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5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形态特征的研究
1
作者 朱金超 边力 +6 位作者 潘滢 李凤辉 潘鲁莹 张子阳 吴丹 常青 陈四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条件下,1 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 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 d第1... 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条件下,1 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 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 d第1背鳍鳍基和腹鳍出膜;9 d披透明圆形小鳞;12 d鳔和腹两侧后匙骨清晰可见;14 d出现第2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16 d披锥形小鳞,上、下颌出现锥形齿;19 d分化出第2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20 d尾柄下侧长出尾鳍鳍条;24 d时,第2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形态发育完全;27 d鳔大量充气。可量性状变化的曲线方程R2值均>0.90,第1背鳍鳍高,4~30 d呈指数递增;视囊0~11和11~20 d为线性递增,0~11 d递增程度<11~20d,21~30d为指数递增;口裂4~13和22~30d为线性递增,13~22d为线性递减;全长、体长、体高和矢耳石直径等拐点前为线性递增,拐点后为指数递增,拐点集中在19~23 d。初孵仔鱼共27对肌节,头部6对,躯体21对;仔鱼末期,第2背鳍支鳍骨数为31~36根,臀鳍支鳍骨数为33~35根;稚鱼末期,第2背鳍和臀鳍鳍条数与支鳍骨数相对应,胸鳍鳍条数为15~18根,尾鳍鳍条数为12根;早期幼鱼45 d时,鳍条分节明显,第2背鳍鳍条2节,臀鳍鳍条3节,尾鳍鳍条为7~10节,50 d躯体4~5条黑色条带。研究较详尽地描述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基础资料,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仔鱼 稚鱼 早期发育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大银鱼早期发育阶段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免疫和代谢的关联
2
作者 周依帆 张希昭 +5 位作者 周彦锋 徐东坡 王晨赫 郭世越 蒋书伦 尤洋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36,共14页
为了解大银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与特征,采集大银鱼胚胎期(心跳期,XT)、内源性营养期(采样时间为孵化后第1天,记为H1)、混合性营养期(孵化后第4天,H4)、开口摄食期(孵化后第7天,H7)和外源性营养期(孵化后第10天,H10)5... 为了解大银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与特征,采集大银鱼胚胎期(心跳期,XT)、内源性营养期(采样时间为孵化后第1天,记为H1)、混合性营养期(孵化后第4天,H4)、开口摄食期(孵化后第7天,H7)和外源性营养期(孵化后第10天,H10)5个发育时期的样本。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观察大银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尤其是摄食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关键菌属;并结合同批次样品的转录组数据,基于关联网络方法重点分析了与免疫和代谢相关的菌属。结果显示:大银鱼早期发育阶段各时期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01),其中,XT的优势菌群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胚后H1时期的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H4时期的主要菌群为黄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H7和H10时期的主要菌群为弯曲杆菌属(Flecto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在各时期中稳定存在。与多种免疫和代谢基因表达显著相关的是弯曲杆菌属等节点菌属。本研究首次获得了大银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微生物演替信息,同时,筛选到的优势菌属与节点菌属将为大银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银鱼 早期发育 微生物 16S rRNA 转录组
下载PDF
紫海胆不同家系早期发育、变态、生长和肠道微生物的比较
3
作者 钟幼平 酆伟 +2 位作者 张丽莉 黄世玉 王国栋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8-70,共13页
为比较紫海胆不同家系间幼体生长发育的差异,实验构建了9个紫海胆全同胞家系,比较了其受精率、孵化率、幼体存活率、变态率、开口率、幼胆生长、性腺发育和消化道微生物组成。方差分析表明,各个家系的受精率均在95%以上,无显著性差异,... 为比较紫海胆不同家系间幼体生长发育的差异,实验构建了9个紫海胆全同胞家系,比较了其受精率、孵化率、幼体存活率、变态率、开口率、幼胆生长、性腺发育和消化道微生物组成。方差分析表明,各个家系的受精率均在95%以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其他指标在不同家系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孵化率、早期幼体存活率、晚期幼体存活率、变态率和开口率最高的家系分别为3号(58%)、1号(83%)、4号(90%)、2号(75%)和9号(100%),最低的家系分别为6号(0%)、3号(42%)、2号(76%)、9号(6%)和5号(24.5%)。幼胆生长速率最快是3号家系为146%;最慢的是5号家系为76%。3号家系在实验结束时性腺发育明显;而其他家系性腺未见发育。3号家系的消化道微生物中拟杆菌门丰度较高,变形菌门丰度低;生长速率较慢的5号家系则与之相反。研究结果表明,紫海胆不同家系间的生产性状存在差异,具有选育改良的潜力,实验为紫海胆良种培育积累了相关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海胆 家系 早期发育 生长 变态
原文传递
