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6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北晚三叠世卡尼期浅水碳酸盐生产工厂构成及其转换过程定量化研究
1
作者 柳晶晶 王夏 +4 位作者 孟令赞 曾雨涵 冯翼妍 金鑫 张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65,共21页
【目的】准确识别碳酸盐工厂类型并阐明其发育控制因素,定量化评价工厂发育过程的环境条件,厘清其在沉积体系转换过程中的古生态学和沉积学信号是探究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演化的关键。【方法】以川西北绵竹市汉旺镇观音崖剖面的马鞍塘组为... 【目的】准确识别碳酸盐工厂类型并阐明其发育控制因素,定量化评价工厂发育过程的环境条件,厘清其在沉积体系转换过程中的古生态学和沉积学信号是探究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演化的关键。【方法】以川西北绵竹市汉旺镇观音崖剖面的马鞍塘组为例,通过系统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结合粒径统计分析方法对20391个颗粒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时期热带浅水碳酸盐生产工厂的构成、特征、转变过程、驱动因素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结果】研究区热带浅水碳酸盐生产工厂可进一步划分为似球粒、鲕粒、生屑及生物礁等多个细分特异化工厂类型,指示多样化的碳酸盐生产路径。通过分析研究区热带浅水工厂的构成,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和营养水平等因素,发现各个细分工厂类型有着非常强烈的“生境”特点,工厂类型的转变更多地受区域海平面变化控制。【结论】频繁的海平面变化导致营养水平、水动力条件和碳酸盐矿物饱和度等因素快速变化,进而驱动了具体细分工厂的转变。而众多细分工厂在沉积序列上的快速变化指示了它们在横向上的共生关系。因此,较短时间尺度下细分工厂类型的转变主要与区域海平面控制的横向生产工厂类型的迁移有关,与极端事件和沉积体系的转变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卡尼期 碳酸盐生产工厂 碳酸盐岩沉积过程 颗粒统计
下载PDF
贺根山洋闭合与后造山伸展——来自科右中旗构造混杂岩带内晚三叠世花岗岩的证据
2
作者 王帅 赵东芳 +4 位作者 李英杰 金松 董培培 张夏炜 孟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6-362,共17页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巨日合A2型二长花岗岩位于贺根山缝合带东段,侵位于早石炭世杜尔基构造混杂岩(带)中。笔者等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旨在厘定岩体成因和构造背景,为古亚洲洋分支...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巨日合A2型二长花岗岩位于贺根山缝合带东段,侵位于早石炭世杜尔基构造混杂岩(带)中。笔者等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旨在厘定岩体成因和构造背景,为古亚洲洋分支洋盆—贺根山洋闭合时限提供证据。巨日合二长花岗岩主要由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粒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巨日合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晚三叠世(203.7±1.6 Ma)。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岩体高硅(SiO_(2)=71.08%~76.62%)、富碱(Na_(2)O+K_(2)O=7.99%~9.28%),贫钙(CaO=0.25%~1.67%)和镁(MgO=0.05%~0.63%);负Eu异常显著(δEu=0.14~0.50),Rb、Th、U、K、Ga元素较富集,而Ba、Sr、P、Ti元素相对亏损,且10000Ga/Al(3.62~4.90)、TFeO/MgO(3.40~14.80)、(Na_(2)O+K_(2)O)/CaO(5.03~31.96)值较高,显示出A2型花岗岩特征,代表其形成于后造山伸展拉张环境。同时结合岩浆起源温压条件研究,认为岩体可能为壳源含斜长石的角闪石质岩石在脱水条件下部分熔融及其后的结晶分异作用成因。结合中亚造山带东段早石炭—晚三叠世蛇绿岩、洋内弧和后造山型岩浆岩的时空演化关系,揭示贺根山洋可能在二叠纪末期闭合,并在三叠纪进入后造山伸展拉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型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晚三叠世 后造山伸展 内蒙古科右中旗
下载PDF
西昆仑晚三叠世巴尔达灵花岗岩体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对古特提斯后碰撞构造演化的约束
3
作者 杜保峰 李珊珊 +4 位作者 张荣臻 胡红雷 乔天荣 钱金龙 杨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7-1906,共20页
