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深远的时代转折Ⅰ——1920年代苏联先锋派建筑理论及作品创作璀璨绮丽的原因探讨
1
作者 韩林飞(文/图) 李安宁(文/图) 韩孟婷(文/图) 《世界建筑导报》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构成主义、至上主义、立体—未来主义、理性主义、结构主义、投影主义、线性主义、城市主义、反城市主义、蒙太奇与流动建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先锋建筑流派在苏联迅速地喷薄而发。本文从诸多流派和艺术主义的...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构成主义、至上主义、立体—未来主义、理性主义、结构主义、投影主义、线性主义、城市主义、反城市主义、蒙太奇与流动建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先锋建筑流派在苏联迅速地喷薄而发。本文从诸多流派和艺术主义的类别出发,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关键实例和人物,探讨其思想在若干社会经济、人文艺术等领域的源泉。通过分析多方面因素的交织,探讨这一时期苏联先锋派建筑何以成为时代转折的标志,为何具有长远的预见、璀璨的表现与深远的影响。这些先锋派多姿多彩的探索,对于今天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研究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追根溯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可以在先贤者的足迹中前进,而且可以更好地感知时代发展的脉搏,在研究感知与体验中领悟先锋引领发展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先锋派 现代建筑 预见 多元表现 时代转折 创新思想
下载PDF
德国的“时代转折”及其对欧洲安全格局的影响
2
作者 郑春荣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6,共12页
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联邦议院发表了引起广泛关注的“时代转折”演讲。“时代转折”最初是指德国所处的外部环境的恶化,但如今已被延展为德国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时代转折”。朔尔茨为“时代转折”确定了五项行动任务,并为... 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联邦议院发表了引起广泛关注的“时代转折”演讲。“时代转折”最初是指德国所处的外部环境的恶化,但如今已被延展为德国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时代转折”。朔尔茨为“时代转折”确定了五项行动任务,并为此打破了德国安全与防务政策上的诸多“政治禁忌”,包括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通过特别基金提高联邦国防军的能力与防务支出、决定在海外永久驻军等。基于德国目前已将俄罗斯视作欧洲—大西洋安全的最大威胁,德国也一改以往的安全“消费者”角色,主张担当欧洲安全保障者角色,意图将联邦国防军打造成欧洲常规防御的基石,并通过向立陶宛派出永久驻扎的作战旅,彰显其在欧洲安全中扮演领导角色的雄心。不过,为了切实承担欧洲安全保障者角色,德国仍然需要处理好德国防务支出、防务能力提高和战略文化调整的可持续性问题,解决好欧盟内东欧与西欧国家之间在安全保障倚重对象上的分歧,以及平衡好欧洲独立防务与北约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时代转折 德国安全与防务政策 俄乌冲突 欧洲安全格局
下载PDF
“时代转折”中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 被引量:3
3
作者 郑春荣 《当代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55,共6页
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时代转折”命题。突破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扭转德国在防务支出上的“节俭”态势以及改变德国的俄罗斯政策等一系列动向,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德国外交战略转型既有外部环... 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时代转折”命题。突破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扭转德国在防务支出上的“节俭”态势以及改变德国的俄罗斯政策等一系列动向,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德国外交战略转型既有外部环境变化方面的原因,也受德国国内政治力量转移的影响,其总体指向是大幅提升军事实力、实现联邦国防军现代化,以期在欧盟乃至国际秩序重塑中发挥领导作用。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面临国内民意支持存在变数、国防投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中东欧国家疑惧等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时代转折 外交战略转型
下载PDF
重启被遗忘的诗篇——从《天安门四重奏》及其批评看时代转折中的卞之琳
4
作者 王珏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57-61,共5页
《天安门四重奏》及其批评聚焦了处于时代转折中的卞之琳,以及其他从事新文学创作的“旧作家”的核心困境,即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新的人民的文艺的要求之间的不相协调。身为知识分子,浓烈的爱国主义和对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认同... 《天安门四重奏》及其批评聚焦了处于时代转折中的卞之琳,以及其他从事新文学创作的“旧作家”的核心困境,即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新的人民的文艺的要求之间的不相协调。身为知识分子,浓烈的爱国主义和对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认同,都使卞之琳主动选择了面对这一巨大转折。但卞之琳对文学形式,尤其是诗歌艺术形式的追求,使得他在文艺创作方面难以完全消化并落实新政权对于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天安门四重奏》 转折时代
