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5篇文章
< 1 2 1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石台县日本血吸虫rDNA-ITS2和mtDNA-COX1遗传多态性研究
1
作者 宇芙蓉 方佩斐 +1 位作者 施维 金郁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第2期85-87,90,共4页
目的:研究安徽石台县日本血吸虫的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亚基1基因(mtDNA-COX1)的遗传变异。方法:收集两种不同来源的阳性钉螺(石台和南京),逸出尾蚴后感染小鼠,每只小鼠感染(20±2)尾蚴,3... 目的:研究安徽石台县日本血吸虫的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亚基1基因(mtDNA-COX1)的遗传变异。方法:收集两种不同来源的阳性钉螺(石台和南京),逸出尾蚴后感染小鼠,每只小鼠感染(20±2)尾蚴,35天后解剖小鼠,收集血吸虫成虫,PCR-RFLP扩增成虫的rDNA-ITS2和mtDNA-COX1基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Taq I水解,观察结果;同时收集小鼠的肝脏和血液,HE染色观察肝脏肉芽肿的大小,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结果:石台组和南京组均获得500 bp的ITS2序列和1400 bp的mtDNA-COX1序列;两组的ITS2序列经Taq I酶切后,得到一样的片段;而mtDNA-COX1序列经Taq I酶切后,两组结果不同,石台组在1000 bp检测到1条清晰的条带,而南京组在此处无任何条带;两组小鼠的肝脏纤维化病理结果与谷氨酸转氨酶测定结果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石台组和南京组的日本血吸虫虽然在致病性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在mtDNA-COX1基因序列存在差异,本研究为今后日本血吸虫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遗传多态性 PCR-RFLP ITS2 COX1
下载PDF
外源性IL⁃25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肠壁损伤的影响
2
作者 孙思宇 杨宇轩 +8 位作者 陈璐 倪杨玥 常浩 陈琳 侯敏 徐志鹏 熊春蓉 杨坤 季旻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2-458,474,共8页
目的:探究外源性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5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小鼠肠壁损伤的影响。方法:24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IL⁃25组、感染组、感染+IL⁃25组。感染组、感染+IL⁃25组中每只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感... 目的:探究外源性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5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小鼠肠壁损伤的影响。方法:24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IL⁃25组、感染组、感染+IL⁃25组。感染组、感染+IL⁃25组中每只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感染+IL⁃25组、正常+IL⁃25组小鼠于感染后或实验开始后第4周开始腹腔注射IL⁃25(0.5μg/只,隔天注射1次,持续3周)。感染6周后剖杀小鼠,取肝脏和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后观察小鼠肝脏、结肠病理学变化,阿尔新蓝⁃过碘酸雪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f,AB⁃PAS)染色观察小鼠结直肠内杯状细胞数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时荧光定量试验(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小鼠结肠部位炎症相关因子IL⁃10、IL⁃4、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IL⁃1β等的表达水平。结果:感染6周后的肠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感染后,结直肠部位出现虫卵堆积,但是在经过IL⁃25注射之后,肠道损伤减轻,虫卵堆积减少;感染+IL⁃25组小鼠肠道单个肉芽肿面积显著低于感染组小鼠,但是感染组小鼠肝脏肉芽肿面积与感染+IL⁃25组小鼠无明显区别;AB⁃PAS结果显示IL⁃25能够显著增加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肠道杯状细胞数量;ELISA、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小鼠结肠1型、2型细胞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在注射IL⁃25之后,呈现2型细胞因子表达量上升、1型细胞因子表达量下降的趋势。结论:IL⁃25可通过促进杯状细胞分化缓解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的肠壁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肠壁损伤 IL⁃25
原文传递
日本血吸虫p53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3
作者 张倩 杨珊珊 +5 位作者 何静 黄明月 柴淑梅 洪炀 林矫矫 傅志强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47,共7页
