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东部定南大湖盆地湖沼相沉积高分辨率记录揭示了16.0cal ka BP以来的水文变化过程。由于该盆地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故其水文变化过程是该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忠实反映。多气候代用指标揭示晚冰期以来的Oldest Dryas、Blling、Old...南岭东部定南大湖盆地湖沼相沉积高分辨率记录揭示了16.0cal ka BP以来的水文变化过程。由于该盆地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故其水文变化过程是该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忠实反映。多气候代用指标揭示晚冰期以来的Oldest Dryas、Blling、Older Dryas、Allerd和Younger Dryas等短尺度气候快速变化事件。10.0~6.0cal ka BP期间,该地区降水最为丰沛,暗示了夏季风在该时期最强盛,但在约9.7~9.4cal ka BP和8.8~8.2calka BP前后出现过降水骤减事件;在6.0~3.0cal ka BP期间,研究区降水显著减少,夏季风势力明显减弱。大湖盆地全新世气候变化记录与我国低纬度区域近年来的研究记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低纬地区全新世适宜期应在10.0~6.0cal ka BP期间。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比上,大湖盆地降水减少时期大多对应于北大西洋深水流或温盐循环减弱时期,也对应于北大西洋浮冰砾高峰时期;早全新世(10.0~6.0cal ka BP)降水丰沛期对应于北大西洋深水流加强时期;表明北大西洋深水流变化所导致的高低纬地区热量差异与我国低纬季风区过去气候变化有某种遥相关。此外,大湖盆地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趋势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趋势吻合。因此笔者认为东亚低纬季风区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机制与太阳辐射量变化、大洋温盐循环等有关。展开更多
选择位于河西走廊的花海古湖泊沉积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3个普通14C和5个AMS14C年代结果,以沉积物岩性特征为主要指标,建立了晚冰期以来花海湖泊沉积的年代框架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花海地区新仙女木期和晚冰期花海湖泊主要以芒...选择位于河西走廊的花海古湖泊沉积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3个普通14C和5个AMS14C年代结果,以沉积物岩性特征为主要指标,建立了晚冰期以来花海湖泊沉积的年代框架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花海地区新仙女木期和晚冰期花海湖泊主要以芒硝沉积为主,指示了较低的温度环境。芒硝沉积中的淤泥细线为短暂升温标志,芒硝-淤泥-芒硝的沉积韵律揭示了晚冰期和新仙女木期气候的不稳定性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根据沉积过程和岩性特征,全新世花海湖泊在千年尺度上存在干湿变化特征。10.47cal ka BP之前的早全新世气候较为干旱,以冲洪积和风成砂为主的沉积过程,10.47~8.87cal ka BP的早全新世湖相沉积所揭示的气候由干到湿的转变期,8.87~5.5cal ka BP存在深湖相沉积的气候湿润期,5.5cal ka BP至今沉积间断所揭示的中晚全新世气候呈现干旱化趋势,湖泊趋于萎缩干涸。展开更多
对位于北疆福海县的乌伦古湖Ulungur10B孔岩芯进行分析,以AMS^(14)C测年为年代框架,结合粒度、烧失量和色度指标重建了该地区12.3 cal ka BP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结果显示:12.3~11.2 cal ka BP期间,湖泊有机质含量较高,区域有效湿度较大;1...对位于北疆福海县的乌伦古湖Ulungur10B孔岩芯进行分析,以AMS^(14)C测年为年代框架,结合粒度、烧失量和色度指标重建了该地区12.3 cal ka BP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结果显示:12.3~11.2 cal ka BP期间,湖泊有机质含量较高,区域有效湿度较大;11.2~7.4 cal ka BP期间,沉积物平均粒径大,有机质含量低,色度a*值、b*值偏大,区域气候冷干,湖面水位较低;7.4~4.3 cal kaBP期间,沉积物平均粒径减小,有机质含量升高,色度a*值、b*值减小,区域气候暖湿,湖泊水位较高;4.3 cal ka BP以来指标在波动中变化,反映湖泊水位在波动中变化,区域有效湿度有所降低。乌伦古湖晚冰期以来古环境演化与周边环境记录一致,气候变化模式符合中亚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展开更多
对中国东部中纬度季风区内的两处山地泥炭—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和天目山千亩田泥炭腐殖化度进行了研究,并对两剖面的孢粉记录、有机质含量、TOC和Rb/Sr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亚季风区山间盆地,气候越干冷时泥炭的分解就越强烈,以吸光度表...对中国东部中纬度季风区内的两处山地泥炭—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和天目山千亩田泥炭腐殖化度进行了研究,并对两剖面的孢粉记录、有机质含量、TOC和Rb/Sr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亚季风区山间盆地,气候越干冷时泥炭的分解就越强烈,以吸光度表征的腐殖化度就越高;相反,当气候较温暖潮湿时泥炭主要处于还原状态,分解较慢,腐殖化度较低.大九湖剖面的腐殖化度记录了晚冰期(约16.0~11.4 cal ka BP)中的新仙女木(YD)(约11.4~12.6 cal ka BP)冷干事件、博令-阿勒罗德暖湿期(B-A暖期,约12.6~15.2 cal ka BP)、最老仙女木冷干事件(OD,约15.2~16.0 cal ka BP)、早全新世的湿润期(约11.4~9.4 cal ka BP)、8.2 cal ka BP前后的冷干事件和约7.0~4.2 cal ka BP之间的全新世最佳适宜期.神农架大九湖和天目山千亩田近5000a以来的泥炭腐殖化度记录有着很好的一致性,表明相近纬度不同经度的山地泥炭对东亚季风降水变化的响应是同步的.近5000a来的气候变化在两个山地泥剖面中几乎同步记录有3大阶段:4.9~3.5 cal ka BP,季风降水整体处于高值,但波动剧烈,其中,在约4.2 cal ka BP前后,季风降水急剧下降,在3.7 cal ka BP前后达到最干旱的峰值后又快速回升;3.5~0.9 cal ka BP,季风降水强度整体较弱,但也存在明显的次级干湿波动;0.9 cal ka BP以来,吸光度值逐渐降低,表明季风降水增多.与中国东部季风区其他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对比,文中亚高山泥炭记录的约1.6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响应了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统一驱动.展开更多