下载PDF
从风潮到传统:辛亥革命与“革命”话语的时代性转折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先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1-111,共11页
20世纪以来的"革命话语"呈现出繁复和多变的面相。辛亥革命之后,革命话语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几乎事无巨细均要纳入"革命"之范围。当新时代"革命传统"蔚然成风后,革命话语由此渐成普泛化流行语... 20世纪以来的"革命话语"呈现出繁复和多变的面相。辛亥革命之后,革命话语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几乎事无巨细均要纳入"革命"之范围。当新时代"革命传统"蔚然成风后,革命话语由此渐成普泛化流行语,革命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却淹没在社会大众的集体行为和政治取向的惯习之中,革命逐渐沦落为造反、起义、暴动甚至权力、利益之攘夺的另一种表述。"革命"话语几乎主导了一切社会生活;而革命的真义却被普泛化的"革命"话语所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革命话语 时代转折
下载PDF
“大哥”觉新:转折时代一个身心分裂的悲剧人格 被引量:5
6
作者 曾永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2-26,共5页
在巴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觉新是时代内容最丰富、历史意义最深刻的一个。“家”的象征意义使觉新性格的意义得以突显。应该理解觉新不为弟妹们所理解的痛苦,理解他以强烈的家族责任感所面对的道德难题,和他对人与制度关系的思考... 在巴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觉新是时代内容最丰富、历史意义最深刻的一个。“家”的象征意义使觉新性格的意义得以突显。应该理解觉新不为弟妹们所理解的痛苦,理解他以强烈的家族责任感所面对的道德难题,和他对人与制度关系的思考中深沉的历史叩问。身心分裂正是觉新悲剧的根源和意义所在,其中凝聚着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复杂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折时代 身心分裂 道德难题 人格 制度
下载PDF
转折时代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以《人生》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马春花 史秀东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63-68,共6页
路遥的《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个人主义奋斗为中心,揭示了1980年代初期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系列新的变化。以高加林返、离、再返乡村的人生道路及其在巧珍与亚萍间进退失据的爱情选择为线索进行探讨发现,"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 路遥的《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个人主义奋斗为中心,揭示了1980年代初期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系列新的变化。以高加林返、离、再返乡村的人生道路及其在巧珍与亚萍间进退失据的爱情选择为线索进行探讨发现,"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男性身上隐喻了转折时代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欲望与挫折,以及"乡土中国何去何从"这一历史症结,对解读转折时代乡土中国的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 转折时代 乡土中国 城市现代性 乡土现代性 性别
下载PDF
转折的时代:2018年网络幻想文学阅读札记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2期100-107,共8页
2018年幻想文学有诸多新象:一是随着新世代读者和写手的登场,带来更为轻松活泼的形式;二是老作家的自我挑战,部分老作家对流行的模式和套路有所反思;三是新文体和新模式的开拓,尤其是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影响下,部分作品借鉴直播、聊天软... 2018年幻想文学有诸多新象:一是随着新世代读者和写手的登场,带来更为轻松活泼的形式;二是老作家的自我挑战,部分老作家对流行的模式和套路有所反思;三是新文体和新模式的开拓,尤其是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影响下,部分作品借鉴直播、聊天软件、影视剧等,进一步打破虚实界限,拓展网络文学的新形式;此外还有读者群的分化,出现多元的小众阅读趣味。在具有开拓性的创新之作外,更多的则是模式化、套路化作品,这或许是转折的另一重意义,即幻想文学乃至网络文学应从注重数量转向质量的经营,幻想文学不是虚无主义的逋逃薮,应从社会矛盾的想象性解决转向对现实问题的叩击和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想小说 转折时代 新世代 新文体 小众趣味
下载PDF
转折时代的生命体验:黄碧云小说的内蕴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冰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07-108,共2页
身处世纪末香港,黄碧云的小说致力表现暴虐、死亡、漂泊等主题。而这些主题的选择与确立都源于她在香港转折时代的生命体验。在以爱情观为底蕴的小说中可以窥见的是黄碧云的历史观和政治观。
关键词 黄碧云 转折时代 生命体验 小说 爱情观 历史观 政治观
下载PDF
德国首部《中国战略》与对华政策调整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炜 赵豆豆 《边界与海洋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42-57,共16页
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文件是德国调整对华政策的指导手册。在“时代转折”的背景下,德国的中国观已发生重大变化。该文件首次以政治地缘思维探讨中德关系,全面阐述其对华“去风险”政策的必要性。文件规划了德国对华政策的内容并提出... 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文件是德国调整对华政策的指导手册。在“时代转折”的背景下,德国的中国观已发生重大变化。该文件首次以政治地缘思维探讨中德关系,全面阐述其对华“去风险”政策的必要性。文件规划了德国对华政策的内容并提出实施路径。然而,德国《中国战略》实施仍面临其国内政党偏好差异、欧盟内部分歧以及德美国际秩序观的差异等制约。中德关系未来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转折 “去风险” 德国对华政策 中德关系