为评估日本血吸虫p53(Sjp53)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利用PCR扩增Sjp53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oldⅠ-Sjp53,并在大肠杆菌(E. coli)中诱导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免疫原性。将融合表达蛋白免疫小鼠评估其免疫保护效果,ELISA检测其特异性... 为评估日本血吸虫p53(Sjp53)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利用PCR扩增Sjp53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oldⅠ-Sjp53,并在大肠杆菌(E. coli)中诱导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免疫原性。将融合表达蛋白免疫小鼠评估其免疫保护效果,ELISA检测其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扩增到Sjp53基因2883 bp的编码区,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ColdⅠ-Sjp53可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并纯化得到约111 kDa的融合蛋白r Sjp53。应用r Sjp53结合ISA206佐剂免疫BALB/c鼠,可诱导高水平的特异IgG抗体。免疫血清可识别r Sjp53和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的相应条带,本研究表明r Sjp53具有良好的抗原性。r Sjp53在小鼠日本血吸虫病免疫保护试验中诱导了显著的肝脏减卵率,为35.34%。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日本血吸虫p53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jp53 表达 免疫保护
下载PDF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1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中的动态表达
4
作者 戴冰心 龚澧 +2 位作者 杨旭晗 沈际佳 刘淼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6-391,共6页
目的观察赖氨酰氧化酶(LOX)家族中的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1(LOXL1)及相关胶原蛋白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中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在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于感染后第6、9、12周剖杀小... 目的观察赖氨酰氧化酶(LOX)家族中的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1(LOXL1)及相关胶原蛋白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中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在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于感染后第6、9、12周剖杀小鼠,收集其血清和肝脏标本;以HE和天狼星红两种染色方法分别观察并评价小鼠肝脏纤维化的进展程度;同时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以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别检测肝组织LOXL1、Ⅰ型胶原蛋白(Col1)及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并分析其含量的变化;并对血清中的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胶原进行测定,以判断胶原交联情况。结果HE和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随感染时间延长,小鼠肝纤维化也随之进展,在感染第9周肝纤维化程度最为严重,随后进入慢性肝纤维化期,纤维化程度减轻。Western blot和qPCR结果显示,LOXL1和其他纤维化指标表达情况类似,均在感染第9周时表达量明显上调;可溶性胶原含量在感染第9周时达峰值后下降,而不可溶性胶原含量则持续上升。结论LOXL1与血吸虫肝脏纤维化过程中纤维交联存在相关关系,可能在肝纤维化进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1 肝纤维化 胶原交联
下载PDF
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5
作者 冯惊涛 聂东宋 +2 位作者 周松辉 柳勇波 李广平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44-48,共5页
确定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是进行日本血吸虫病疫情预警的重要依据.现有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检测方法存在费时费力、设备昂贵、操作复杂等局限,因此研发一种易于推广和使用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检测方法十分必要.设计和开发一套基... 确定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是进行日本血吸虫病疫情预警的重要依据.现有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检测方法存在费时费力、设备昂贵、操作复杂等局限,因此研发一种易于推广和使用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检测方法十分必要.设计和开发一套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检测体系.该检测体系可以在恒温(39℃)条件下、快速(20 min内)检测出浓度仅为10^(3)copies/μL的目标基因;结合简单的钉螺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该体系可以方便、快捷地检测出1/20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即20只阴性钉螺中混有1只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钉螺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钟昊然 金亚美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7-183,共7页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宿主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沉积于肝脏的虫卵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主要刺激肝星状细胞(HSC)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导致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最终引起肝纤维化,造成宿...