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米林地区晚渐新世花岗岩成因
1
作者 王迪 张泽明 李文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66,共20页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广泛发育新生代的花岗岩,然而这些花岗岩的成因仍存在争议。本文对冈底斯东段米林地区的晚渐新世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全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花岗岩为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偏铝质,...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广泛发育新生代的花岗岩,然而这些花岗岩的成因仍存在争议。本文对冈底斯东段米林地区的晚渐新世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全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花岗岩为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偏铝质,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高Sr、低Y,具有较高的Sr/Y比值(37~85),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所研究的二云母花岗岩结晶年龄为~26.6 Ma。这些花岗岩中的锆石具有较低的正εHf(t)值(+0.4~+7.3)。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冈底斯弧东段的晚渐新世花岗岩起源于加厚下地壳始新世弧岩浆岩的部分熔融,但具有古老地壳物质的贡献。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导致冈底斯弧地壳加厚,加厚下地壳发生高级变质和部分熔融形成了晚渐新世的埃达克质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弧 晚渐新世 埃达克质花岗岩 地壳加厚
下载PDF
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17
2
作者 殷科 洪汉烈 +4 位作者 李荣彪 徐耀明 杜鹃 季军良 张克信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48,共8页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对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微观形貌、体积分数、结晶度及其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晚渐新世盆地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伊利石、坡...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对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微观形貌、体积分数、结晶度及其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晚渐新世盆地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伊利石、坡缕石和绿泥石,以蒙脱石为主,指示循化地区总体为相对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蒙脱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相对体积分数及伊利石、蒙脱石结晶度值均出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表明循化地区气候经历了干旱-温暖潮湿交替的变化;早中新世盆地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蒙脱石和绿泥石,以伊利石为主,各黏土矿物体积分数及伊利石、蒙脱石结晶度值的变化范围不大,表明循化地区气候以相对持续冷干为特征。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气候条件由相对温暖潮湿到相对冷干的转变,揭示其间(约21.3Ma)出现了一次极端的降温事件,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及亚洲沙漠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及相对含量 结晶度 晚渐新世 早中 循化盆地
下载PDF
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坡缕石的发现及其环境气候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洪汉烈 薛惠娟 +3 位作者 张克信 朱云海 向树元 方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8-604,共7页
为揭示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对环境气候的指示意义,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方法,对临夏盆地晚渐新世的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以及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坡缕石主要为自生成因,... 为揭示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对环境气候的指示意义,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方法,对临夏盆地晚渐新世的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以及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坡缕石主要为自生成因,极少量具有碎屑成因.自生成因的坡缕石呈细长丝状的形态特征,往往沿片状的伊/蒙混层粘土矿物颗粒的边缘交代、生长;碎屑成因的坡缕石呈平直细纤维状的,以单颗粒形式产出,与细小的粘土矿物颗粒混杂,或叠合在片状粘土矿物颗粒的表面.在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下段岩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和高岭石;中段岩层的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而上段岩层则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和绿泥石,反映在盆地形成之后,气候演化经历从湿润一冷干的变化过程.而沉积物中坡缕石的含量自下而上逐渐增多,其分布特征与粘土矿物组合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趋势相吻合.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粘土普遍存在于临夏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伊利石、伊/蒙混层粘土和高岭石的共存表明这些粘土矿物具有不同的来源.坡缕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泥灰岩风化以及风成沙漠尘土沉积物的特征矿物,临夏盆地晚渐新世的沉积物中碎屑成因坡缕石的发现,表明白~29Ma以来便出现风成黄土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晚渐新世 粘土矿物 坡缕石
