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时间-活动模式估计儿童个体NOx暴露水平 被引量:3
1
作者 曾艳 张金良 +4 位作者 王心宇 赵茜 帕拉沙提 刘玲 秦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93-798,共6页
将时间-活动模式与微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相结合估计儿童个体NOx暴露水平.分别在北京和青岛两市各选择3所学校监测校园环境污染物,并在每个学校选择10名儿童监测其家庭居室空气中ρ(NOx)及个体24 h NOx暴露水平,同时收集其时间-活动信息... 将时间-活动模式与微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相结合估计儿童个体NOx暴露水平.分别在北京和青岛两市各选择3所学校监测校园环境污染物,并在每个学校选择10名儿童监测其家庭居室空气中ρ(NOx)及个体24 h NOx暴露水平,同时收集其时间-活动信息,采用时间-活动模式估计儿童的个体暴露水平.交通工具中的NOx暴露水平可通过校门口空气中ρ(NOx)和交通工具的污染水平系数(λ)估计.结果表明:利用时间-活动模式模拟的儿童个体24 h NOx暴露水平为0.041mg/m3,与调整后的个体暴露实测水平相关性较好(R=0.785,P<0.01),差值为(-0.0026±0.0130)mg/m3,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P>0.05).表明采用时间-活动模式与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相结合方法估计的儿童NOx暴露水平与个体实际暴露水平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露评价 时间-活动模式 机动车尾气 儿童
下载PDF
基于时间-活动模式下各类微环境中人体PM_(2.5)暴露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郭胜利 王希 黄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128-134,共7页
室内微环境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与人体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综述了基于时间-活动模式下进行各类微环境(如住宅室内、交通微环境、医院、学校等)中人体PM2.5暴露评价的方法、PM2.5的暴露来源以造成... 室内微环境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与人体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综述了基于时间-活动模式下进行各类微环境(如住宅室内、交通微环境、医院、学校等)中人体PM2.5暴露评价的方法、PM2.5的暴露来源以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环境 PM2.5 人体暴露 时间-活动模式
下载PDF
太湖饮用水源地附近成年居民的涉水时间-活动模式 被引量:8
3
作者 于云江 李琴 +4 位作者 向明灯 孙朋 王琼 邓飞 张艳平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研究太湖饮用水源地附近成年居民的涉水时间-活动模式,为下一步开展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0年1月17—28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太湖饮用水源地附近6个镇(社区)共1 500名成年居民的涉水时间-活动... 目的研究太湖饮用水源地附近成年居民的涉水时间-活动模式,为下一步开展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0年1月17—28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太湖饮用水源地附近6个镇(社区)共1 500名成年居民的涉水时间-活动模式进行随机访问。结果受调查人群淋浴、盆池浴、洗脸和洗脚时间的P50分别为10、12.5、10和5 min/d;有游泳习惯的人数占受调查人群的10.73%,游泳者游泳时间的P50为450 min/年。结论太湖地区成人淋浴、盆池洗浴、洗脸、洗脚时间推荐值分别为10、13、10和5 min/d,游泳者游泳时间的推荐值为450 min/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太湖 暴露参数 涉水时间-活动模式
原文传递
时间-活动模式调查方法及其在空气污染物暴露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莫杨 李娜 +1 位作者 徐春雨 徐东群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5-680,共6页
时间-活动模式是指人们在不同地点进行各种活动的时间和行为。当人们处于不同环境或进行各种行为活动时对污染的暴露水平不同,因此,在空气污染暴露评价中,当不能进行直接的个体暴露测量时,将研究对象的时间-活动模式信息应用于暴露... 时间-活动模式是指人们在不同地点进行各种活动的时间和行为。当人们处于不同环境或进行各种行为活动时对污染的暴露水平不同,因此,在空气污染暴露评价中,当不能进行直接的个体暴露测量时,将研究对象的时间-活动模式信息应用于暴露评价中将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就人群时间-活动模式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空气污染物暴露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通过对问卷调查法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法进行介绍与比较,认为问卷调查法可以获得更为全面和详细的行为活动以及环境信息,而GPS法在记录调查对象时间、位置和交通出行方面更加准确可靠。同时,空气污染物暴露评价模型按照评估的对象可分为人群水平模型和个体水平模型,两类模型所需的时间-活动模式信息、微环境浓度信息及具体的获取方法都存在较大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环境暴露 时间-活动模式 暴露评价 GPS