西昆仑造山带发育大量早中生代岩浆岩,其形成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密切相关,而关于古特提斯后碰撞具体时限仍存在较大争议。巴尔达灵花岗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面积最大的慕士塔格复式岩体组成部分,本文对其开展了岩石学、LA-ICPMS锆石U-P... 西昆仑造山带发育大量早中生代岩浆岩,其形成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密切相关,而关于古特提斯后碰撞具体时限仍存在较大争议。巴尔达灵花岗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面积最大的慕士塔格复式岩体组成部分,本文对其开展了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揭示了岩体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与岩浆源区属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古特提斯后碰撞构造演化过程。巴尔达灵花岗岩体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发育大量暗色微细粒包体。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7Ma、233Ma和231Ma,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地球化学结果显示,岩石具有高铝、富碱和低镁特征,A/CNK为0.94~1.02,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岩石分异指数偏高(67.3~81.1),岩浆演化以结晶分异为主,为分异程度偏高的I型花岗岩。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为明显,具弱至中等负Eu异常,富集Rb、Th、U、Zr、Hf,亏损Ba、Nb、Sr、P、Ti;Nb/Ta比值(7.2~16.7)和Zr/Hf比值(28.4~40.3)偏低,而Rb/Sr比值(0.2~1.4)和La/Ta比值(20.0~56.4)较高,指示源岩以壳源为主,应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结合区域演化,本文认为巴尔达灵花岗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早期古特提斯后碰撞过程,与中三叠世同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转换有关,并指示古特提斯演化进入后碰撞伸展期的起始时限应不晚于237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达灵 I型花岗岩 后碰撞环境 晚三叠世 古特提斯 西昆仑
下载PDF
陕南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富锂黏土岩的发现及找矿意义
4
作者 周伟 祁晓鹏 +3 位作者 张嘉升 徐磊 杨杰 高景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62,共16页
首次报道了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黏土岩锂的超常富集,黏土岩产于关岭组(T_(2)g)/须家河组(T_(3)x)平行不整合界面,为古风化壳沉积物,Li_(2)O品位0.08%~0.11%,最高达0.22%,超过了该类型矿产的边界品位(0.06%),界线黏土岩... 首次报道了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黏土岩锂的超常富集,黏土岩产于关岭组(T_(2)g)/须家河组(T_(3)x)平行不整合界面,为古风化壳沉积物,Li_(2)O品位0.08%~0.11%,最高达0.22%,超过了该类型矿产的边界品位(0.06%),界线黏土岩的岩石学特征、矿物组成及岩石成因亟待查明。本文通过XRD分析、TIMA分析以及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界线黏土岩的矿物组成,探讨了黏土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及物质来源,提出了不整合面黏土岩类关键金属矿产的综合找矿方向。研究表明,镇巴地区T_(2)/T_(3)界线黏土岩主要由石英、伊利石、高岭石组成,并含有极少量绿泥石、蒙脱石和铝绿泥石。主量元素(SiO_(2)、Al_(2)O_(3)、^(T)Fe_(2)O_(3)、TiO_(2))特征表明界线黏土岩属于铝土质泥岩,黏土岩CIA值(化学蚀变指数)为85~93,ICV值(成分变异指数)为0.22~0.46,说明其沉积母岩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微量元素(V、Ni、Sr、Ba)显示黏土岩形成于氧化-还原过渡的陆相淡水沉积环境。我国目前在不整合面发现的黏土岩有铁-铝质黏土岩、铝质黏土岩、铝土岩,代表了古风化壳沉积,并产有锂、镓、稀土、铌等关键金属矿产,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纪-二叠纪,具有多元素综合成矿的特点,建议后期加强不整合面黏土岩类的综合找矿工作,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北缘 中-晚三叠世界线 富锂黏土岩 找矿意义 镇巴地区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巍 许逢明 +7 位作者 吴大天 赵院冬 秦涛 马永非 臧延庆 司秋亮 付俊彧 宋维民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1,共12页
大兴安岭中部在三叠纪叠加了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影响,其构造背景存较大争议。笔者对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中粗粒正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U−Pb年龄加权平... 大兴安岭中部在三叠纪叠加了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影响,其构造背景存较大争议。笔者对大兴安岭中部扎赉特旗中粗粒正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8.5±2.0)Ma(MSWD=2.8);岩石高Si、富Fe、高K、低Sr和Eu,相对富Nb和富Zr,高10000×Ga/Al(3.0~3.1);全岩锆饱和温度平均值为805℃;综合判定该套花岗岩为铝质A型花岗岩。该岩体的εHf(t)值为+5.28~+8.00,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683~832 Ma,指示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扎赉特旗地区的古亚洲洋残余洋盆在二叠纪闭合并进入碰撞造山阶段,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本区进入造山后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晚三叠世 A型花岗岩 古亚洲洋 扎赉特旗 大兴安岭中部
