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8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特征及间作调控作用
1
作者 赵红敏 苏丽珍 +4 位作者 陈源 侯贤锋 周龙 郑毅 汤利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6,共9页
为明确间作和施用磷肥对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促进酸性土壤磷肥高效利用,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MI)2种种植模式,在4个施磷水平(P2O50、60、90、120 kg·hm^(-2),分别记作P0、P60、P90、P120)... 为明确间作和施用磷肥对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促进酸性土壤磷肥高效利用,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MI)2种种植模式,在4个施磷水平(P2O50、60、90、120 kg·hm^(-2),分别记作P0、P60、P90、P120)下,研究玉米//大豆间作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特征,探讨间作对红壤玉米产量及其可持续性、磷吸收和磷素收支平衡、土壤无机磷组分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及其可持续性指数(SYI)、磷吸收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P90水平达到最大值。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以O-P和Fe-P为主,二者占无机磷库的71.44%~80.18%,施用磷肥显著提高了红壤Fe-P和Al-P的含量与占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磷的吸收利用,减少土壤磷素盈余量,显著降低红壤O-P、Fe-P、Al-P含量。与单作相比,在P60、P90、P120水平下,间作玉米产量分别显著提高66.70%、52.44%、74.14%,SYI分别显著提高55.31%、42.18%、78.00%,磷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61.97%、48.67%、74.33%,土壤磷盈余量分别显著降低33.39%、27.27%、17.06%。相较于单作,间作红壤中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而O-P和Al-P含量在P0、P60、P90、P120水平下分别显著降低20.62%、16.79%、16.62%、18.48%和21.98%、21.08%、20.19%、20.18%,Fe-P含量在P60、P90、P120水平下分别显著降低19.37%、15.78%、17.72%。低磷供应(P0和P60)间作与单作红壤Ca-P含量无显著差异,在P90和P120水平下,间作红壤Ca-P含量降低23.50%和26.70%。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间作体系下,红壤Fe-P和Al-P是磷吸收的关键无机磷组分,间作总方差解释度较单作提高了7.95%。综上,在低磷红壤上,合理间作通过促进红壤中难溶性无机磷组分的活化增加玉米的磷吸收,具有减少土壤磷素固定、提高玉米产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水平 无机磷组分 红壤 吸收
下载PDF
不同水稻土对有机磷、无机磷吸附动力学研究
2
作者 贾学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0-34,共5页
选取红田土、黄泥土、潮沙土三种水稻土对有机磷和无机磷吸附特征进行研究,三种水稻土对两种形态磷吸附存在相同规律,吸附量表现为红田土>黄泥土>潮沙土,同种土壤有机磷的吸附量小于无机磷,对三种水稻土进行磷吸附动力学研究,表... 选取红田土、黄泥土、潮沙土三种水稻土对有机磷和无机磷吸附特征进行研究,三种水稻土对两种形态磷吸附存在相同规律,吸附量表现为红田土>黄泥土>潮沙土,同种土壤有机磷的吸附量小于无机磷,对三种水稻土进行磷吸附动力学研究,表现为无论是有机磷还是无机磷,均为吸附前期速度较快,后期逐渐变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动力学 有机 无机磷 吸附
下载PDF
武鸣地区土壤无机磷形态及其中解磷菌分泌的低分子量有机酸鉴定
3
作者 杨晶 戴凤 +2 位作者 黄思梅 李缘慧 李猛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6-130,共5页
磷是果树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对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收集了全国最重要的沃柑种植地广西武鸣地区8个典型村庄的土壤,测定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发现土壤整体偏酸性,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极高,这类土壤比较利... 磷是果树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对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收集了全国最重要的沃柑种植地广西武鸣地区8个典型村庄的土壤,测定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发现土壤整体偏酸性,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极高,这类土壤比较利于沃柑等柑橘的生长。