下载PDF
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坡缕石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殷科 洪汉烈 +3 位作者 李荣彪 强泰 张克信 王锦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7-194,共8页
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分析方法,对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以及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晚渐新世循化盆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成主要有蒙脱石、伊利石、坡缕石和绿泥石等;坡缕石... 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分析方法,对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以及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晚渐新世循化盆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成主要有蒙脱石、伊利石、坡缕石和绿泥石等;坡缕石一般呈纤维状或者针状,沿片状蒙脱石的边缘及表面交代生长,为典型自生成因的坡缕石。坡缕石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的特征矿物,其出现表明循化地区晚渐新世气候特征较为干旱,与粘土矿物组合及伊利石结晶度所反映的气候环境信息相吻合;沉积物中坡缕石相对含量及有序度自下而上逐渐增大,说明循化地区的干旱化逐渐加剧。循化地区晚渐新世(-23 Ma)的干旱化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或者全球气候变冷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缕石 结晶度 有序度 古气候 循化盆地 晚渐新世
下载PDF
南海西部晚渐新世主要断裂活动特征及与红河断裂之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蔡周荣 夏斌 +2 位作者 万志峰 刘维亮 张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6-440,共5页
南海的形成演化是众多被动型边缘海中最复杂的,而南海西部的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又是南海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红河断裂带出莺歌海盆地后的东延、南延以及东南延问题,通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受到南北向挤压... 南海的形成演化是众多被动型边缘海中最复杂的,而南海西部的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又是南海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红河断裂带出莺歌海盆地后的东延、南延以及东南延问题,通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受到南北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分析,认为这期的应力主要来自南海西部近南北向断裂带的右旋剪切活动,结合红河断裂带的构造运动特征,提出晚渐新世末南海西部发生断裂构造置换,红河断裂带17°30′N以南近SN走向部分被南海西缘断裂带所置换,并且构造活动特征与北部红河断裂带明显不同,南海西部晚渐新世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断裂构造活动特征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两种不同影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红河断裂 断裂构造置换 晚渐新世
下载PDF
白云凹陷东南部晚渐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地貌演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思琦 张忠涛 +2 位作者 林畅松 秦成岗 邢作昌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2,共10页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沉积学和地震地貌学方法,建立白云深水区晚渐新世三级层序地层格架,揭示白云凹陷东南部晚渐新世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结构和沉积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珠海组至珠江组下段可划分7个层序,中...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沉积学和地震地貌学方法,建立白云深水区晚渐新世三级层序地层格架,揭示白云凹陷东南部晚渐新世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结构和沉积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珠海组至珠江组下段可划分7个层序,中上部ZHSQ5、ZHSQ6和ZHJSQ1时期发育三期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其中ZHSQ5时期陆架边缘三角洲发育范围较小且相对富泥,前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呈约300m厚的斜交前积反射;ZHSQ6时期陆架边缘三角洲展布最广,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呈网状交织,横向展布达5km,三角洲前缘在地震剖面上为S型前积反射,前积体的高度向盆地方向逐渐减薄,前三角洲斜坡远端发育多个小型滑塌浊积体;ZHJSQ1时期继承早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特点,同时前缘下斜坡伴生较大规模的滑塌浊积扇。估算三角洲沉积古水深为600m,三角洲前缘斜坡倾角为4°~7°,反映三角洲形成于深水陆架边缘环境。晚渐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共同作用控制研究区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形成期次和展布规模,而同沉积断裂活动对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位置及沉积形态具有制约作用。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砂坝、分流河道砂体及前三角洲浊积砂体可构成重要的油气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晚渐新世 陆架边缘三角洲 沉积结构 沉积地貌
