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3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火山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强震活动趋势的指示
1
作者 石富强 王芃 +5 位作者 杨晨艺 王光明 刘洁 邵志刚 王庆林 贾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91,共19页
基于史密森学会火山目录分析了全球火山活动的时空特征,并结合中国地震台网目录讨论了火山活动对全球和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趋势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①全球火山活动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百年周期特征,且百年周期内火山活动和M≥8.0大震之间... 基于史密森学会火山目录分析了全球火山活动的时空特征,并结合中国地震台网目录讨论了火山活动对全球和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趋势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①全球火山活动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百年周期特征,且百年周期内火山活动和M≥8.0大震之间存在着频次准同步和能量互补现象;②中国大陆1955年前后强震活动状态的变化可能与同期全球火山活动状态变化密切相关,且二者可能受控于百年周期内地球内部能量积累与释放的状态变化;③2022年汤加火山的剧烈喷发意味着地球内部能量仍在持续释放。结合全球M8地震和中国大陆M7浅源地震的活动特征,认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及中国大陆的大震活动状态可能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 地震 时空分布特征 地震趋势 全球和中国大陆
下载PDF
基于SPEI的黑龙江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
作者 施巧 姜宁 +1 位作者 孟凡香 田肖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共4页
为分析黑龙江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利用黑龙江省27个站点1961~2020年的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分析黑龙江省干旱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60年来干旱... 为分析黑龙江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利用黑龙江省27个站点1961~2020年的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分析黑龙江省干旱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60年来干旱趋势在逐渐减弱,慢慢呈现湿润化趋势;春、夏、秋季呈不显著湿润化趋势(P>0.05),冬季呈显著湿润化趋势(P<0.05);在空间上其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为干旱频发区,且干旱程度上多以轻旱和中旱为主。黑龙江省整体上干旱趋势减弱,干旱时空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I指数 干旱 时空分布特征 黑龙江省
原文传递
基于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的高位滑坡涌浪坝面爬高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
作者 张洋洋 冯业林 +4 位作者 陈世壮 易魁 黄青富 汪华晨 王环玲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0,共6页
对库坝区高位滑坡涌浪坝面爬高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是大坝工程设计和工程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澜沧江GS水电站梅里石H_(3)滑坡开展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试验,探究了不同滑体方量和弗劳德数下涌浪坝面爬高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坝... 对库坝区高位滑坡涌浪坝面爬高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是大坝工程设计和工程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澜沧江GS水电站梅里石H_(3)滑坡开展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试验,探究了不同滑体方量和弗劳德数下涌浪坝面爬高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坝面上各测点涌浪爬高的首波波形具有一致性,波动周期也基本相同,但在次波之后波形发生改变并出现较大差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滑体方量、弗劳德数与滑坡涌浪坝面爬高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拟合.通过坝面涌浪爬高公式的逆推,确定了坝前首浪入射角度,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资料对比,进而确定了坝面首浪入射方向.滑坡涌浪的坝面爬高存在相异性的特点,位于首浪入射方向上的测点坝面爬高高于偏离首浪入射方向的测点坝面爬高,且首波入射角度越大,坝面爬高相异性越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涌浪 物理模型试验 时空分布特征 坝面爬高相异性 首浪入射方向
下载PDF
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点时空分布特征及交通可达性分析
4
作者 周伟梁 赵霞 李志伟 《江苏商论》 2024年第3期33-38,43,共7页