椎管内分娩镇痛对婴儿早期发育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雷波 杨美玲 +6 位作者 闫合燕 郭敏 王云娟 赫金鑫 贺淑君 闫琦 王雷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 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对婴儿早期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自然分娩婴儿630例,根据母亲分娩时是否实施分娩镇痛,分为观察组(实施分娩镇痛)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母亲基线资料,婴儿基线资料及体格发育、... 目的 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对婴儿早期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自然分娩婴儿630例,根据母亲分娩时是否实施分娩镇痛,分为观察组(实施分娩镇痛)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母亲基线资料,婴儿基线资料及体格发育、神经心理、智力发育情况和产程时间。结果 630例婴儿男321例,女309例,其中观察组280例,对照组350例。两组婴儿母亲基线资料(年龄、受教育程度、孕周、产钳助产率、喂养方式)、婴儿基线资料[体重、身高、Apgar(1 min、5 min)评分、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体格发育(42 d、6个月、1岁的体重、身高、头围、囟门和牙齿)、神经心理发育(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和智力发育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母亲总产程、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520(363.25, 727.50)min比330(250.00, 485.00)min,450(300.00,660.00)min比277(198.75, 420.00)min,45(31.00, 64.00)min比37(26.00, 56.0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亲椎管内分娩镇痛不影响婴儿的早期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 分娩镇痛 早期发育 婴儿
原文传递
基于量化评估的早期发育支持护理对NICU早产儿神经功能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赵柏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3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量化评估的早期发育支持护理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神经功能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本院NICU收治的72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6)与... 目的探讨基于量化评估的早期发育支持护理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神经功能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本院NICU收治的72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6)与对照组(n=36)。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NICU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量化评估的早期发育支持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神经功能行为。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的每日摄奶量、每日增加体重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睡眠时间均较干预前明显延长,且研究组患儿的增加或延长幅度明显较对照组患儿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纠正胎龄40周时的神经行为量表中5项神经行为评分均较对照组患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的NICU家长支持量表中5个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患儿家属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家属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量化评估的早期发育支持护理可有效促进NICU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改善早产儿的神经功能发育,有利于提高NICU早产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U 早产儿 量化评估 早期发育支持护理 神经功能行为
下载PDF
横带髭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变化研究
6
作者 平洪领 史会来 +4 位作者 张涛 何杰 付铁中 林慧 杨淑越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03-311,共9页
为探究横带髭鲷早期发育阶段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规律,运用生化分析法,测定了横带髭鲷受精卵、初孵仔鱼、开口前仔鱼、后期仔鱼和稚鱼5个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总必需氨基酸含量由受精卵到初孵仔鱼,... 为探究横带髭鲷早期发育阶段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规律,运用生化分析法,测定了横带髭鲷受精卵、初孵仔鱼、开口前仔鱼、后期仔鱼和稚鱼5个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总必需氨基酸含量由受精卵到初孵仔鱼,再到开口前仔鱼显著下降,直到后期仔鱼开口摄食后显著上升,由后期仔鱼到稚鱼发育过程又显著降低(P<0.05);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与氨基酸总含量的比值范围在52.53%~56.47%,各阶段的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均高于非必需氨基酸;各发育阶段的必需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非必需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范围为2.05%~12.76%,除开口前仔鱼和后期仔鱼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时期均差异显著(P<0.05);各个早期发育阶段中,PUFA的含量均最高,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2.22%~44.52%,PUFA在发育早期表现为在受精卵阶段具有较高含量,孵化出膜后迅速降低,之后又逐渐升高;初孵仔鱼阶段的SFA、MUFA、PUFA、n-3PUFA、n-6PUFA和∑DHA+EPA实际含量均最大,随着初孵仔鱼的生长,除了n-6PUFA在稚鱼阶段略有升高外,其余种类脂肪酸的总含量均在不断降低。研究表明: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在受精卵阶段含量较高,这可能与自身卵黄囊储备较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关。后期仔鱼期到稚鱼期PUFA的含量显著下降,在此阶段应加强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技术,或投喂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带髭鲷 早期发育阶段 氨基酸 脂肪酸