土壤中的全磷含量:862.54~3318.14 mg/kg,其中Ca 2-P作为容易被转化为植物吸收利用形态的无机磷,其占总无机磷比在7.68%~22.28%之间。此外,有两个村庄的土壤偏碱性,土壤中的难溶性Ca 10-P占总无机磷比高达33.53%,对其土壤中的无机解磷菌进行分离,测定其分泌的低分子量有机酸主要为草酸、酒石酸、甲酸、琥珀酸、富马酸、柠檬酸、苹果酸和乙酸。该研究对了解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和磷循环,筛选高效解磷菌缓释土壤磷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鸣 无机磷 有机酸
下载PDF
不同品种磷肥对土壤无机磷组分及磷有效性的影响
4
作者 周文利 宋盼盼 吴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97-203,共7页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施用不同品种磷肥对石灰性土壤中无机磷组分及土壤有效磷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施磷肥后土壤无机磷组分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试验包括6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磷)、SSP(过磷酸钙)、MAP(磷酸一铵)...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施用不同品种磷肥对石灰性土壤中无机磷组分及土壤有效磷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施磷肥后土壤无机磷组分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试验包括6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磷)、SSP(过磷酸钙)、MAP(磷酸一铵)、DAP(磷酸二铵)、CMP(钙镁磷肥)和APP(聚磷酸铵)。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磷肥施入石灰性土壤后主要转化为Ca_(2)-P和Ca_(8)-P。水溶性磷肥能迅速增加土壤Ca_(2)-P含量,Ca_(2)-P在培养7~15 d左右迅速向Ca_(8)-P转化,之后转化速率降低。CMP和APP施入石灰性土壤后土壤Ca_(2)-P和Ca_(8)-P均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培养结束,MAP、SSP、DAP、APP和CMP处理土壤Ca_(2)-P和Ca_(8)-P增加量之和分别占施磷量的100.7%、94.7%、80.6%、75.3%和53.1%。磷肥施入土壤后能迅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水溶性磷肥施入石灰性土壤后,在培养15 d内土壤有效磷含量迅速下降,之后下降速率减慢。CMP和APP施入土壤后,土壤有效磷在培养过程中均较为稳定,且有上升趋势,其中APP处理上升趋势显著。本试验中无论施用何种磷肥土壤无机磷组分中Ca_(2)-P均是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无机磷形态 有效
下载PDF
施磷对灌耕草甸土无机磷形态和有效磷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宇莹 龚会蝶 +4 位作者 王雪艳 涂永峰 宋海英 陈波浪 盛建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为探讨磷肥品种和施磷方式对灌耕草甸土无机磷形态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设置重过磷酸钙基施(TSP-B)、磷酸一铵基施(MAP-B)、聚磷酸铵基施(APP-B)、磷酸一铵滴施(MAP-D)、聚磷酸铵滴施(APP-D)和不施磷肥(CK)6个处理,室内培养120 d分别测... 为探讨磷肥品种和施磷方式对灌耕草甸土无机磷形态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设置重过磷酸钙基施(TSP-B)、磷酸一铵基施(MAP-B)、聚磷酸铵基施(APP-B)、磷酸一铵滴施(MAP-D)、聚磷酸铵滴施(APP-D)和不施磷肥(CK)6个处理,室内培养120 d分别测定各土层无机磷和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三种磷肥基施处理显著提升5~20 cm土层无机磷总量以及0~20 cm土层有效磷和Ca_(2)-P含量,而Ca_(8)-P含量仅在5~10 cm土层中显著增加(P<0.05)。TSP-B和MAP-B处理显著增加了0~5 cm和10~20 cm土层中Fe-P含量以及5~10 cm和10~20 cm土层中Al-P含量(P<0.05)。与MAP-B和APP-B处理相比,MAP-D和APP-D处理均显著增加了0~5 cm土层中无机磷总量及有效磷、Ca_(2)-P和Ca_(8)-P含量,且APP-D处理无机磷总量、有效磷含量和Ca_(2)-P含量均显著高于MAP-D处理(P<0.05)。灌耕草甸土无机磷中Ca_(10)-P和O-P占比最高,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37.6%和35.7%,Ca_(8)-P、Al-P和Fe-P分别占14.0%、6.2%和4.8%,Ca_(2)-P仅占1.7%。Ca_(2)-P、Ca_(8)-P、Al-P和O-P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贡献顺序为Ca_(2)-P>Ca_(8)-P>Al-P>O-P。研究表明,磷肥基施可明显提高灌耕草甸土耕层(0~20 cm)中无机磷总量和有效磷含量,而滴施仅能提高其表层(0~5cm)无机磷总量和有效磷含量。无机磷中Ca_(10)-P和O-P含量最高,其后依次为Ca_(8)-P、Al-P、Fe-P和Ca_(2)-P。对于深根系作物,磷肥应以基施为主,宜选用价格相对较低的酸性的TSP;对于浅根系作物(<5 cm),可采用磷肥滴施方式,且聚磷酸铵滴施效果优于磷酸-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品种 方式 灌耕草甸土 无机磷形态 有效