下载PDF
“转折时代”的情感政治——重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11
作者 吴雪丽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106,共14页
周克芹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对政治历史的“伤痕”书写和弥合,多是通过挪用和吸纳个人的情感、欲望等私人领域的情感关系而得以呈现。重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情感政治,是尝试将其置于“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的“历史转折... 周克芹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对政治历史的“伤痕”书写和弥合,多是通过挪用和吸纳个人的情感、欲望等私人领域的情感关系而得以呈现。重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情感政治,是尝试将其置于“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的“历史转折”中,考察小说文本中私人领域的父女亲情、姐妹情谊、男女爱情等情感关系的复杂性,及其背后的私人伦理、公共伦理和文化政治、历史逻辑。作为“转折时代”的历史生成物,《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成为一个文学、文化、政治的镜像,其中情感关系的形塑与重构有着复杂的“历史中间物”之多重面向,在显示其充分的历史批判的同时隐含了明显的历史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转折时代 情感关系 文化政治
原文传递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占彪 陈占宏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6期51-56,共6页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意义上关系隐微,但又不可小觑,他们思想上、文学上的异同取决于客观(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主观(知识分子的禀性)两方面因素。从客观上看,“自下而上”的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和“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的轻率性分别构...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意义上关系隐微,但又不可小觑,他们思想上、文学上的异同取决于客观(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主观(知识分子的禀性)两方面因素。从客观上看,“自下而上”的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和“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的轻率性分别构成了“当事人”身份鲁迅和“后来者”身份的夏目漱石的文化背景。从主观上看,人文批判型知识分子的禀性使得他们都经历了心理的挫败,不同的是,鲁迅仍以飞蛾扑火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的搏击中,而夏目漱石则步入心灵的禅院,以期在静思默想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夏目漱石 时代转折 人文批判型知识分子
下载PDF
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1
13
作者 牟成文 吕培亮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119,共9页
21世纪对社会主义而言,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苏东剧变引发震荡的远去,社会主义力量在重新积聚,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 21世纪对社会主义而言,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苏东剧变引发震荡的远去,社会主义力量在重新积聚,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但是,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再次走向繁荣,仍面临一系列挑战,特别是来自社会主义思潮多样化带来的挑战、时代转折中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资本主义内外部变革带来的挑战、社会主义力量分化重组带来的挑战和中国发展处于转折之中带来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能否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沉着冷静地应对国际形势,化危为机,发展社会主义和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考验并考量着执政党的治国智慧和执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思潮 资本主义变革 时代转折 中国发展
下载PDF
浓厚母爱间的价值共通与叙述缝隙——“莫瑞尔太太”与“曹七巧”的中西会合
14
作者 刘雪琪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X期57-58,共2页
中西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关于浓厚母爱的描写。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伦斯和张爱玲分别对浓厚的难以化解的母爱做出了自己的诠释,在《儿子与情人》和《金锁记》中创造了"莫瑞尔太太"和"曹七巧"两个经典形象。本文对两... 中西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关于浓厚母爱的描写。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伦斯和张爱玲分别对浓厚的难以化解的母爱做出了自己的诠释,在《儿子与情人》和《金锁记》中创造了"莫瑞尔太太"和"曹七巧"两个经典形象。本文对两个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揭示出两种不同"母爱"之间既有"殊途同归"的原初情态,也有"和而不同"的叙述缝隙,在立于时代、文化、地域等碰撞中实现精神分析式的解读,探究中国文学创作中"恋子情结"的书写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瑞尔太太 曹七巧 控子欲 转折时代 恋子情结
