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DCK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技术在流感疫苗研究与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靳莉武 张震宇 +4 位作者 靳冬武 马花 马玉梅 乔自林 王家敏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7,共10页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流感病毒引起,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MDCK细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Cells)具有易于培养和高产量的特点,可以支持流感病毒的复制和增殖,被广泛用于流感疫苗的研究和生产。随着对流感病毒...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流感病毒引起,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MDCK细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Cells)具有易于培养和高产量的特点,可以支持流感病毒的复制和增殖,被广泛用于流感疫苗的研究和生产。随着对流感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拓展MDCK细胞用于流感病毒研究和工业应用的能力,研究人员开始发展MDCK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通过长期的培养和优化,驯化的MDCK悬浮细胞株可以更好地适应流感病毒的生长环境,提高流感病毒的产量和感染性。总之,MDCK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技术在流感病毒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流感疫苗生产和抗流感药物研发提供更好的工具。同时也必须重视MDCK细胞的安全性,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确保其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CK细胞 细胞悬浮驯化 无血清培养基 流感疫苗 安全性
下载PDF
rCHO细胞无血清适应及悬浮培养 被引量:5
2
作者 黄斌 牛红星 +3 位作者 朱明龙 金秀杰 谭文松 戴干策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42,共5页
考察了血清对rCHO(C28)细胞生长与产物(HBsAg)表达的影响,发现φ血清<0.01时细胞出现明显的代谢转换;考察了微量元素、氢化可的松、混合脂类与短多肽混合物(TL混合物)对细胞的影响,建立了适于rCHO(C28株)生长的无血清培养基MT-SFM;... 考察了血清对rCHO(C28)细胞生长与产物(HBsAg)表达的影响,发现φ血清<0.01时细胞出现明显的代谢转换;考察了微量元素、氢化可的松、混合脂类与短多肽混合物(TL混合物)对细胞的影响,建立了适于rCHO(C28株)生长的无血清培养基MT-SFM;在将细胞从有血清转到无血清状态时,阶段性降血清比直接降血清更有利于rCHO(C28)细胞的无血清适应;当细胞适应了MT-SFM无血清培养基后,批培养中细胞的最大平均比生长速率可达0.65d-1,产物HBsAg的滴度在32~6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HO细胞 无血清培养基 无血清适应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悬浮培养
下载PDF
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分离、培养、鉴定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军 徐大波 +1 位作者 付强 刘彦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0期8161-8166,共6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尚未发现完全治愈脊髓损伤,使其达到结构及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已有的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方法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效果有限,而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是现阶段修复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目的: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培养胎鼠... 背景:目前临床上尚未发现完全治愈脊髓损伤,使其达到结构及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已有的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方法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效果有限,而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是现阶段修复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目的: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培养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采用形态学、免疫荧光技术和多向分化能力进行神经干细胞鉴定。方法:应用悬浮分离培养法,培养纯化孕13.5 d C57BL/6胎鼠的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estin和Sox2表达;使用自然分化法验证第4代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多向分化特性,明确其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采用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可以顺利获取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的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活性良好,高表达Nestin和Sox2,且两种标记物与DAPI核染高度均匀吻合,说明细胞纯度高。进一步诱导分化显示,细胞可以向GFAP和Tuj1阳性细胞分化,证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潜能较好。该实验可建立一套体外培养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体系,为后续神经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培养基 无血清 组织工程 干细胞 培养 脊髓源性 无血清悬浮分离培养法 鉴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植物源无血清培养基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凯茵 王桃兰 +2 位作者 吴晓俊 涂紫薇 沈天舒 《科技视界》 2024年第1期38-41,共4页