下载PDF
磷肥品种和施用方式对灌耕灰漠土有效磷和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6
作者 龚会蝶 王雪艳 +2 位作者 王宇莹 盛建东 程军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4-752,共9页
为了灌耕灰漠土合理施用磷肥,通过土壤培养试验,设置不施磷(CK)、重过磷酸钙基施(TSP)、磷酸一铵基施(MAP-B)、聚磷酸铵基施(APP-B)、磷酸一铵一次性滴施(MAP-D)和聚磷酸铵一次性滴施(APP-D)6个处理,研究磷肥品种和施用方式对土壤有效... 为了灌耕灰漠土合理施用磷肥,通过土壤培养试验,设置不施磷(CK)、重过磷酸钙基施(TSP)、磷酸一铵基施(MAP-B)、聚磷酸铵基施(APP-B)、磷酸一铵一次性滴施(MAP-D)和聚磷酸铵一次性滴施(APP-D)6个处理,研究磷肥品种和施用方式对土壤有效磷和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磷肥基施处理(TSP、MAP-B和APP-B)的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随培养时间显著降低,MAP和APP一次性滴施处理(MAP-D和APP-D)的5~1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随培养时间呈现增长的趋势。不施磷处理灌耕灰漠土中无机磷以Ca 10-P和O-P为主,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47.94%和23.76%。3种磷肥基施处理均提高0~20 cm土层灌耕灰漠土有效磷含量、无机磷总量以及Ca_(2)-P、Ca_(8)-P、Al-P、Fe-P的比例,但以上含量和比例在三者之间(TSP、MAP-B和APP-B)均无显著差异。与MAP和APP基施处理相比,二者一次性滴施处理只显著提高灰漠土0~5 cm土层有效磷含量、无机磷总量和Ca_(2)-P、Ca_(8)-P的比例,显著降低Ca 10-P的比例,提升了0~5 cm土层的供磷能力。综上所述,3种磷肥基施处理均提升了0~20 cm土层的供磷能力,MAP和APP一次性滴施处理仅显著提升了0~5 cm土层的土壤供磷能力,因此生产实践中建议选择价格较低的重过磷酸钙基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品种 施用方式 有效 无机磷形态 灌耕灰漠土
下载PDF
5种芽孢杆菌对水体中无机磷的去除效果
7
作者 李文敏 关阔 +2 位作者 李国强 殷蕊 宫春光 《河北渔业》 2023年第9期1-3,共3页
在蒸馏水+KH_(2)PO_(4)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mucilaginosus)对水... 在蒸馏水+KH_(2)PO_(4)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mucilaginosus)对水中无机磷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基本不具备除磷能力,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有一定除磷能力且除磷效果相近,均是从10^(4) CFU/mL开始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除磷效果逐步提高,在10^(7) CFU/mL浓度组达到最佳除磷效果;同时除磷效果与水力停留期间随时间的演化规律相似,都是在处理6 h时基本达到最佳除磷效果,而6~8 h期间除磷效果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磷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胶冻样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mucilaginosus)
下载PDF
有机酸对不同磷源条件下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章爱群 贺立源 +3 位作者 赵会娥 吴照辉 郭再华 李淑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4-478,共5页
