳埋藏模式及其动态变化对陆地碳汇通量与全球碳收支估算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湖泊碳埋藏评估主要基于有机碳的埋藏模式,缺乏对无机碳埋藏以及有机碳-无机碳协同变化过程的系统评估.本文通过对云南岩溶区异龙湖开展沉积物岩芯样品... 湖泊碳埋藏模式及其动态变化对陆地碳汇通量与全球碳收支估算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湖泊碳埋藏评估主要基于有机碳的埋藏模式,缺乏对无机碳埋藏以及有机碳-无机碳协同变化过程的系统评估.本文通过对云南岩溶区异龙湖开展沉积物岩芯样品的多指标分析和湖盆3个点位的记录对比,结合210Pb、137Cs年代学序列,识别了1900年以来异龙湖有机碳和无机碳埋藏通量的变化历史和空间特征,并甄别了二者协同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转化路径.结果表明,近百年来流域开发导致的营养盐长期输入(如沉积物氮和磷的持续富集)显著提高了异龙湖的内源初级生产力,表现为1900~2020年间沉积物藻类色素含量持续增加,蓝藻叶黄素浓度由~7.02μg/g显著增加到~38.99μg/g.同期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埋藏通量均出现持续的上升趋势,且两者的同步变化特征显著(r=0.98~0.99,P<0.001).回归分析表明,藻类生物量是碳埋藏通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因子(R^(2)=0.33~0.91,P<0.001),指示了藻类光合作用以及“生物碳泵”效应对碳埋藏过程的驱动作用.在流域地表物质输入强度总体下降(如磁化率信号和沉积物C:N比值的减小)的背景下,藻类生物量和内源有机碳的持续上升导致了有机质矿化过程中自生碳酸盐的转化作用明显增加(如无机碳δ13C信号的持续下降),进而促进了有机碳与无机碳埋藏通量的协同增长.上述结果表明,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促进形成了有机碳和无机碳埋藏通量同步增加的长期模式,加强了异龙湖有机碳和无机碳埋藏过程的耦合作用.因此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持续的背景下,对岩溶地区湖泊碳埋藏模式的科学评估需要关注无机碳埋藏过程及其对陆地碳汇通量的动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埋藏 无机碳 协同变化 异龙湖
下载PDF
膜法去除氨氮过程中无机碳的影响及条件优化
11
作者 杜阳 华天予 +4 位作者 肖壮波 屈云贺 赵明星 阮文权 施万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0-197,共8页
针对传统脱氮过程效率低、费用高等难题,该文采用膜吸收法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去除,并对该过程中废水无机碳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优化氨氮膜吸收过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非曝气条件下,当HCO_(3)^(-)∶NH_(4)^(+)-N摩尔比达到1.4以上时,在... 针对传统脱氮过程效率低、费用高等难题,该文采用膜吸收法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去除,并对该过程中废水无机碳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优化氨氮膜吸收过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非曝气条件下,当HCO_(3)^(-)∶NH_(4)^(+)-N摩尔比达到1.4以上时,在无须外加碱的条件下,采用膜吸收法可以高效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响应面分析发现,各因素对氨氮去除效率的影响大小表现为曝气速率>反应时间>HCO_(3)^(-)∶NH_(4)^(+)-N摩尔比。曝气可以改变废水中H_(2)CO_(3)(CO_(2))、HCO_(3)^(-)和CO_(3)^(2-)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有利于游离氨的生成与去除。通过回归模型预测氨氮去除最佳条件为HCO_(3)^(-)∶NH_(4)^(+)-N摩尔比1.57,曝气速率0.525 L/min,反应时间5.98 h,预测的氨氮去除率为99.68%,实际值为98.40%,与预测结果一致。采用膜吸收法对富含HCO_(3)^(-)的厌氧沼液中高浓度氨氮进行去除,在无须外加碱的条件下,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81.15%;在最佳曝气速率为1.0 L/min,处理时间为6 h的条件下,最终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98.32%。此研究可为废水中氨氮的高效去除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吸收 响应面分析 无机碳 曝气速率 沼液
原文传递
水生植物光合无机碳利用策略及其生态适应性
12
作者 江红生 廖祖滢 李伟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7-856,共10页
水生维管植物经历了从陆生向水生的“回归”演化,这个过程伴随着周围环境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尤其是水体中无机碳环境与陆生生境的差异赋予了水生植物光合无机碳利用策略与陆生植物截然不同的生态学意义。本文综述了以光合作用为核心的水... 水生维管植物经历了从陆生向水生的“回归”演化,这个过程伴随着周围环境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尤其是水体中无机碳环境与陆生生境的差异赋予了水生植物光合无机碳利用策略与陆生植物截然不同的生态学意义。本文综述了以光合作用为核心的水生植物无机碳利用策略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以及研究水生植物无机碳利用策略的意义,并展望了基于水生植物尤其是水鳖科的无机碳利用策略为核心的植物适应机制研究的优势,旨在为水生植物适应机制和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无机碳利用策略 光合作用 C4 景天科酸代谢
下载PDF
基于碳酸盐矿物数据估算色林错5000a BP以来的沉积无机碳通量
13
作者 聂小芳 朱立平 +2 位作者 韩作振 李明慧 王晓晓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3,共7页
湖泊沉积物碳通量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主要以碳酸盐矿物的形式存在,而获取碳酸盐矿物中的无机碳含量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衍射(XRD)法和酸溶后测定法两种。基于西藏色林错钻孔沉积物的X-射线衍射数据,估算了沉积物每... 湖泊沉积物碳通量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主要以碳酸盐矿物的形式存在,而获取碳酸盐矿物中的无机碳含量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衍射(XRD)法和酸溶后测定法两种。基于西藏色林错钻孔沉积物的X-射线衍射数据,估算了沉积物每一种碳酸盐矿物和总无机碳的沉积碳通量,并与西藏及其他地区酸溶法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XRD方法计算的沉积无机碳通量与酸溶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通量的问题本质上是碳酸盐矿物的成因问题,5000 a BP以来,色林错沉积的无机碳通量主要影响因素是干冷的气候,文石矿物含量决定了色林错沉积总无机碳通量的高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消耗 水菱镁矿 沉积无机碳通量