下载PDF
标准化儿童保健干预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
7
作者 田军红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12期72-74,共3页
目的讨论标准化儿童保健干预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莱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参比组(42例)与实验组(42例)。参比组采取常规保健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标... 目的讨论标准化儿童保健干预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莱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参比组(42例)与实验组(42例)。参比组采取常规保健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标准化儿童保健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实施后,实验组的身体发育指标、智力发育及心理运动发育评分均高于参比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参比组(P<0.05)。结论标准化儿童保健干预在婴幼儿保健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早期发育,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标准化儿童保健干预 早期发育 营养性疾病
下载PDF
探究婴幼儿早期发育阶段实施正确儿童保健的临床价值
8
作者 蒋雪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0期0075-0077,共3页
分析实施正确儿童保健后对婴幼儿早期发育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开展儿童保健干预的75例婴幼儿作为试验研究组,同时匹配同时期开展常规干预的75例婴幼儿作为试验参照组,比较两种不同干预方式下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分析实施正确儿童保健后对婴幼儿早期发育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开展儿童保健干预的75例婴幼儿作为试验研究组,同时匹配同时期开展常规干预的75例婴幼儿作为试验参照组,比较两种不同干预方式下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发育商评估情况、神经行为测定情况及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婴幼儿经保健干预后6月龄、12月龄的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均高于同月龄参照组婴幼儿,组间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婴幼儿经保健干预后6月龄、12月龄的发育商评分均高于同月龄参照组婴幼儿,组间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婴幼儿经保健干预后6月龄、12月龄的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一般反应、原始反射、行为能力等神经行为评分均高于同月龄参照组婴幼儿,组间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婴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4.00%,参照组婴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14.67%,研究组婴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率极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保健能显著提高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水平,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率,值得临床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早期发育阶段 儿童保健
原文传递
浅色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雅芝 胡家财 +2 位作者 谢仰杰 钟幼平 谢伟州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79,共6页
2003年5—6月和2004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浅色黄姑鱼Nibea chuiTrewava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仔、稚、幼鱼的摄食率高达96.9%,摄食量占体重的2.9%—24.4%,摄食具有明显... 2003年5—6月和2004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浅色黄姑鱼Nibea chuiTrewava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仔、稚、幼鱼的摄食率高达96.9%,摄食量占体重的2.9%—24.4%,摄食具有明显昼夜节律,早晨和黄昏为摄食高峰。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052 7e0.671 5x(r=0.951 9),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0.011 5D2-0.212D+3.536 7(r=0.952 9),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W=0.048e0.130 9D(r=0.965 0),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265 5L2T+2.735 2LT+2.5415(r=0.953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色黄姑鱼 早期发育 摄食 生长