土壤有效磷含量低是影响作物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作物根分泌活化难溶性磷的有机酸对改善其磷素营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张守敬和Jackson无机磷分级方法,以湖北省武昌土为材料,加入不同磷源和有机酸,经室温培养后,测定速效磷含量和无... 土壤有效磷含量低是影响作物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作物根分泌活化难溶性磷的有机酸对改善其磷素营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张守敬和Jackson无机磷分级方法,以湖北省武昌土为材料,加入不同磷源和有机酸,经室温培养后,测定速效磷含量和无机磷组分.结果表明,有机酸引起速效磷含量增多,除苹果酸处理的变化较小外,草酸和柠檬酸的加入使土壤中速效磷显著增加.供试有机酸均使土壤铝磷(Al-P)含量下降,钙磷(Ca-P)含量上升,变幅大小依次为草酸处理>柠檬酸处理>苹果酸处理;有机酸活化的磷主要来源于土壤中Al-P和铁磷(Fe-P)中的磷,同时有机酸能够促进土壤中闭蓄态磷(O-P)的形成与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无机磷分级 无机磷形态 活化 速效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施磷量对褐土无机磷含量及形态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彦 高燕 +2 位作者 张英鹏 孙明 陈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4-200,共7页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在山东平均降雨条件下不同施磷量对褐土各组分无机磷含量及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模拟降雨后,在0-10 cm土层中,各施磷处理的无机磷总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土层的加深(10-50 cm),各土层无...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在山东平均降雨条件下不同施磷量对褐土各组分无机磷含量及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模拟降雨后,在0-10 cm土层中,各施磷处理的无机磷总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土层的加深(10-50 cm),各土层无机磷总量是施磷量为P2(180 kg/hm2)时最高。而在10-30 cm土层,是施磷量为P3(1 440 kg/hm2)的土壤无机磷总量高于P1,而在30-50 cm则是P1高于P3。同时,不同施磷量对磷组分含量及其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都发生了改变,当施磷量分别为P1、P2和P3时,各无机磷组分的含量及所占比例按高低排序分别为:Ca10-P〉Al-P,O-P〉Ca8-P〉Fe-P〉Ca2-P;O-P〉Ca8-P,Ca10-P〉Fe-P,Al-P〉Ca2-P和Ca10-P,O-P〉Fe-P,Ca8-P〉Al-P〉Ca2-P。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O-P、Fe-P和Ca10-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效态无机磷源(Ca2-P、Ca8-P和Al-P)有降低的趋势;在小雨强度下,不同施磷量处理的土壤磷淋失量差异不显著,而随着降雨强度的加大,P3处理的土壤磷淋失量明显高于P1和P2处理的磷淋失量。以上结果说明,施磷量显著影响无机磷总量、各组分无机磷含量及其转化;在大于中等降雨条件下,高磷处理磷淋失量明显高于低磷处理磷淋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无机磷含量 无机磷组分 褐土
下载PDF
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无机磷组分对林龄的响应
10
作者 彭良富 潘明华 +3 位作者 陈林 蒙龙传 秦安明 张喆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期94-99,共6页
研究土壤无机磷组分在团聚体尺度下的微观表征,对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磷素循环和提升其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为研究区域,选择幼龄(1 a)、中龄(2 a)、成熟龄(4 a)桉树人工林土壤以及邻近撂荒地土壤(CK)为研究对象,采集... 研究土壤无机磷组分在团聚体尺度下的微观表征,对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磷素循环和提升其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为研究区域,选择幼龄(1 a)、中龄(2 a)、成熟龄(4 a)桉树人工林土壤以及邻近撂荒地土壤(CK)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壤(0~20 cm)并通过湿筛法将其分为>2 mm、1~2 mm、0.25~1 mm和<0.25 mm粒径团聚体。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了全土和团聚体中无机磷各组分的含量和储量。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磷酸铝盐(Al-P)含量在0.25~1 mm粒径团聚体中较高,闭蓄态磷(O-P)含量在>2 mm和1~2 mm粒径团聚体中较高,磷酸铁盐(Fe-P)和磷酸钙盐(Ca-P)含量在各粒径团聚体中无显著差异。桉树人工林土壤无机磷各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CK,土壤Al-P和O-P含量在1 a林龄时最高,Fe-P含量在2 a林龄时最高,Ca-P含量在4 a林龄时最高。不同粒径团聚体无机磷储量主要由团聚体组成比例决定,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储量均在>2 mm粒径团聚体中较高。因此,在桉树人工林培育过程中,提出了应重视土壤>2 mm粒径团聚体的保护,以维持土壤团聚体的稳定和土壤无机磷的储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土壤团聚体 无机磷组分