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点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交通可达性是区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的基础要素。本文通过对来疆参与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活动的游客游记的信息提取,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区的时空分布特征、服务空... 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点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交通可达性是区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的基础要素。本文通过对来疆参与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活动的游客游记的信息提取,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区的时空分布特征、服务空间范围变化趋势、交通可达性进行测量。在综合考虑三个因素的基础上,对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区进行空间功能区划分,得到以下结论:(1)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多核心聚集态势;(2)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点的服务范围存在显著的两极化发展趋势;(3)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线路整体交通可达性欠发达;(4)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空间功能区主要可以概括为“三条发展主轴、四个文化核心、五个服务大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点 时空分布特征 交通可达性 ArcGIS 新疆 功能区划分
下载PDF
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会城市雾霾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特征
5
作者 张今 张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3期0039-0043,共5页
PM2.5是影响省级城市空气质量、威胁人体健康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为了防治大气污染,了解省会城市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省会城市PM2.5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近四分之一的省会... PM2.5是影响省级城市空气质量、威胁人体健康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为了防治大气污染,了解省会城市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省会城市PM2.5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近四分之一的省会城市无雾霾事件,雾霾事件发生频率比原来减少约五分之一,平均减少率为77.91%,平均减少时间为44.62小时;雾霾事件中PM2.5浓度年均降低率为36.93%;全国各省会城市雾霾事件PM2.5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且近3年表现有所改善,高低聚类总体分布格局稳定,局部区间存在变化;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对PM2.5浓度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事件 省会城市 时空分布特征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呼伦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及适宜气象条件分析
6
作者 林聪 王雅莹 +2 位作者 董越 赵岳冀 曲学斌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3期94-97,共4页
利用2013—2022年夏季(6—8月)TERRA/MODIS呼伦湖卫星遥感影像及周边气象站的逐日观测数据,对呼伦湖蓝藻水华暴发的时空特征及适宜气象条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2022年呼伦湖蓝藻水华最为严重,其次为2013年和2021年。蓝藻水华易发区... 利用2013—2022年夏季(6—8月)TERRA/MODIS呼伦湖卫星遥感影像及周边气象站的逐日观测数据,对呼伦湖蓝藻水华暴发的时空特征及适宜气象条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2022年呼伦湖蓝藻水华最为严重,其次为2013年和2021年。蓝藻水华易发区主要位于南部湖湾区和北部沿岸区,东南部湖岸的蓝藻水华相对较轻。气温和风速是影响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气象因子,其中蓝藻水华暴发的适宜气象条件为日最高气温25~33℃,日最低气温10~17℃,日平均风速小于等于4 m/s,日最大风速小于等于9 m/s。建议加强呼伦湖区域蓝藻水华和气象要素的监测、预报能力,为蓝藻水华暴发时的快速应急处置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呼伦湖 卫星遥感 适宜气象条件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海口探空风向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7
作者 冉光镜 向楠 +2 位作者 杨群 李习瑾 张祝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4年第1期104-128,共25页
本文采用2018年海口站每日两次(00:00 UTC和12:00 UTC)的NOAA/ESRL无线电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海口站2018年五个高度层的(500 hPa、700 hPa、850 hPa、925 hPa、地面)风速风向的变化情况以及发展特征。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对风速、... 本文采用2018年海口站每日两次(00:00 UTC和12:00 UTC)的NOAA/ESRL无线电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海口站2018年五个高度层的(500 hPa、700 hPa、850 hPa、925 hPa、地面)风速风向的变化情况以及发展特征。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对风速、风向在全年、不同季节、不同月份这三个时间尺度下对风速、风向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了在昼夜情况下的差异情况。探讨了海口站从500 hPa等压面到地面的风速风向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 海口站的风速、风向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在风向风速的季节变化受季风影响显著。2) 海口站的风速风向的变化存在周期性,变化周期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消退时间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风向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2016~2020年太原市城区PM2.5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梁其胜 《环境保护前沿》 2024年第2期236-245,共10页