原文传递
典型工业源下风向居民住宅区PM_(2.5)暴露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王佳 郑君瑜 +1 位作者 柯钊跃 赖森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45-750,共6页
采用便携式PM2.5采样仪于2010年10—11月对典型工业源——某钢铁厂下风向某住宅区室内、外的ρ(PM2.5)进行同步监测,同时对该区域居民每日时间-活动模式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居民住宅区内PM2.5潜在暴露剂量和暴露浓度(以ρ计)及探讨其影... 采用便携式PM2.5采样仪于2010年10—11月对典型工业源——某钢铁厂下风向某住宅区室内、外的ρ(PM2.5)进行同步监测,同时对该区域居民每日时间-活动模式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居民住宅区内PM2.5潜在暴露剂量和暴露浓度(以ρ计)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钢铁厂下风向居民单位体质量、个体的住宅区内PM2.5潜在暴露剂量分别为36.1μg/(kg.d)、960.8μg/d,日均暴露浓度为120.1μg/m3.影响居民个体住宅区内PM2.5潜在暴露剂量的因素依次为工作日/周末>暴露浓度>文化程度;影响居民单位体质量住宅区内PM2.5潜在暴露剂量的因素依次为体质量>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日/周末>暴露浓度;性别与二者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暴露评价 时间-活动模式 居民 钢铁厂
下载PDF
广州大学城学生PM_(2.5)暴露水平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佳 郑君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37-143,共7页
采用主动采样颗粒物分析仪(pDR-1500)于2012年2~3月对广州大学城学生活动的各典型微环境室内外PM2.5浓度同步监测,同时对大学城学生每日时间-活动模式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大学城学生PM2.5潜在暴露剂量和暴露浓度并从个体特征角度探讨其影... 采用主动采样颗粒物分析仪(pDR-1500)于2012年2~3月对广州大学城学生活动的各典型微环境室内外PM2.5浓度同步监测,同时对大学城学生每日时间-活动模式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大学城学生PM2.5潜在暴露剂量和暴露浓度并从个体特征角度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学城学生单位体重、个体PM2.5潜在暴露剂量和日均PM2.5暴露浓度分别是(15.9±3.4)μg/(kg·d),(882.3±241.0)μg/d和(102.8±8.0)μg/m3.室内、室外和交通环境分别占大学城学生单位体重PM2.5潜在暴露剂量的74.3%、24.9%和0.8%.影响大学城学生个体PM2.5潜在暴露剂量的因素为体重】性别】年龄】暴露浓度】工作日/周末;影响大学城学生单位体重PM2.5潜在暴露剂量的因素为暴露浓度】年龄】工作日/周末】性别;专业与二者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暴露评价 时间-活动模式 大学生
下载PDF
保定市区人群秋季工作日户外活动模式研究
7
作者 仲少鑫 闫宏远 +5 位作者 牛灿 李翠 钱岩 谭海萍 于平 郭庶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90-795,共6页
目的研究典型空气重污染城市保定市秋季工作日的各类人群户外活动情况。方法于2017年9—10月,在保定市某人口密集区域(2×2 km)范围内,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利用调查问卷及活动日志调查了2134名常住人口的工作日户外活动情... 目的研究典型空气重污染城市保定市秋季工作日的各类人群户外活动情况。方法于2017年9—10月,在保定市某人口密集区域(2×2 km)范围内,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利用调查问卷及活动日志调查了2134名常住人口的工作日户外活动情况。对4类8组人群[学生(男、女)、室内职业人群(男、女)、室外职业人群(男、女)、非从业人群(男、女)]进行组间人群活动模式数据对比,并基于个体活动强度的时序变化数据进行人群室外空气吸入量累积评估计算,同时与部分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对比。结果人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依次为:室外工作者(男性381.2 min/d、女性293.2 min/d)、无业人群(男性332.8 min/d、女性277.8 min/d)、学生人群(男性179.2 min/d、女性187.8 min/d)、室内工作者(男性138.4min/d、女性148.6 min/d)。全人群人均交通方式时间花费依次为:步行47.8 min/d、公交车44.9 min/d、电动车20.5 min/d、私家车17.1 min/d、自行车16.5 min/d、出租车3.3 min/d。交通干线是人群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占人群户外活动总时间的47.44%。男性室外工作者的人均室外空气吸入量为7874.2 L/d,高于其他组人群。结论不同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的人群活动模式数据存在差异,在进行空气污染物暴露评估及健康风险评估时,直接引用其他研究的人群活动模式数据将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我国在人群活动模式研究领域应尽快完成标准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时间-行为活动模式 微小环境暴露 空气污染物暴露
