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成年居民冬季时间活动模式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春梅 史燕萍 +2 位作者 魏建荣 马彦 张永 《首都公共卫生》 2017年第5期207-211,共5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成年居民的冬季时间活动模式特征。方法对2013年冬季开展的活动模式调查中10 322位成年居民的时间活动模式信息,采用描述统计、非参数统计检验,描述各类人群在不同场所中的活动时间,分析日期类别、地区、性别和年龄对时... 目的分析北京市成年居民的冬季时间活动模式特征。方法对2013年冬季开展的活动模式调查中10 322位成年居民的时间活动模式信息,采用描述统计、非参数统计检验,描述各类人群在不同场所中的活动时间,分析日期类别、地区、性别和年龄对时间活动模式的影响情况。结果冬季北京市成年居民每日花在室内、室外和交通出行上的时间,工作日期间分别为91.67%,4.17%和4.17%,休息日期间,则分别为87.50%,8.33%和4.17%。城区、郊区、远郊区成年居民工作日/休息日在各场所内的活动时间三者间均具有差异。60岁以上居民比其他年龄的成年居民有较多的室外活动时间和较少的交通出行时间。成年居民住家室内活动时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在室外和交通出行中花费的时间都多于女性。结论时间活动模式受日期类别、地区、性别、年龄因素的影响明显,在使用时间活动模式参数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活动模式 暴露参数 成年居民 冬季
下载PDF
兰州市代表性城区居民时间活动模式调查 被引量:3
2
作者 吴琪 牛静萍 +5 位作者 李盛 贾清 苏利民 刘琼 原晓蓉 王宇红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0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了解兰州市居民时间活动模式,为精确评估城市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10-11月,选取兰州市代表性生活与工业城区共709户1727名常住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城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征居民活动... 目的了解兰州市居民时间活动模式,为精确评估城市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10-11月,选取兰州市代表性生活与工业城区共709户1727名常住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城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征居民活动模式的差异,并估算其居室内甲醛致癌风险。结果兰州市成年居民10-11月工作日、休息日总室内活动时间分别为1239和1275 min/d,总室外活动时间分别为136和102 min/d,交通时间分别为65和63 min/d。男性及技术工人室外时间较长,老年人及离退休人员在家时间较长,服务人员和办公人员室内工作时间较长,中青年人及技术工人交通出行时间较长。成年男性居室内甲醛致癌风险为3.51×10^-4,成年女性为3.41×10^-4,均超过1.00×10^-6安全限值。结论大气污染健康风险评价及防控工作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群的时间活动模式,以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和防控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活动模式 室内活动 室外活动 健康风险评价 致癌风险 甲醛
下载PDF
北京市居民夏季时间活动模式特征分析
3
作者 王春梅 赵金辉 +3 位作者 史燕萍 张永 苏鹏 李婷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6-730,共5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居民的夏季时间活动模式特征。方法于2016年夏季开展有效样本量为2137人的活动模式调查,采用描述统计、非参数统计检验描述各类人群在不同场所中的活动时间,比较分析时间活动模式的日期类别、性别和年龄组间差异性。结果... 目的分析北京市居民的夏季时间活动模式特征。方法于2016年夏季开展有效样本量为2137人的活动模式调查,采用描述统计、非参数统计检验描述各类人群在不同场所中的活动时间,比较分析时间活动模式的日期类别、性别和年龄组间差异性。结果夏季北京市居民工作日期间平均每日花在室外、交通出行、住宅室内和其他室内场所上的时间分别占6.25%(90/1440),4.86%(70/1440),54.17%(780/1440)和4.17%(60/1440),休息日期间分别占10.42%(150/1440),8.33%(120/1440),75.00%(1080/1440)和8.33%(120/1440)。男性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在室外的平均活动时间比女性分别多40 min/d和60 min/d。除休息日室外活动时间外,其他12种场所内的活动时间在不同年龄组(6~17岁、18~44岁、45~59岁、≥60岁)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居民时间活动模式受季节、日期类别、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明显,在使用时间活动模式参数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活动模式 夏季 暴露参数 吸入暴露
原文传递