本文采用太原市城区2016~2020年PM2.5空气质量数据,通过Excel统计、普通克里金插值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等方法来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016~2020年期间,太原市城区的PM2.5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即冬季高... 本文采用太原市城区2016~2020年PM2.5空气质量数据,通过Excel统计、普通克里金插值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等方法来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016~2020年期间,太原市城区的PM2.5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即冬季高和夏季低,这与冬季大气稳定性增强和供暖季节排放增加有关,夏季则受有利气象条件和工业排放减少影响。在过去的5年中,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作用。在空间上,同一季节内PM2.5浓度差异小,但冬季南部稍高,年际尺度上南部和东部浓度较高。地形和土地利用差异也影响PM2.5浓度空间分布,工业结构、扬尘污染和环保政策在空气质量变化中至关重要。总体而言,太原市城区PM2.5浓度的下降反映了综合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市城区 PM2.5浓度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14~2019年黑龙江省典型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空气质量评价研究
9
作者 陈梦瑶 《自然科学》 2024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本研究获取2014~2019年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和1个地区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8小时平均(O3-8H)六种主要空气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利用SPSS软件统计学分析方法和ArcGIS... 本研究获取2014~2019年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和1个地区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8小时平均(O3-8H)六种主要空气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利用SPSS软件统计学分析方法和ArcGIS插值分析对研究区六种典型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空气质量分指数计算方法和空气质量等级评价方法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9年空气污染物浓度有所降低,污染物浓度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六项污染物城市间差异性显著,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但不同污染物的分布有所不同。黑龙江省空气污染主要污染物为PM2.5、PM10和O3-8H,哈尔滨空气质量最差,绥化、齐齐哈尔、鹤岗、双鸭山、大庆、七台河及牡丹江空气质量较差,鸡西、佳木斯及黑河空气质量较好,大兴安岭、伊春空气质量最好。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空气质量较好,人口密集城市、农业城市空气质量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SO2 时空分布特征 空气质量评价 方差分析
下载PDF
鹿寨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联性研究
10
作者 黄象 覃艳秋 +3 位作者 陆燕玲 黄智 谭清钰 李双玉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124-126,共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华南地区西部,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沿海自治区。鹿寨县隶属于广西柳州市,暴雨是鹿寨县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该县也是柳州境内气象灾害重点防控地区。为加强鹿寨县暴雨防控,围绕鹿寨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华南地区西部,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沿海自治区。鹿寨县隶属于广西柳州市,暴雨是鹿寨县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该县也是柳州境内气象灾害重点防控地区。为加强鹿寨县暴雨防控,围绕鹿寨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与鹿寨县地形、气候的关联性。基于鹿寨县国家气象观测站和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2008—2022年鹿寨各乡镇暴雨落区及近65年鹿寨县城暴雨气候变化特征,总结出鹿寨县境内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对鹿寨县2008—2022年的暴雨进行天气学分型,建立各型的概念模型,分析了各型暴雨的精细化落区,为开展乡镇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寨县 暴雨 时空分布特征 地形 气候
下载PDF
近10a大方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致灾性的研究
11
作者 衮毅 王志红 +3 位作者 臧志刚 袁觅 张智森 胡妍妍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研究大方县暴雨及其灾害特征,提高当地暴雨预报服务能力,为地方政府防洪部署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大方县国家气象观测站和乡镇自动气象站2013—2022年逐日降水资料、灾情资料,结合大方县地形、河流分布特点,统... 【目的】研究大方县暴雨及其灾害特征,提高当地暴雨预报服务能力,为地方政府防洪部署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大方县国家气象观测站和乡镇自动气象站2013—2022年逐日降水资料、灾情资料,结合大方县地形、河流分布特点,统计分析近10 a大方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各乡镇暴雨、大暴雨的致灾特点。【结果】大方县年均暴雨日、大暴雨日分别为14.8 d、3 d,且有增加趋势,暴雨、大暴雨主要出现在5—9月,均呈单峰型分布,暴雨的峰值出现在6月,大暴雨的峰值出现在7月,最早暴雨初日为4月18日,最晚暴雨终日为10月5日。【结论】大方县暴雨及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南部、西部及北部乡镇,中部出现暴雨的次数较少,其分布特征与地形和水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位于迎风坡或水域附近的乡镇出现暴雨的频次高于其他乡镇。从暴雨灾情分布来看,致灾性暴雨出现在6、7月居多,与暴雨日、大暴雨日的月分布趋势相同,乡镇暴雨致灾频率大多在10%~30%之间,分布特征不明显;大暴雨致灾频率较高,在南部、北部海拔落差大或位于河谷地带的乡镇致灾性在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时空分布特征 地形 流域 致灾性