在培养基中添加血清是目前培养哺乳动物细胞最常见的方法,血清几乎可以提供细胞生长的一切营养物质,但同时,血清成分复杂,价格昂贵,会增大变异和宿主动物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导致细胞污染。而在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源蛋白水解物代替血清,不... 在培养基中添加血清是目前培养哺乳动物细胞最常见的方法,血清几乎可以提供细胞生长的一切营养物质,但同时,血清成分复杂,价格昂贵,会增大变异和宿主动物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导致细胞污染。而在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源蛋白水解物代替血清,不仅能避免它带来的外源性污染缺陷,还能获得良好的细胞培养效果并维持其原有生物学功能,大大提高生物安全性,降低细胞培养成本。综述了植物源无血清培养基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现有研究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为后续植物源无血清培养基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血清培养基 植物源蛋白水解物 细胞培养
下载PDF
无血清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平 李丹 +1 位作者 陈广华 王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56-1260,共5页
本研究观察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并比较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采集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脐带,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或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观察不同培养液培养的间... 本研究观察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并比较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采集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脐带,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或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观察不同培养液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细胞周期、增殖分化潜能及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无血清MesenCult-XF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6.57±0.7倍,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4,59±0.45倍(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MSC均表达CD44、CD90、CD73、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HLA-DR及CD34等抗原,表达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5±5.2)%均为G o/G1期细胞,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2±3.1)%为G o/G1期细胞(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MSC均可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脐带MSC按1 000、5 000、10 000、20 000个细胞/孔接种密度与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共培养的每分钟闪烁值(CPM)分别为(6.43±0.47)×104、(4.30±0.38)×104、(1.97±0.13)×104和(0.24±0.03)×104,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与不同密度的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的CPM值分别为(7.85±0.07)×104、(5.64±0.12)×104、(3.09±0.18)×104和(1.73±0.05)×104。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均为MSC,有传代增殖潜能,传代可达临床治疗MSC细胞量,并可避免异种蛋白致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无血清培养液 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 细胞治疗
下载PDF