下载PDF
辽东半岛青城子地区晚三叠世构造岩脉成因及其金成矿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董小宇 孔若颜 +2 位作者 颜丹平 邱亮 邱骏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5-238,共24页
青城子地区作为辽东半岛重要的金矿集区,其金成矿与中生代岩浆作用关系极为密切。区内广泛发育有与金矿脉密切相关的中生代晚三叠世花岗质岩脉,脉体主要沿NE和EW向断裂构造在224~217 Ma侵位,随后经历了伸展构造作用改造。岩石地球化学... 青城子地区作为辽东半岛重要的金矿集区,其金成矿与中生代岩浆作用关系极为密切。区内广泛发育有与金矿脉密切相关的中生代晚三叠世花岗质岩脉,脉体主要沿NE和EW向断裂构造在224~217 Ma侵位,随后经历了伸展构造作用改造。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岩脉具有高Sr((362.00~1296.85)×10^(-6))、低Y((4.73~12.30)×10^(-6))、低Yb((0.49~1.05)×10^(-6)),以及较高Sr/Y值(38~118)等高Sr低Yb花岗岩特征,在构造判别图解中多位于同碰撞区域。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岩脉(^(87)Sr/^(86)Sr)_(i)值高(0.7078~0.7109),ε_(Nd)(t)值低(-16.34~-15.30),二阶段模式年龄较为古老(T_(DM2)=2323~2237 Ma),指示其形成于加厚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同时,侵位时间稍晚于岩脉的弟兄山岩体(211 Ma)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因此,我们认为区内晚三叠世岩脉可能形成于华北-华南板块陆-陆碰撞末期挤压-伸展转换这一构造背景。青城子地区晚三叠世岩脉与金矿脉在时间、空间及成因上关系密切,二者多平行产出,构造背景相同,部分岩脉即是矿脉。青城子地区金矿主成矿期可能为晚三叠世,在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的改造下矿化再富集,具多期矿化的特征,区域内成群发育的晚三叠世岩脉可作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城子地区 晚三叠世岩脉 地球化学特征 控矿构造 金成矿作用
下载PDF
滇西南惠民超大型铁矿床:一个晚三叠世火山沉积型矿床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维 薛传东 +5 位作者 杨天南 谢志鹏 信迪 董猛猛 刘靖坤 王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3-1139,共17页
惠民超大型铁矿床处在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中南段的昌宁-孟连结合带东侧,具有火山-沉积岩容矿、磁铁矿-菱铁矿矿化组合及普遍伴生热液蚀变的突出特点。目前,因其赋矿地层时代存在分歧,致使其矿床成因认识不清。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矿区内... 惠民超大型铁矿床处在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中南段的昌宁-孟连结合带东侧,具有火山-沉积岩容矿、磁铁矿-菱铁矿矿化组合及普遍伴生热液蚀变的突出特点。目前,因其赋矿地层时代存在分歧,致使其矿床成因认识不清。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矿区内原划分为澜沧岩群惠民岩组的岩石组合可分为两个构造地层单元,即:下部为中—晚奥陶世弧火山岩组合,受到古特提斯洋俯冲增生作用的改造,显示一定的构造混杂特点,局部见铁铜矿化;其上被一套火山-沉积岩组合不整合覆盖。上覆火山-沉积岩由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及硅质岩组成,属于弧前环境沉积组合,是已知铁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至少可分为3个完整的火山沉积旋回,其间多为整合接触。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多层次产于火山岩、硅质岩中,显示同生沉积成矿特点,普遍伴生陡倾斜(细)脉状铁矿化。容矿火山岩上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中岩浆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结晶年龄位于235~214 Ma之间,峰期年龄为230~225 Ma,指示铁矿床成矿时代属晚三叠世。由此提出,惠民超大型铁矿床是一个早中生代火山沉积型矿床,其成矿严格受到晚三叠世(可早至晚二叠世)古特提斯洋向东俯冲消减(现今地理方位)有关弧火山活动的控制。这一认识为深入理解惠民铁矿及邻区类似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指导找矿勘查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弧火山岩 晚三叠世 火山-沉积型矿床 古特提斯洋 惠民超大型铁矿床
下载PDF
华南晚三叠世火山岩的识别:对古太平洋洋壳俯冲启动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杰 刘磊 +2 位作者 李响 赵增霞 赵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共13页
以粤东地区原认定为早侏罗世的嵩灵组中酸性火山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嵩灵组下部3件火山岩形成于204~200 Ma,据此可将华南晚中生代连续活动的火山作用时代前推至晚三叠世。3件样品... 以粤东地区原认定为早侏罗世的嵩灵组中酸性火山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嵩灵组下部3件火山岩形成于204~200 Ma,据此可将华南晚中生代连续活动的火山作用时代前推至晚三叠世。3件样品均具有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其ε_(Hf)(t)值分别为+9.2~+5.7、+5.7~+2.2和+10.0~+2.9,相对于研究区地壳成分明显亏损,暗示该火山岩主要源于古元古代地壳基底物质的重熔,但有明显的亏损幔源物质贡献。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可知,粤东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岩石成因中亏损幔源物质贡献的程度,由晚三叠世向中侏罗世逐渐减弱,但随后又逐渐增强。华南晚侏罗世以来的岩浆活动记录了古太平洋洋壳俯冲晚阶段的信息,中侏罗世以前的岩浆活动则是古太平洋洋壳俯冲早阶段的诱发结果。本文识别出的华南晚三叠世火山岩,暗示古太平洋洋壳俯冲作用的起始时间不晚于晚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洋壳俯冲 启动时限 晚三叠世 华南