原文传递
北京市某社区空气细颗粒物个体暴露水平初步评价 被引量:24
8
作者 胥美美 贾予平 +1 位作者 李国星 潘小川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41-943,F0003,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北京市老年人群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个体综合暴露水平。方法采用定组研究设计,于2007年7月—2008年8月分8个日期区段(周期)对北京市某社区的60名有心血管病既往病史的老年人进行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监测,并采用时间活动... 目的初步评价北京市老年人群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个体综合暴露水平。方法采用定组研究设计,于2007年7月—2008年8月分8个日期区段(周期)对北京市某社区的60名有心血管病既往病史的老年人进行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监测,并采用时间活动模式问卷收集时间活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北京市某社区室外各周期PM2.5日均质量浓度为(85.5±48.7)μg/m3,室内PM2.5日均质量浓度为(110.5±77.5)μg/m3,均高于WHO空气质量标准。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每日室内活动时间比例均高于90%。研究期间个体综合暴露浓度为(113.3±79.0)μg/m3,与室内浓度变化一致;与室外浓度相比,夏季趋势一致,春冬季有较大不同。结论本次调查的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群PM2.5暴露水平较高;室内暴露水平与时间加权暴露水平相近,可用于研究健康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时间-活动模式 综合暴露
原文传递
空气污染物暴露相关出行行为调查方法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娜 刘喆 +6 位作者 李韵谱 李宁 王秦 吴亚西 杨一兵 徐春雨 徐东群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8-614,共7页
目的 为提高空气污染暴露评估的准确性,开展出行信息调查,比较日志记录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法调查人群出行信息的一致性,探讨造成两种方法 调查结果 不一致的原因.方法于2015年7—9月及11—12月,以南京市江宁区33名退休人群作为研究对... 目的 为提高空气污染暴露评估的准确性,开展出行信息调查,比较日志记录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法调查人群出行信息的一致性,探讨造成两种方法 调查结果 不一致的原因.方法于2015年7—9月及11—12月,以南京市江宁区33名退休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日志法及GPS法进行为期5 d的出行行为调查.使用Google Earth进行GPS数据的提取和展示,计算数据的完整性,并依据时间和位置与日志记录进行匹配分析,计算两种方法一致率;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行程特征对方法漏报、误报率的影响.结果两种方法共监测到1087条出行记录(GPS法912条,日志法909条),其中7.3%(79/1087)的行程仅被GPS记录,11.8%(128/1087)的行程仅被日志法记录.而在两种方法同时监测到的行程记录(880/1087)中,86.7%(763/880)匹配,13.3%(117/880)不匹配;对匹配的行程单独分析发现,日志法记录的行程持续时间大于GPS法(P〈0.001),差值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0(6.0)min,与GPS法相比,日志法高估了25.0%的行程持续时间;日志法和GPS法的行程准确率分别为84.8%(903/1065)和86.9%(925/1065),两种方法均倾向于漏报误报持续时间≤5 min的行程,其中日志法对≤5 min的行程漏报误报率(21.7%)远高于〉30 min行程(3.2%)的漏报误报率.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监测准确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日志法对机动车出行监测准确率最低(69.3%,133/192),而GPS法对骑车(91.9%,136/148)和机动车(89.6%,172/192)出行监测的准确性均较高.造成日志法漏报、误报的主要原因为忘记记录、主观上不愿意报告和没有将采用不同交通方式的行程分别记录;而造成GPS法漏报、误报的主要原因为未携带GPS设备、GPS信号质量不良和因搜索信号造成的时间延迟.结论 日志法及GPS法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均存在一定的漏报和误报等问题,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将有助于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暴露 空气污染 时间-活动模式 GPS
原文传递
准确评估空气污染暴露水平 提升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能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东群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4-566,共3页