下载PDF
斜带髭鲷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20
10
作者 谢仰杰 张雅芝 +3 位作者 胡家财 孙波 钟幼平 林利民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9-94,共6页
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的胚胎和仔鱼、稚鱼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斜带髭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透明,微黄色.在水温19.8~22.0 ℃,盐度28.0条件下,受精卵约经35 h 45 min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可分为22... 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的胚胎和仔鱼、稚鱼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斜带髭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透明,微黄色.在水温19.8~22.0 ℃,盐度28.0条件下,受精卵约经35 h 45 min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可分为22个发育期.初孵仔鱼全长2.276 mm(2.188~2.330 mm).在培育水温17.6~23.0 ℃,盐度25.0~28.0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6日龄为早期仔鱼,孵化后7日龄至31日龄为晚期仔鱼,32日龄至51日龄为稚鱼期,52日龄进入幼鱼期.仔鱼从11日龄开始至幼鱼早期,在斜带髭鲷头背部长有1~10根棘,可作为斜带髭鲷早期发育阶段形态鉴别的主要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髭鲷 早期发育 胚胎 仔鱼 稚鱼 幼鱼
下载PDF
四种海胆杂交的可行性及子代的早期发育 被引量:25
11
作者 常亚青 王子臣 +2 位作者 宋坚 苏延明 王君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1-216,共6页
报道了中国北部沿海马粪海胆、海刺猬、光棘球海胆三种主要海胆与引自日本的中间球海胆四种海胆之间的不同组合的杂交试验及其子代浮游幼体及幼海胆的早期生长发育。结果表明 ,采用生殖调控可使不同海胆达到同步繁殖 ,在 8~ 2 4℃下各... 报道了中国北部沿海马粪海胆、海刺猬、光棘球海胆三种主要海胆与引自日本的中间球海胆四种海胆之间的不同组合的杂交试验及其子代浮游幼体及幼海胆的早期生长发育。结果表明 ,采用生殖调控可使不同海胆达到同步繁殖 ,在 8~ 2 4℃下各种海胆杂交组合的受精率与亲本亲缘关系有关 ,同时受到双亲繁殖适宜温度的影响 ,受精率介于 0~ 6 9.6 %之间 ,均低于自交组。以马粪海胆和海刺猬为亲本的正反交、以马粪海胆和中间球海胆为亲本的正反交以及马粪海胆 (♀ )×光棘球海胆 (♂ )各组杂交胚胎均可发育至四腕幼虫 ,但畸形率较高 ,浮游时间比自交组延长 3~ 1 0d ,在其中的 3个杂交组得到了幼海胆 ,经过 1 4个月的室内培育 ,杂交组成活率低于自交组 ,壳直径达 2 .5 9~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胆 杂交 早期发育 温度 受精率 成活率
下载PDF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模式 被引量:23
12
作者 何滔 肖志忠 +1 位作者 刘清华 李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2-1248,共7页
为研究条石鲷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测定了条石鲷仔稚幼鱼(0~5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生长变化。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均符合Cubic函数关系式,其变化曲线呈S型。全... 为研究条石鲷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测定了条石鲷仔稚幼鱼(0~5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生长变化。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均符合Cubic函数关系式,其变化曲线呈S型。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全长、体质量生长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用SPSS 13.0和OriginPro 7.5软件分析了条石鲷仔稚幼鱼头长、头高、体高、眼径、口裂、吻长、腹长、尾鳍长等外部形态参数与全长的变化关系,发现各功能器官的生长均呈现出异速生长的特点,但生长的拐点却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在条石鲷的早期发育过程中,有关运动、摄食、消化等的重要器官(眼、口、腹部、尾鳍等)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且发育的时段各有差异,故在其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生态规律为其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以提高苗种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早期发育 功能器官 异速生长
下载PDF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生长研究 被引量:79
13
作者 马爱军 柳学周 +4 位作者 徐永江 梁友 庄志猛 翟介明 李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0-138,共9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研究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生长特性。结果表明 ,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在 2 3℃水温条件下 ,2— 3日龄开口摄食 ,开口后投喂轮虫。孵化后 1 2日龄 ,全长达到 8— 9mm左右 ,可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随着仔稚鱼...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研究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生长特性。结果表明 ,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在 2 3℃水温条件下 ,2— 3日龄开口摄食 ,开口后投喂轮虫。