下载PDF
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演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肖国桥 张春霞 郭正堂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5-169,共5页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是东亚环境格局从行星风系气候格局向类似于现今的季风气候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最新的地质证据表明,高原东北部在25~22 Ma发生了显著的构造抬升,与亚洲内陆荒漠和东亚季风系统起源的时间基本一致,支持气候模拟...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是东亚环境格局从行星风系气候格局向类似于现今的季风气候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最新的地质证据表明,高原东北部在25~22 Ma发生了显著的构造抬升,与亚洲内陆荒漠和东亚季风系统起源的时间基本一致,支持气候模拟所揭示的东亚季风起源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晚渐新世 东亚季风 古环境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晚渐新世睡鼠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文裕 叶捷 +1 位作者 毕顺东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6-42,84,共7页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富蕴县境内乌伦古河北岸铁尔斯哈巴合北的原乌伦古河组中发现了中国境内迄今为止最早的睡鼠化石Glirulus sp和Gliridae gen-et sp. indet。前者以三枚臼齿M2、M3和ml为代...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富蕴县境内乌伦古河北岸铁尔斯哈巴合北的原乌伦古河组中发现了中国境内迄今为止最早的睡鼠化石Glirulus sp和Gliridae gen-et sp. indet。前者以三枚臼齿M2、M3和ml为代表,后者仅拥有一枚P4。依共生动物群的组成和性质其时代应为晚渐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晚渐新世 睡鼠 化石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晚渐新世两种啮形类耳区的形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孟津 吴文裕 +1 位作者 叶捷 毕顺东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3-53,T007,共12页
Two petrosals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of the northern Junggar Bas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re described and are assigned to ?Yindirtemys and ?Sinolagomys or Desmatolagus based on sizes and morphol... Two petrosals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of the northern Junggar Bas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re described and are assigned to ?Yindirtemys and ?Sinolagomys or Desmatolagus based on sizes and morphologies. The unit formed by a fused bulla and petrosal, the spongy bullar wall and the anterior position of the entrance for the stapedial artery into the tympanic cavity indicate that petrosal A is most likely from an ochotonid. Absence of grooves and formina for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round the promontorium suggests petrosal B probably belongs to the ctenodactylid Yindirtemys. If the identifications are confirmed, these specimens represent the first records of ear regions in the two tax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北缘 晚渐新世 啮形类岩骨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晚渐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层序结构及演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曼莉 林畅松 +2 位作者 何敏 张忠涛 李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5-885,共11页