下载PDF
新形势下欧洲安全格局的变化
15
作者 杨解朴 《东亚评论》 2023年第2期184-208,6,共26页
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不仅令彼此接壤的俄罗斯和乌克兰成为交战双方,也造成欧俄关系走向对抗,欧洲安全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本文分析了乌克兰危机爆发前后欧洲地缘政治斗争加剧的原因及表现,指出俄罗斯的战略焦虑以及乌克兰寻求融入西... 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不仅令彼此接壤的俄罗斯和乌克兰成为交战双方,也造成欧俄关系走向对抗,欧洲安全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本文分析了乌克兰危机爆发前后欧洲地缘政治斗争加剧的原因及表现,指出俄罗斯的战略焦虑以及乌克兰寻求融入西方是冲突爆发的潜在原因。作者以德国为例剖析了欧洲国家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调整防务政策并加大军事投入、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的具体举措,并提出乌克兰危机造成欧洲陷入对抗性的安全秩序,不仅使北约作为欧洲安全“保护伞”的作用更加凸显,也促使欧盟战略自主成为欧盟更重要的目标。作者认为,乌克兰危机外溢的可能性不大,但欧俄之间的对抗并不会随未来军事行动的结束而结束,相反,这种对抗将延续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网络空间在内的其他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安全格局 乌克兰危机 北约 欧盟战略自主 时代转折
原文传递
从“超脱”到“碰撞”:德国对华政策50年 被引量:7
16
作者 熊炜 《欧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2,I0002,共23页
本文提出的“经济地缘—政治地缘”的分析框架,以中德在经济和政治两个维度上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的变化来解释德国对华政策在过去50年中的调整和变化。两国在建交后长时间内在政治地缘方面相对超脱,外交政策服务于稳定和积极地推进经贸关... 本文提出的“经济地缘—政治地缘”的分析框架,以中德在经济和政治两个维度上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的变化来解释德国对华政策在过去50年中的调整和变化。两国在建交后长时间内在政治地缘方面相对超脱,外交政策服务于稳定和积极地推进经贸关系的目标,德国对华政策呈现出鲜明的“务实”特征。但随着德国将政治地缘从欧洲扩展到全球,并开始从全球政治地缘结构中寻找德国的全球性大国定位和崛起路径,德国对华政策中经济维度的利益越来越多地受制于政治安全维度的考量,体现为默克尔执政后期的“价值观外交”和交通灯政府的“时代转折”。中德经济纽带维系政治关系稳定性的作用会持续减弱。因此,中国应更为积极地寻求与德国在政治地缘上的共同利益,主动引导和塑造中德关系向符合中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缘 政治地缘 中德关系 德国外交 时代转折
原文传递
永乐末年的反迁都风波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中男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41,共11页
永乐末年明太宗朱棣迁都不久的火灾之后,群臣应诏直言之举迅速演变为一场反对迁都的风波,不仅暴露出了迁都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也暴露出了朱棣与群臣在开创和守成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虽然群臣因直言超过了朱棣划定的范围而受到镇压,但严酷... 永乐末年明太宗朱棣迁都不久的火灾之后,群臣应诏直言之举迅速演变为一场反对迁都的风波,不仅暴露出了迁都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也暴露出了朱棣与群臣在开创和守成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虽然群臣因直言超过了朱棣划定的范围而受到镇压,但严酷的现实迫使朱棣停止了下西洋等部分消耗巨大的活动,减免了百姓的一些负担。反迁都风波表明,在永乐后期已逐渐形成了一个坚持守成、反对开创的政治派别,并开始扭转国力透支的局面。因此,这场风波实际上是后来"仁宣之治"的前奏,客观上为明代前期开拓向稳定的历史转折做了一定的准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朱棣 迁都 君臣矛盾 时代转折
原文传递
文学史的“双声”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复生 《南方文坛》 CSSCI 2004年第4期14-15,共2页
程光炜的《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76》(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1月)和贺桂梅的《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是近期出版的有关20世纪40—50年代文学“转折”研究的值得注... 程光炜的《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76》(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1月)和贺桂梅的《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是近期出版的有关20世纪40—50年代文学“转折”研究的值得注意的成果。2004年3月17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大、北京大学的一些研究者与这两本书的作者座谈,参加会议的学者洪子诚、王光明、程光炜、贺桂梅、姜涛、刘复生等会后写了下面的笔谈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光炜 《文化的转折 中国文学史 贺桂梅 转折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