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宿主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沉积于肝脏的虫卵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主要刺激肝星状细胞(HSC)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导致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最终引起肝纤维化,造成宿主严重的病理损害。对于血吸虫病晚期患者,即使进行了彻底的杀虫治疗,肝纤维化仍会发展、恶化,而目前尚无有效针对肝纤维化的治疗策略,因此进行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将对血吸虫病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从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与调节、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发病机制 信号通路 诊断与治疗
下载PDF
肝细胞FXR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波 宗现龙 +5 位作者 辛连连 李幸 卞正瑞 张蓓蓓 颜超 郑葵阳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242-247,共6页
目的分析肝细胞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特异性敲除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J和肝细胞FXR特异性敲除小鼠(FXR-HKO)随机分为4组:野生型小鼠正常对照组(WT,n=5)、FXR-HKO小鼠正... 目的分析肝细胞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特异性敲除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J和肝细胞FXR特异性敲除小鼠(FXR-HKO)随机分为4组:野生型小鼠正常对照组(WT,n=5)、FXR-HKO小鼠正常对照组(FXR-HKO,n=6)、野生型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组(Sj-WT,n=6)、FXR-HKO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组(Sj-FXR-HKO,n=5)。其中,感染组每只小鼠感染(15±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第5周处死小鼠,在无菌条件下收取小鼠结肠内容物,进行16S rDNA测序,比较各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差异。结果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Sj-WT组和Sj-FXR-HKO组小鼠的肠道菌群与正常小鼠肠道菌群有明显的分群。在门水平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j-WT组和Sj-FXR-HKO组小鼠肠道中拟杆菌门的丰度升高,厚壁菌门丰度降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丰度比值明显降低(均P<0.05)。在属水平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日本血吸虫感染后小鼠肠道中拟杆菌属的丰度明显升高(均P<0.05),Sj-FXR-HKO组拟杆菌属的丰度比Sj-WT组的升高更明显(P<0.05),其中Sj-WT组脱硫弧菌属、杜氏菌属、乳杆菌属的丰度显著降低(均P<0.05),Sj-FXR-HKO组瘤胃球菌科属、毛罗菌科、杜氏菌属、乳杆菌属的丰度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肝细胞FXR特异性敲除影响了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稳态,为后续进一步研究FXR-肠道菌群在血吸虫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奠定了扎实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尼醇X受体 日本血吸虫 肝细胞 肠道菌群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再感染与人体获得性免疫关系研究
8
作者 李岳生 李毅 +4 位作者 何永康 罗新松 喻鑫玲 A.G.P.Ross D.P.McManus 《医学研究通讯》 2005年第6期27-27,共1页
该研究为WHO/UNDP/World Bank/TDR和澳大利亚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联合资助项目.旨在进一步了解日本血吸虫病洞庭湖疫区人群疫水暴露、感染和再感染规律,探索是否存在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年龄依赖获得性免疫及其与再感染的关系;以流行... 该研究为WHO/UNDP/World Bank/TDR和澳大利亚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联合资助项目.旨在进一步了解日本血吸虫病洞庭湖疫区人群疫水暴露、感染和再感染规律,探索是否存在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年龄依赖获得性免疫及其与再感染的关系;以流行病学方法确定对再感染的易感者和拮抗者人群为研究对象,用多种目前重组日本血吸虫候选分子疫苗进行免疫学研究;评估有效治疗对血吸虫病亚临床发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再感染 免疫关系 日本血吸虫感染 重组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流行病学方法 获得性免疫 免疫学研究 UNDP 资助项目 医学研究 澳大利亚 疫区人群 感染规律 年龄依赖 研究对象 分子疫苗 有效治疗 WHO 委员会 TDR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GST的研究及重组GST抗原的应用