下载PDF
氮肥施用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剖面分布的影响
14
作者 黄战 马泽跃 +3 位作者 冯雷 徐巧 排日旦木·阿不来提 柴仲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60,共11页
为给香梨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树龄为6年的库尔勒香梨树进行研究,在香梨年生长的不同生育期,采用土钻分层取土法取样,研究了0、150、300、450 kg/hm^(2) 4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0、N1、N2、N3表示)下对库尔勒香梨园土... 为给香梨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树龄为6年的库尔勒香梨树进行研究,在香梨年生长的不同生育期,采用土钻分层取土法取样,研究了0、150、300、450 kg/hm^(2) 4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0、N1、N2、N3表示)下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碳素剖面分布和累积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生育期的进行和土层深度的加深,果园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全碳含量和累积量都逐渐减少。有机碳剖面分布以表层(0~20 cm)含量最高,随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无机碳剖面分布以表层(0~20 cm)最高,随土层加深呈现出高-低-高-低型波动变化。0~2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碳组分占比和累积量占比都较100~120 cm底层的占比大,无机碳则相反。无机碳含量与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21,二者之间存在转换关系,部分有机碳转化为碳酸盐。施氮处理较不施氮处理能够显著提升土壤中有机碳、无机碳、全碳含量和累积量,以N2处理效果为佳,在膨果期N2处理较N0处理有机碳、无机碳、全碳含量分别提高20%、40%、31%。以减少果园土壤碳素流失、提高碳素含量为目的,推荐6年树龄库尔勒香梨生产过程中以300 kg/hm^(2)的施氮量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库尔勒香梨 有机 无机碳 剖面分布
下载PDF
夏、秋季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无机碳的交换通量 被引量:1
15
作者 祝文鑫 徐焕志 +2 位作者 邢志远 胡海燕 李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1-941,共11页
沉积物-海水界面是海洋中溶解无机碳(DIC)转移和储存的重要场所,长江口外海域拥有特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的空间格局,研究其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过程对于碳的循环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长江口外海域... 沉积物-海水界面是海洋中溶解无机碳(DIC)转移和储存的重要场所,长江口外海域拥有特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的空间格局,研究其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过程对于碳的循环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长江口外海域采集沉积物样品及原位底层海水,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法计算了该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通量,并研究了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的DIC浓度差、温度、盐度和pH对DIC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研究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交换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32.45±190.78)μmol·m^(−2)·h^(−1)和(223.05±110.39)μmol·m^(−2)·h^(−1).夏季交换通量高于秋季,DIC扩散方向均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表明沉积物表现为DIC的“源”.此外,交换通量会随着DIC浓度差或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盐度或pH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外海域 溶解无机碳(DIC) 沉积物-水界面 交换通量
原文传递
不同无机碳水平下MBR运行性能与膜污染行为研究
16
作者 马志刚 芦秀青 +2 位作者 王静 沈思彤 周忠波 《环境科技》 2023年第6期8-13,共6页
通过对不同无机碳水平下MBR运行性能、硝化活性和群落及膜污染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污泥混合液中无机碳质量浓度由105mg/L降至46mg/L时,TN和TP去除率均未受影响,而其中多糖和蛋白的膜截留率均有明显提升,强化了COD的去除。膜污染... 通过对不同无机碳水平下MBR运行性能、硝化活性和群落及膜污染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污泥混合液中无机碳质量浓度由105mg/L降至46mg/L时,TN和TP去除率均未受影响,而其中多糖和蛋白的膜截留率均有明显提升,强化了COD的去除。膜污染速率从30Pa/h提升至210Pa/h,以滤饼层阻力为主。污泥硝化活性明显下降,亚硝化单胞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丝硫菌属下降明显,进而加重膜污染恶化。MBR中无机碳水平对污泥硝化活性和菌群有明显影响,从而改变了膜污染行为,该结果为其过程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碳 硝化 膜污染 生物反应器 脱氮性能
下载PDF
藻类无机碳营养的研究进展(Ⅱ)——藻类利用无机碳的机理及其调节 被引量:28
17