下载PDF
不同有机碳水平下(土楼)土磷的有效性及无机磷形态转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路鹏 李文海 +3 位作者 牛金璨 Batbayar Javkhlan 张树兰 杨学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目的】在土壤Olsen-P和全磷含量基本接近但土壤有机碳水平呈梯度的陕西省关中平原(土楼)土上,研究有机碳对土壤各形态无机磷有效性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为合理培肥土壤,有效利用土壤累积态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并选取了陕西省... 【目的】在土壤Olsen-P和全磷含量基本接近但土壤有机碳水平呈梯度的陕西省关中平原(土楼)土上,研究有机碳对土壤各形态无机磷有效性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为合理培肥土壤,有效利用土壤累积态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并选取了陕西省关中平原小麦-玉米种植体系下(土楼)土Olsen-P含量相近(平均含量范围17.41—18.72 mg·kg;),不同有机碳水平(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6.38、8.34、10.17、11.95、13.64和15.74 g·kg;)的土壤样品,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改进的Chang和Jackson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分别对土壤中各磷组分(二钙磷(Ca2-P)、八钙磷(Ca8-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P)和十钙磷(Ca10-P))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种植区(土楼)土中,有机碳对土壤各形态磷素水平及形态转化起重要作用。随着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土壤中Ca2-P、Ca8-P、Al-P、Fe-P、O-P、缓效磷库(Ca8-P、Al-P和Fe-P)和难利用磷库(O-P和Ca10-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Ca10-P相对稳定。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活性磷库(Ca2-P)、缓效磷库(主要为Al-P)的相对含量(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难利用磷库(主要是Ca10-P)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Olsen-P含量与难利用磷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Olsen-P相近,全磷也基本相似的条件下,土壤有机碳促进了土壤中难溶态磷酸盐向缓效态磷库和活性态磷库的转化,提高了有效磷源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从而提高了土壤磷素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合理的措施培肥土壤,从而有效地促进土壤累积态磷的活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磷分组 小麦-玉米体系 (土楼)土 有效性 无机磷转化
下载PDF
共培养提高解磷菌解无机磷能力及解无机磷基因(pqqE)的克隆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兴霖 秦平 +1 位作者 葛菁萍 平文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3期47-52,共6页
在土壤磷循环相关的生态学系统中,解磷微生物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将难溶性磷转化为可溶性磷,从而提高磷肥的利用率。通过磷钼蓝比色法对9株解磷菌的解磷能力进行检测,从中选取3株解磷能力较强的菌株并按不同的接种量比例两两共培养,... 在土壤磷循环相关的生态学系统中,解磷微生物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将难溶性磷转化为可溶性磷,从而提高磷肥的利用率。通过磷钼蓝比色法对9株解磷菌的解磷能力进行检测,从中选取3株解磷能力较强的菌株并按不同的接种量比例两两共培养,测定共培养后发酵液中可溶性磷含量并比较解磷能力。结果表明,在共培养过程中,当将苏云金芽胞杆菌HDBP2与蜡状芽胞杆菌HDBP5以2:1比例混合培养时,混合物解磷能力最强,培养液中可溶性磷含量最高可达到90.25μg/m L。为了进一步了解解磷菌解无机磷的能力,同时对苏云金芽胞杆菌HDBP2、蜡状芽胞杆菌HDBP4和HDBP5中可促进细菌溶解利用无机磷的吡咯喹啉醌合成基因(pqq E)进行克隆,进而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解磷菌解无机磷的机理。苏云金芽胞杆菌HDBP2与蜡状芽胞杆菌HDBP5共培养有助于提高菌株解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无机磷 无机磷基因 克隆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1