无血清脐血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莫文健 毛平 +4 位作者 何秋山 应逸 朱志刚 许艳丽 杜庆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3-137,共5页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延迟是一大难题 ,目前认为这主要与脐血中巨核系祖细胞数量不足及脐血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延迟有关 ,而将部分脐血进行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后输注受者体内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但适用于临床应用...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延迟是一大难题 ,目前认为这主要与脐血中巨核系祖细胞数量不足及脐血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延迟有关 ,而将部分脐血进行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后输注受者体内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但适用于临床应用的扩增条件至今仍未确立。本课题采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 (MNC)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使用TPO ,IL 3,SCF ,IL 6等细胞因子进行不同的组合 ,在培养的 0 ,6 ,10 ,14天进行MNC、CD4 1+细胞及CFU MK数的检测 ,以寻找最佳的细胞因子组合及最佳的收获时机。结果表明 :无血清条件下TPO与IL 3,SCF ,IL 6等细胞因子联用可实现脐血巨核系祖细胞有效的体外扩增 ,各因子组中以TPO +IL 3+SCF +IL 6组扩增效果为最佳 ,其CFU MK数于第 10天最多 ,扩增达 6 .8倍 ,CD4 1+细胞扩增达 8.8倍。结论 :在人脐血MNC无血清培养条件下 ,TPO +IL 3+SCF +IL 6组为巨核系祖细胞体外扩增较佳的因子组合。由于TPO +IL 3+SCF +IL 6组的CFU MK数于第 10天最多 ,CD4 1+细胞数亦为同期最高 ,故培养后收获时间宜控制在其体外培养的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巨核系祖细胞 无血清培养 血小板 巨核细胞
下载PDF
长程无血清培养人乳腺癌细胞球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元文 吴诚义 +2 位作者 陈鑫 汤为学 董华英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从人乳腺癌原代细胞中分离培养乳腺癌干/祖细胞,并通过体外连续传代培养,研究其体外增殖、分化等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非黏附性乳腺球(mammosphere,MS)悬浮培养法富集乳腺癌干/祖细胞后,通过连续的单克隆实验检测乳腺球细胞(mammo... 目的:从人乳腺癌原代细胞中分离培养乳腺癌干/祖细胞,并通过体外连续传代培养,研究其体外增殖、分化等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非黏附性乳腺球(mammosphere,MS)悬浮培养法富集乳腺癌干/祖细胞后,通过连续的单克隆实验检测乳腺球细胞(mammosphere-derived cells,MSDC)的克隆形成和自我更新能力,并经血清诱导后观察其分化能力。FCM法检测CD44+/CD24-/low细胞的含量。结果:接种于含生长因子无血清培养液的原发乳腺癌标本细胞均有MS生成,内含具有干细胞特征的肿瘤细胞。随着培养中传代次数的增加,贴壁分化的细胞增多,形成的MS减少,球体变小,且更易贴壁分化。CD44+/CD24-/low细胞仅存在于基底样乳腺癌标本。来自不同标本的MS的生物学特性表现出一定差异。结论: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等干细胞样特性的肿瘤细胞在人乳腺癌组织中广泛存在,其生物学行为可能因标本来源不同有所差异,也会因环境因素的作用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干细胞 球型体 细胞 培养液 无血清 乳腺球
下载PDF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及无血清培养 被引量:19
8
作者 丁锐 沈彤 +3 位作者 涂登云 魏凌珍 孙美芳 朱启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 探索用DMEM SF培养基对经胰蛋白酶两步消化分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进行培养的方法和条件。方法 取临床整形外科手术后剩余皮肤 ,用 0 2 5 %的胰蛋白酶经冷和温两步消化分离后 ,用DMEM SF完全培养基于 5 %CO2 、37℃培养 ,绘制生... 目的 探索用DMEM SF培养基对经胰蛋白酶两步消化分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进行培养的方法和条件。方法 取临床整形外科手术后剩余皮肤 ,用 0 2 5 %的胰蛋白酶经冷和温两步消化分离后 ,用DMEM SF完全培养基于 5 %CO2 、37℃培养 ,绘制生长曲线 ,并用单克隆抗角蛋白抗体和鼠 IgG免疫组化试剂盒进行细胞鉴定。结果 用胰蛋白酶两步消化分离的角质形成细胞在DMEM SF培养基中可正常生长 2周以上 ,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在第 4天进入对数生长期 ,第 10天进入停滞期。鉴定显示角质形成细胞占 95 %以上。来源于 3个不同个体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经等量混合后培养与单独培养相比 ,细胞生长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用胰蛋白酶对人皮肤进行冷和温两步消化分离的角质形成细胞 ,在DMEM SF完全培养基中生长状况良好 ,其他细胞污染少 ,实验成本低廉 ,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 胰蛋白酶 无血清培养 细胞培养 细胞鉴定
下载PDF
无血清培养的大肠癌Colo205细胞生成肿瘤干细胞球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鹰飞 肖冰 +3 位作者 赖卓胜 涂三芳 王媛媛 张小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6-240,共5页
目的通过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SFM)培养大肠癌Colo205细胞,分离并扩增出肿瘤干细胞球。方法SFM培养大肠癌Colo205细胞,以含血清培养基(SSM)组为对照。观察细胞形态,检测正常肠道干细胞标志Musashi-1的表达,更换培养基为SSM诱导其分... 目的通过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SFM)培养大肠癌Colo205细胞,分离并扩增出肿瘤干细胞球。方法SFM培养大肠癌Colo205细胞,以含血清培养基(SSM)组为对照。观察细胞形态,检测正常肠道干细胞标志Musashi-1的表达,更换培养基为SSM诱导其分化,分别检测SFM组细胞分化前、分化后以及SSM组细胞表面标志CD133、CD44表达的改变,分析各细胞周期的比例,最后进行核型分析。结果Colo205细胞能在SFM中存活、增殖并形成肿瘤干细胞球,高表达Musashi-1,SFM组细胞分化前CD133、CD44的表达高于SSM组和SFM组分化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M组分化后与SS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分析发现肿瘤干细胞球处于高增殖状态,核型分析发现SFM组细胞与SSM组细胞染色体条数未见明显差别。结论含生长因子的SFM培养Colo205细胞,可生成肿瘤干细胞球,这种细胞球富集了肿瘤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Colo205细胞 肿瘤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球 无血清培养基