9
作者 刘述先 《医学研究杂志》 1996年第7期15-16,共2页
经过8年(1986~1994)的系统研究弄清我国流行的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天然GST抗原性质及其抗原性,免疫原性,证明26kDa GST为血吸虫GST的同功酶,是日本血吸虫主要的保护性抗原。阐明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和菲律宾株GST抗原在生化、免疫学特性、... 经过8年(1986~1994)的系统研究弄清我国流行的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天然GST抗原性质及其抗原性,免疫原性,证明26kDa GST为血吸虫GST的同功酶,是日本血吸虫主要的保护性抗原。阐明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和菲律宾株GST抗原在生化、免疫学特性、氨基酸序列及核苷酸序列上极其相似性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感染 血吸虫疫苗 日本血吸虫大陆株 抗原性质 日本血吸虫 免疫学特性 免疫原性 重组 核苷酸序列 保护性抗原
下载PDF
多肽ZLW调控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极化改善肝纤维化
10
作者 李小鸽 陈聪 +3 位作者 陈思睿 肖建华 梁柯嘉 刘彦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究多肽ZLW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极化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机制。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ZLW组。模型组和ZLW组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建立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胶原纤维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目的探究多肽ZLW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极化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机制。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ZLW组。模型组和ZLW组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建立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胶原纤维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脏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CD68^(+)巨噬细胞、CD206^(+)巨噬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脾细胞M2/M1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ZLW组小鼠肝脏中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减少、损伤减轻,CD206^(+)细胞、Arg1、M2/M1、IL-6降低,而CD68^(+)细胞、iNOS、TNF-α水平升高。结论ZLW调控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极化而改善肝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多肽ZLW 巨噬细胞 肝纤维化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毛蚴与钉螺感染率关系的计量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何尚英 刘惠生 +6 位作者 许正元 单敦昌 冷秀兰 朱奇 沈明学 董美华 吴银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1期28-32,共5页
本文报告近年来在室内和现场开展日本血吸虫毛蚴与钉螺感染率关系的计量研究结果.不论在室内、水沟或河道,对一定量的钉螺,毛蚴数量愈多,钉螺的感染率愈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但以定量毛蚴与1、5、10只钉螺的感染作对比分析,则可见钉... 本文报告近年来在室内和现场开展日本血吸虫毛蚴与钉螺感染率关系的计量研究结果.不论在室内、水沟或河道,对一定量的钉螺,毛蚴数量愈多,钉螺的感染率愈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但以定量毛蚴与1、5、10只钉螺的感染作对比分析,则可见钉螺的感染率随钉螺的递增而递减. 钉螺的感染率与毛蚴投放处的距离和水体大小成反比.现场上1次不发现感染的、多次投放可以发现感染;但当钉螺与毛蚴都减少到很少程度时,多次投放也可能不发现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感染率 日本血吸虫毛蚴 螺宿主 血吸虫感染 日本血吸虫 计量研究 成反比 曼氏血吸虫毛蚴 埃及血吸虫 距离和
下载PDF
重组日本血吸虫铁蛋白粘膜免疫诱导小鼠保护力的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黄复深 易新元 +3 位作者 曾宪芳 罗秀菊 张顺科 蔡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 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铁蛋白 (r Sj Fer)粘膜免疫诱导小鼠抗血吸虫的保护性免疫。 方法 实验鼠分为 8组 ,每组 10只 ,包括 r Sj Fer、霍乱毒素 B亚单位 (CTB)和 r Sj Fer+CTB灌胃免疫组 ,以及 r Sj Fer、CTB和r Sj Fer+CTB滴鼻免... 目的 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铁蛋白 (r Sj Fer)粘膜免疫诱导小鼠抗血吸虫的保护性免疫。 方法 实验鼠分为 8组 ,每组 10只 ,包括 r Sj Fer、霍乱毒素 B亚单位 (CTB)和 r Sj Fer+CTB灌胃免疫组 ,以及 r Sj Fer、CTB和r Sj Fer+CTB滴鼻免疫组 ,PBS灌胃及滴鼻对照组。在第 3次免疫后 2 wk,经腹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4 0± 1条 ,4 5d后解剖观察减虫率和减卵率。在免疫前和感染前尾静脉采血和取粪样 ,EL ISA检测血清 Ig A、Ig G及粪内 s Ig A水平。 结果 灌胃及滴鼻各组减虫率依次为 3.98%、3.77%、2 5 .5 7%及 7.6 9%、4 .5 0 %、33.35 % ,每克肝减卵率依次为3.76 %、2 .4 6 %、34.75 %及 4 .4 0 %、0 .0 6 %、6 0 .10 %。 结论  r Sj Fer粘膜免疫能诱导小鼠产生抗血吸虫的保护性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重组日本血吸虫铁蛋白 小鼠 粘膜免疫 免疫保护力