下载PDF
西藏加查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晚三叠世地层重新厘定及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宇 王根厚 +6 位作者 韩芳林 李典 梁晓 冯翼鹏 张莉 王卓胜 韩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56,共22页
前人将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加查地区出露的上三叠统中低级变质岩组合“朗杰学群”统认为是一套深海-半深海复理石建造。近来调查研究发现,该晚三叠世地层中实则存在一陡立剪切带(SSB),其南北物质组成、构造变形以及变质作用等存在... 前人将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加查地区出露的上三叠统中低级变质岩组合“朗杰学群”统认为是一套深海-半深海复理石建造。近来调查研究发现,该晚三叠世地层中实则存在一陡立剪切带(SSB),其南北物质组成、构造变形以及变质作用等存在明显差异。SSB以北具有明显“岩块”+“基质”的增生杂岩特征,“岩块”主要包括变砂岩、灰岩、大理岩、绿片岩、玄武质片岩、变质基性岩、片理化阳起石岩和石榴石云母片岩等;“基质”主要由变质砂板岩、绢云千枚岩和绢云石英千枚岩(千糜岩)等组成,原生沉积构造基本不可见,未见化石保留。然而,SSB以南的地层主要为粗粒—细粒长英质砂岩、泥岩和浅变质板岩组成,重荷模、沟槽模、鲍玛序列、韵律层等原生沉积构造以及遗迹化石十分发育。构造解析表明增生杂岩主要发育两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构造变形(D)表现为顺层剪切形成向北缓倾、具有强烈透入分异面理、长英质脉体新生面理S,运动方向指示顶部朝南;第二期构造变形(D)表现为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的向南中-高角度倾斜构造置换面理S,运动学指示为顶部朝北逆冲剪切,顺劈理发育同构造中基性岩墙。SSB南侧地层主要发育一期近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的褶皱-冲断构造,运动学指示为顶部朝南的逆冲剪切。加查增生杂岩中朝北逆冲叠瓦的构造样式与朗杰学群褶冲带中朝南逆冲叠瓦的构造样式共同构成正花状构造,锆石U-Pb年代学揭示增生杂岩“基质”时代与南部地层时代均为拉丁期—诺利期(242~220 Ma),增生杂岩中“岩块”时代有晚三叠世、晚侏罗世(146 Ma)和早白垩世(144 Ma),表现为“岩块”具有多时代特征。同构造中基性岩墙的形成时代为约56 Ma,代表北侧第二期构造变形事件发生在始新世早期,间接限定第一期构造变形可能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之间。变形构造层次和构造演化研究认为,加查增生杂岩中发育的两期变形分别对应印度被动大陆北缘与亚洲大陆南缘之间的俯冲—增生和碰撞过程,即加查增生杂岩可能为印度被动陆缘俯冲形成。加查增生杂岩与朗杰学群褶冲带构成的正花状构造样式可能代表印度地壳增厚和喜马拉雅造山带隆升,SSB内发育朝南东东缓倾的线理构造,暗示动力学背景可能为始新世晚期印度地壳向亚洲大陆之下斜向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晚三叠世地层 构造变形
下载PDF
新特提斯洋打开于晚三叠世?——印度大陆北缘沉积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中玙 王建刚 李伟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24-3042,共19页
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位于北方欧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大洋,它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于新生代早期因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而消亡,其遗迹为现今的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新特提斯洋打开以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的裂离为标志。准确约束... 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位于北方欧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大洋,它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于新生代早期因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而消亡,其遗迹为现今的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新特提斯洋打开以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的裂离为标志。准确约束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时间是重建冈瓦纳大陆裂解过程和特提斯洋演化历史的关键,但目前学术界对于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时间还存在很大争议,不同学科方法的认识从早二叠世到晚三叠世不等。本文对新特提斯洋南侧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二叠纪—三叠纪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发现在早二叠世冰期结束之后,印度大陆北缘长期表现为稳定的沉积环境,显著的沉积环境变化仅发生在晚三叠世。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变化伴随着沉积和沉降速率增加、沉积物源变化、双峰式火山活动以及古地理格局的重大改变。研究认为,晚三叠世印度大陆北缘沉积作用变化所记录的区域伸展作用很可能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洋开启 印度大陆北缘 沉积响应 古地理 晚三叠世 特提斯喜马拉雅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南木林地区晚三叠世中酸性岩浆作用及构造意义