应用时间-活动模式估计儿童个体NOx暴露水平 被引量:3
4
作者 曾艳 张金良 +4 位作者 王心宇 赵茜 帕拉沙提 刘玲 秦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93-798,共6页
将时间-活动模式与微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相结合估计儿童个体NOx暴露水平.分别在北京和青岛两市各选择3所学校监测校园环境污染物,并在每个学校选择10名儿童监测其家庭居室空气中ρ(NOx)及个体24 h NOx暴露水平,同时收集其时间-活动信息... 将时间-活动模式与微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相结合估计儿童个体NOx暴露水平.分别在北京和青岛两市各选择3所学校监测校园环境污染物,并在每个学校选择10名儿童监测其家庭居室空气中ρ(NOx)及个体24 h NOx暴露水平,同时收集其时间-活动信息,采用时间-活动模式估计儿童的个体暴露水平.交通工具中的NOx暴露水平可通过校门口空气中ρ(NOx)和交通工具的污染水平系数(λ)估计.结果表明:利用时间-活动模式模拟的儿童个体24 h NOx暴露水平为0.041mg/m3,与调整后的个体暴露实测水平相关性较好(R=0.785,P<0.01),差值为(-0.0026±0.0130)mg/m3,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P>0.05).表明采用时间-活动模式与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相结合方法估计的儿童NOx暴露水平与个体实际暴露水平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露评价 时间-活动模式 机动车尾气 儿童
下载PDF
基于时间-活动模式下各类微环境中人体PM_(2.5)暴露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郭胜利 王希 黄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128-134,共7页
室内微环境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与人体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综述了基于时间-活动模式下进行各类微环境(如住宅室内、交通微环境、医院、学校等)中人体PM2.5暴露评价的方法、PM2.5的暴露来源以造成... 室内微环境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与人体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综述了基于时间-活动模式下进行各类微环境(如住宅室内、交通微环境、医院、学校等)中人体PM2.5暴露评价的方法、PM2.5的暴露来源以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环境 PM2.5 人体暴露 时间-活动模式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在职人员交通出行模式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6
作者 岳帅 黄强 +3 位作者 李耀玲 孙庆华 李湉湉 杜艳君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3期535-544,共10页
为了解京津冀地区在职人员交通出行模式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交通出行中空气污染暴露水平,通过网络平台对京津冀地区在职人员展开出行模式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利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完全随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出行模式影响因... 为了解京津冀地区在职人员交通出行模式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交通出行中空气污染暴露水平,通过网络平台对京津冀地区在职人员展开出行模式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利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完全随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出行模式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并对不同人群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个人因素、交通因素、气象因素对选择出行模式影响的重要程度得分为2.53±0.99、3.02±1.05、3.21±1.07,气象因素是出行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降雪、拥有交通工具、出行时长、出行距离等因素对京津冀在职人员出行选择有较大影响。不同年龄、学历、家庭年收入群体受个人因素、交通因素和气象因素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人群交通出行模式判定研究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各方面因素,以提高判定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活动模式 交通出行 空气污染
下载PDF
基于社交媒体感知城市旅游活动类型--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子豪 张毅 +2 位作者 刘瑜 邬伦 孙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61,共8页