孵化后 1 2日龄 ,全长达到 8— 9mm左右 ,可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随着仔稚鱼的发育及摄食强度的增强 ,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摄食节律。 6日龄仔鱼在 2 4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 ,相对来说 9:0 0、1 2 :0 0、1 5 :0 0、1 8:0 0为其摄食率的高峰。 1 6日龄稚鱼的摄食节律已出现较明显趋势 ,9:0 0、1 5 :0 0为其摄食率的高峰。 2 6日龄营底栖生活后稚鱼 ,由浮游生活方式变为底栖生活方式 ,摄食率的高峰出现在 1 8:0 0、2 4 :0 0。半滑舌鳎的捕食能力随其生长逐渐增强 ,6日龄仔鱼的平均摄食强度在摄食率高峰之后的 2— 3h内达到最高 ,出现在 1 2 :0 0、1 8:0 0 ;1 6日龄稚鱼在 1 0 :0 0—1 7:0 0期间平均摄食强度相对较大。 2 6日龄稚鱼 ,捕食能力明显增强 ,伴随着摄食率高峰的出现 ,平均摄食强度也分别在 1 8:0 0和 2 4 :0 0达到高峰。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 ,半滑舌鳎摄食节律有着明显的变化 :早期的浮游生活阶段 ,以白天摄食为主 ,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 ;营底栖生活阶段半滑舌鳎转为夜间摄食 ,摄食高峰出现在夜间。半滑舌鳎不同发育阶段的日平均摄食率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早期发育阶段 摄食节律 生长
下载PDF
条石鲷视觉器官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何滔 肖志忠 +4 位作者 刘清华 马道远 徐世宏 肖永双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53,共5页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视觉器官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24℃±1.0℃的条件下,受精后10.5 h,视杯出现;受精后15.5 h,晶状体形成;受精后22 h,在脉络膜裂...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视觉器官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24℃±1.0℃的条件下,受精后10.5 h,视杯出现;受精后15.5 h,晶状体形成;受精后22 h,在脉络膜裂口处出现角膜;2日龄,巩膜和脉络膜形成;3日龄,虹膜出现;6日龄,视网膜分化完全,由色素层、视锥视杆层、外界膜、外核层、外网状层、内核层、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组成;13日龄,角膜分化完全,由外向内依次为复层扁平上皮、前弹性膜、纤维层、后弹性膜和内皮层;21日龄,虹膜完全分化,由内向外依次为色素层、后缘层、基质层、前缘层和内皮层。此时条石鲷眼的各个部分(巩膜、脉络膜、视网膜、晶状体、虹膜、角膜)均发育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早期发育 组织学
下载PDF
珠江江段赤眼鳟早期发育形态及其补充群体状况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谭细畅 李跃飞 +3 位作者 王超 李捷 庞世勋 李新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9-613,共5页
2007年4~11月在珠江肇庆江段进行鱼苗采样,监测该江段赤眼鳟补充群体状况,同时对人工繁殖的赤眼鳟胚胎及鱼苗进行培育、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其中13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赤眼鳟早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较短,出膜时体长约4.3mm;... 2007年4~11月在珠江肇庆江段进行鱼苗采样,监测该江段赤眼鳟补充群体状况,同时对人工繁殖的赤眼鳟胚胎及鱼苗进行培育、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其中13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赤眼鳟早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较短,出膜时体长约4.3mm;鳔一室期开始,腹部黑色素为一纵列,并在臀鳍形成期后逐渐消失;肌节数为11+15+15=41对。2007年珠江肇庆江段赤眼鳟的繁殖期主要在7~9月,其中以9月10日规模最大,单位时间采集量高达1.8×10^4尾;数据分析表明赤眼鳟的产卵繁殖对江段水文变化有明显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鳟 早期发育 补充群体 珠江
下载PDF
广东池塘培育条石鲷仔、稚、幼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 被引量:11
16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1 位作者 艾丽 谢菁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71,共6页
研究了在广东饶平池塘人工培育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条石鲷初孵的0日龄仔鱼全长(1.875 5±0.060)mm,卵黄囊长径(0.739±0.135)mm,短径(0.489±0.089)mm。在水温为22... 研究了在广东饶平池塘人工培育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条石鲷初孵的0日龄仔鱼全长(1.875 5±0.060)mm,卵黄囊长径(0.739±0.135)mm,短径(0.489±0.089)mm。在水温为22~23℃的前期培育条件下,3日龄仔鱼的卵黄被完全吸收,而到第4天,仅见到卵黄囊残余物。混合营养期仅1 d。在水温为24~27℃、盐度29~30、pH 7.4~8.2条件下,3日龄的仔鱼已开口,但仍不能主动摄食,4日龄仔鱼便进入了外源性营养阶段。8日龄鳃弓形成,12日龄尾椎弯曲,25~30日龄仔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先后出现,鳞片出现,进入稚鱼期。40日龄时进入幼鱼期,全身覆盖鳞片,条带全部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全长、体长、体质量和体高随日龄的生长速度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体高/全长之比在0~5日龄时急剧下降,随后逐渐增高,20日龄后趋于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早期发育 生长 池塘育苗 广东
下载PDF
鮸状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吴鼎勋 洪万树 张其永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49-155,共7页