11
作者 韩飞 宋元宝 +8 位作者 张伟 李道凌 黄永高 李应栩 贾小川 杨学俊 杨青松 宋旭波 卢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7-561,共15页
拉萨地块新特提斯初期演化过程是构建特提斯时空格架的重要环节,受制于研究对象的匮乏,其认识尚待深入。为此,本研究选取中拉萨地块南木林甲措乡地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岩石... 拉萨地块新特提斯初期演化过程是构建特提斯时空格架的重要环节,受制于研究对象的匮乏,其认识尚待深入。为此,本研究选取中拉萨地块南木林甲措乡地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岩石成因和源区,为新特提斯初期演化提供新的制约。分析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4.3±1.1)Ma和(206.1±1.3)Ma,代表晚三叠世两期次岩浆事件。岩浆岩里特曼指数(σ)介于1.79~4.71,具有钙碱性-碱性特征,Al_(2)O_(3)含量为15.01%~17.57%,A/CNK=0.76~1.12,显示出准铝质-过铝质的特征,此外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硅(SiO_(2)含量61.87%~73.72%,平均65.76%)、高钾(最高达4.25%)、较低的Mg#(31~46,均值为41)特征。二者微量元素均表现为强烈富集Rb、U、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以及La、Ce等轻稀土元素,而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表现出弧型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属性;Rb/Sr值(0.05~5.50,均值为2.54)指示壳源特征。(La/Yb)N值较高,平均12.05,反映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的特征,Eu负异常不明显(δEu=0.57~1.01,平均0.73)。综合研究表明,南木林地区中酸性岩体为壳幔混合成因的I型花岗岩,其形成过程可能为: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导致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岩浆底侵形成新生下地壳,随后幔源岩浆热烘烤导致新生下地壳重熔,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甲措乡中酸性岩体。本研究指示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作用在晚三叠世(≈214 Ma)之前已经发生,早于新近发现的晚三叠世Be-Rb±(Nb-Ta)稀有金属矿化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南木林 晚三叠世 锆石U-PB 岩石成因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段香卡日瓦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体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12
作者 张新远 李五福 +5 位作者 王秉璋 刘建栋 李善平 王春涛 李积清 曹锦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61-778,共18页
笔者等以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段香卡日瓦岩体和珍秦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结果表明:香卡日瓦岩体和珍秦岩体岩性分别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 笔者等以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段香卡日瓦岩体和珍秦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结果表明:香卡日瓦岩体和珍秦岩体岩性分别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岩石SiO_(2)含量为65.45%~70.04%、Al_(2)O_(3)含量为15.30%~16.69%、K_(2)O/Na_(2)O为1.10~1.56,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4~1.11之间,显示弱过铝质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表现出相似的曲线特征,总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Eu负异常的“V”型右倾特征。岩石明显富集Cs、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两个岩体的锆石n(^(206)Pb)/n(^(238)U)加权平均年龄在217.9~216.3 Ma之间,指示为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的产物;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n(^(176)Hf)/n(^(177)Hf)为0.282453~0.282543,ε_(Hf)(t)值为-6.84~-3.50,相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48~1.69 Ga,暗示源区可能为古老地壳。综合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相关研究,认为香卡日瓦岩体和珍秦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后碰撞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晚三叠世