下载PDF
重组日本血吸虫26kDa GST抗原诱导水牛产生抗体及减少排卵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何永康 刘述先 +6 位作者 喻鑫玲 宋光承 徐裕信 曹建平 杨瑞青 侯循亚 张新跃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 观察rSjc2 6GST抗原诱导水牛产生特异性抗体水平以及排卵数量的减少。  方法  2 0头水牛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 0头。试验组免疫rSjc2 6GST抗原 ,对照组注射佐剂 ,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 ,定期检测抗rSjc2 6GST抗体、粪检虫... 目的 观察rSjc2 6GST抗原诱导水牛产生特异性抗体水平以及排卵数量的减少。  方法  2 0头水牛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 0头。试验组免疫rSjc2 6GST抗原 ,对照组注射佐剂 ,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 ,定期检测抗rSjc2 6GST抗体、粪检虫卵和毛蚴。  结果 水牛免疫rSjc2 6GST抗原后 1个月 ,产生抗rSjc2 6GST抗体 ,至 1 2个月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试验组水牛感染后 50~ 90d,粪便EPG和MPG几何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在 1 0 0d以后两组的EPG和MPG均逐渐降低 ,至 330d均为 0。结论 水牛免疫rSjc2 6GST抗原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维持较高水平至 1 2个月 ,在感染后 3个月内有显著的减卵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rSjc26 GST抗原 特异性抗体 免疫保护力 排卵量 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
下载PDF
间接血凝试验在日本血吸虫病门诊筛查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14
作者 占王园 张鸿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1期1615-1616,共2页
目的分析间接血凝试验(IHA)在日本血吸虫病门诊筛查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本站行日本血吸虫病筛查的300例居民,实施IHA与胶体金免疫渗滤斑点法(DIGFA)。以病原学检测(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合并尼龙绢集卵孵化法)为... 目的分析间接血凝试验(IHA)在日本血吸虫病门诊筛查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本站行日本血吸虫病筛查的300例居民,实施IHA与胶体金免疫渗滤斑点法(DIGFA)。以病原学检测(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合并尼龙绢集卵孵化法)为“金标准”,对比分析IHA、DIGFA在日本血吸虫病门诊筛查中的效能。结果以病原学检测为“金标准”,IHA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0.77%(21/26)、98.20%(273/278)、98.00%(294/300),明显高于DIGFA的23.08%(6/26)、93.13%(271/291)、92.33%(277/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κ检验显示,IHA筛查日本血吸虫病与病原学检测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κ=0.864,P=0.000)。结论IHA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中的特异度、准确度较高,可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早期门诊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门诊筛查 间接血凝试验 灵敏度 特异度
下载PDF
东方田鼠组织/器官体外杀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 被引量:23
15
作者 申群喜 胡维新 +1 位作者 许冰 彭兴华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 :筛选东方田鼠特异性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组织 器官。方法 :将日本血吸虫童虫与东方田鼠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脾脏和肌肉的组织 器官匀浆上清液以及不同浓度东方田鼠血清混合培养 ,以昆明小鼠相应的组织 器官匀浆上清及相... 目的 :筛选东方田鼠特异性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组织 器官。方法 :将日本血吸虫童虫与东方田鼠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脾脏和肌肉的组织 器官匀浆上清液以及不同浓度东方田鼠血清混合培养 ,以昆明小鼠相应的组织 器官匀浆上清及相应浓度的血清做为对照 ,观察其杀童虫效应。结果 :东方田鼠各组织 器官与昆明小鼠各组织 器官匀浆的杀伤童虫效应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东方田鼠血清较昆明小鼠血清的杀伤效应强 (P =0 .0 0 1) ;东方田鼠各组织 器官匀浆之间杀伤效应差异亦无显著性 (P >0 .0 5 ) ;东方田鼠血清较东方田鼠各组织 器官的杀伤效应强 (P <0 .0 5 ) ;东方田鼠新鲜血清与灭活补体血清的杀伤效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其 4 0 %新鲜血清较2 0 %新鲜血清的杀伤效应强 (P <0 .0 0 1)。结论 :东方田鼠血清较组织 器官的杀伤效应强 ;也较昆明小鼠血清的杀伤效应强 ,东方田鼠 4 0 %血清浓度较 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东方田鼠 日本血吸虫童虫 杀伤效应 抗性分子机制 血清