南海北部上渐新统珠海组广泛发育外陆架-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斜坡扇体系,它们构成了区内最为重要的油气储层。综合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研究了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及前三角洲斜坡扇的层序结构、沉积成因类型、沉积演化及控制作用... 南海北部上渐新统珠海组广泛发育外陆架-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斜坡扇体系,它们构成了区内最为重要的油气储层。综合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研究了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及前三角洲斜坡扇的层序结构、沉积成因类型、沉积演化及控制作用。珠海组为一个复合层序,其内可进一步分为4个层序。通过追踪坡折点变化建立了滨岸迁移轨迹,划分了各层序内的沉积成因单元(水进、略上行正常水退、明显上行正常水退、局部下行强制性水退等)。外陆架三角洲以发育厚约100~150 m的前积层为特征,地震上多表现为切线型反射结构;而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斜坡复合前积层厚达200~1 000 m,具S型、切线斜交型等地震反射结构,以发育厚层的三角洲前缘砂坝和大规模的滑塌变形堆积为特征,并与前三角洲-斜坡扇共生。研究区可识别出6套三角洲前积体,其面积具有逐渐变大、并沿走向扩展的趋势。区内晚渐新世层序的发育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区域性沉积旋回还受到构造沉降作用叠加的影响。大量沉积物的供给和区域性海平面下降是导致陆架边缘三角洲和前三角洲斜坡扇广泛发育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结构 构造沉降 海平面变化 沉积成因类型 斜坡扇 陆架边缘三角洲 晚渐新世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从粗沉积物组份与粘土矿物资料看始新世至晚渐新世威德尔海的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化
11
作者 张吉林 《海洋地质动态》 1994年第4期8-10,共3页
从粗沉积物组份与粘土矿物资料看始新世至晚渐新世威德尔海的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化L.Diester—Haass等本研究基于ODP113航次水深2080m处的689站位所钻取的位于毛德海隆之上的沉积物。毛德海隆是位于威德尔海... 从粗沉积物组份与粘土矿物资料看始新世至晚渐新世威德尔海的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化L.Diester—Haass等本研究基于ODP113航次水深2080m处的689站位所钻取的位于毛德海隆之上的沉积物。毛德海隆是位于威德尔海东部,孤立的无震洋脊,比大洋盆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 中始 沉积物 大洋 古气候演化 洋盆 沉积序列 晚渐新世 化石 有孔虫
下载PDF
美国新墨西哥州南里奥格兰得裂谷晚渐新世和中新世断层作用和沉积作用
12
作者 G.H.Mack 李红 《海洋地质译丛》 1995年第6期69-77,共9页
1引 言 近年来,为理解拉张盆地的沉积作用已有大量研究,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盆地对称性对岩相分布的作用以及沉积盆地如何受沿走向的应变变化的影响,如转换带或调节带(Lecder,1993; Lecder等,1993)。关于应变分布的时间变化对裂谷盆地演... 1引 言 近年来,为理解拉张盆地的沉积作用已有大量研究,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盆地对称性对岩相分布的作用以及沉积盆地如何受沿走向的应变变化的影响,如转换带或调节带(Lecder,1993; Lecder等,1993)。关于应变分布的时间变化对裂谷盆地演化的影响则注意较少(Leeder等,1991)。在大陆裂谷的演变史中,一些断层变稳定,在另处又形成新的断层,此过程就影响着补偿盆地的演化史。因此,为了充分了解裂谷的沉积作用,就需有一个详细的断层活动年代表并确定断层活动在盆地演化中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制定了一项计划,以更清楚地确定南里奥格兰得裂谷的地质构造演化,该计划是以地质制图和地层分析的综合为基础的(图1)。地层研究的目的是:(1)利用沉积和蚀源区资料重建裂谷盆地的位置、规模和对称性;(2)确定盆地边缘隆起及与其相关的边界断层;(3)估算跨主边界断层两侧的地层断距;(4)搞清变形的时间变化对裂谷盆地演化的影响。以前我们报道过最新(上新统一更新统)和最老(下渐新统)的同裂谷期的沉积层序。在本文中,我们解释了余下的沉积层序(上渐新统一中新统),并把研究区内所有资料综含成一个关于隆起和盆地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 晚渐新世 美国 断层作用 沉积作用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黏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13
作者 路畅 夏国清 +5 位作者 陈云 吴劲宣 包万铖 樊秋爽 石柱 郝夏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5-579,共15页
始新世—渐新世是新生代气候从“温室”向“冰室”转变的重要节点,也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气候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为了重建高原中部腹地始新世—渐新世的古气候演变特征,探讨古气候变化的控制因素,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高原中部伦... 始新世—渐新世是新生代气候从“温室”向“冰室”转变的重要节点,也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气候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为了重建高原中部腹地始新世—渐新世的古气候演变特征,探讨古气候变化的控制因素,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382道班剖面的黏土矿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伦坡拉盆地在始新世—渐新世牛堡组二段沉积的黏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为主,伊/蒙混层次之,高岭石与绿泥石含量极少,蒙脱石仅出现在极少样品中。黏土矿物类型及组合特征指示伦坡拉盆地在该时期整体处于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但在长周期趋势下伊利石相对含量逐渐减少,伊/蒙混层逐渐增多,显示出青藏高原中部地区的气候系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时期存在向更加湿润的气候条件转变,这种气候系统的改变可能与南亚季风在晚始新世的演化所带来的更多水汽条件和青藏高原中部中央分水岭的形成有关,但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交,伊利石含量陡然增多,而伊/蒙混层含量则减少,且两者频繁波动,这反映了该盆地在EOT时期受到全球降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古气候 —早 青藏高原腹地 南亚季风
下载PDF
晚渐新世以来中国黄土高原风成红粘土序列的发现:亚洲内陆干旱化起源的新记录 被引量:42
14