下载PDF
东昆仑拉陵高里河沟脑地区晚三叠世花岗闪长斑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特征
13
作者 刘建栋 张焜 +7 位作者 王秉璋 王春涛 李五福 张新远 曹锦山 袁锦鹏 李青 陈丽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5-1542,共18页
笔者等对东昆仑拉陵高里河沟脑花岗闪长斑岩开展详细的全岩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成岩构造背景。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1.1±1.2 Ma,... 笔者等对东昆仑拉陵高里河沟脑花岗闪长斑岩开展详细的全岩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成岩构造背景。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1.1±1.2 Ma,指示其侵位于晚三叠世早期。全岩K2O/Na2O值为0.69~0.71,Mg#值为40.5~41.6,里特曼指数σ为1.90~2.09,A/CNK=1.01~1.03,属弱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值为19.54~25.52,具弱负Eu异常(δEu为0.96~0.9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具有高的Sr含量(606.0×10^(-6)~647.9×10^(-6))和Sr/Y值(60.38~62.99),较低的Y(9.62×10^(-6)~10.66×10^(-6))和Yb(0.86-6~0.92×10^(-6))含量,显示Adakite(高锶低钇中酸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εHf(t)值介于-6.93~-2.94,地壳模式年龄(TDm^(2))范围为1.45~1.70 Ga。综合分析表明,拉陵高里河沟脑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东昆仑洋壳俯冲末期至局部碰撞的转换阶段,岩浆源于高压条件下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高锶低钇中酸性岩 晚三叠世 Hf同位素 加厚地壳部分熔融
下载PDF
闽西南坳陷中部中‒晚三叠世构造变形特征
14
作者 胡斯敏 单业华 +1 位作者 郑剑 赵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6-522,共17页
闽西南地区中‒晚三叠世变形构造是中生代华南陆缘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最早构造记录,但由于植被覆盖严重,长期以来对这一相对短暂的变形过程缺乏精细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闽西南坳陷中部玮埔花岗岩体及其东南侧的花岗“岩脉”开展了LA-ICP-M... 闽西南地区中‒晚三叠世变形构造是中生代华南陆缘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最早构造记录,但由于植被覆盖严重,长期以来对这一相对短暂的变形过程缺乏精细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闽西南坳陷中部玮埔花岗岩体及其东南侧的花岗“岩脉”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证实这两个曾被认为印支期的岩体(岩脉)均形成于早古生代末,而它们与上覆的上古生界不同地层单元之间的关系由原先认为的侵入接触变更为正断接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玮埔花岗岩体东南侧上古生界中露头和显微尺度变形构造的观测和分析,我们建立了研究区的中生代构造框架,识别出中‒晚三叠世的三期变形构造,由老到新依次为:①NE向展布、常伴有轴面劈理的区域褶皱,②顶部朝向SSW的滑脱断层,③朝向E或SE运动的区域逆冲断层。早中生代区域构造体制由此经历了挤压‒伸展‒挤压两次转变,很可能归结于由早中生代火山岛弧与华南大陆碰撞产生的远场挤压和由深部异常高热流上涌诱发的近场伸展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南 中‒晚三叠世 多期 构造变形
下载PDF
晚三叠世东特提斯洋龙鱼属(Saurichthys)(Actinopterygii:Saurichthyidae)的首次记录
15
作者 房庚雨 孙元林 +1 位作者 季承 吴飞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共16页
龙鱼类具尖吻和流线型的细长体型,是中生代早期海洋鱼群中的顶级捕食者。经历晚二叠世生物大绝灭(EPME)后,龙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辐射,并于中三叠世时期在形态特征及适应策略上发展出可观的多样性。先前的化石记录显示,曾经全球广布的... 龙鱼类具尖吻和流线型的细长体型,是中生代早期海洋鱼群中的顶级捕食者。经历晚二叠世生物大绝灭(EPME)后,龙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辐射,并于中三叠世时期在形态特征及适应策略上发展出可观的多样性。先前的化石记录显示,曾经全球广布的龙鱼类似乎自晚三叠世开始收缩至西特提斯洋。当时海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热点——东特提斯洋区中国华南晚三叠世海相地层中迄今尚无龙鱼类的记录,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该地区更低层位(如中三叠世盘县-罗平生物群和兴义生物群)的数个化石库(Lagerstätten)却保存有高度多样化的龙鱼类化石。