13
作者 胡宁 袁红 +3 位作者 蓝家程 袁道先 傅瓦利 文志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393-7402,共10页
为分析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特征,评价植被恢复的土壤供磷潜力,阐明有机碳及钙素在无机磷形态转化中的作用,选取研究区内8种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蒋柏藩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为分析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特征,评价植被恢复的土壤供磷潜力,阐明有机碳及钙素在无机磷形态转化中的作用,选取研究区内8种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蒋柏藩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分别在0.25—1.35 g/kg、1.05—53.01 mg/kg范围,无机磷总量在123.94—934.61 mg/kg,耕地与退耕地以及各退耕地之间全磷、速效磷、各形态无机磷含量水平差异明显,各退耕地磷素含量水平介于耕地与次生马尾松林地之间,退耕地中桃林地、花椒林地磷素含量水平较高、樟树林地、柳杉林地、撂荒草地次之、撂荒灌丛地较低。各样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比例在51.2%—72.4%,不同形态的无机磷含量表现为O-P>Fe-P>Ca-P>Al-P,其中Ca2-P、Al-P对速效磷的贡献率大,Fe-P、Ca8-P贡献较小,O-P、Ca10-P献率最小。不同活性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形态钙素对各形态无机磷在总无机磷中比例的影响较大,p H、容重、粘粒含量、含水量等其它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岩溶石漠化 无机磷形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 Ⅱ.无机磷和有机磷 被引量:72
14
作者 谢林花 吕家珑 +1 位作者 张一平 刘利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90-794,共5页
采用蒋柏藩 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方法和灼烧法、Bowman Cole的土壤有机磷分组方法 ,研究了定位试验 2 3年的 0~ 10 0cm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组成 .结果表明 ,无机磷含量为厩肥 >休闲 >化肥 >低秸 >高秸 >中秸 >无... 采用蒋柏藩 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方法和灼烧法、Bowman Cole的土壤有机磷分组方法 ,研究了定位试验 2 3年的 0~ 10 0cm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组成 .结果表明 ,无机磷含量为厩肥 >休闲 >化肥 >低秸 >高秸 >中秸 >无肥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无机磷各组分的IPi 值呈现以下特点 :Ca2 P、Ca8 P、Al P的IPi 值较低 ,Ca10 P、Fe P、O P的IPi 值较高 .与无肥处理的无机磷各组分IPi 值相比 ,厩肥与休闲处理Ca2 P、Ca8 P、Al P的IPi 值显著增大 ,Ca10 P、Fe P、O P的IPi 值减小 ,其中以Ca10 P的IPi 值减小较大 .单施化肥处理Ca2 P、Ca8 P、Al P、O P的IPi 值也增大 ,Ca10 P、Fe P的IPi 值减小 ,显示长期单施化肥不仅可明显提高Ca2 P、Ca8 P、Al P含量 ,而且对O P的增长有显著作用 .3种秸秆处理基本上呈现Ca2 P、Ca8 P、Al P的IPi 值增大 ,Ca10 P、Fe P、O P的IPi 值减小趋势 .从就有效磷 (Ca2 P、Ca8 P、Al P)含量而言 ,厩肥处理高于化肥处理 ,而单施化肥处理高于玉米秸秆处理 .玉米秸秆配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磷含量 .对土壤有机磷库的贡献 ,玉米秸秆处理大于厩肥处理 .施入有机肥 ,可增加土壤有机磷各组分的含量 ,而化肥则主要是促进土壤稳定性有机磷向活性、中活性有机磷转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石灰性土壤 无机磷分级 有机分级
下载PDF