下载PDF
山西省主要地市级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莫琼利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4年第1期192-194,共3页
通过对山西省8个地市级2005—2019年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碳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省碳排放呈现上升趋势。碳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交通运输用地... 通过对山西省8个地市级2005—2019年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碳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省碳排放呈现上升趋势。碳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交通运输用地碳生产力较低,其他服务业用地碳生产力较高,工业用地碳生产力的分布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产业发展对当地碳生产力提升有促进作用。山西省发展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局面依然存在,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仍然不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碳排放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nFLH的2017—2021年间福建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3
作者 胡日查 王志威 +1 位作者 姚驰 周寒 《现代信息科技》 2024年第2期32-36,40,共6页
赤潮发生时不仅会对海洋水体、海洋生物、渔业等造成严重的危害,还会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的健康。通过MODIS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在SeaDas中利用OCCSW组件计算nFLH进行赤潮监测验证,并对福建省沿海区域2017—2021年间发生的33起赤潮灾害进... 赤潮发生时不仅会对海洋水体、海洋生物、渔业等造成严重的危害,还会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的健康。通过MODIS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在SeaDas中利用OCCSW组件计算nFLH进行赤潮监测验证,并对福建省沿海区域2017—2021年间发生的33起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系统分析了福建沿海赤潮生物种类、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17—2021年间赤潮持续时间为173天,影响总面积为307.74平方千米。福建省近五年的时空分布特征总结,可为赤潮监测预警、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nFLH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考虑气候分区的甘肃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健 鲍婷婷 +3 位作者 王春霞 赵雨露 陈娅 王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甘肃省地处生态脆弱区,气候条件复杂,干旱发生概率高、范围广。为了更好地研究甘肃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综合考虑甘肃省气候类型和地理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气候分区(Ⅰ区,河西大陆性气候区;Ⅱ区,陇中北部季风气候区;Ⅲ区,陇南-陇中南部季... 甘肃省地处生态脆弱区,气候条件复杂,干旱发生概率高、范围广。为了更好地研究甘肃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综合考虑甘肃省气候类型和地理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气候分区(Ⅰ区,河西大陆性气候区;Ⅱ区,陇中北部季风气候区;Ⅲ区,陇南-陇中南部季风气候区;Ⅳ区,甘南高寒气候区),并采用甘肃省26个国家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计算其近60年(1960—2019年)的月、季和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SPEI-3、SPEI-12),结合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甘肃省近60年的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角度看,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均呈减小变化趋势,且随时间尺度的增大,SPEI波动幅度越小;在四季变化上,春、夏、秋季SPEI在甘肃省各气候分区都呈现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且下降趋势明显,表明干旱趋势显著,冬季SPEI在各气候分区呈现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表明有湿润化的趋势。从空间变化角度看,甘肃省Ⅰ区呈干旱减缓趋势,Ⅱ区、Ⅲ区和Ⅳ区呈干旱加剧趋势,且春季各气候分区干旱加剧趋势明显,夏、秋季次之,而冬季基本上都呈现干旱减缓趋势;甘肃省不同气候分区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分布差异大且不均衡,干旱频率由小到大依次为:特旱、中旱、重旱、轻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时空分布特征 甘肃省
下载PDF
黑土区典型县域侵蚀沟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拜泉县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国明 向悦维 王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8,共11页