本文对状黄姑鱼的胚胎和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绝状黄姑鱼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0~23℃,盐度26~30的条件下,经24h35min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26期。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仔鱼前期... 本文对状黄姑鱼的胚胎和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绝状黄姑鱼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0~23℃,盐度26~30的条件下,经24h35min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26期。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仔鱼前期;孵化后5~22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23~32日龄为雅鱼期;孵化后33日龄进入幼鱼早期。仔、稚鱼培育水温18~28C,盐度20~30。仔鱼2日龄稍开口,3~4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是仔鱼的主要危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AN状黄姑鱼 胚胎 仔鱼 稚鱼 早期发育 黄姑鱼
下载PDF
尖鳍鲤的早期发育 被引量:20
18
作者 易祖盛 王春 陈湘粦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0-124,共5页
于 1993年 4月、1994年 5~ 6月分别采用连续观察法对尖鳍鲤受精卵、胚胎、仔、稚、幼鱼进行 6次观察、分析、绘图 ;于 1993~ 2 0 0 0年对胚胎发育某些时期进行多次重复观察和验证 ,并对尖鳍鲤与野鲤的早期发育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 于 1993年 4月、1994年 5~ 6月分别采用连续观察法对尖鳍鲤受精卵、胚胎、仔、稚、幼鱼进行 6次观察、分析、绘图 ;于 1993~ 2 0 0 0年对胚胎发育某些时期进行多次重复观察和验证 ,并对尖鳍鲤与野鲤的早期发育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1)受精卵具粘性 ,外径 1.2 4 1~ 1.2 5 4mm ,吸水后为 1.392~ 1.5 93mm ;2 )胚胎发育分 2 4个时期 ,水温 2 0℃时 ,历时 98.8h。在此过程中 ,卵裂形成桑椹形多细胞 ,原肠期主要出现胚环 ;3)仔鱼发育分卵黄囊期仔鱼和晚期仔鱼 2个阶段 ,共 13个时期 ,水温 2 4~ 2 8℃时 ,历时 15d。初孵仔鱼体长 (4.77± 0 .39)mm ,肌节 8+12 +12对 ,胸鳍形成 ,具有血液循环 ,活动能力较弱 ;4 )尖鳍鲤与野鲤早期发育过程相似 ,但胚胎发育卵裂时间、发育顺序、背鳍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鳍鲤 早期发育 胚胎发育 仔鱼 稚鱼 幼鱼
下载PDF
达氏鲟视网膜早期发育及其相关机能 被引量:13
19
作者 史玲玲 危起伟 +3 位作者 柴毅 杜浩 李罗新 谢晓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58-967,共10页
本研究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技术, 对出膜后0-64 d 的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视网膜结构、视觉特性及相关机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达氏鲟初孵仔鱼的视网膜没有分化, 视单锥细胞在36 h 出现, 视杆细胞在6 d 时出现, 7 d 时视网膜各... 本研究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技术, 对出膜后0-64 d 的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视网膜结构、视觉特性及相关机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达氏鲟初孵仔鱼的视网膜没有分化, 视单锥细胞在36 h 出现, 视杆细胞在6 d 时出现, 7 d 时视网膜各层分化完毕。最小分辨角由8 d 的13.26′下降到64 d 的3.37′, 仔鱼发育到13 d 时表现出明显的视网膜运动反应。随着仔鱼发育, 视单锥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密度不断降低, 视杆细胞密度不断增加, 外核层细胞核与视锥细胞及神经节细胞数量的比值均不断增大。结果表明6-12 d 是达氏鲟视网膜结构快速发育和视觉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 这种变化与其生态变迁、趋光性及摄食方式的变化相适应。本研究旨在探明达氏鲟视网膜的发育特性及其相关机能特点, 为开展规模化繁育与种群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鲟 视网膜 早期发育 相关机能
下载PDF
葡萄糖、维生素C对普安银鲫早期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熊铧龙 姚俊杰 +2 位作者 安苗 王金娜 蒋左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92,共5页
为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VC)对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早期发育的影响,采用静水溶液浸泡法研究了葡萄糖和VC溶液浸泡中普安银鲫仔鱼出膜时间、孵化率、成活率及卵黄囊仔鱼生长特点。结果显示,葡萄糖溶液质量浓度低于15 g... 为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VC)对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早期发育的影响,采用静水溶液浸泡法研究了葡萄糖和VC溶液浸泡中普安银鲫仔鱼出膜时间、孵化率、成活率及卵黄囊仔鱼生长特点。结果显示,葡萄糖溶液质量浓度低于15 g·L-1,仔鱼出膜时间随着葡萄糖质量浓度的增加而缩短,孵化率、成活率、体质量和全长则升高;葡萄糖溶液质量浓度高于15 g·L-1对普安银鲫的早期发育表现出抑制作用。VC溶液质量浓度低于30 mg·L-1时,仔鱼出膜时间随着ρ(VC)的增加而降低,孵化率、成活率、体质量和全长则升高。ρ(VC)高于30 mg·L-1对普安银鲫的早期发育表现出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适宜浓度的葡萄糖和VC能促进普安银鲫的早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维生素C 普安银鲫 早期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