报道了产自中国西南地区(黔西南和滇东地区)晚三叠世早期的关岭生物群的龙鱼属(Saurichthys)一新种——饕餮龙鱼(Saurichthys taotie sp. nov.)。饕餮龙鱼体型中等,其主要特征有:下鳃盖骨(subopercle)近三角形且外侧具密集纵纹,颅顶后部纹饰较弱,吻部前端背缘发育显著的纵嵴。作为龙鱼类在晚三叠世东特提斯洋区的首次记录,饕餮龙鱼的发现说明当时这一类群的多样性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显著的下降,但它们的地理分布实际上比先前的认识广阔得多。此外,饕餮龙鱼保留了一些此前仅见于早三叠世同类的特征,为认识龙鱼类的演化和生物地理学历史带来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岭生物群 贵州 云南 东特提斯洋 晚三叠世 龙鱼类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体下仓界地区晚三叠世基性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敏 王雁鹤 +1 位作者 谷强 马庆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笔者在松潘-甘孜地体下仓界地区发现了晚三叠世基性岩,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斜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该基性岩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组成,均为钙碱性系列,蚀变较强,形成时代为208.0±7.0 Ma。岩石La/Nb值为1.13~1.95,La/Ta值为7... 笔者在松潘-甘孜地体下仓界地区发现了晚三叠世基性岩,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斜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该基性岩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组成,均为钙碱性系列,蚀变较强,形成时代为208.0±7.0 Ma。岩石La/Nb值为1.13~1.95,La/Ta值为7.96~25.79,TiO_(2)含量为1.51%~2.22%,Zr/Nb值为11.35~16.33,指示岩浆源自岩石圈地幔与软流圈地幔的混合源区。根据(Yb/Sm)_(P)-(Tb/Yb)_(P)模型计算结果,推测下仓界基性岩可能源于软流圈物质诱发岩石圈地幔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相(石榴子石约占0~25%)发生约5%的部分熔融。岩石中发现捕获的古老斜锆石,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Nb、Ta和Ti元素弱亏损。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松潘-甘孜地体应该具有陆壳基底,其晚三叠世(<211 Ma)的构造环境为碰撞后的板内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基性岩 斜锆石U-Pb年代学 下仓界地区 松潘-甘孜地体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中部晚三叠世埃达克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7
作者 赵强 汤静如 +2 位作者 杨恒毅 张学琳 罗林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0-255,共16页
大八浪岩体位于佳木斯地块中部的桦南隆起区,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其侵入到晚二叠世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岩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4±1)Ma,属于晚三叠世早期。大八浪岩体具有较高的SiO 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62.04%... 大八浪岩体位于佳木斯地块中部的桦南隆起区,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其侵入到晚二叠世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岩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4±1)Ma,属于晚三叠世早期。大八浪岩体具有较高的SiO 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62.04%~64.30%)、Al 2O 3含量(15.68%~16.95%)、Sr/Y值(23.38~36.15)、(La/Yb)N值(18.57~33.04),较低的MgO含量(0.91%~1.20%)和中等Mg#值(34.03~37.27),以及低Yb含量((1.18~1.52)×10^(-6),平均值为1.30×10^(-6))、Y含量((15.43~20.50)×10^(-6),平均值为16.94×10^(-6)),同时Na 2O/K 2O值为0.77~1.06,平均值为0.94,显示与C型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佳木斯地块东缘二叠世处在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以及佳木斯地块晚三叠世周缘增生杂岩的分布特点,认为大八浪岩体可能是晚三叠世在古太平洋板块向佳木斯地块下部俯冲,造成佳木斯地块不断缩短加厚,其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地球化学 晚三叠世 锆石U-PB年龄 花岗岩 佳木斯地块
下载PDF
辽东清河地区晚三叠世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演化的指示
18
作者 吴文彬 申亮 +5 位作者 李海洋 王玉平 李超 王晓亮 杜继宇 常世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18-1131,共14页