侵蚀沟严重威胁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揭示侵蚀沟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为侵蚀沟防治提供依据。以典型黑土区拜泉县为研究区,基于GIS和RS技术,提取县-乡(镇)-村级尺度侵蚀沟空间分布数据,分析研究区2005~2020年侵蚀沟数量、分布情况及... 侵蚀沟严重威胁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揭示侵蚀沟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为侵蚀沟防治提供依据。以典型黑土区拜泉县为研究区,基于GIS和RS技术,提取县-乡(镇)-村级尺度侵蚀沟空间分布数据,分析研究区2005~2020年侵蚀沟数量、分布情况及其裂度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坡度、坡向及距河流远近三项因素对侵蚀沟发育扩张的影响,为黑土区侵蚀沟分级分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侵蚀沟数量、面积、长度指标呈增长态势,2005~2020年新增329条,长度由1169.52 km增至1325.23 km,面积由23.69 km2增至29.24 km^(2)。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整体上裂度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东北部和东南部沟蚀明显增加。综合分析坡度、坡向和距河流远近三项因素,侵蚀沟主要分布在8°~15°、阳坡(S、E)且距河流距离在1500 m范围内的坡耕地,坡向上阳坡(S、E)更易发生侵蚀;坡度分异表明侵蚀沟呈现向高坡度发展趋势,在8°~15°坡耕地上存在阈值;水文特征方面表明与河流距离增加其面积及裂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侵蚀沟 GIS和RS技术 时空分布特征 多因素综合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FY-4A QPE的中亚五国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16
作者 陈爱军 张寅 楚志刚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69-1381,共13页
FY-4A定量降水估计产品(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Estimation,QPE)为深入研究中亚五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提供了数据源。本文首先采用全球降水观测(Global PrecipitationMeasurement,GPM)多星集成降水终级产品IMERG-F(Integrated Mult... FY-4A定量降水估计产品(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Estimation,QPE)为深入研究中亚五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提供了数据源。本文首先采用全球降水观测(Global PrecipitationMeasurement,GPM)多星集成降水终级产品IMERG-F(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forGPM Final run)评估FY-4A QPE,然后利用FY-4A QPE分析中亚五国的降水特点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FY-4A QPE能够精细地反映中亚五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降水估计结果比较合理且与IMERG-F的时序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中亚五国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大,且与海拔高度有关,高海拔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超过500 mm,但面积占比不足10%;低海拔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50 mm,但面积占比却超过90%。(3)中亚五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降水范围最广,平均降水量超过50 mm;秋季平均降水量最小,绝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量不足40 mm。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季降水相对充足,部分区域季节平均降水量超过480 mm;哈萨克斯坦中西部、乌兹别克斯坦中西部和土库曼斯坦北部季节平均降水量不足40 mm。(4)根据月平均降水量超过40 mm区域的聚集度,中亚五国月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可以大致分为点状离散分布型、干旱型、半干半湿型和三明治型四种分布形态。(5)中亚五国夏季降水多发区的逐小时平均降水量具有“准三小时”周期性日变化特征,午后至前半夜是降水多发时段之一,降水类型以小雨为主,其次是少量的中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 定量降水估计 中亚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深圳市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
17
作者 闫慧 白煜 +4 位作者 刘丽 周密 孙明达 窦金海 查冬兰 《中国环保产业》 2023年第5期14-19,共6页
依据深圳市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9年全年的SO_(2)、NO_(2)、PM_(10)、PM_(2.5)、CO和O_(3)逐小时监测数据及对应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了深圳市空气质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研究了社会经济因素和人为活动对污染物浓... 依据深圳市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9年全年的SO_(2)、NO_(2)、PM_(10)、PM_(2.5)、CO和O_(3)逐小时监测数据及对应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了深圳市空气质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研究了社会经济因素和人为活动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旨在梳理深圳市空气质量状况及主要空气污染物变化规律,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市 空气质量 时空分布特征 主要大气污染物
下载PDF
黑龙江省短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8
作者 徐永清 王承伟 +2 位作者 刘春生 蒋慧亮 魏磊 《黑龙江气象》 2023年第3期1-5,18,共6页