下载PDF
无血清培养基与完全培养基体外诱导扩增CI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蒋永新 李高峰 +5 位作者 王熙才 金从国 李佳 陈晓群 李明 伍治平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84-787,共4页
目的比较无血清培养基(AIMV)与完全培养基(CM)体外诱导扩增CIK细胞及CI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方法分别用AIMV及完全培养基加入4种细胞因子(IFN-γ、IL2、IL-1及OKT3)将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NCs)诱导成CIK细胞,比较细胞的增... 目的比较无血清培养基(AIMV)与完全培养基(CM)体外诱导扩增CIK细胞及CI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方法分别用AIMV及完全培养基加入4种细胞因子(IFN-γ、IL2、IL-1及OKT3)将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NCs)诱导成CIK细胞,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表型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完全培养基比较,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CIK细胞增殖高峰较晚(14~17天),但增殖倍数高,在细胞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方面两种培养基培养的CIK细胞均无明显的差别(P〉0.05)。结论无血清培养基可代替完全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血清培养基 免疫 细胞培养 细胞因子 肿瘤
下载PDF
人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无血清培养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文理 邢佩霓 +2 位作者 魏续仓 李梅生 杨娣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96-301,共6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已试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但多数实验室培养DC的体系中包含血清,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以人脐血为来源,建立了无血清培养DC体系,以期将来用于临床。首先,用rhGM-CSF...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已试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但多数实验室培养DC的体系中包含血清,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以人脐血为来源,建立了无血清培养DC体系,以期将来用于临床。首先,用rhGM-CSF加rhTNF-α,进行有血清液体悬浮培养,14天后,从(1±0.5)×10~4/ml CD34^+细胞或(5±2)×10~5/ml单个核细胞中,总细胞数扩增5倍,DC分别占(25±5)%和(17±5)%。第二,以无血清培养基代替有血清培养基,培养21天,(2±1)×10~6/ml单个核细胞没有数量的扩增,DC占(7±2)%。最后,对上述培养体系,在第5天(有血清培养基)或第12天(无血清培养基)后加入rhIL-4,DC产率及细胞总数均未增加。本研究结论:①根据液体悬浮培养中观察到粒、巨噬细胞和DC的混合集落及DC小丛,证实DC与粒、巨噬细胞有共同祖先,均来源于CD34^+造血干/祖细胞;②脐血单个核细胞虽较CD34^+细胞产生DC的比率稍低,但分离方便,花费少;③无血清体系的培养效果不如有血清体系,培养所需时间也长,细胞产率也低,有待进一步完善;④未证实rhIL-4能增加DC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脐带血 CD34^+细胞 无血清培养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无血清培养基与完全培养基对体外诱导免疫细胞支持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婧 陈红松 +3 位作者 高燕 王松霞 张毅 王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 :多方面比较无血清培养基AIMV与完全培养基对体外诱导免疫细胞支持作用。方法 :分别用AIMV及完全培养基在IFN γ ,IL 2 ,及抗 CD3单抗存在的条件下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表型、及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 目的 :多方面比较无血清培养基AIMV与完全培养基对体外诱导免疫细胞支持作用。方法 :分别用AIMV及完全培养基在IFN γ ,IL 2 ,及抗 CD3单抗存在的条件下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表型、及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并比较不同培养基培养细胞回输体内后的抑制病毒效果。结果 :与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相比 ,无血清培养基AIMV培养细胞增殖能力与之相当 ;CD2 5的表达率增高 ,表达持续时间延长 ;细胞因子IFN γ的分泌时间延长 ;回输体内后的抑制病毒作用更明显。结论 :无血清培养基AIMV用于培养临床治疗用的免疫细胞 ,综合效果优于完全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血清培养基 免疫治疗 细胞表型 细胞因子 细胞培养
下载PDF