接种AM真菌对玉米和油菜种间竞争及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张宇亭 朱敏 +3 位作者 线岩相洼 申鸿 赵建 郭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7091-7101,共11页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分别模拟单作、间作和尼龙网分隔种植,比较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Glomusintraradices和Glomus mosseae对菌根植物玉米和非菌根植物油菜生长和磷吸收状况的影响,并分析土壤中各无机磷组分的变化...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分别模拟单作、间作和尼龙网分隔种植,比较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Glomusintraradices和Glomus mosseae对菌根植物玉米和非菌根植物油菜生长和磷吸收状况的影响,并分析土壤中各无机磷组分的变化。结果发现,接种AM真菌可以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磷(Ca10-P和O-P)向有效态磷转化,并显著降低总无机磷含量(P<0.05),显著提高菌根植物玉米的生物量和磷吸收量(P<0.05),特别是在间作体系中使玉米的磷营养竞争比率显著提高了45.0%—104.1%(P<0.05),显著降低了油菜的生物量和磷吸收量(P<0.05),从而增强了了菌根植物的竞争优势,降低了非菌根植物与菌根植物的共存能力。揭示了石灰性土壤中AM真菌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AM真菌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种间竞争 无机磷组分 丛枝菌根真菌
下载PDF
无机磷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8
16
作者 潘晓华 石庆华 +1 位作者 郭进耀 王永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01-208,共8页
本文综述了无机磷(Pi)在叶片细胞中的分布、Pi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概况。缺磷植株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是阻碍了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的再生。在源库反馈调节中,Pi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无机磷 光合作用 代谢过程 植物
下载PDF
腐植酸对灰漠土棉田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王斌 马兴旺 +4 位作者 许咏梅 刘骅 杨涛 文启凯 刘晓丽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12-317,共6页
石灰性土壤上常规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固定严重,磷肥利用率较低。试验为新疆典型灰漠土棉田田间试验,通过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不同量腐植酸,研究棉花不同生育期距地表不同深度及距棉株不同距离土壤有效磷及无机磷含量变化、各形态无机磷... 石灰性土壤上常规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固定严重,磷肥利用率较低。试验为新疆典型灰漠土棉田田间试验,通过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不同量腐植酸,研究棉花不同生育期距地表不同深度及距棉株不同距离土壤有效磷及无机磷含量变化、各形态无机磷间动态转化以及施用腐植酸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典型灰漠土棉田,施用腐植酸能增加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并且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腐植酸能起到使土壤稳定持续供应土壤速效磷作用;施用腐植酸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的贡献依次主要是Ca2-P、Ca8-P和O-P增加的作用;腐植酸施用量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有明显的激活土壤固定态磷、增加棉花产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灰漠土棉田 无机磷形态
下载PDF
增值磷肥对潮土无机磷形态及其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李志坚 林治安 +3 位作者 赵秉强 袁亮 李燕婷 温延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83-1191,共9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了海藻酸磷肥、腐植酸磷肥和氨基酸磷肥3种增值磷肥,利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增值磷肥对潮土无机磷组分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1)培养180 d后,普通磷肥(磷酸一铵,下同)和增值磷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 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了海藻酸磷肥、腐植酸磷肥和氨基酸磷肥3种增值磷肥,利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增值磷肥对潮土无机磷组分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1)培养180 d后,普通磷肥(磷酸一铵,下同)和增值磷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并降低了土壤pH; 施用增值磷肥提高土壤速效磷的幅度为34.6~41.92 mg/kg,高于普通磷肥; 施用增值磷肥降低土壤pH的幅度为0.23~0.36个单位,高于普通磷肥。