以百分位法和空间系统聚类法为理论基础,利用GIS空间插值技术,分析近30 a(1991—2020年)黑龙江省短历时(1 h、3 h、6 h、12 h)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短历时降水分布趋势与夏季降水量分布趋势差异较大;短历时降水极值分布... 以百分位法和空间系统聚类法为理论基础,利用GIS空间插值技术,分析近30 a(1991—2020年)黑龙江省短历时(1 h、3 h、6 h、12 h)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短历时降水分布趋势与夏季降水量分布趋势差异较大;短历时降水极值分布较为分散,基本上在西部松嫩平原地区最高,北部大、小兴安岭地区和东南山区最低;短历时降水99%、95%和90%分位,在西部松嫩平原地区最高,向东南和东部两个方向逐渐降低,大、小兴安岭最低;短历时降水从极值到99%、95%、90%分位降水量迅速下降,短历时降水高值在总降水样本中出现比例较小;黑龙江省各短历时降水的极值和均值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短历时的极值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历时越短增加趋势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降水 时空分布特征 黑龙江
下载PDF
中国地区生物质燃烧源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排放清单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元媛 韩志伟 +1 位作者 吴涧 李嘉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5-508,共14页
生物质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痕量气体和颗粒物,源排放清单是深入研究生物质燃烧环境气候效应的重要基础数据。利用全球火排放数据库GFED(Global Fire Emissions Database)、NCAR全球火排放清单FINN(Fire INventory from NCAR)和中国露... 生物质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痕量气体和颗粒物,源排放清单是深入研究生物质燃烧环境气候效应的重要基础数据。利用全球火排放数据库GFED(Global Fire Emissions Database)、NCAR全球火排放清单FINN(Fire INventory from NCAR)和中国露天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MEIC(Multi-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for China),对2008~2017年中国地区生物质燃烧源排放的空间分布、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清单间的异同进行分析研究。3个清单都显示生物质燃烧释放的黑碳(BC)、有机碳(OC)、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PM2.5)和一氧化碳(CO)在中国东北、长江和黄河下游之间地区和中国南方的排放量较高,与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产地和森林地区分布一致。FINN清单排放量在华南地区与西南地区比其他两个清单高,而GFED清单排放量在长三角地区比其他两个清单排放量高。中国地区平均生物质燃烧排放量在春季出现峰值,而在不同的生物质燃烧地区峰值出现的季节不同,与各地农作物播种、收获时节和农耕习惯不同有关。2008~2017年,中国地区年平均生物质燃烧排放量的峰值主要出现在2014年,但各地区峰值出现的年份明显不同,东北、华中/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别在2015年、2013年、2008年和2010年排放量达到最大。对于BC、OC和PM2.5,GFED和MEIC清单中的排放量比较接近,而FINN中的排放量是GFED和MEIC中的2~3倍;3个清单中CO的排放量比较接近。2014年生物质燃烧源排放与人为源排放的对比分析表明,所有物种中,生物质燃烧排放的OC和PM2.5相对于人为源排放量占比最大,3个清单中占比分别为9%~24%和5%~16%,说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OC和一次PM2.5是中国气溶胶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物质燃烧 排放清单 GFED 清单 FINN 清单 MEIC 清单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基于GIS的白洋淀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佳欢 张晨星 +2 位作者 杨新兵 杨文姬 米秋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4,共7页
为分析白洋淀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白洋淀流域及周边64个气象站点2003—2018年的日雨量资料,采用日雨量模型、线性逐步回归、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克里金插值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白洋淀流域年均降... 为分析白洋淀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白洋淀流域及周边64个气象站点2003—2018年的日雨量资料,采用日雨量模型、线性逐步回归、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克里金插值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白洋淀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为2 284.54 (MJ·mm)/(hm^(2)·h),西南阜平县和东北霞云岭降雨侵蚀力较大,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呈先增后降趋势。(2)气象站点降雨侵蚀力与经纬度、海拔的关系为:降雨侵蚀力=-0.115×纬度+0.414×经度-0.235×海拔,降雨侵蚀力与纬度、海拔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3)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中,夏季较大,平均1 826.75 (MJ·mm)/(hm^(2)·h),冬季较小,平均1.77 (MJ·mm)/(hm^(2)·h);降雨侵蚀力年际分布中,2011—2014年较大,平均2 584.82 (MJ·mm)/(hm^(2)·h);2003—2006年较小,平均2 053.79 (MJ·mm)/(hm^(2)·h)。(4)降雨侵蚀力时间变化中,春季和夏季降雨侵蚀力倾向率分别为49.81 (MJ·mm)/(hm^(2)·h)和162.84 (MJ·mm)/(hm^(2)·h),秋季和冬季分别为-89.47 (MJ·mm)/(hm^(2)·h)和-0.07 (MJ·mm)/(hm^(2)·h),多年平均24.54 (MJ·mm)/(hm^(2)·h),整体上降雨侵蚀力呈逐年增加趋势,但这种趋势不显著。研究表明,白洋淀流域降雨侵蚀力呈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性变化,整体上逐年增加,西南—东北方向的海拔起伏带和山前平原区降雨侵蚀力较大,因此,加强流域内重点区域、重要时间节点降雨侵蚀力的监测工作是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必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时空分布特征 白洋淀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