下载PDF
酚酶抑制剂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抗再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蔡国斌 蒋明森 +4 位作者 何立 赵琴平 章莹 易新元 曾宪芳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7-268,共2页
目的 观察雌虫酚酶活性被抑制后 ,日本血吸虫成虫诱导感染小鼠的伴随免疫作用。方法 每只小鼠初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40± 1)条 ,4 2 d后攻击感染 (40± 1)条尾蚴 ,其间初次感染 2 1d开始 ,按 30 0 m g/ kg的剂量隔日 1次... 目的 观察雌虫酚酶活性被抑制后 ,日本血吸虫成虫诱导感染小鼠的伴随免疫作用。方法 每只小鼠初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40± 1)条 ,4 2 d后攻击感染 (40± 1)条尾蚴 ,其间初次感染 2 1d开始 ,按 30 0 m g/ kg的剂量隔日 1次腹腔注射丙烯基硫脲 ,至攻击感染后 2 0 d剖杀小鼠。同时设立实验对照组 (未注射丙烯基硫脲组 ) ,初次感染对照组及攻击感染对照组。计算各组减虫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减虫率分别为 86 .4 %和 36 .8%。经χ2 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χ2 =10 .7,P <0 .0 1)。两组检获虫体总数分别为 2 8.9± 10 .2和 34.8± 14 .2。经 t检验差异也有显著意义 (t=1.785 ,P <0 .0 5 )。结论 日本血吸虫酚酶活性被抑制后 ,虫卵卵壳形成被抑制 ,雌虫不能产出正常虫卵或虫卵不能发育成熟。依此建立的新模型提示 ,无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酶抑制剂 日本血吸虫 酚酶 伴随免疫 日本血吸虫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的诊断效果及疗效考核价值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顺科 易新元 +4 位作者 舒新华 李忠杰 曾庆仁 周金春 曾宪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 (Sj MAg)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及考核疗效价值。 [方法 ]采用 Sj MAg- EL ISA检测治疗前、后不同时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 Ig G、 Ig G4及健康人、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及囊尾...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 (Sj MAg)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及考核疗效价值。 [方法 ]采用 Sj MAg- EL ISA检测治疗前、后不同时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 Ig G、 Ig G4及健康人、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中的交叉抗体。 [结果 ]Sj MA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可溶性虫卵抗原(Sj SEA)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用 Sj MAg- EL ISA检测治疗后 12个月患者血清中 Ig G的阴转率为80 .0 % ,显著高于 SEA- EL ISA的 43.3% ,而检测 Ig G4的阴转率为 93.3% ,显著高于 Sj SEA- EL ISA的 6 0 % ,检测治疗后 2 4个月患者血清中 Ig G和 Ig G4的阴转率分别达 92 .9%和 97.6 %。 [结论 ]Sj MAg- EL ISA检测日本血吸虫病具有与 Sj SEA- EL ISA相同的诊断价值和较高的考核疗效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表膜抗原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可溶性重组日本血吸虫26 kDa GST的优化表达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余光清 蒋诗琴 李雍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70-773,共4页
目的探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可溶性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rSj26 GST)的优化条件。方法用含有Sj26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3X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将影响可溶性rSj26 GST表达的4个因素,即温度、诱导剂IPTG浓度、诱导时细菌的... 目的探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可溶性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rSj26 GST)的优化条件。