感知城市空间中的旅游活动特征,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城市旅游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社会感知的研究框架,提出了感知城市空间旅游活动动态特征的研究方法,从社交媒体中提取海量个体旅游时空行为,在聚合层面上统计和发掘旅... 感知城市空间中的旅游活动特征,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城市旅游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社会感知的研究框架,提出了感知城市空间旅游活动动态特征的研究方法,从社交媒体中提取海量个体旅游时空行为,在聚合层面上统计和发掘旅游时空行为轨迹的时间和语义模式,通过组合两种模式发现城市旅游活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选择苏州作为案例地,抓取了5399161条新浪微博数据,基于该方法得到苏州市的旅游活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实验结果显示准确率达91.34%,证明该方法的分类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感知 游客活动 活动时间模式 旅游要素 社交媒体
下载PDF
太湖饮用水源地附近成年居民的涉水时间-活动模式 被引量:8
8
作者 于云江 李琴 +4 位作者 向明灯 孙朋 王琼 邓飞 张艳平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研究太湖饮用水源地附近成年居民的涉水时间-活动模式,为下一步开展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0年1月17—28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太湖饮用水源地附近6个镇(社区)共1 500名成年居民的涉水时间-活动... 目的研究太湖饮用水源地附近成年居民的涉水时间-活动模式,为下一步开展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0年1月17—28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太湖饮用水源地附近6个镇(社区)共1 500名成年居民的涉水时间-活动模式进行随机访问。结果受调查人群淋浴、盆池浴、洗脸和洗脚时间的P50分别为10、12.5、10和5 min/d;有游泳习惯的人数占受调查人群的10.73%,游泳者游泳时间的P50为450 min/年。结论太湖地区成人淋浴、盆池洗浴、洗脸、洗脚时间推荐值分别为10、13、10和5 min/d,游泳者游泳时间的推荐值为450 min/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太湖 暴露参数 涉水时间-活动模式
原文传递
时间-活动模式调查方法及其在空气污染物暴露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莫杨 李娜 +1 位作者 徐春雨 徐东群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5-680,共6页
时间-活动模式是指人们在不同地点进行各种活动的时间和行为。当人们处于不同环境或进行各种行为活动时对污染的暴露水平不同,因此,在空气污染暴露评价中,当不能进行直接的个体暴露测量时,将研究对象的时间-活动模式信息应用于暴露... 时间-活动模式是指人们在不同地点进行各种活动的时间和行为。当人们处于不同环境或进行各种行为活动时对污染的暴露水平不同,因此,在空气污染暴露评价中,当不能进行直接的个体暴露测量时,将研究对象的时间-活动模式信息应用于暴露评价中将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就人群时间-活动模式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空气污染物暴露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通过对问卷调查法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法进行介绍与比较,认为问卷调查法可以获得更为全面和详细的行为活动以及环境信息,而GPS法在记录调查对象时间、位置和交通出行方面更加准确可靠。同时,空气污染物暴露评价模型按照评估的对象可分为人群水平模型和个体水平模型,两类模型所需的时间-活动模式信息、微环境浓度信息及具体的获取方法都存在较大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环境暴露 时间-活动模式 暴露评价 GPS
原文传递
我国北方典型地区居民呼吸暴露参数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王贝贝 段小丽 +4 位作者 蒋秋静 黄楠 钱岩 王宗爽 张金良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21-1427,共7页