作者 岳国峰 王金霞 +1 位作者 朱明远 周百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1-34,共4页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具有C4途径的海洋藻类却具有与C4植物相似的特征:低光呼吸速率、低氧抑制、低二氧化碳补偿点.这是因为海洋植物可吸收利用海水中的HCO-3,使海水中可利用的无机碳浓度([CO2]+[HCO-3])达到2.0 mmol/L,相当于4 500×...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具有C4途径的海洋藻类却具有与C4植物相似的特征:低光呼吸速率、低氧抑制、低二氧化碳补偿点.这是因为海洋植物可吸收利用海水中的HCO-3,使海水中可利用的无机碳浓度([CO2]+[HCO-3])达到2.0 mmol/L,相当于4 500×10-6的CO2,是大气中CO2浓度的15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无机碳营养 无机碳 机理 调节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无机碳库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许乃政 张桃林 +2 位作者 王兴祥 刘红樱 梁晓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38-1044,共7页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基于最新完成的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基于最新完成的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密度及储量做出实测统计。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储量分别为50.99、356.47、677.26Tg,无机碳密度分别为0.70、4.90、9.30 kg/m2。研究区主要分布土壤为水稻土、潮土,水稻土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0.57、3.85、8.86 kg/m2;潮土无机碳密度分别为1.17、8.54、15.37 kg/m2。研究提供最新的土壤无机碳库实测统计信息,弥补中国区域土壤无机碳库清单的空白,完善了中国区域土壤碳库清单,为研究中国区域土壤碳固定潜力、深入全面理解区域碳循环提供了基准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土壤无机碳 土壤无机碳密度
下载PDF
上海市城市扩展格局及土壤无机碳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乃政 刘红樱 梁晓红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44-147,184,共5页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碳库变化对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影响。基于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利用RS影像和GIS统计技术研究了上海城市扩展进程中的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根据上海地区1980、2000.2005...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碳库变化对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影响。基于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利用RS影像和GIS统计技术研究了上海城市扩展进程中的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根据上海地区1980、2000.2005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上海市城区扩张以原市区为中心向周边快速扩展,1980~2005年间,城区面积由193.08km^2增加到1570.52km^2,城市用地面积比例由3.05%迅速上升到24.77%。比较城区,郊区、乡村地区土壤无机碳分布,城区表层土壤无机碳密度为(1.12±0.64)kg/m^2,深层土壤无机碳密度为(1.24±0.40)kg/m^2,表层土壤无机碳积累明显,深层土壤呈现轻度积累,城区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变异系数降低。比较1980年前建城区、1980~2000年建城区.2000~2005年建城区与郊区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布,城区土壤无机碳分布呈现富集。并且随建城区年限的延长,土壤无机碳积累渐趋显著,城市土壤无机碳分布的空间异质性降低。本项研究提供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壤无机碳分布演变趋势信息,可为土壤固定碳潜力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推动中国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格局 土壤无机碳 土壤无机碳密度 上海市
下载PDF
新疆伊犁地区典型草地土壤无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韩文娟 盛建东 +1 位作者 谷海斌 刘利利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0-145,共6页
干旱区草地土壤无机碳(SIC)分布特征对研究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新疆伊犁地区6种典型草地土壤剖面无机碳含量的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的SIC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100cm土壤深度内,SIC含量随... 干旱区草地土壤无机碳(SIC)分布特征对研究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新疆伊犁地区6种典型草地土壤剖面无机碳含量的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的SIC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100cm土壤深度内,SIC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P〈0.05),表现为高寒草甸〈温性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荒漠;从土壤剖面垂直变化来看,除高寒草甸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无明显变化外,其他各类型草地SIC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土壤无机碳密度(SICD)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增加趋势;各类型草地土壤无机碳主要分布在底层(50~100cm),所占比例达67.1%~86.5%;100cm内,SICD为0.30~19.30kg/m2,平均SICD为12.21kg/m2。SIC含量与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相关性逐渐增大,在20~100cm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值间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电导率(EC)仅在土层20~30cm达到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地区 草地类型 土壤无机碳含量 土壤无机碳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