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经学家《黄帝内经·素问》的训诂成就
1
作者 邓海霞 韩金萍 《汉字文化》 2021年第1期78-80,共3页
晚清经学家代表人物胡澍、俞樾、孙诒让、于鬯等以传统语言文字之学研究《黄帝内经·素问》,方法得当,考据详实,在《黄帝内经·素问》研究历史上颇具特色,对后世中医文献研究整理产生影响深远。
关键词 晚清经学 《黄帝内经·素问》 训诂
原文传递
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专著──简评《清代经学史通论》
2
作者 张守常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121-121,共1页
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专著──简评《清代经学史通论》张守常在近年兴起的文化热中,清代学术文化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清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它在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个高峰—乾嘉汉学之后,便向近代新文化的方向转... 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专著──简评《清代经学史通论》张守常在近年兴起的文化热中,清代学术文化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清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它在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个高峰—乾嘉汉学之后,便向近代新文化的方向转化了,也就是说,有清一代的学术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现实意义 晚清经学 程朱理学 西方哲学史 《通论》 学术文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变迁
下载PDF
《师伏堂日记》所见皮锡瑞之经学观 被引量:7
3
作者 吴仰湘 杨艳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6-42,共7页
根据《师伏堂日记》可以窥探皮锡瑞经学观 ,归之为三 :通经致用的为学旨趣、“义理必兼考证”的治经方法和力戒门户的经学立场。皮氏以其治学主张与成就 ,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 ,堪称清代今文经学之集大成者。
关键词 皮锡瑞 《师伏堂日记》 今文经学
下载PDF
皮锡瑞《王制》研究评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仰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0-46,共7页
清儒尤其晚清今文学家重视《王制》研究,皮锡瑞承前人之绪,对《王制》的文字训诂与名物典制、《王制》郑注的是非得失、《王制》的成书时代及其性质、《王制》与《周礼》的异同优劣等问题作了反复探讨,最后撰成《王制笺》一书,将清代的... 清儒尤其晚清今文学家重视《王制》研究,皮锡瑞承前人之绪,对《王制》的文字训诂与名物典制、《王制》郑注的是非得失、《王制》的成书时代及其性质、《王制》与《周礼》的异同优劣等问题作了反复探讨,最后撰成《王制笺》一书,将清代的《王制》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检视皮锡瑞的《王制》研究及其对待郑注的态度,可以相当清晰地看出他从专守古文到兼宗今古最后独尊今文的治经历程,这也是清代经学演进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锡瑞 《王制》 《王制笺》 晚清经学
下载PDF
《论语后案》叙记五种
5
作者 韩岚 张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9-33,共5页
黄式三(1789—1862),字微香,浙江定海紫微人,晚清著名学者。《论语后案》是他的代表作,在晚清、民国期间影响甚大,其实事求是、不主汉宋的学术贡献获得李慈铭、章太炎、程树德等人高度评价。该书共有叙记五种,其中清道光二十四年活字印... 黄式三(1789—1862),字微香,浙江定海紫微人,晚清著名学者。《论语后案》是他的代表作,在晚清、民国期间影响甚大,其实事求是、不主汉宋的学术贡献获得李慈铭、章太炎、程树德等人高度评价。该书共有叙记五种,其中清道光二十四年活字印本有"黄式三《论语后案弁言》"一种,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刻本有"黄式三《论语管窥叙》"、"黄式颖《论语后案叙》"、"黄式三《论语后案自叙》"、"黄以周《后记》"四种。据此五种叙记,可大略认识《论语后案》的版本源流、思想特质等问题,故试予以点校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经学 黄式三 《论语后案》 叙记
下载PDF
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逻辑探析
6