呼吸暴露参数是准确估算人体对污染物的暴露剂量和健康风险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而我国目前对于该项工作的调查研究较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北方典型地区——太原的2860名受试者进行了时间-活动模式的研究,结合人体能量估算模型,... 呼吸暴露参数是准确估算人体对污染物的暴露剂量和健康风险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而我国目前对于该项工作的调查研究较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北方典型地区——太原的2860名受试者进行了时间-活动模式的研究,结合人体能量估算模型,计算出适合该地区居民的呼吸速率参数,并与国内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居民室内日平均活动时间为16.1~18.4h;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城市和农村居民从事各种强度活动的时间有很大差异;同时得出,该市城市居民长期暴露的呼吸速率参数为10.72~14.53m3/d,农村居民为15.61~22.59m3/d.与我国相关文献数据和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的数据相比,如果直接引用USEPA的数据,将会给健康风险带来30%~50%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暴露参数 时间活动模式 活动强度 呼吸速率
下载PDF
天津某老年社区夏冬季室内与个体暴露PM_(2.5)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嘉 倪天茹 +2 位作者 李彭辉 韩斌 白志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03-1410,共8页
于2011年夏季(6月13日—7月2日)和冬季(11月30日—12月12日)在天津市某老年社区采集室内与老年人个体暴露PM2.5样品,分析二者的质量浓度及化学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夏、冬季室内ρ(PM2.5)分别为(138±103)和(173±136)μg/m3,二... 于2011年夏季(6月13日—7月2日)和冬季(11月30日—12月12日)在天津市某老年社区采集室内与老年人个体暴露PM2.5样品,分析二者的质量浓度及化学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夏、冬季室内ρ(PM2.5)分别为(138±103)和(173±136)μg/m3,二者差异显著(P<0.05);冬季室内ρ(PM2.5)、ρ(SO42-)和ρ(OC)显著高于夏季(P<0.05),初步推断是由于冬季燃煤取暖排放的大量颗粒物渗透进入室内所致;冬季室内源(如清扫和吸烟)对某些室内PM2.5组分(Al、Ca和Cd)的贡献较夏季显著.对个体暴露与室内ρ(PM2.5)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在夏、冬季均显著相关(P<0.05).在受试老年人时间活动模式基础上,采用COD(分歧系数)评估室内和个体暴露PM2.5化学组成的相似度,结果显示,室内与个体暴露PM2.5的COD在夏、冬季分别为0.34±0.10和0.37±0.12;冬季受试老年人在交通微环境所处时间较长,致使COD大于0.5的样本数所占比例较夏季高.室内和老年人个体暴露PM2.5的ρ(OC)/ρ(EC)在夏、冬季均相近,说明二者的碳组分来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PM2.5 个体暴露PM2.5 时间活动模式 分歧系数(COD)
下载PDF
室内外因素对北京居室内PM_(10)污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晓男 王立鑫 宋佩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9期141-146,共6页
选取北京城区和郊区24户住宅,对室内和室外空气中PM:。进行同步数据采集,并结合《时间活动模式调查问卷》研究室内外PM:。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3的居室在测试时间内PM:。曰平均浓度超标;室内外PM:。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室内外... 选取北京城区和郊区24户住宅,对室内和室外空气中PM:。进行同步数据采集,并结合《时间活动模式调查问卷》研究室内外PM:。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3的居室在测试时间内PM:。曰平均浓度超标;室内外PM:。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室内外温差和室外风速与室内PM:。均呈显著负相关,室外相对湿度与室内PM:。呈显著正相关。室内吸烟、手工打扫、机械打扫、蒸(焖)、炒(炸)和炖(熬)时段的1/〇(室内/室外)比分别是夜间无明显活动时段的1.56~3.05倍,是白天无明显活动时段的1.02~1.49倍。应综合考虑室外污染状态、气象条件及室内人员活动状态采取措施降低居住建筑室内PM:。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室内 气象因素 烹饪 时间活动模式
下载PDF
天津市老年人PM_(2.5)暴露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韩金保 倪天茹 +2 位作者 李彭辉 韩斌 白志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0-616,共7页
为了解老年人PM2.5暴露特征并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某社区101名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7岁),在2011年夏季(6月13日~7月2日)和冬季(11月30日~12月12日)分别对其PM2.5暴露水平进行了监测,并对其时间活动模式进行了记录... 为了解老年人PM2.5暴露特征并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某社区101名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7岁),在2011年夏季(6月13日~7月2日)和冬季(11月30日~12月12日)分别对其PM2.5暴露水平进行了监测,并对其时间活动模式进行了记录.结果显示,老年人平均85%以上的时间是在居室内度过的.夏季和冬季老年人PM2.5个体暴露浓度分别为(124.2±75.2)μg/m3和(170.8±126.6)μg/m3.使用时间加权模型对老年人个体暴露浓度进行预测,夏季和冬季个体暴露实测浓度与预测浓度差值分别为0.6~220.9μg/m3和0.6~416.8μg/m3.吸烟活动会导致老年人个体暴露浓度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PM2.5个体暴露浓度与环境浓度的相关性强于其与室内浓度的相关性,这为使用环境浓度替代或预测个体暴露浓度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PM2.5 个体暴露 时间活动模式 暴露预测