作者 强小科 安芷生 +13 位作者 宋友桂 常宏 孙有斌 刘卫国 敖红 董吉宝 符超峰 吴枫 卢凤艳 蔡演军 周卫健 曹军骥 徐新文 艾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79-1488,共10页
亚洲内陆荒漠的扩张影响了环境改善及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亚洲内陆干旱化成为古气候研究热点,其起始年代始终是这一研究的焦点问题.中国黄土高原晚新生代风成黄土和红粘土沉积作为研究亚洲内陆干旱化的理想载体,蕴含丰富的... 亚洲内陆荒漠的扩张影响了环境改善及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亚洲内陆干旱化成为古气候研究热点,其起始年代始终是这一研究的焦点问题.中国黄土高原晚新生代风成黄土和红粘土沉积作为研究亚洲内陆干旱化的理想载体,蕴含丰富的古气候信息.本文对黄土高原西部庄浪钻孔654m的岩芯进行了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庄浪岩芯记录了25.6~4.8Ma的连续磁极性变化序列,主要由高分辨率的风成红粘土序列构成,最早的风成红粘土出现于25Ma,表明亚洲内陆干旱化至少在晚渐新世已经出现,这为研究晚渐新世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风成红粘土 磁性地层 晚渐新世 亚洲内陆干旱化
原文传递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物源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雷振宇 张莉 +5 位作者 王龙樟 骆帅兵 钱星 徐乔 沈奥 肖娇静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55-1864,共10页
晚渐新世-中中新世,南海南部经历了重要的构造变革,北康盆地物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分散体系的变化,从而影响油气资源分布,因此物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震反射资料,开展地震属性分析,通过RMS(均方根振幅)地层切片,分析分散体系,并... 晚渐新世-中中新世,南海南部经历了重要的构造变革,北康盆地物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分散体系的变化,从而影响油气资源分布,因此物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震反射资料,开展地震属性分析,通过RMS(均方根振幅)地层切片,分析分散体系,并探讨物源变化及其控制因素.在晚渐新世-中中新世,北康盆地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南侧,分散体系自南向北;不整合面之后海水突然加深,形成以早中新世不整合面(E M U)为界的2个沉积旋回;在每个旋回内,沉积物补给逐渐增多;在中中新世,沉积物源逐渐向北西方向迁移.通过区域分析,认为北康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南部的曾母前陆盆地,物源的变化是曾母前陆盆地逐渐淤浅成陆和向北推进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晚渐新世-中中 北康盆地 南海南部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晚渐新世中亚降温与干旱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欣欣 丁仲礼 +3 位作者 杨石岭 王旭 罗攀 季军良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680-1680,共1页
北太平洋钻孔、中亚干旱区外围和干旱区内部的风尘记录均显示,中亚干旱格局可能从渐新世末就已经形成.本文研究了天山北麓金沟河剖面晚渐新统安集海河组的介形虫化石,并结合石膏和前期的孢粉数据,重建了该地区晚渐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 北太平洋钻孔、中亚干旱区外围和干旱区内部的风尘记录均显示,中亚干旱格局可能从渐新世末就已经形成.本文研究了天山北麓金沟河剖面晚渐新统安集海河组的介形虫化石,并结合石膏和前期的孢粉数据,重建了该地区晚渐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显示,23.8Ma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渐新世 干旱化 中亚 降温 北太平洋 天山北麓 气候变化 干旱区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古地震记录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波 张昌民 +5 位作者 李少华 杜家元 张忠涛 朱锐 余烨 袁瑞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4-847,共14页
珠江口盆地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先后经历了2次大的构造运动,多期构造活动诱发的地震导致盆地内发育多种与地震活动有关的震积岩原地系统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这些构造赋存于海侵沉积序列内,垂向上具有一定的叠置关系,反映了地震作用的... 珠江口盆地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先后经历了2次大的构造运动,多期构造活动诱发的地震导致盆地内发育多种与地震活动有关的震积岩原地系统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这些构造赋存于海侵沉积序列内,垂向上具有一定的叠置关系,反映了地震作用的不同阶段对原始沉积序列的改造,其垂向震积序列自下而上可分为7段:A段为具有原生层理的滨岸砂岩,作为震积序列中的底部层段沉积于地震发生前的宁静期;B段为未固结砂质碎屑在后期强烈地震活动中发生液化形成的蛇曲状液化砂岩脉;C段为发生一系列液化卷曲变形的砂泥岩互层;D段为在地震活动衰减期快速堆积的沉积物因差异沉降形成的阶梯状微断层;E段为泥岩内的薄砂层在地震活动趋于停止时期发生拉伸或挤压变形形成以断续砂质条带为特征的缩胀构造;F段为在地震活动末期形成的由重力驱动的负载构造;G段为发育于地震活动停止期具显微细水平层理的浅海陆棚相泥质岩层。研究表明,地震活动有利于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地震作用形成的裂缝及液化砂岩脉能极大地提高储层的储集性能,对油气的运移也有积极影响,但同时地震活动对盖层的封堵性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加强对古地震记录的研究必将给珠江口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晚渐新世-早中 震积岩 油气地质意义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8-X井晚渐新世—更新世钙质超微化石 被引量:2
18
作者 祝幼华 刘新宇 刘传联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6-265,共10页