人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分离与无血清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方圣 陈爱军 +2 位作者 单葵 周汛 李惠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体外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的方法,为角质细胞的多方面研究提供细胞来源。方法采取两步消化法对皮肤进行消化以获取角质形成细胞,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角质细胞的体外培养,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以及生长曲线的... 目的探讨一种体外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的方法,为角质细胞的多方面研究提供细胞来源。方法采取两步消化法对皮肤进行消化以获取角质形成细胞,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角质细胞的体外培养,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以及生长曲线的绘制与分析。结果分离酶和胰蛋白酶联合两步消化法能够很好地分离表皮与真皮,活细胞率高,培养后细胞融合时间短,同时又能够避免成纤维细胞的污染,可获取较多高纯度的角质形成细胞。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可以在体外快速稳定增殖,并在多次传代后保持了正常形态。结论两步消化法和体外无血清培养是一种理想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细胞 分离 培养 无血清
下载PDF
Vero细胞和流感病毒在无血清条件下的微载体培养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春艳 陈列胜 +1 位作者 吴书军 唐丽丽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索Vero细胞和流感病毒在无血清条件下的微载体培养条件。方法在搅拌瓶中,选择合适的微载体,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Vero细胞和流感病毒。观察Vero细胞的生长状况,并检测流感病毒的血凝滴度。结果Vero细胞在Cytodex 3上生长最好,每个... 目的探索Vero细胞和流感病毒在无血清条件下的微载体培养条件。方法在搅拌瓶中,选择合适的微载体,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Vero细胞和流感病毒。观察Vero细胞的生长状况,并检测流感病毒的血凝滴度。结果Vero细胞在Cytodex 3上生长最好,每个微载体上接种10个细胞为最佳接种浓度,以MOI=0.005和0.010 CCID50/细胞接种H1N1流感病毒后,在72h时,培养上清病毒血凝滴度达到最高。结论无血清条件下,Vero细胞在Cytodex 3上生长良好,流感病毒能在Vero细胞上成功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血清培养 微载体 Veto细胞 流感病毒
下载PDF
无血清培养基与完全培养基对体外诱导扩增CIK细胞及抗肿瘤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蒋永新 李高峰 +5 位作者 王熙才 金从国 陈晓群 李佳 伍治平 李明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900-903,共4页
目的:比较无血清培养基AIMV与完全培养基对体外诱导扩增CIK细胞的效果。方法:分别用AIMV及完全培养基加入4种细胞因子(IFNγ、IL2、IL1及OKT3)将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NCs)诱导成CIK细胞,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表型、对肿瘤细胞的增... 目的:比较无血清培养基AIMV与完全培养基对体外诱导扩增CIK细胞的效果。方法:分别用AIMV及完全培养基加入4种细胞因子(IFNγ、IL2、IL1及OKT3)将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NCs)诱导成CIK细胞,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表型、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几个方面。结果:与完全培养基比较,无血清培养基AIMV培养的CIK细胞增殖高峰较晚(14~17d),但增殖倍数高(倍),在细胞表型、对三株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不同效靶比诱导细胞凋亡方面两种培养基培养的CIK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血清培养基AIMV可代替完全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血清培养基 免疫 细胞培养 细胞因子 肿瘤
下载PDF
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学义 刘飞 +1 位作者 向双云 周珍辉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9-72,共4页
随着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种类、规模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安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无血清培养基的研制已经成为细胞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许多类型的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培养基配方得到了研究开发和优化,且有些已经进入第3代无蛋白无血... 随着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种类、规模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安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无血清培养基的研制已经成为细胞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许多类型的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培养基配方得到了研究开发和优化,且有些已经进入第3代无蛋白无血清培养基研制阶段。论文重点概述了无血清培养基在添加因子作用机制、细胞分化条件、细胞和组织移植以及肿瘤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血清培养基 细胞工程 哺乳动物
下载PDF
适于无血清贴壁培养的抗凋亡宿主细胞系CHO-IVB2的构建 被引量:4
17