下载PDF
典型工业源下风向居民住宅区PM_(2.5)暴露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佳 郑君瑜 +1 位作者 柯钊跃 赖森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45-750,共6页
采用便携式PM2.5采样仪于2010年10—11月对典型工业源——某钢铁厂下风向某住宅区室内、外的ρ(PM2.5)进行同步监测,同时对该区域居民每日时间-活动模式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居民住宅区内PM2.5潜在暴露剂量和暴露浓度(以ρ计)及探讨其影... 采用便携式PM2.5采样仪于2010年10—11月对典型工业源——某钢铁厂下风向某住宅区室内、外的ρ(PM2.5)进行同步监测,同时对该区域居民每日时间-活动模式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居民住宅区内PM2.5潜在暴露剂量和暴露浓度(以ρ计)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钢铁厂下风向居民单位体质量、个体的住宅区内PM2.5潜在暴露剂量分别为36.1μg/(kg.d)、960.8μg/d,日均暴露浓度为120.1μg/m3.影响居民个体住宅区内PM2.5潜在暴露剂量的因素依次为工作日/周末>暴露浓度>文化程度;影响居民单位体质量住宅区内PM2.5潜在暴露剂量的因素依次为体质量>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日/周末>暴露浓度;性别与二者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暴露评价 时间-活动模式 居民 钢铁厂
下载PDF
广州大学城学生PM_(2.5)暴露水平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佳 郑君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37-143,共7页
采用主动采样颗粒物分析仪(pDR-1500)于2012年2~3月对广州大学城学生活动的各典型微环境室内外PM2.5浓度同步监测,同时对大学城学生每日时间-活动模式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大学城学生PM2.5潜在暴露剂量和暴露浓度并从个体特征角度探讨其影... 采用主动采样颗粒物分析仪(pDR-1500)于2012年2~3月对广州大学城学生活动的各典型微环境室内外PM2.5浓度同步监测,同时对大学城学生每日时间-活动模式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大学城学生PM2.5潜在暴露剂量和暴露浓度并从个体特征角度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学城学生单位体重、个体PM2.5潜在暴露剂量和日均PM2.5暴露浓度分别是(15.9±3.4)μg/(kg·d),(882.3±241.0)μg/d和(102.8±8.0)μg/m3.室内、室外和交通环境分别占大学城学生单位体重PM2.5潜在暴露剂量的74.3%、24.9%和0.8%.影响大学城学生个体PM2.5潜在暴露剂量的因素为体重】性别】年龄】暴露浓度】工作日/周末;影响大学城学生单位体重PM2.5潜在暴露剂量的因素为暴露浓度】年龄】工作日/周末】性别;专业与二者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暴露评价 时间-活动模式 大学生
下载PDF
某石油化工企业周边居民暴露参数调查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链 郭庶 +5 位作者 郭昌胜 石莹 鲍梦莹 王翀 王超 顾雯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715-723,共9页
目的 通过开展某石油化工企业周边人群身体特征参数、摄入量参数以及时间—活动模式参数的调查,为区域性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1年4—5月,在湖北省某石油化工企业周边5 km范围内,选取直线距离最近的一所小学及中学,按... 目的 通过开展某石油化工企业周边人群身体特征参数、摄入量参数以及时间—活动模式参数的调查,为区域性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1年4—5月,在湖北省某石油化工企业周边5 km范围内,选取直线距离最近的一所小学及中学,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每年级各抽取2~3个班级学生及家属(家庭住址在企业周边5 km范围内且是半年以上常住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填写24 h活动日志的方法获得暴露参数。结果 实际调查763人(男性353人,女性410人),包括6~17岁未成年人207人、18~59岁成年人392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164人。