WHO指出,空气污染是影响健康的主要环境风险之一,2014年,92%的世界人口所在地的空气质量未达到WHO空气质量标准,疾病负担系统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空气污染造成的归因死亡人数为611.64万。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并且未来仍然是世界各... WHO指出,空气污染是影响健康的主要环境风险之一,2014年,92%的世界人口所在地的空气质量未达到WHO空气质量标准,疾病负担系统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空气污染造成的归因死亡人数为611.64万。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并且未来仍然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环境卫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物 环境暴露 微环境模型 时间-活动模式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某露天铁矿接尘工人PM2.5暴露评估及PM2.5采样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春鹏 袁聚祥 +5 位作者 孟见 丁彦丽 蒋守芳 佟俊旺 肖淑玉 沈福海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8期1193-1198,共6页
目的结合职业卫生和环境卫生PM2.5采样方法,对某露天铁矿工作环境中的PM2.5浓度和总粉尘浓度进行检测,探讨露天铁矿工作环境中的总粉尘浓度和PM2.5浓度关系。对露天铁矿接尘工人进行PM2.5暴露评估,探讨工作环境下PM2.5检测的重要性。方... 目的结合职业卫生和环境卫生PM2.5采样方法,对某露天铁矿工作环境中的PM2.5浓度和总粉尘浓度进行检测,探讨露天铁矿工作环境中的总粉尘浓度和PM2.5浓度关系。对露天铁矿接尘工人进行PM2.5暴露评估,探讨工作环境下PM2.5检测的重要性。方法于2014年10月—2015年1月,以某露天铁矿采矿、选矿、筛分车间为研究现场,在该露天铁矿各车间内设置采样点,进行PM2.5和总粉尘的检测,了解其工作环境下的总粉尘和PM2.5浓度。同时对各工种工人的时间—活动模式进行调查。评价各工种工人的PM2.5暴露剂量和潜在暴露剂量。结果该露天铁矿工作环境下总粉尘浓度定点采样超标率为85.7%(职业卫生标准),PM2.5超标率为100%(环境卫生标准),属于重度污染。接尘工人8hTWA总粉尘浓度、PM2.5浓度、暴露剂量、潜在暴露剂量分别为皮带工(3.086±0.690)mg/m^3、(1.004±0.087)mg/m^3、(7.826±1.815)mg/(m^3·h)、(12.055±1.044)mg,破碎工(1.966±0.235)mg/m^3、(1.089±0.170)mg/m^3、(7.588±2.237)mg/(m^3·h)、(13.078±2.048)mg,筛分工(1.255±0.133mg/m^3、(1.171±0.359)mg/m^3、(8.891±1.549)mg/(m^3·h)、(14.061±4.310)mg,牙轮钻司机(1.226±0.292)mg/m^3、(0.456±0.130)mg/m^3、(2.417±0.689)mg/(m^3·h)、(3.189±1.413)mg。工作环境下的8hTWA PM2.5浓度占总粉尘浓度的44.8%。结论某露天铁矿工作环境下中PM2.5水平污染严重,劳动者属于高PM2.5暴露,应针对露天铁矿工作环境建立和完善PM2.5细颗粒物监测技术方法和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暴露剂量 潜在暴露剂量 粉尘污染 时间-活动模式 暴露评估
原文传递
居室内PM_(2.5)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晓男 王立鑫 +1 位作者 宋佩瑶 赵静野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73-875,共3页
目的探讨居室内PM_(2.5)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4—5月,选取北京城区和郊区24户住宅,对室内和室外空气中PM_(2.5)进行检测和数据采集,并对居室特征及人员时间活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室内外PM_(2.5)浓度日均值分别为(75.... 目的探讨居室内PM_(2.5)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4—5月,选取北京城区和郊区24户住宅,对室内和室外空气中PM_(2.5)进行检测和数据采集,并对居室特征及人员时间活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室内外PM_(2.5)浓度日均值分别为(75.5±59.4)、(68.7±59.0)μg/m^3,二者呈正相关(P<0.05)。室内PM_(2.5)浓度与室内外温差、室外风速呈负相关(P<0.05),与室外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0.05)。不同厨房类型、窗户类型、楼层、朝向的居室PM2.5浓度的室内/室外比值(I/O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式厨房、推拉窗、低楼层、东西朝向的居室PM_(2.5)的I/O值更高。静坐、走动、运动、炒(炸)、炖(熬)、手动打扫时段的I/O值均高于睡觉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人、吸烟、蒸(焖)、机械打扫时段的I/O值与睡觉时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检测时间内室内外PM_(2.5)污染严重,室外环境及气象条件、居室特征、室内人员活动均可能影响室内PM2.5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空气污染 室内 气象因素 居室特征 时间-活动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