作者 翁少洁 来大志 +3 位作者 齐连权 于长明 付玲 陈薇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45-749,共5页
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CHO细胞时 ,由于没有血清提供各种贴壁因子 ,细胞以悬浮的方式生长。在实际的大规模细胞培养中 ,CHO细胞往往以贴壁方式培养 ,要么贴壁于悬浮的微载体中 ,要么贴壁于固定的聚酯盘状介质或中空纤维中 ,而很少直接悬... 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CHO细胞时 ,由于没有血清提供各种贴壁因子 ,细胞以悬浮的方式生长。在实际的大规模细胞培养中 ,CHO细胞往往以贴壁方式培养 ,要么贴壁于悬浮的微载体中 ,要么贴壁于固定的聚酯盘状介质或中空纤维中 ,而很少直接悬浮于培养基中。在无血清培养基中 ,Vitronectin单一组分可以促使CHO细胞的贴壁和扩增。通过双表达Igf_1和Bcl_2基因 ,已经构建了可以在无蛋白培养基IMEM中抗凋亡生长的细胞株CHO_IB3。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可以同时表达Igf_1、Vitronectin和Bcl_2三个蛋白的三顺反子表达载体pCI_NII_IVB。将该载体转染于CHO_dhfr- 细胞中 ,构建了一个细胞株CHO_IVB2。该细胞株可以在无蛋白培养基中抗凋亡生长 ,适于以贴壁的方式大规模培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细胞 细胞工程 细胞凋亡 贴壁培养 无血清培养基
下载PDF
无血清专用培养基体外快速培养临床级树突状细胞的实验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清 吴一龙 +3 位作者 郭爱林 王坤 徐崇锐 杨学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05-607,613,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无血清专用培养基从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快速培养树突状细胞(DCs)的方法。方法:将1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同时采用含人AB型血清培养基和无血清DCs专用培养基(DCMedium)培养,5例于第7天加入促成熟细胞因子组合,第9... 目的:探讨采用无血清专用培养基从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快速培养树突状细胞(DCs)的方法。方法:将1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同时采用含人AB型血清培养基和无血清DCs专用培养基(DCMedium)培养,5例于第7天加入促成熟细胞因子组合,第9~10天收获成熟DCs,另5例于第5天加入促成熟细胞因子组合,且TNF-α剂量加大5倍,第7天收获成熟DCs。结果:DCMedium培养的DCs形态变化快,细胞出现突起的时间早;9~10天收获的两种培养基培养的DCs性能无差异;7天收获的DCs中,DCMedium培养的DCs得率和纯度、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均优于含血清培养基。结论:无血清DCs专用培养基可以在体外快速培养临床级DCs,为肿瘤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无血清培养基 免疫治疗
下载PDF
无血清原代培养人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惠娟 邓洁英 +1 位作者 龚凤英 史轶蘩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70-773,共4页
目的无血清原代培养人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其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并原代培养人前脂肪细胞,通过对细胞形态学的观察、油红O染色,以及脂肪细胞标志性酶G-3-PDH活性的测定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摸索出无血清培养并诱... 目的无血清原代培养人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其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并原代培养人前脂肪细胞,通过对细胞形态学的观察、油红O染色,以及脂肪细胞标志性酶G-3-PDH活性的测定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摸索出无血清培养并诱导人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的条件。在无血清的基础培养基中前脂肪细胞能够维持增殖。无血清分化培养基培养4d后细胞形态逐渐变圆,并出现球性脂滴,脂滴的数量逐渐增多至分化培养的第21天到达顶峰。结论在无血清培养的状态下成功诱导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分化,以作为激素或细胞因子对前脂肪细胞增殖或分化影响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血清培养 原代培养 前脂肪细胞 增殖 分化
下载PDF
几种生长因子在人表皮细胞无血清培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德伍 苏子毅 +3 位作者 曹勇 李国辉 陈国安 戴育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为生长因子在烧伤创伤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系统,以3H-TdR掺入法测定表皮生长因子(EGF)、牛垂体提取物(BPE)和乙醇胺(Etha)对人表皮细胞DNA合成的影响。结果EGF和BPE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对培养表皮细胞DN... 目的为生长因子在烧伤创伤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系统,以3H-TdR掺入法测定表皮生长因子(EGF)、牛垂体提取物(BPE)和乙醇胺(Etha)对人表皮细胞DNA合成的影响。结果EGF和BPE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对培养表皮细胞DNA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1);Etha对培养表皮细胞DNA合成也有促进作用(P<0.05);EGF和Etha在本培养体系中具有协同作用(P<0.05)。结论生长因子在烧伤创面的治疗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 无血清培养 生长因子 烧伤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