未成年人平均身高、体重、皮肤表面积、长期呼吸量、总饮水量分别为(152.8±14.2)cm、(45.0±12.9)kg、(1.4±0.2)m^(2)、13.5(12.0,15.4) m^(3)/d、679 (475, 900) mL/d,春、夏、秋和冬季洗澡时间分别为15(10,30)、20(10,30)、15(10,25)、15(10,30)min/d,游泳时间(仅游泳人员)为75(30,150) min/月,土壤接触时间(仅接触人员)为20(10,30)min/d。成年人平均身高、体重、皮肤表面积、长期呼吸量、总饮水量分别为(165.8±8.3) cm、(62.5±11.6) kg、(1.7±0.2) m^(2)、15.2(13.8,18.0)m^(3)/d、900(650, 1 250) mL/d,春、夏、秋和冬季洗澡时间分别为15(10,20)、15(10,20)、15(10,20)、15(8,20)min/d,游泳时间(仅游泳人员)为30(15,63) min/月,土壤接触时间(仅接触人员)为120(50,225) min/d。老年人平均身高、体重、皮肤表面积、长期呼吸量、总饮水量分别为(163.8±8.2) cm、(61.0±9.0) kg、(1.5±0.1) m^(2)、13.0(12.3,13.9) m^(3)/d、725(500, 1 000) mL/d,春、夏、秋和冬季洗澡时间分别为14(10,20)、15(10,25)、13(10,20)、8(15,20) min/d,游泳时间(仅游泳人员)为30(14,75) min/月,土壤接触时间(仅接触人员)为180(60,360) min/d。成年人、老年人在工作日、休息日室外活动时间呈“双峰分布”;未成年人仅在休息日室外活动时间呈“双峰分布”。不同年龄人群室外活动微小环境暴露时间与生活方式、作息时间有关。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不同性别、年龄典型场地周边人群暴露参数,为今后特定地区尤其是场地周边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露参数 健康风险评估 人群调查 时间活动模式
下载PDF
保定市区人群秋季工作日户外活动模式研究
17
作者 仲少鑫 闫宏远 +5 位作者 牛灿 李翠 钱岩 谭海萍 于平 郭庶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90-795,共6页
目的研究典型空气重污染城市保定市秋季工作日的各类人群户外活动情况。方法于2017年9—10月,在保定市某人口密集区域(2×2 km)范围内,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利用调查问卷及活动日志调查了2134名常住人口的工作日户外活动情... 目的研究典型空气重污染城市保定市秋季工作日的各类人群户外活动情况。方法于2017年9—10月,在保定市某人口密集区域(2×2 km)范围内,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利用调查问卷及活动日志调查了2134名常住人口的工作日户外活动情况。对4类8组人群[学生(男、女)、室内职业人群(男、女)、室外职业人群(男、女)、非从业人群(男、女)]进行组间人群活动模式数据对比,并基于个体活动强度的时序变化数据进行人群室外空气吸入量累积评估计算,同时与部分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对比。结果人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依次为:室外工作者(男性381.2 min/d、女性293.2 min/d)、无业人群(男性332.8 min/d、女性277.8 min/d)、学生人群(男性179.2 min/d、女性187.8 min/d)、室内工作者(男性138.4min/d、女性148.6 min/d)。全人群人均交通方式时间花费依次为:步行47.8 min/d、公交车44.9 min/d、电动车20.5 min/d、私家车17.1 min/d、自行车16.5 min/d、出租车3.3 min/d。交通干线是人群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占人群户外活动总时间的47.44%。男性室外工作者的人均室外空气吸入量为7874.2 L/d,高于其他组人群。结论不同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的人群活动模式数据存在差异,在进行空气污染物暴露评估及健康风险评估时,直接引用其他研究的人群活动模式数据将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我国在人群活动模式研究领域应尽快完成标准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时间-行为活动模式 微小环境暴露 空气污染物暴露
原文传递
北京市某社区空气细颗粒物个体暴露水平初步评价 被引量:24
18
作者 胥美美 贾予平 +1 位作者 李国星 潘小川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41-943,F0003,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北京市老年人群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个体综合暴露水平。方法采用定组研究设计,于2007年7月—2008年8月分8个日期区段(周期)对北京市某社区的60名有心血管病既往病史的老年人进行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监测,并采用时间活动... 目的初步评价北京市老年人群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个体综合暴露水平。方法采用定组研究设计,于2007年7月—2008年8月分8个日期区段(周期)对北京市某社区的60名有心血管病既往病史的老年人进行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监测,并采用时间活动模式问卷收集时间活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北京市某社区室外各周期PM2.5日均质量浓度为(85.5±48.7)μg/m3,室内PM2.5日均质量浓度为(110.5±77.5)μg/m3,均高于WHO空气质量标准。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每日室内活动时间比例均高于90%。研究期间个体综合暴露浓度为(113.3±79.0)μg/m3,与室内浓度变化一致;与室外浓度相比,夏季趋势一致,春冬季有较大不同。结论本次调查的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群PM2.5暴露水平较高;室内暴露水平与时间加权暴露水平相近,可用于研究健康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时间-活动模式 综合暴露