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8-X井1 338.1~3 086.1 m井段内的110块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发现上部1 338.1~2 075.7 m地层含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而下部2 091.0~3 086.1 m井段化石丰度低或未见。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 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8-X井1 338.1~3 086.1 m井段内的110块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发现上部1 338.1~2 075.7 m地层含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而下部2 091.0~3 086.1 m井段化石丰度低或未见。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识别出NN17带、NN15带、NN11带、NN6带、NN4带和NP25带等6个钙质超微化石末现面事件,由此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认为研究井段的地层时代为晚渐新世—更新世,推测本井缺失了部分中新统沉积。依据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属或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1 338.1~3086.1 m井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可分为6个演化阶段。从晚渐新世至更新世,经历了海水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其中早中新世早期水深最浅,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水体温暖且水深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晚渐新世―更 崖北凹陷 琼东南盆地 南海北部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盆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物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4
19
作者 脱世博 方小敏 +3 位作者 宋春晖 苗运法 张涛 昝金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29-838,共10页
文章通过对西宁盆地谢家剖面上部(620~819m)厚度190m,有精确年代控制且无明显相变的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的湖相沉积物样品的磁化率系统测量,建立了该区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高分辨率的磁化率变化序列,揭示高、低频磁化率在约25Ma和2... 文章通过对西宁盆地谢家剖面上部(620~819m)厚度190m,有精确年代控制且无明显相变的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的湖相沉积物样品的磁化率系统测量,建立了该区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高分辨率的磁化率变化序列,揭示高、低频磁化率在约25Ma和21Ma存在两次明显的台阶式长期增大趋势,并在约23.8Ma,21.6Ma和19.8Ma叠加短期峰值,在时间上可能分别对应全球此时的长期变冷趋势及全球性Mi-1.1事件、Mi-18事件和Mi-laa事件短暂快速变冷事件,而频率磁化率记录几乎没有变化。代表性样品的系列岩石磁学分析,揭示出沉积物的载磁矿物主要为假单畴(PSD)的磁铁矿,同时可能还存在赤铁矿和针铁矿;磁化率增大主要由假单畴磁铁矿的含量增多引起,而不是通常情况下的成壤作用形成的超顺磁颗粒的增多引起,推测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导致的侵蚀增强,或干旱化,或两者兼并,可能是导致西宁盆地上述磁化率增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盆地 晚渐新世-早中 湖泊沉积物 磁化率 古环境
原文传递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气候变化在赤道大西洋的天文响应 被引量:6
20
作者 邹卓延 黄春菊 +1 位作者 李明松 张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31-1240,共10页
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转换时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极地冰盖扩张,全球海平面大幅下降等现象表征的全球性极端气候变冷事件,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至今仍存在争议.本文选取赤道大西洋ODP154航次的926站为研究对象,该钻孔的地层记录主要... 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转换时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极地冰盖扩张,全球海平面大幅下降等现象表征的全球性极端气候变冷事件,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至今仍存在争议.本文选取赤道大西洋ODP154航次的926站为研究对象,该钻孔的地层记录主要以浅灰色含有孔虫的超微化石白垩软泥与绿灰色的黏土质的超微化石白垩软泥互层沉积为主,从岩芯上可见明显的浅灰色(碳酸钙含量高达80%)-灰绿色(碳酸钙含量60%左右)的米级旋回,据此本文选用能反映碳酸钙含量变化的颜色反射率亮度为古气候替代性指标,对沉积记录进行旋回分析.通过对识别出来的405kyr长偏心率旋回与~40kyr斜率旋回分别进行天文调谐,以渐新世与中新世转换界线处为绝对年龄控制点建立该钻孔的绝对天文年代标尺.通过对时间域序列的亮度指标的频谱变化分析,观察到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沉积记录中偏心率周期信号减弱,而斜率周期信号增强;并且在界线处405kyr偏心率周期与~1.2Myr斜率长周期极小值重合,这可能与这一时期的极端气候变冷事件有关.此外,沉积物堆积速率、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及西班牙中部啮齿类动物演替速率都具有~2Myr的变化周期,这或许说明了百万年尺度的地球轨道周期对于地球系统及生态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渐新世-早中 ODP926站 亮度指标 天文年代标尺 天文轨道驱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