方法用含有Sj26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3X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将影响可溶性rSj26 GST表达的4个因素,即温度、诱导剂IPTG浓度、诱导时细菌的密度和诱导时间进行正交设计,确定其优化表达条件并大量表达,采用谷胱甘肽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的蛋白,测定酶活性,通过Western blot鉴定免疫活性。结果正交设计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可溶性rSj26GST最佳表达条件为温度25℃,IPTG的浓度1 mmol/L,诱导前细菌的生长密度0.9,诱导表达时间8 h。可溶性rSj26 GST纯化的产量为16 mg/L,Western blot证实rSj26 GST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结论通过正交设计确定了可溶性rSj26 GST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优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 S-转移酶 蛋白表达 正交设计 大肠杆菌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Ⅰ型和Ⅲ型胶原动态变化及干扰素-γ对其的作用 被引量:26
19
作者 翁红雷 蔡卫民 杨艳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肝脏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以及γ 干扰素 (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作用。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取 8只病兔肝脏 ,作常规石蜡切片 ,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α SMA染色、伊...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肝脏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以及γ 干扰素 (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作用。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取 8只病兔肝脏 ,作常规石蜡切片 ,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α SMA染色、伊红染色和天狼红染色 ,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Ⅰ型和Ⅲ型胶原分布情况 ,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胶原含量。感染 16wk后 ,给予吡喹酮治疗 ,IFN γ治疗 8wk ,停药观察 4wk。观察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沉积的降解作用。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的病兔Ⅰ型胶原在第 8周时占总面积百分比的 5 73± 3 40 ,至第2 8周时达总面积百分比的 40 14± 17 0 0 ,约增加了 7倍 ;Ⅲ型胶原则由第 8周时总面积百分比的 1 15± 1 34增加到6 80± 5 19。α SMA阳性细胞表达数则由 2 8± 1 0增加至 7 3± 1 5。自血吸虫感染 16wk开始采用IFN γ治疗 ,8wk后 ,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分别由原来的 18 5 1± 7 5 2和 4 63± 3 64下降为 2 4wk时的3 0 9± 1 5 4和 0 40± 0 37(P <0 0 1) ,模型对照组和吡喹酮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停药 4wk后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均有所回升 (P <0 0 5 )。结论 IFN γ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新西兰兔肝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Γ-干扰素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日本血吸虫感染
下载PDF
紫外线减毒活尾蚴免疫水牛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石佑恩 姜昌富 +6 位作者 韩家俊 李雍龙 邓伟文 宁长修 朱红刚 李世山 Ruppel A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1期30-32,共3页
以紫外线(400uW/min照射1min)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免疫水牛3次,每次1000条/头,每次间隔4周,末次免疫后第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均以1000条正常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所有水牛在攻击感染后第42d剖杀,检查免疫后水牛抗血吸虫感染... 以紫外线(400uW/min照射1min)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免疫水牛3次,每次1000条/头,每次间隔4周,末次免疫后第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均以1000条正常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所有水牛在攻击感染后第42d剖杀,检查免疫后水牛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结果6头水牛平均减虫率为89.31%,每g肝组织虫卵减少率为86.63%。同时,观察到免疫实验组动物在攻击感染前及以后,其平均体重不断增加,而对照组感染后较感染前平均体重有所下降。体重的增减与水牛的组织病理学损伤的程度、成虫存活的多少和每g肝组织虫卵数的多少成员相关。实验结果提示紫外线减毒活虫苗,在中国有可能用以防止耕牛感染日本血吸虫或降低其感染度,从而减少对人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感染 攻击感染 减毒 日本血吸虫尾蚴 减虫率 减少率 童虫 组织病理学 曼氏血吸虫 感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