原文传递
空气污染物暴露相关出行行为调查方法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娜 刘喆 +6 位作者 李韵谱 李宁 王秦 吴亚西 杨一兵 徐春雨 徐东群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8-614,共7页
目的 为提高空气污染暴露评估的准确性,开展出行信息调查,比较日志记录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法调查人群出行信息的一致性,探讨造成两种方法 调查结果 不一致的原因.方法于2015年7—9月及11—12月,以南京市江宁区33名退休人群作为研究对... 目的 为提高空气污染暴露评估的准确性,开展出行信息调查,比较日志记录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法调查人群出行信息的一致性,探讨造成两种方法 调查结果 不一致的原因.方法于2015年7—9月及11—12月,以南京市江宁区33名退休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日志法及GPS法进行为期5 d的出行行为调查.使用Google Earth进行GPS数据的提取和展示,计算数据的完整性,并依据时间和位置与日志记录进行匹配分析,计算两种方法一致率;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行程特征对方法漏报、误报率的影响.结果两种方法共监测到1087条出行记录(GPS法912条,日志法909条),其中7.3%(79/1087)的行程仅被GPS记录,11.8%(128/1087)的行程仅被日志法记录.而在两种方法同时监测到的行程记录(880/1087)中,86.7%(763/880)匹配,13.3%(117/880)不匹配;对匹配的行程单独分析发现,日志法记录的行程持续时间大于GPS法(P〈0.001),差值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0(6.0)min,与GPS法相比,日志法高估了25.0%的行程持续时间;日志法和GPS法的行程准确率分别为84.8%(903/1065)和86.9%(925/1065),两种方法均倾向于漏报误报持续时间≤5 min的行程,其中日志法对≤5 min的行程漏报误报率(21.7%)远高于〉30 min行程(3.2%)的漏报误报率.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监测准确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日志法对机动车出行监测准确率最低(69.3%,133/192),而GPS法对骑车(91.9%,136/148)和机动车(89.6%,172/192)出行监测的准确性均较高.造成日志法漏报、误报的主要原因为忘记记录、主观上不愿意报告和没有将采用不同交通方式的行程分别记录;而造成GPS法漏报、误报的主要原因为未携带GPS设备、GPS信号质量不良和因搜索信号造成的时间延迟.结论 日志法及GPS法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均存在一定的漏报和误报等问题,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将有助于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暴露 空气污染 时间-活动模式 GPS
原文传递
准确评估空气污染暴露水平 提升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能力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东群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4-566,共3页
WHO指出,空气污染是影响健康的主要环境风险之一,2014年,92%的世界人口所在地的空气质量未达到WHO空气质量标准,疾病负担系统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空气污染造成的归因死亡人数为611.64万。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并且未来仍然是世界各... WHO指出,空气污染是影响健康的主要环境风险之一,2014年,92%的世界人口所在地的空气质量未达到WHO空气质量标准,疾病负担系统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空气污染造成的归因死亡人数为611.64万。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并且未来仍然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环境卫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物 环境暴露 微环境模型 时间-活动模式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