2) 与普通磷肥相比,增值磷肥明显降低土壤对磷的固定,腐植酸、海藻酸和谷氨酸增值磷肥处理的固定率分别比普通磷肥降低7.32%、7.13%和11.99%。3)培养180 d后,与普通磷肥处理相比,增值磷肥均提高土壤Ca2-P、 Ca8-P 和 Al-P含量,减缓Al-P 向 Fe-P 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值 潮土 土壤培养 无机磷组分
下载PDF
水稻高无机磷突变体的筛选和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玉华 任学良 +4 位作者 刘庆龙 陈文岳 沈圣泉 吴殿星 舒庆尧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51,共5页
以3份水稻诱变群体为材料,详细研究了M2~M5代高无机磷(high inorganic phosphorus,HIP)种子出现的频率和传递特征.这些材料来自含水量约13.5%的水稻干种子用300 Gy 60Co伽玛射线(剂量率0.8 Gy/min)处理,或经250Gy处理后再对其萌动种子... 以3份水稻诱变群体为材料,详细研究了M2~M5代高无机磷(high inorganic phosphorus,HIP)种子出现的频率和传递特征.这些材料来自含水量约13.5%的水稻干种子用300 Gy 60Co伽玛射线(剂量率0.8 Gy/min)处理,或经250Gy处理后再对其萌动种子用1×10-3 mol/L的NaN3溶液常温下处理2 h所得M1的后代.在96孔V型酶标板上,设置5个用KH2PO4配制的标准P溶液,浓度相当于种子磷含量0.00、0.15、0.46、0.93和1.39 mg/g.分析时每个单株分析8粒种子,无机P(iP)高于0.46 mg/g的籽粒称为高无机磷(HIP)种子,出现至少1粒HIP M3种子的M2单株称为HIP M2单株,M3及高代由此类推.研究发现,从HIP M2单株衍生的M3株系中,HIP株系数要少于HIP M2单株数.但是多数M3 HIP株系后代都获得了更高代的HIP株系.根据M3和M4HIP株系数推算,水稻HIP突变的实际频率可达0.1%左右.已从籼稻协青早B和粳稻秀水110中各选得一个HIP纯合突变系HIPi1和HIPj1.对HIPi1糙米中各种磷素定量分析表明,突变体中植酸磷含量较对照下降约35%,无机磷含量上升约3.5倍,而总磷基本不变.最后提出了水稻HIP突变体诱发、筛选和选择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无机磷突变体 诱变技术 筛选技术 培育技术 植酸
下载PDF
长期施磷对灰漠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31
20
作者 赵靓 侯振安 +3 位作者 柴颖 张扬 黄婷 毛家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6-242,共7页
通过3年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灰漠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及其与土壤速效磷的相关性。试验中磷肥(P2O5)用量设置4个水平:0,75,150,300kg/hm2(分别以P0、P75、P150和P300表示)。结果表明,连续3年不施肥,土壤Ca2-P和Ca8-P... 通过3年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灰漠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及其与土壤速效磷的相关性。试验中磷肥(P2O5)用量设置4个水平:0,75,150,300kg/hm2(分别以P0、P75、P150和P300表示)。结果表明,连续3年不施肥,土壤Ca2-P和Ca8-P、Al-P、Ca10-P含量均在年际间呈降低趋势,而Fe-P含量较初始值增加15.4%,O-P变化不大。不同磷肥用量下,Ca2-P、Ca8-P、Fe-P含量随磷肥用量增加,在年际间显著增加,较第1年增幅分别为21.3~71.6%,13.4~24.8%,4.9~13.9%;Al-P含量仅在第3年略有增加,O-P和Ca10-P含量受磷肥用量和施肥年限的影响不大。Ca2-P、Ca8-P、Fe-P在无机磷中的比例随施肥年限的增加而增加,Al-P和O-P的比例变化较小,Ca10-P所占比例在年际间随磷肥用量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不施磷肥处理下持续降低,而在不同磷肥用量下,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磷肥用量增加,在年际间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随施肥年限增加而增大。连续施肥3年后,土壤Ca10-P和O-P与其余形态无机磷的相关性较差,且Ca10-P和O-P与速效磷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各形态无机磷对速效磷的有效性依次为Ca2-P〉Ca8-P〉Fe-P〉Al-P〉Ca10-P、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用量 无机磷形态 速效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