文摘南岭东部定南大湖盆地湖沼相沉积高分辨率记录揭示了16.0cal ka BP以来的水文变化过程。由于该盆地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故其水文变化过程是该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忠实反映。多气候代用指标揭示晚冰期以来的Oldest Dryas、Blling、Older Dryas、Allerd和Younger Dryas等短尺度气候快速变化事件。10.0~6.0cal ka BP期间,该地区降水最为丰沛,暗示了夏季风在该时期最强盛,但在约9.7~9.4cal ka BP和8.8~8.2calka BP前后出现过降水骤减事件;在6.0~3.0cal ka BP期间,研究区降水显著减少,夏季风势力明显减弱。大湖盆地全新世气候变化记录与我国低纬度区域近年来的研究记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低纬地区全新世适宜期应在10.0~6.0cal ka BP期间。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比上,大湖盆地降水减少时期大多对应于北大西洋深水流或温盐循环减弱时期,也对应于北大西洋浮冰砾高峰时期;早全新世(10.0~6.0cal ka BP)降水丰沛期对应于北大西洋深水流加强时期;表明北大西洋深水流变化所导致的高低纬地区热量差异与我国低纬季风区过去气候变化有某种遥相关。此外,大湖盆地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趋势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趋势吻合。因此笔者认为东亚低纬季风区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机制与太阳辐射量变化、大洋温盐循环等有关。
文摘选择位于河西走廊的花海古湖泊沉积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3个普通14C和5个AMS14C年代结果,以沉积物岩性特征为主要指标,建立了晚冰期以来花海湖泊沉积的年代框架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花海地区新仙女木期和晚冰期花海湖泊主要以芒硝沉积为主,指示了较低的温度环境。芒硝沉积中的淤泥细线为短暂升温标志,芒硝-淤泥-芒硝的沉积韵律揭示了晚冰期和新仙女木期气候的不稳定性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根据沉积过程和岩性特征,全新世花海湖泊在千年尺度上存在干湿变化特征。10.47cal ka BP之前的早全新世气候较为干旱,以冲洪积和风成砂为主的沉积过程,10.47~8.87cal ka BP的早全新世湖相沉积所揭示的气候由干到湿的转变期,8.87~5.5cal ka BP存在深湖相沉积的气候湿润期,5.5cal ka BP至今沉积间断所揭示的中晚全新世气候呈现干旱化趋势,湖泊趋于萎缩干涸。
文摘对位于北疆福海县的乌伦古湖Ulungur10B孔岩芯进行分析,以AMS^(14)C测年为年代框架,结合粒度、烧失量和色度指标重建了该地区12.3 cal ka BP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结果显示:12.3~11.2 cal ka BP期间,湖泊有机质含量较高,区域有效湿度较大;11.2~7.4 cal ka BP期间,沉积物平均粒径大,有机质含量低,色度a*值、b*值偏大,区域气候冷干,湖面水位较低;7.4~4.3 cal kaBP期间,沉积物平均粒径减小,有机质含量升高,色度a*值、b*值减小,区域气候暖湿,湖泊水位较高;4.3 cal ka BP以来指标在波动中变化,反映湖泊水位在波动中变化,区域有效湿度有所降低。乌伦古湖晚冰期以来古环境演化与周边环境记录一致,气候变化模式符合中亚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
文摘对中国东部中纬度季风区内的两处山地泥炭—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和天目山千亩田泥炭腐殖化度进行了研究,并对两剖面的孢粉记录、有机质含量、TOC和Rb/Sr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亚季风区山间盆地,气候越干冷时泥炭的分解就越强烈,以吸光度表征的腐殖化度就越高;相反,当气候较温暖潮湿时泥炭主要处于还原状态,分解较慢,腐殖化度较低.大九湖剖面的腐殖化度记录了晚冰期(约16.0~11.4 cal ka BP)中的新仙女木(YD)(约11.4~12.6 cal ka BP)冷干事件、博令-阿勒罗德暖湿期(B-A暖期,约12.6~15.2 cal ka BP)、最老仙女木冷干事件(OD,约15.2~16.0 cal ka BP)、早全新世的湿润期(约11.4~9.4 cal ka BP)、8.2 cal ka BP前后的冷干事件和约7.0~4.2 cal ka BP之间的全新世最佳适宜期.神农架大九湖和天目山千亩田近5000a以来的泥炭腐殖化度记录有着很好的一致性,表明相近纬度不同经度的山地泥炭对东亚季风降水变化的响应是同步的.近5000a来的气候变化在两个山地泥剖面中几乎同步记录有3大阶段:4.9~3.5 cal ka BP,季风降水整体处于高值,但波动剧烈,其中,在约4.2 cal ka BP前后,季风降水急剧下降,在3.7 cal ka BP前后达到最干旱的峰值后又快速回升;3.5~0.9 cal ka BP,季风降水强度整体较弱,但也存在明显的次级干湿波动;0.9 cal ka BP以来,吸光度值逐渐降低,表明季风降水增多.与中国东部季风区其他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对比,文中亚高山泥炭记录的约1.6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响应了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统一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