辽东清河地区发育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2类侵入岩,通过对其开展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晚三叠世辽东清河地区的岩浆侵位机制及大地构造背景。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 辽东清河地区发育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2类侵入岩,通过对其开展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晚三叠世辽东清河地区的岩浆侵位机制及大地构造背景。二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12±2 Ma和221±2 Ma,时代为晚三叠世。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二长闪长岩SiO_(2)含量(50.44%~55.18%,平均52.20%)中等,MgO(3.18%~6.2%,平均5.20%)、TFe_(2)O_(3)(7.83%~8.85%,平均8.37%)和总碱(7.04%~8.00%,平均7.50%)含量较高,表明清河地区二长闪长岩属于准铝质钾玄岩系列岩石;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中等的Nd/Th(3.70~9.75,平均5.83)和Rb/Sr值(0.07~0.12,平均值为0.09),较高的Nb/U值(9.11~13.2,平均10.8),显示了主要由壳源物质组成,同时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二长花岗岩具有富SiO_(2)(76.10%~76.80%,平均77.12%)、贫MgO和TFe_(2)O_(3)的特征,其岩浆成分以地壳中的硅铝质成分为主,属于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同时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Nd/Th值(0.62~1.73,平均1.23)接近壳源岩石值,暗示其原始岩浆应是起源于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通过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分析,并结合辽东半岛区域构造演化研究,认为二长闪长岩为扬子克拉通深俯冲与华北克拉通后伸展作用的结果,二长花岗岩花岗岩为同碰撞挤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二长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测年 辽东半岛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内蒙古扎兰屯地区晚三叠世哈拉苏斑状正长花岗岩的成因: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证据
19
作者 胡鹏 段明 +4 位作者 熊金莲 曾威 刘行 闫国强 魏佳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09-2120,共12页
对内蒙古扎兰屯哈拉苏斑状正长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LA-ICP-MS锆石测年结果指示,哈拉苏斑状正长花岗岩于晚三叠世(213.17±0.93 Ma)侵位,矿物组合以石英、碱性长石和斜长石为主,富SiO_(2)(72.56%~74.36%)... 对内蒙古扎兰屯哈拉苏斑状正长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LA-ICP-MS锆石测年结果指示,哈拉苏斑状正长花岗岩于晚三叠世(213.17±0.93 Ma)侵位,矿物组合以石英、碱性长石和斜长石为主,富SiO_(2)(72.56%~74.36%)、K_(2) O(4.74%~5.49%),贫MgO(0.12%~0.34%)、CaO(0.54%~0.95%)、TiO_(2)(0.19%~0.29%)和P 2 O 5(0.042%~0.053%),A/CNK=1~1.05,小于1.1,强烈亏损Ba、Sr、Eu、P、Ti,表现出铝质A型花岗岩的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哈拉苏A型花岗岩具有高的εHf(t)值(+9.08~+15.3),可能源于新生中基性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哈拉苏A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可能受古亚洲洋闭合的远程效应影响,扎兰屯地区地壳加厚并向后造山伸展机制转换,随后在晚三叠世形成了扎兰屯地区哈拉苏斑状正长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晚三叠世 地球化学 锆石U-PB测年 内蒙古扎兰屯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一晚三叠世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
20
作者 石雨泰 陈建业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5,共9页
中国北方还没有发现过确凿无疑的晚三叠世的四足动物化石。报道了河南省济源市的一个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柿沟)。化石产自晚三叠世谭庄组。目前采集到的标本大部分可以归入离片椎类,并显示出与乳齿鲵(Mastodonsaurus)的高度相似性。之前... 中国北方还没有发现过确凿无疑的晚三叠世的四足动物化石。报道了河南省济源市的一个四足动物化石新地点(柿沟)。化石产自晚三叠世谭庄组。目前采集到的标本大部分可以归入离片椎类,并显示出与乳齿鲵(Mastodonsaurus)的高度相似性。之前,乳齿鲵只在欧洲有记录。因此这一发现表明乳齿鲵这一支系在晚三叠世曾广泛分布于欧洲与东亚地区。一块疑似腰带化石指示还有另一类四足动物共存。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晚三叠世四足动物实体化石记录的一个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济源 晚三叠世 谭庄组 四足动物 离片椎类 乳齿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