作者 王新强 《晋中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从政治文化角度说,经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晚清经学嬗变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实际上勾勒出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逻辑。宏观上说,这个历史逻辑包含晚清经学嬗变、... 从政治文化角度说,经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晚清经学嬗变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实际上勾勒出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逻辑。宏观上说,这个历史逻辑包含晚清经学嬗变、近代中国两大社会张力语境下的多种价值范式探索以及近现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三大版块。通过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历史逻辑展开微观分析,我们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既需要对经学意识形态展开批判,也应该对经学文化加以借鉴吸收,并以此传统文化基因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晚清经学嬗变 价值范式探索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
下载PDF
刘熙载《艺概》中的写作理论
7
作者 吴宗海 《高校教育管理》 1987年第2期43-46,共4页
人们谈及晚清经学家、文艺批评家刘熙载所作的《艺概》时,往往喜谈其中的《诗概》、《词曲概》里的精辟见解,如“诗品出于人品”,词“有点有染”等,有时旁及《文概》、《赋概》中的“意在笔先”、“凭虚构象”等。而对于他《文概》及《... 人们谈及晚清经学家、文艺批评家刘熙载所作的《艺概》时,往往喜谈其中的《诗概》、《词曲概》里的精辟见解,如“诗品出于人品”,词“有点有染”等,有时旁及《文概》、《赋概》中的“意在笔先”、“凭虚构象”等。而对于他《文概》及《经义概》中的写作理论或语焉不详,或认为纯粹是为作八股文服务而弃置不问,这是不公允的。本文试图从写作理论角度对《艺概》作些探索,以补过去对这方面谈得不多的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写作理论 《艺概》 《文概》 题眼 主脑 文眼 诗眼 晚清经学 形迹
下载PDF
试论《射鹰楼诗话》
8
作者 吴宗海 《高校教育管理》 1989年第4期18-21,共4页
晚清经学家,文学家林昌彝(1803—1876)的《射鹰楼诗话》,是反映鸦片战争,表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著作,也是在诗话领域中注意经世致用、别开生面的文学批评论著。 《射鹰楼诗话》的最重要的价值,是从所收集的不少关于反映鸦片... 晚清经学家,文学家林昌彝(1803—1876)的《射鹰楼诗话》,是反映鸦片战争,表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著作,也是在诗话领域中注意经世致用、别开生面的文学批评论著。 《射鹰楼诗话》的最重要的价值,是从所收集的不少关于反映鸦片战争这一重大事变的诗歌及记载中,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当时社会的众生相。所谓“射鹰楼”,实际就是“射英楼”,意思就是抗击英国侵略者。林昌彝在《诗话》开头解释说:“余家有书屋,东北其户,屋有楼,楼对乌石山积翠寺,寺为饥鹰所穴。余目击心伤,思操强弓毒矢以射之。……因绘《射鹰驱狼图》以见志,故名所居之楼曰‘射鹰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昌彝 鸦片战争 魏源 英国侵略者 林则徐 实功 经世致用 爱国主义精神 晚清经学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下载PDF
也谈《新学伪经考》的影响──兼及戊戌时期的“学术之争”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勇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7-284,共16页
本文通过对有关重要文献的重新解读和部分散见材料的辑订排比,力图从文本语境、时代学风、朝局政争、人事纠纷等的结合、关联中,更加全面如实地重新估量《新学伪经考》在戊戌时期的影响;并通过对与之有关的几个典型案例的补充说明,... 本文通过对有关重要文献的重新解读和部分散见材料的辑订排比,力图从文本语境、时代学风、朝局政争、人事纠纷等的结合、关联中,更加全面如实地重新估量《新学伪经考》在戊戌时期的影响;并通过对与之有关的几个典型案例的补充说明,就戊戌时期的所谓“学术之争”的复杂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时期 《新学伪经考》 晚清经学 学术之争
原文传递
学道未应唐风弃:淮南书局重刻《十三经注疏》始末考
10
作者 兰秋阳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淮南书局重刻《十三经注疏》是经何绍基提议,在曾国藩、方浚颐的支持下,以何绍基、莫友芝为中心,汇集淮南书局编校士人群体共同展开的工程。自同治十年春筹备校刻,至光绪四年刊成《毛诗注疏》一种而罢,淮南书局重刻《十三经注疏》未竟而... 淮南书局重刻《十三经注疏》是经何绍基提议,在曾国藩、方浚颐的支持下,以何绍基、莫友芝为中心,汇集淮南书局编校士人群体共同展开的工程。自同治十年春筹备校刻,至光绪四年刊成《毛诗注疏》一种而罢,淮南书局重刻《十三经注疏》未竟而殇,其直接原因是书局人事变故所致,更深层原因则在于同光年间学术风气的转变。淮南书局重刻《十三经注疏》作为偶发性挫折事件,为考察晚清经学与学术衍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从中既能看到晚清经学的延续与学者的固守,也真切映照出经学渐趋衰落的时代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书局 十三经注疏 毛诗注疏 晚清经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